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槐米 2023-07-23 21:59:46

1971年,菲利普 · 津巴多通过广告招募了二十四名男性大学生志愿者,并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建了一个模拟监狱。

这二十四名志愿者被平分为两组,一组扮演狱警,一 组扮演囚犯,而津巴多本人则扮演典狱长。

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每个志愿者志愿签订了协议,同意在实验过程中放弃部分人权。

实验开始后,志愿者并没有很快进入角色,尤其是扮演囚犯的志愿者。受当时嬉皮文化的影响,囚犯丝毫没有顾及狱警的威严,而扮演狱警的志愿者也无法硬下心肠来惩罚囚犯。

于是,第二天一早,监狱就发生了“暴动”。

在典狱长津巴多的介入之下,一些狱警开始学着镇压因犯:逼迫囚犯裸睡在水泥地上,强迫囚犯做羞辱性的工作,并以不允许洗澡相威胁。

在这方面,狱警学得很快,随着实验的推进,狱警们采用的惩戒措施日益加重,以至于研究人员不得不干预制止。

当实验进行到第三十六个小时的时候,一名囚犯因精神压力过大而出现了歌斯底里的症状,不得不退出实验。

到第四十八小时的时候,囚犯们一这群原先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已经被那些由原先同样心理正常的大学生志愿者扮演的狱警折磨得濒临崩溃。

这十二名狱警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一个名叫约翰 · 维尼的志愿者。他多次被观察到痛骂囚犯,甚至对囚犯们无故动粗。

其他志愿者也同样渐渐开始享受折磨囚犯的过程------甚至, 连津巴多本人也逐渐进入到典狱长的角色中,每当在监控里看到狱警惩罚犯人时,他都会兴奋地对女友说:“快来看,这个场景真是太棒了!”

这个实验进行到第六天的时候,场面已经完全失控了------那些扮演狱警的志愿者彻底沉迷于恣意妄为的权力中不能自拔。

最后,在津巴多女友的强烈抗议下,津巴多才不得不终止了实验。对此,有部分狱警还表达了不满。

这就是心理学史上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事实上,无论是津巴多、约翰 · 维尼还是其他志愿者,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人。

可是,在“斯坦福监狱”,人性中的“路西法”(魔鬼撒旦的别名)被彻底释放了出来。

斯坦福监狱实验证明了一个道理: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善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善与恶同时潜伏在人性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轮流出场。

只不过,在社会秩序良好的环境下,“恶” 的因子被深深地掩藏在人们心底,但只要有合适的土壤,比如说像“斯坦福监狱”这样的法外之地,攫取到权力的“路西法”便会毫不犹豫地苏醒,把一个“好人”转换成“坏人”。这就是所谓的“路西法效应”。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好人,防范坏人。可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明确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只有“表现得像好人的人”和“表现得像坏人的人”。

所以,不要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个“好人”就疏于防范------“ 好人”只是特定场合下的“好人”,或许,换一个环境,“好人”突然拥有了可以恣意施暴而不受惩罚的权力,他立刻就会化身为魔鬼。

英国有句谚语:“每个人的衣柜里都藏着一具骷髅。”

换句话说,即使是好人,心里也深藏着魔鬼,一旦我们对某人给予了绝对的信任,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那个随时会苏醒的“路西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5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