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无明苦海

佩兰 2023-07-23 22:27:25

释迦牟尼说法的时候总是显得和蔼可亲,经常说些弟子熟悉、爱听的事物。为了使众人能够理解,他总是说得深入浅出,用大量的比喻娓娓道来,弟子们都觉得非常亲切。

一天,释迦牟尼说法后,有个弟子向他请教“不知者无罪”是不是真的。

对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个比喻:“现在有一把火钳,它被烧得火烫,但肉眼却看不出来。如果你去拿这把火钳,是知道它烧得火烫受害严重,还是不知道它烧的火烫受害严重 ”

弟子想了想回答:“应该是不知道它被烧得火烫受害严重。因为不知道才没有一点准备,被烫的时候就来不及采取防范措施。”

释迦牟尼和蔼地说道:“是啊!如果知道火钳烧得火烫而去拿,就会心惊胆战深怀戒心,不敢丝毫大意拿的时候不会用力去抓。可见,并不是‘不知者无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们就是因为不明真理,所以才会在苦浪里翻腾沉沦。”

往往是愚昧、懵懂的人才最容易受到最大的伤害,因为他们无法通过分析得知事件的背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只有“有知”才可以使人明智,找到真理。

写在上山前 - 草稿 - 草稿

? ?

? ? ? ? 要去见师父了,心中难免过于遐想和期待,自己曾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祈求菩萨慈悲,能让自己找寻一条真正的离苦之道;祈求菩萨慈悲,能让我遇到生命中的大善知识,那会是师父吗?看到自己生死沉沦于无明苦海的轮回中,等待盼望的那盏明灯,会是师父吗?那颗在滚滚红尘中流浪已久的心,四处找寻安心之处,是会交托给师父吗……,这一刻,所有的感性夹杂着眼泪,夺眶而出。

? ? ?是的,很多时候,我得承认,卸去世间坚硬的盔甲战衣,裸露出来的是一个迷茫困惑的“我”,照镜子般的一览无余,人是无法自欺的。

01、人生的暂停键?

? ? ? ? ? 2005年-2015年,关键词:职场、频繁出差、结婚、争吵、频繁开店、 生子、生意场,十年里,犹如一部高速行驶的汽车,一路油门。常被好友贴上女汉子的标签,多年积累的身心疲惫夹杂在种种困顿不堪的关系里,身体不堪重负的倒下,给了我急流勇退的机会,于是只能仓促地按下了暂停键。
? ? ? 十年里,自以为得到想要的名利、财富、家庭、房子、车子,以为得到这世间所谓的成功,就是幸福圆满,可当你拥有时,却为何深感痛苦、无力和迷茫,内在的声音告诉我,这不是,这都还不是?那什么才是?

? ? ? ? 一天,从天桥往下看世间百态,奔跑着赶车的阿姨,滴着喇叭急踩油门焦灼的车主,等红灯低头看手机的90后,外卖小哥汗流浃背的飞奔着电动车的背影,公交车上一张张麻木茫然的脸……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寻着,追赶着什么呢?

? ? ?我问自己:如果这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的成功,都不算圆满幸福,那什么才是?如果这就是生命的全部实相?那这样的生命是否太过轻薄肤浅,可如果不是,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02、生命困境中的找寻
? ? ? ? 2016-2019年,我试着改变和找寻答案,看各种人物自传、心理学及东西方身心灵的书籍,从修习瑜伽开始向内在探索,由身入心,外在散乱抓取的心慢慢的开始减速,于是,开始回溯自己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 ? 身心灵课程、心理学个案、家族系统排列课程、禅舞、双盘,静坐、道家针灸、佛学院课程……,总之有机缘能上的都去。

? ? ?几年间,学了种种“术法”,以为背着一身的武器,就可以去对治生命中种种的问题,可有一天发现,问题是永远没完没了的,就好像以为自己翻越了千山万水,可抬头,延绵不断的山峰依然在不远处等着你。

? ? ? ? 而生命似乎又进入另一种新的轮回,让人绝望。就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不断的拿起,放下;找寻、拿起、再放。下的失落。心的归宿到底在哪?生命本该如是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所谓的人生,为何都是苦的。
? ?梳理曾经的过往,逆境时苦,顺境时乐,可“乐”后呢?得不到是苦。得到了,便也不过如此,继而继续追寻新的“玩具”……。既然看清了生命轮回的无意义,可那个脱离轮回的有意义又在哪里?

03、初遇佛法修学基础导读
? ? ?2019年,结缘《佛法修学基础导读》,翻开前言,最后一句话师父说:“生命来到世间,并不全是为了体验执着带来的苦难,更是为了见法修行带来的欢乐祥和”,再次触及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离苦解脱的渴望。

? ? ? ?2020年1月14日,在师姐的安排下,系统学习《佛法修学基础导读》,每周一课,渐渐清晰了佛法基础修学导读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为何而修、何为佛法、如何择法、如何修行、注意事项等等;开始代入到什么是苦、苦的根源及如何灭苦的“苦集灭道”的理性思维修行中而非神格化的感性。

? ? ? ? 受益良多,清晰了自己修行的目的和定位,知道自己该从哪落脚,并如何在身心中落实法义及实检;

*学佛的目的(志向、愿力的层层清晰) :

在佛法修习的过程中,每往前一个阶段,对“为什么而修行”?也是一次次叩问自己和坚定信心的过程,每一个阶段对“愿力”的理解深度也有所不同,是对烦恼束缚渴望解脱而追求更大欲乐的趋乐避苦?还是更进一步,真正厌离苦乐的出离心升起?是既不想五蕴皆空的灭一切苦厄?还是真正能舍离执取爱染,迈向清净解脱的究竟之道?只有越来越清晰和坚定,才能走得更远。

?*法义的抉择:
? ?当目的和志向的清晰,便是对法义的抉择,佛法体系庞杂,目的地不一样,选乘的工具和路径也有所不同。

? ? ? ? 修行之目的是明白了轮回之苦,为了解脱,为了了生死,为了明白生命的意义。今生最为重要的第一排序,也明白了法义抉择的重要性:之前什么“术”都去学,盲目的抓,可发现,生命就像一棵大树,“树叶”黄了,自己总是在修剪“树枝”,可其根本是“树根”出了问题。也并非说“术”无用,而是自己开始意识到不究竟,不彻底。便解读了《天道》里那句“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 ? ? ?似乎渐渐明白师父在书中所说“心外求法”之意,所有的“术”,还是要回归到自己“心”上用功。而如何用功?? ?

? ? ? 师姐曾提醒,这份抉择与判断既不是过去生活的概念与知见,也不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也有“未成阿罗汉,汝意不可信”的提醒。

? ? 择法拜师,既非靠感性的盲目,也非靠自身习性的好恶抉择,一时,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竟许久无从下笔.

? ? 一切从真正“知苦”、从对“当下生命的无意义”开始找寻与求道,可到底在找寻什么?该如何找寻一开始是并不清晰的。

? *抉择法从理解何为法开始

01、 佛法的共性

择法依佛法的共性,而非个性。那共性的是什么?例如八正道、熄灭贪嗔痴、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都是佛法里面共有的,公认的。

02、 三法印

? ? ? 在抉择上,以三法印为重要依据,需要择根本上能熄灭贪嗔痴、契入无常、无我、六根、断染爱执取、迈向清净离欲、解脱的、了生死的究竟法来指导,以什么是法师、什么是说法师来抉择亲近善知识,清楚三法印与法之间的逻辑关系了知“先得法住,后得涅槃”的重要性。

03、甄别心外求法

“心外求法名为外道”,心中有法, 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是真正从自己的“无明心”开始,从真正熄灭自己五蕴炽盛的贪嗔痴开始,而不找各种“术”去改变外境来让自己舒服,就有可能陷入另一种趋乐避苦或碎片里。或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断灭轮回里。

而验证“法”的是否究竟,是否是靠近自己离苦得乐之阶梯,是在人事物境中,自己的贪嗔痴、烦恼、心境,心量都在慢慢的变化。

04、如 何 择 师?

在清晰自身修行定位以及对法义的抉择后,就好像拿到了如何去“彼岸”的说明书,可说明书仅仅是去彼岸的说明,师父是真正心中有“法”,是去到彼岸再回来引领我们实证迈向解脱的人。

法义就好比理性的理论,是需要去学而实习之、学以致用实操的。而最核心的第一步,是能把法义的理论能正确的解读及深入领会,然后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实践及证悟的过程,而每一步都离不开师父的引领、修正和调育、离不开善知识身形展现的榜样及指点、离不开相互照见,一起迈向解脱的修行团队……

? *依四预流支的修习次第

? ? ?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初期的亲近善知识和多闻熏习也变得非常重要,而如何亲近呢?
01、亲近善知识:

信受、低位、恭敬、诚敬

能容能忍、能承担、能承载。

亲近善知识、与同修们在一起交流分享、做事情时,往往容易依自己的习性、脾气或旧有思维的知见,出现人我对立,怨恨仇争,贡高我慢……而恰恰是经过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通过彼此相互的磨合与照见,才能不断的去改习性,花掉那份刚强,去真正的承载;而那个“低位”,不是别人需要我们低位,而是自己需要,只有心真正的低位了,自己的心才会有空间,才能吸收到善知识的指正和调育。

02、多闻熏习

“熏习”就是把自己放在佛法里去熏陶,“多闻”就是闻无常法。只有多闻熏习,身心得安宁清净,时时都有正知正见的概念,让法义入心入性,才不容易轻易的被带回到旧有的习性和颠倒的思维模式里。就好比,慢慢的让新的系统迭代原有低版本系统。多闻必须闻到:无常法、无我法、空法、空性、佛性,才算多闻。

多闻熏习的不够,就好像我们念完一本书,读是读完了,可完全记不住,或记住了内容,但也仅是文字般若。

03、如理思维

“理”就是法,法义,不变的轨律,宇宙的实相。

比方是,我们的思维系统升级了,可我们却不懂得如何去用?

这时,将“法”来去对照我们的身心,对照我们起烦恼心的时候,对照我们升起痛苦时,对照我们贪乐受,对照我们染爱执取时,对照我们趋乐避苦时,……时刻提醒自己,关照自己的心是否依“法”而深观无常。

只有深入多闻熏习,深观无常,无我,才有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往前。

04、法随法行

身心都住在法上,当法义入心入性了,身心的展现也自然慢慢都在法上。依此而稳步的向前而修而证。

以此四预流支为修行的次第,才不容易与自己所修所证脱节。而接下来如何修行,将跟随善知识的引领而继续往前。

05、细读雪山偈

感受到世尊那颗求法之心,那份对法的恭敬和渴求,那份超越标签化的、好感化的求法之智慧(依法不依人)、世尊对法的渴求决定了求法态度和恒心(低位、谦卑、恭敬和坚持),而反观,扪心自问,那份对法的认知是否真的是我生命的刚需决定了我内心对法的渴求程度,是需要我不断梳理和检视自己内心的……

*对四不坏净的正信:
? ? 对“佛法僧戒”的正信正解,目前的阶段重点是对“法”的多闻熏习及在工作、生活、烦恼对境中,对“法”的契入,在身心当下用“法”去看清,深入:十二缘起的流转与还灭、八正道、四圣谛、五蕴的无常、六入处的无我、缘起性空。不断对正见的多闻熏习与巩固。在日常生活中,每日抽出更多的时间,独一静处而正思维,如法而修,如法而行。
? ? ? ? 五戒十善的落实,培福德资粮,行善积德,是修行的基础。反观自己,因累生累世的习性,想做到一个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都是很难的,尤其看了《愈净意公遇灶神记》,感受到师父所说“自净其意”的深意,身口意的造作都难做到自“觉”,所以,对修行之路变得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的把人做好,修好人天善法,自净其身、自净其心、自净其意,从点滴的觉照、从亲近善知识、多闻熏习、如理思维开始。

? ? ? ? “生命来到世间,并不全是为了体验执着带来的苦难,更是为了见法修行带来的欢乐祥和”,怀着那一份期待,十月见。
? ?感恩菩萨的慈悲,感恩师父的慈悲,感恩一切的缘起。

大乘根本法门:六度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摘录

佛告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皆从善友闻正法生,邪见之人是智慧怨(敌), 汝等应当亲近善友、远恶知识。此 般若波罗蜜多,非唯出生一切善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从此生,当知此经即是一切诸佛之母。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行 布施 时,有二种智: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施者, 为求人、天、二乘解脱,如是施者但名布施,不得名为波罗蜜多。大智施者,心无所得,无所得故得佛菩提,如是施者名檀波罗蜜。以是故知,檀波罗蜜从智慧生。

尸波罗蜜 亦有二种:一者小智,二者大智。小智持戒,怖三恶道,求生人、天、二乘解 脱,如是持戒心不清净,不得名为尸波罗蜜。大智持戒,普为利乐一切有情,不住于相而无所得,趣大菩提,如是持戒是则名为尸波罗蜜。以是故知,戒波罗蜜从智慧 生。

忍辱波罗蜜多 亦从般若波罗蜜多生,一切有情本智如日,无明覆蔽忍光不现。修安忍者除断无明,圣智现前佛日斯照。譬如国邑无有智臣,识用不均人民流散,设有智者亦当回避,无忍慧者亦复如是。又此智慧如明眼人,遥见毒虵即便远避,有智慧眼避瞋恚蛇亦复如是。无慧眼者,谓于过去无量劫中修行诸善,无安忍力及智慧眼, 一念瞋火烧灭无余,如干草积飈火入中焚烧皆尽。智慧之人有安忍力,设遇恶人打骂诃责,正智安忍能调伏之。譬如香象既已调伏,临阵驱策能破敌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无相忍不起瞋恚,无缘大悲广度一切。以是当知,安忍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生。

精进波罗蜜 亦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发生。何以故?若无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所作皆不成就大菩提果,无边法门安住最胜,巧便大智周遍观察,要精进力方能圆满六波罗蜜。以是当知,精进波罗蜜皆从般若波罗蜜生。

禅波罗蜜 亦从般若波罗蜜生。所以者何?意业微细难可测量,身口所作则易除灭,妄心所起难可制伏。如风飘火猛焰可制,如海涛波亦可息之,唯有妄心甚难调伏。何以故?无始无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间多思觉者,妄起寻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设入定门心犹取着,无智慧故经百千劫,终不能得三昧现前。亦如愚人妄执诸见,或执我常、或执我断,见不清净,云何能得三昧现前?有智慧人观察二事:一者见其自身多有疾病苦乐等事,皆由先世妄想颠倒, 造作诸业而今受之。若无痴爱,何有病耶?身本自空,因缘幻有,无造无作,谁受苦耶?二者复应重更观察,虽无我相,所作福业皆不唐捐。当愿法界一切有情,无尽福德涤令清净,悉得成就六波罗蜜,戒、定、智慧以为庄严。以是故知, 一切万行皆以般若波罗蜜而为其母 。犹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而彼虚空无有所依。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以是故知,禅波罗蜜,智慧为母。非唯五度从智慧生,一切世间福德名闻人天果报,乃至出世无漏善根,皆以智慧而为生处,犹如大地皆依虚空而得安立。

一切众生执我取相,有五怖畏:一不活畏,常积资财恐不活故。二恶趣畏,造不善业恐堕三涂恒怖畏故。三者死畏,爱惜身命恐丧失故。四者恶名畏,恒作诸恶以自覆藏, 恐人闻知常怖畏故。五者大众威德畏,于大众中所发言词怀怖畏故。菩萨摩诃萨智慧观察具证二空,能益自他,无不活畏。除断邪行具净尸罗,必至涅槃,无恶趣畏。深入缘起了本无生,则无死畏。住无相理身心寂静,无自他相,离恶名畏。成就微妙四无碍辩,处众无畏犹师子王,是故名为无大众畏。”

“复次,慈氏!一切众生根性差别,悭贪者令惠施,瞋恚者令慈忍,我慢者令谦下, 愚痴者得智慧,开示涅槃显真实相无量功德,皆从般若波罗蜜生。一切诸佛及诸菩 萨、天龙八部咸皆赞叹,尊重恭敬犹如父母。譬如慈母唯有一子,鞠育诲示渐渐成长令得尊贵。菩萨亦尔,怜爱有情等如一子,般若甘露而为法食,五波罗蜜为大资粮, 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诸妙功德庄严法身,成就无上法王之位。”

略注:六度为大乘佛法根本法门,而般若为六度之根本,实为三世诸佛之母!如理如法观修,便能觉醒轮回迷梦,速登觉岸圆满成佛。若误解般若,便无大乘佛法,无明苦海便无以度脱,便无三世诸佛。故知般若之重要性,无与伦比。

接上经文:

复次,慈氏!有十种事能障智灯,掩蔽光明不能显了,增长痴闇无所觉知。一者懒惰,于世事业皆不成就,岂能修行出世妙善。二者近恶知识,造诸恶业增长无明。三者耽着睡眠身心昏昧,不能修习无上菩提。四者听闻大乘寻复忘失。五者乐习世间一切技艺,不知如幻而生执着。六者我慢覆藏,虽遇善友不能谘问无上正法。七者于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八者耻己愚昧,不能亲近有智之人。九者攻乎异端诈谓知见,有所论难皆涉邪徒。十者于最上乘不生信乐,设有所闻师心邪解。由是十事障碍大乘,正法不闻,沦溺生死。离此十事有十胜法,便能悟入无上菩提。一者精勤乐习禅定。二者亲近善友听闻正法。三者损减睡眠恒自觉悟。四者于大乘法所闻不忘。五者顺世事业,常观如幻无所着故。六者无所藏隐,决众疑故。七者不轻己身,勤修行故。八者常乐法施,兴大会故。九者恒自谦下,不诳众生故。十者不自师心,深入佛慧故。菩萨摩诃萨以此十事具足圆满六波罗蜜,成就法身清净解脱。

复次,慈氏菩萨摩诃萨!此般若波罗蜜多,不与十六种法而为相应。一者不与十二因缘相应,所谓无明乃至老死。二者不与无明灭乃至老死灭而为相应,菩萨摩诃萨离分别心、无二相故。三者不与身见、边见乃至六十二见而为相应。四者不与世间八风相应,所谓利、养、称赞、讥毁、苦、乐、衰、损等事而为相应。五者不与随烦恼等忿恨相应。六者不与我慢、增上慢等相应。七者不与根本贪、瞋、痴等而为相应。八者不与烦恼魔、死魔等而为相应。九者不与我相、人相、作者、受者、养育、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业障、报障、烦恼等障而为相应。十者 不与妄念分别、见闻觉知而为相应 。十一者不与四颠倒法而为相应——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无乐计乐、乐计无乐,无我计我、我计无我,不净计净、净计不净。如是妄计名颠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诸尘劳门而为相应。十二者不与悭悋、犯戒、瞋恚、懈怠、散乱、愚痴而为相应,亦不与有相行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相应。十三者不与不善等法——性罪遮罪、有漏有为——而为相应,亦不分别世出世善法——有漏无漏——而为相应。十四者不与二十二根相应,所谓眼、耳、鼻、舌、身根相应,亦不与苦、乐、忧、喜、舍受相应,亦不与男女等根、意根、命根、信等五根、三无漏根而为相应。十五者不与三界五趣种种有情而为相应,亦不分别大乘小乘佛法僧宝差别之相而为相应。十六者不分别真谛俗谛、有为无为、有智无智、有识无识、作意无作意、有体性无体性、有相无相心意差别而为相应。慈氏、当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无染无着,离诸分别,平等清净,一相一味,不与如是差别等法而为相应。

略注:大乘般若所指的真实义为五蕴这凡夫境界本空,故非与凡夫五蕴诸法,以及以五蕴境界安立的佛法体系处于同一层面,故名与之皆不相应。

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杂念?

主席曾在闹市读书而培养自己学习的专注力,如今我们想要做到心无杂念,就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摒弃一切干扰,从自我内心深处燃起奋斗读书的坚定信念。只有你真正认识到了认真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不被外界诱惑,白白浪费时间。

1,有详细的学习计划,并且制定出奖惩制度。

学习最忌讳的是手忙脚乱,所以你必须清楚的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你今天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按时按量的完成了,那就好好的奖励自己一番。如果偷懒走神了,那就要付出相应的惩罚,加大读书量进行弥补。当然每个人都有惰性,所以最好找一个监督人,可以是自己的同学室友,大家相互监督,也可以是家长老师。并且做出的惩罚必须是你的痛点,比如扣一周的零花钱,真的让自己肉疼了,才会长记性。

2,主动远离干扰学习的外界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手机电视这类的电子产品了,很多孩子有心学习,可是学着学着就玩了起来。所以想要有自制力,可以主动的切掉网线,把手机关机锁柜子里或者交给父母老师保管。这样你想玩也没有可玩的,慢慢就能凝神静气的专注去看书,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3,进入到优秀的学习环境,让好的人来影响自己。

我们常说近朱者赤,当你周围的人都在奋发读书,你的精神也会受到这种紧张氛围的影响,不由自主的去看书学习了。可以和自己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彼此进行成绩PK,看谁能独占鳌头。人都是有好胜心的,大家?比学赶帮超?,都会有大的进步。

大家要记住,你越心如杂念,越能学进去,学的知识越多,成就感就会越强,进而就会更加的专注学习,这是一个好的循环机制。因为自律所以优秀,祝你能够遇到那个强大的自己。

关于佛学的一些问题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为佛家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其中“苦海”比喻众生受种种痛苦,犹如溺于无边大海之中一样。回头,表示醒悟、悔改。佛法认为,众生的作恶和习气使自己受到道德等的惩罚,即产生恶报,使得自己感到很痛苦。作恶之人,一旦悔悟并努力向善,那么就能获得新生。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彻底悔改,就有出路。

度的意思:使人上解脱之船佛曾经将“法”比喻为“筏”,渡过生死轮回的大海,到达涅磐的彼岸。(术语)渡也。生死譬海,自渡生死海又渡人,谓之度。又梵语波罗蜜,译曰度。渡生死海之行法也。

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如果你的佛在心中,自然可以渡人。如果你心中无佛,即与佛无缘,何来渡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