时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有一次跑到山东莱州凌峰山去参观郑公碑。
他观摩了很多,欣赏了很久,下山时天色已晚,于是他就住在山下一个自称“糊涂老人”的老书生家里。
郑板桥满腹诗书,和老人交谈之间,发现他言谈举止不俗,性情高雅,所以两个人相谈甚欢。
老人家里放了一个特别大的砚台,有一张方桌那么大,石质细腻,雕工精美,郑板桥忍不住赞不绝口。
老人就说:“我们相逢是缘,如果您不嫌弃,就在这个砚台上题一行字,留作纪念吧。”
郑板桥当即拿出笔墨,开始题字,题的就是“难得糊涂”四个字,题完之后盖上了自己的大章。
哇!这个大章太酷了,上面刻着“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这本该迎来一番赞誉,结果老人却淡然处之。
郑板桥写完字后,发现这个砚台还留有很多空间,就对老人说:“要不您也题几行字吧。”
老人没有推却,他题了什么字呢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题完这行字之后,老人也拿出自己的印章,盖在上面,印章刻的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一下被震住了,知道这是一位情操高洁、退隐江湖的官员,顿生敬佩之意、羞愧之心。
他一定要把前面丢人的一幕给扳回来,于是又主动在后面加题了一行字,这行字是——“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糊涂老人说“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一定是有感而发。
教育能够把人熏陶得非常有文化,非常有风度,非常有学养,但是不要丧失你与生俱来的率性、血性与野性。
野性不同于野蛮,野性是一个很高级的词,它意味着豪放不羁,充满力量。创造力就来自于野性,所谓“创造”,就是你制造了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那还不够“野”吗 所以,我们要美石与顽石、知性和野性并重。
千万不要读了书,知识越来越丰富,看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会说的道理越来越大,最后却变得越来越不通人情,越来越不懂寻常生活之滋味。那样的话,你这个书真的不应该读,你毁就毁在读了几本书。
郑板桥的“聪明与糊涂”,聪明指的是智商,糊涂指的是胸怀。
糊涂在这里不是指智商不高,而是指不计较。所以聪明、智商高很好,有胸怀、不计较也很好。
如果你是个聪明人,而且还是个不计较的聪明人,那就是高上加高,好上加好。
我们常常觉得聪明和糊涂是矛盾的,事实并非如此,一个人所有的聪明才智都应该为你的胸怀气度服务。
你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同时要有一个宽厚的胸怀,而正是你聪明的头脑,能帮助你宽厚的胸怀得到更好的实现。
换言之,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应该用来想方设法地更宽厚地待人,更宽厚地爱人。
聪明就是干什么都需要精一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糊涂差不多是装作糊涂,一些事记到心里就行了,嘴上别说出来,别人为什么就说“不知道”。差不多是这样吧,语文也就这样了。
孔子在东游列国途中,遇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他发现两个樵夫在指手画脚地争论着什么事情。看情景,二人似乎已经争论了许久。
出于好奇心,孔子便上前询问他们争论的原因,原来两人是为了一道算术题。一个樵夫说三七等于二十一,另一个说等于二十,而且双方都各持己见、振振有词。
最后,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做裁定,败的那一方要将一天砍的柴给胜利的那一方。
这时,孔子便成了为他们解答“难题”的关键人物。
可是,孔子的回答令人大为不解,他竟然叫认为三七等于二十一的樵夫将辛苦砍来的柴交给说三七等于二十的樵夫。“胜利”的那个樵夫高兴地扛着柴走了。落败的那个樵夫气愤地说:“三七明明等于二十一,这样简单的算术题连小孩子都懂得,你是圣人却会出现这样的差错,我看我是看走了眼。”
孔子笑道:“你说得没错,三七确实等于二十一,这是连小孩子都懂的真理,既然你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是真理,何必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与之讨论的人计较呢?”
输掉柴禾的樵夫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孔子继续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柴禾,但他也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失去了柴,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樵夫点点头回家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处理事情时,总显得过于死板。在他们的眼中,万事只存在对与错,一切事物都应该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就像小学生考试一样,从客观上评定优劣。他们认为这样做就是在捍卫自己的信念与原则,殊不知这是一个愚蠢至极的做法,最终的结果,便是孤军奋战。
【感悟人生哲理】
俗话说得好:“人算不如天算”,有时过分地精打细算,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所以处世时要懂得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很多时候,在处理事情时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伤大雅就叫它过去口巴!一个人要想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修养,还需要有一定的度量。
聪明没什么可说的。其反义词就是愚蠢,而糊涂不常用来形容人,而是说某人在某件事情上是糊涂的,犯了和愚蠢一样的问题,表现出来的就是愚蠢。也少有用来形容人的,如果硬要说一个人糊涂那就是和愚蠢没有区别了。傻,笨,呆,愚蠢等等都是一个意思。我国词汇没有明确要求一个意思只用一个词语,所以他们共存。至于指鹿为马,那就是完全形容一件事情的了。这个词语的最初典故你可以看看。现在指的就是是非不分,既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6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自律
下一篇: 佛眼和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