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商人遇到了难处,他的生意越做越小,于是他请教智尚禅师。禅师说:“后面的禅院有一架压水机,你去给我打一桶水来!”
商人去了之后,过了一会儿汗流浃背的跑来说:“禅师,压水机下面是枯井。”禅师说:“那你就去给我到山下买一桶水来吧。”
商人去了,回来后仅仅拎了半桶水。禅师说:“我不是让你去买一桶水吗,怎么才半桶呢 ”
商人红了脸,连忙解释说:“不是我怕花钱,山高路远,实在不容易啊!”
“可是我需要一桶水,你再跑一趟吧!”禅师坚持说。
商人又到山下买了一桶水回来。禅师说,现在我可以告诉你解决的办法了。于是带他来到压水机旁,说:“将那半桶水统统倒进去。”商人非常犹豫,犹豫着。
“倒进去!”禅师命令。
于是,商人将那半桶水倒进压水机里。禅师让他压水看看。商人压水,可只听见那喷口呼呼作响,没有一滴水出来,那半桶水全部让压水机吞进去了
商人恍然大悟,他又拎起那整桶的水全部倒进去,再压,果然清澈的水喷涌而出。
一切都是先有付出才有收获,任何事都没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哪怕是中大奖,也得先买彩票啊!
春秋战国时候,魏国的信陵君为人忠厚仁义、善于成人之美。他的门客达到3000多人。其中有一位叫侯生的门客,本是屠户出身,才貌平庸,受到其他门客及家人的嘲弄与鄙视,而信陵君以士之礼待之,一视同仁,毫无嫌弃和厌恶之感。相反,还能尊重他的意见,满足他的要求。公元前248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数次遣使向魏求救。魏王怕引火烧身而不敢发兵,但是在各国一片合纵抗秦的呼声下,他只好派大将晋鄙率领10万人象征性地救援,虽大造声势,实则驻军于邺下,停滞不前。
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催促晋鄙进兵,魏王不听。他一怒之下,带领自己的一千多门客准备与秦军决一死战。临别找侯生,侯生却一反常态,对信陵君赴汤蹈火无动于衷。一怒之下,公子行出数里。可是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就想回头问个明白。原来侯生使的是欲扬先抑之计,他故作冷淡,使信陵君诧异,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侯生指出这样行动无异于以孵击石,与其铤而走险,不如偷来兵符,操纵军队。最后在好友朱亥的帮助下,终于盗得了兵符并取得了晋鄙的兵权。信陵君传令全军:“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归;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归;独子无兄弟者,回家赡养父母;有疾病者,留下治疗。”这一成人之美的命令深得人心,最后集合得8万精兵,加上千余门客,个个斗志昂扬,最后大败秦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信陵君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仁义为人,成人之美的大度使他在遇到困难时,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他,甚至为他拼死卖命。其中的道理,非庸人能知也。
从以上历史故事中我们得到启迪:要想获得,必须先给予,为了让别人归心于自己,首先要做到成人之美。成人之美,胜造七级浮屠。给予别人,就是给予自己。
如果你想的到什么,就必须先付出或给予别人什么。
“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出自《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为一种政治原则,“无为”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儒家也讲“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则表达了儒家的主张。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原文节选:
老 子: 「道 德 经」: 第 一 章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 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 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二 章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已 。
皆 知 善 之 为 善 , 斯 不 善 已 。
有 无 相 生 , 难 易 相 成 , 长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声 相 和 , 前 后 相 随 。恒 也 。
是 以 圣 人 处 无 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 ﹔
万 物 作 而 弗 始 ,生 而 弗 有 , 为 而 弗 恃 , 功 成 而 不 居 。
夫 唯 弗 居 , 是 以 不 去 。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章
不 尚 贤 , 使 民 不 争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 使 民 不 为 盗 ﹔
不 见 可 欲 , 使 民 心 不 乱 。
是 以 圣 人 之 治 ,
虚 其 心 ,实 其 腹 ,
弱 其 志 ,强 其 骨 。
常 使 民 无 知 无 欲 。
使 夫 智 者 不 敢 为 也 。
为 无 为 , 则 无 不 治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5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走不回来的人
下一篇: 住大房子的老鼠和织大网的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