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放手,才能飞得更高

白敛 2023-07-23 22:12:13

由瑞典、挪威、丹麦三国合资的的那维亚航空公司,在其总经理简.卡尔岑的任期中,确定了这样一个目标:在航班准点方面要成为欧洲第一的航空公司。

目标确定了,但从何入手 当时公司毫无头绪。

经了解,公司里有一个小组,对这项工作了解、领会最深。

于是卡尔岑总经理就找到这个小组的领导,对他说:“如果我们想在正点飞行方面成为全欧第一,需要做哪些工作 要多长时间 你考虑一下,看看能不能为我回答这个问题。过一两个星期你来见我,告诉我,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

一两周后,这个小组领导人来找卡尔岑先生。卡尔岑问他:“我们能做到正点飞行全欧第一吗 ”

对方回答:“可以,我们能做到。这大约需要用6个月时间,要花150万美元。”

卡尔岑一听,只花150万美元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应该说代价是很小的。于是,立即就对他说:“那你们就开始干吧!”

那位小组领导人大吃惊,他说:“等等,我已经带来了我的人,我们想向你当面汇报一下,让你知道们打算怎样开始干。”

总经理回答道:“你们怎么干都行,我不在乎。”

接着又说“你们就去干起来吧。”

4个半月后,这个小组的负责人给卡尔岑先生打来电话,向他汇报上个月航班在正点飞行方面的新进展: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在正点飞行上赢得了欧洲第一;而时间只用了4个半月,比预料的时间缩短1/4;经费只开支了100万美元,比想的少花了1/3......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总经理先生只管了三件事:一是制定目标;二是物色能实现目标的合适人选;三是确定完成目标的大体时间和费用。

除此外,他一概不管,甚至连送上门的关于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都懒得去听,一切授权给目标执行者:“你们怎么干都行,我不在乎。”

这是在管理的某一特定领域,充分授权、放权,让下属自主管理的典型。

这个案例似乎也告诉我们,在自主管理时,上司重点要抓的是目标、执行者,而实现目标的手段则不必插手过问,将他留给下属自主安排,这个典型,又从实践中回答了一个真理:自主管理的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目标不仅实现了,且时间大大缩短、经费大大减少了。

在道家老子看来,高明的管理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让下属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切忌用过多的条规制度来进行强制性约束,否则会适得其反。

“无为而治乃大治”,这是老子“无为”论给管理者的有益启示。

让孩子飞得更高的说说

广阔的天空: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成长的舞台
我们常说,一个人有才,需要通过一个舞台表现出来,才能赢得掌声,所以舞台很重要。

对孩子来讲,有一个成长的舞台是必要的。而谁来给孩子提供这个舞台呢?当然是孩子的父母。

孩子成长的舞台范畴很宽广,舞台上至少得有音乐、聚光灯,舞台下至少得有观众和掌声。而这里的音乐喻指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聚光灯喻指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观众喻指孩子面对的一切事物,也就是环境,掌声喻指孩子得到的认可,也就是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孩子成长的舞台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关注,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父母的鼓励和关注是孩子飞得更高的动力,像风一样让风筝掠过天空。鼓励和关注在于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在于为孩子的成长负责和担当。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要致力于改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同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风家教,去感染孩子。让孩子沐浴在正能量的环境中,不断提升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之一。孩子要实现自我价值,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不断学习和坚定理想信念,方能实现。

孩子就像风筝,父母要把好线,一收一放,才能飞得更高
02
放手:父母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总有离开父母,出入社会的一天,父母要懂得放手,才能让孩子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很多父母舍不得放手,总是把孩子"圈养"在自己的身边,给孩子划定了一个"安全范围"。父母殊不知这个所谓的"安全范围"正在摧毁孩子,让孩子变得对父母只是一味索取,什么事都只能依赖父母,寄生在父母的身上,永远也不敢走出这个"安全范围"。

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敢于独自面对高空的恶劣环境。所以,父母要懂得放手,让孩子在外界环境中不断接受刺激,从而以外界刺激来激发孩子对环境的免疫能力,最终提升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可以独立自主,并有勇气去独当一面。

孩子就像风筝,父母要把好线,一收一放,才能飞得更高
03
助跑:父母要给孩子多鼓励
父母多给孩子鼓励,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态度。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是取得成绩,父母都不应吝啬你对孩子的鼓励。

我们常说"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因为父母的鼓励,总是可以让孩子在困难面前重新找回自我,重拾信心,整理心情再出发。

父母的鼓励是治愈孩子受挫内心的一剂良药。可以这样说,不懂得鼓励孩子的父母,是不合格的父母,而当孩子需要安慰和鼓励的时候,父母却只知道一味指责,这又把"不合格"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父母要知道,鼓励孩子应该是"家常饭"那样普遍,虽然很平常,但一顿也不能少。

孩子就像风筝,父母要把好线,一收一放,才能飞得更高
04
把好线: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把好方向
孩子是风筝,那么父母就要把好线,让风筝可以飞出正常的轨迹。父母应该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领路人",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成长成才。

为孩子把好成长的方向,不是简单地"把根扶好",更不是"拔苗助长"。父母要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方向,需要做的有很多,包括父母要建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以及对孩子的正确情感认知教育。而要实现这些,父母除了给孩子灌输各种道理之外,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老师,做好孩子的领路人。

风筝失去了方向,将会不受力的牵引,最终就会一头坠地。父母在为孩子把好成长方向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是"过来人",要把自己以往的经历和教训讲给孩子听,让孩子铭记于心,迈出正确的步子,长向正确的路。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

世上很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正确爱孩子。有些我们一直在沿用的一些爱的方式,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幸福,而是伤害。

有四种最常见的父母类型,会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伤害。

情感忽视型父母

这两年热播的综艺《少年说》,是一个鼓励孩子们表达心声、向别人喊话吐槽的节目。

节目中有一个叫珈仪的小姑娘,向妈妈喊话,希望妈妈能给她多一些陪伴。

因为妈妈工作太忙,她必须早早就学会独立,生病了只能忍着。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太累了,她不想这么坚强,希望妈妈能多陪陪她,让她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小女孩的话让人心疼,妈妈努力拼搏事业,给了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内心感到失望和孤独。

这是很多中国式父母的典型观念,爱孩子就是照顾好他们的吃穿用度,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很少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如果孩子说自己压力大、心情不好、需要陪伴,这种在父母眼里都是?矫情?。

这种父母属于?情感忽视型父母?,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联结很少的相处模式,会让孩子成为?假性孤儿?。

在美国心理学博士琳赛?吉普森的著作中提到过,?假性孤儿?明白自己父母可能爱自己,但是却感受不到。

而且,父母如果总是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会给他们传达一种思想: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倾诉情绪的欲望就会降低,慢慢可能会变得孤僻,不愿与别人交流。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情感关爱。比如多跟他们聊聊学校的事情,通过了解他们的日常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陪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加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孩子之所以依赖父母,不只是因为父母能够供养他们,更因为他们在父母身上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如果父母只在乎孩子的生活需求,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那换来的也只会是孩子的日渐疏远。

过度控制型父母

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是一个什么都要给孩子安排好,所有事都要为孩子做主的妈妈。

在孩子感到压迫情绪崩溃时,她脱口而出的是?妈妈都是想为你好?。

最后,因为报考大学志愿的问题,因为母亲的强势,差点逼的孩子跳江自杀。

这样事事都要为孩子操心做主的父母,属于?过度控制型父母?。从孩子看什么书、报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到跟谁结婚,都要有绝对的控制权。这种看似无微不至的关爱,实际上是一种?虐待?。

美国心理咨询师皮娅?梅乐蒂认为父母这种过度控制的行为,是一种?知性虐待?。因为父母的过度控制,虽然让孩子避免了生活的风浪,但也会因为缺少锻炼,让孩子失去自立能力,哪怕成年后,也很难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挫折。

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该学会适当放手。在日常生活中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有些事情父母认为孩子考虑的不够全面,也不要进行权力压制,可以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孩子听,跟他们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太无微不至的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束缚,学会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情感敲诈型父母

看到过一位网友的故事,她说父母从小就会对她灌输这样的思想:父母不容易,所以她要努力。

有一次,她们一起去吃了一顿肯德基。在吃的过程中,父母先是把肉都挑给了自己,然后抱怨这个饭有多贵,自己要多辛苦才能挣到。网友说,那时候她感觉吃的每一口肉都带着罪恶感。

从此以后,她会要求自己更懂事,尽量不惹父母生气,也不乱花钱。因为她感觉,自己就是家里的负担,父母是为了她才要过这种生活,自己不配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截图

这个网友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情感敲诈型父母?,在我们中国特别常见。

情感敲诈型父母,会跟孩子强调自己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从小被灌输这种思想的孩子,会跟那个网友一样,成长的过程中充满愧疚感。

他们会否定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一个负担,造成了父母的不幸。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可能变得自卑、懦弱,没有价值感。

不能说父母这样做是错的,但这样做确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心理负担。比起让孩子一个人独享食物,绝大多数孩子更愿意跟家长一起分享。父母在平时的表达中,也要注意尽可能少说?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避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父母为孩子付出其实都是出于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关爱,还要让孩子背负着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呢?

婚姻绑架型父母

《奇葩说第六季》中有一期辩题:?决意离婚的夫妻,要坚持到孩子高考结束之后吗??在辩论开始前,分别采访了几位家长和孩子。

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共鸣:?虚假的家庭和睦,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强的负担和对婚姻的恐惧,孩子其实也会希望你自己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应该为了孩子,等到高考结束后再离婚。这些父母的思想,也代表了很多中国式父母的思想。他们认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孩子才能幸福。

这种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父母,属于?婚姻绑架型父母?。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也会以为孩子考虑为由,勉强维持婚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因为害怕家庭随时破碎,心里会时刻充满不安全感。

如果父母相互指责,对孩子来说是更大的折磨。因为两个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每当听到相互指责的时候,孩子心里就产生一种撕裂感。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拥有安全感。在以后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很难正常对待。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

在婚姻问题中,对婚姻关系的选择应该是父母的课题,不应该让孩子成为这件事情的主导者。对于婚姻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在实在无法相处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分开。

相比于在一个冷漠和争吵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如果父母分开后能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且依然能获得父母关爱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幸福。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教育思想,被当成了金科玉律传承了下来。但是这些思想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孩子,如果希望孩子适应时代,那首先自己要先成为?成长型父母?。

父母要明白,过度的爱有可能是伤害,我们想给的和孩子想要的有时候并不一样。

学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爱他们。

别把对孩子的爱,变成最深的伤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