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寺的天慧禅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无明,一个叫悟明,他俩的品德智慧难分伯仲。
有一天,天慧禅师准备外出云游,临行时专门召见这两个徒弟。他对这两个弟子说:“我要云游四方,可能要过几年才能回来。我有两件宝贝,你们替我好生保管。”
天慧禅师随即交给无明弟子一本心经书,交给悟明弟子一本禅经书。
无明弟子拿到宝贝,小心翼翼地将它锁进了一个铁箱子里,隐藏在寺院一个神秘之地。
悟明弟子拿到宝贝,每天专心致志地钻研禅经,他不仅将禅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钻研得透彻心明。
第二年春季,天降滔天洪灾,将法海寺冲得翻天覆地。无明与悟明带着众僧人仓惶逃生,才侥幸逃过灭顶之灾。
灾后不久,天慧禅师回来,看见法海寺一片狼藉的情景,询问无明与悟明两位弟子,自己交给他俩的宝贝在哪里
无明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想方设法将它隐藏在最隐秘的地方,谁知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降临,将寺院冲毁,那件宝贝也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
悟明弟子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千方百计将它隐藏在心底,虽然滔天洪灾冲毁了寺院,但你交给我的宝贝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心里。”
天慧禅师对两位弟子说道:“宝贝只有保存在心灵里,才能永生珍藏。厄运天灾可以毁掉很多宝贝财富,但它很难毁掉心灵里丰盛的智慧精神财富。我现在老了,从今天起,方丈之位由悟明接替,希望你能够重新振兴法海寺,将佛法佛道发扬光大。”
法海寺在悟明弟子的领导下,不仅很快得到了修复,而且香火也日益兴旺。
慧可,一名僧可,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俗姓姬,虎牢人(今河南荥阳县)。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
中国禅宗大师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大弘禅法,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当时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诘难。但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怀恨慧可,甚至贿赂官吏,企图加以暗害。其间似乎和慧可宣传宋译《楞伽》的理论有关。起初,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慧可就宣扬此经,但因宋译《楞伽》文较难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卷《楞伽经》文字流畅,所以当时北魏的学士多鄙视它。由于刘宋和北魏两译《楞伽》学说之争,牵涉到菩提流支,后世智炬的《宝林传》等遂出现诬蔑菩提流支因禅学思想不同而毒害达摩的记载。
慧可在邺都(今河北成安)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慕慧可而前去叩问禅法,得到印证。北齐天保初年(550)著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慧可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了慧可的许多启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断臂求法”的传说。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因此“雪中断臂”就成为禅宗一个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研究。但后来有关禅学的史籍,如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承袭法琳说而否定道宣之说,从而慧可这段“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仍为一般禅家所传诵。
慧可的禅学思想传自达摩,特别是达摩传授给他的四卷《楞伽》重视念慧,而不在语言。它的根本主旨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这个思想经过慧可的整理提倡,给学禅的人以较大的影响。
慧可又曾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禅学见解,他答向居士的函问说:“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槃)?”这是用简明理路表达出来的禅意。达摩“理入”的根本意义在于深信一切众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归真,就是凡圣等一的境界。慧可继承这个思想,指出生佛无差别的义理,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
从敦煌发现的禅宗文献看来,其中有许多断简残篇被认为是慧可所说的法语。铃木大拙所编《少室逸书》的《杂录》第二之八十一至九十则,即是此类。其中第八十三则关于“忏悔”的故事和《宝林传》卷八所载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引用智慧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
1:行看流水坐看云,难得平常心
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请教修道用功的方法。他问慧海禅师:“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禅师回答:“用功!”
有源又问:“怎样用功呢?”
禅师回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有些不解地问道:“如果这样就是用功,那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禅师说:“当然不一样!”
有源又问:“怎么不一样?不都是吃饭、睡觉吗?”
禅师说:“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当然不一样,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源低头不语,慧海禅师见有源没有开悟,于是敲著木鱼,意味深长地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心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炼,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放松自然,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很多人的思维、意识都被世间的纷扰混淆了,好像阴云密布、云雾缭绕,遮住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混淆只存在于当中的过程。在沉睡中,一切都是其本原;在三昧中,一切又恢复其本原。正是关于世界、思想、自我的认识使简单的事物复杂化了,它正是不幸、地狱的根源。
而我们只有心无杂念,才能拥有一个“平常心”,看穿功名利禄,看透胜负成败,看破毁誉得失,才能享受那份沉静的幸福。
平常心是福,平常心是走向幸福的大道,平常心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在幸福生活路上的温暖。
2:拿得起,放得下,才是真幸福
明云禅师曾在终南山中修行达三十年之久,他平静淡泊,兴趣高雅,不但喜欢参禅悟道,而且也喜爱花草树木,尤其喜爱兰花。寺中前庭后院栽满了各种各样的兰花,这些兰花来自四面八方,全是老禅师年复一年地积聚所得。他茶余饭后、讲经说法之余,都忘不了去看一看他那心爱的兰花。大家都说,兰花就是明云禅师的命根子。
这天明云禅师有事要下山去,临行前当然忘不了嘱托弟子照看他的兰花。弟子也乐得其事,上午他一盆一盆地认认真真浇水,等到最后轮到那盆兰花中的珍品——君子兰了,弟子更加小心翼翼了,这可是师父的最爱啊!他也许浇了一上午有些累了,越是小心翼翼,手就越不听使唤,水壶滑下来砸在了花盆上,连花盆架也碰倒了,整盆兰花都摔在了地上。这回可把弟子给吓坏了,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心想:师父回来看到这番景象,肯定会大发雷霆!他越想越害怕。??
下午明云禅师回来了,他知道了这件事后非但一点儿不生气,反而平心静气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栽种兰花,为的是修身养性,并且也为了美化寺院环境,并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啊!世间之事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修禅者的秉性!”
弟子听了师父的一番话,这才放下心来,他对师父的言行敬佩不已,从此更加认真修行禅定。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最难做到的无疑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爱憎之念常常霸占住我们的心房,哪里能快乐自主?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得上是非常潇洒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高智商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可称得上是超脱的“放”。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得上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实是一种幸福。
3:生与死,都是人生的里程碑
佛门对生死之事一日,弟子向神山僧密禅师请教:“请师父谈一谈生死之事。”
僧密禅师说:“你什么时候死过?”弟子说:“我不曾死过,也不会,请师父明示。”
僧密禅师说:“你既不曾死过,又不会,那么,只有亲自死一回方能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
弟子大惊:“难道只有亲历才能知道生死之事吗?”
僧密禅师说:“相传六祖慧能禅师弥留之际,众弟子痛哭,依依不舍,大家都将他视为再生父母。六祖气若游丝地说:‘你们不用伤心难过,我另有去处。’”
弟子开悟:“原来,生死只是里程碑!”
禅是勘破生死、看透生死的,只有死过才可谈死,未知生,焉知死?生死的界限又在哪里?
关于死生大事,完全没必要担心,该来的终究会来,躲也躲不开,不会来的追也追不到。“另有去处”这四个字,发人深省。在慧眼中死不过是换了一段新的旅程。把一次生命的结束当成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这种想法不但豁达、开朗,而且把生命在时间、空间的价值继续延伸。面对生命,圣贤之辈没有认为活得活得很痛快,也没有认为死很痛苦,生死已不存在于心中。“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明白了生死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夜荷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人都是轻死贵生的,不少人因为惧怕死亡,而活的浑浑噩噩的人,这样的人,幸福也不屑光临。倒不如用一种超脱、达观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把死亡当做一次快乐的旅行,就能减轻生的压力,活得逍遥自在。要知道,幸福并不在于一幅完好的身躯。
的还: 1.充满正能量的人生哲理故事
2.智慧小故事人生道理
3.经典智慧人生格言
4.精选智慧寓言故事
5.智慧人生格言精选摘抄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著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和尚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3、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4、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著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5、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6、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7、悟性如光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8、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9、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著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著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0、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11、平常心
三伏天,寺院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很难看。
小和尚看不过去,对师傅说:「师傅,快撒点种子吧!」
师傅曰:「不著急,随时。」
种子到手了,师傅对小和尚说:「去种吧。」不料,一阵风起,撒下去不少,也吹走不少。
小和尚着急地对师傅说:「师傅,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
师傅说:「没关系,吹走的净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刚撒完种子,这时飞来几只小鸟,在土里一阵刨食。小和尚急着对小鸟连轰带赶,然后向师傅报告说:「糟了,种子都被鸟吃了。」
师傅说:「急什么,种子多着呢,吃不完,随遇。」
半夜,一阵狂风暴雨。小和尚来到师傅房间带着哭腔对师傅说:「这下全完了,种子都被雨水冲走了。」
师傅答:「冲就冲吧,冲到哪儿都是发芽,随缘。」
几天过去了,昔日光秃秃的地上长出了许多新绿,连没有播种到的地方也有小苗探出了头。小和尚高兴地说:「师傅,快来看呐,都长出来了。」
师傅却依然平静如昔地说:「应该是这样吧,随喜。」
12、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
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是给你的,祝你子孙繁昌!」
他实在不解,有一天他问何故,道悟却说:「你送来的,我送给你有什么不对?」
龙潭听后从此开悟出家,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取之于人要回报于人,得之于社会要回馈社会;要我好你也好,我赢你也赢。这伟大的祝福,也是生活的至理。
13、死期到了
一休禅师自幼就很聪明。他的老师有一只非常宝贵的茶杯,是件稀世之宝。一天,他无意中将它打破了,内心感到非常愧疚。但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老师的脚步声,连忙把打破的茶杯藏在背后。当他的老师走到他面前时,他忽然开口问道:「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
「这是自然之事,」他的老师答道,「世间的一切,有生就有死。」
这时,一休拿出打破的茶杯接着说道:「你的茶杯死期到了!」说完一休将茶杯碎片交出,转身而去……
14、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15、惹尘埃
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6、修佛
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
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17、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18、礼物
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
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
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
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生经》中佛陀也谈到弟子敬奉师长应做到五事:「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在古代有很多高僧都秉承佛教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他们都是尊师重道的典范。
道安大师(312—385)是东晋著名高僧,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师18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他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24岁时,在后赵的邺都(今河北临潼),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常代澄讲经,为信徒解答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佛图澄死后,后赵内乱,道安法师赴山西(今山西临汾)译经,不久又去飞龙山(今河北汲鹿境)宣扬佛图澄的学说。东晋永和五年(349)应后赵主石遵之请返邺都。不久石遵被杀,道安法师又去山西和河南。此后道安大师又云游河北、襄阳、长安等地,从事译经、讲经、制定僧制等工作,他对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道安法师初出家时,虽然聪慧过人,却因形貌丑陋,不被师父看重,师父命令他从事田间劳役的苦差事。道安法师在田间辛勤劳作,没有一点抱怨的言语和神色,如此劳作三年。在田中劳动期间,法师向师父乞求《辨意经》一卷,本经五千余言,道安法师带着经典到田间劳动,在中途休息时就读经不倦,晚上归来后又向师父求其它的经典阅读。
师父严厉地说:「昨天给你的经还没读,怎么还求其它的经典?」道安法师回答说:「我已经能背诵了。」师父大为惊异,但并不相信,就又给他一本《金光明经》读诵。此经有万言之多,法师又像以前一样带着经典到田间干活,晚上回来就将经典还给师父。师父就让他背诵这部经,竟然一字不差,师父从此对道安法师刮目相看。
道安法师聪慧绝伦,被师父派去从事耕田锄地的苦差而服勤不怨,这种对师父的恭敬古来少有。
道安法师的弟子法遇法师,在师事道安法师时,对师父极为尊重,后来法遇法师住锡江陵长沙寺讲经说法,接引徒众,跟从学道的弟子有四百余人。
当时,寺中有一僧人因饮酒违犯戒规,法遇法师只是处罚了这位僧人,并没有迁单。这件事情被师父道安大师知道后,就在一个竹筒中放置一根荆条,封好后寄给弟子法遇法师。法遇法师收到后打开竹筒见到一根荆条,法遇法师对大众说:「这是因为饮酒僧犯戒,我训领不勤,师父忧虑,才从远方赠给我一支荆条。」
法遇法师于是鸣椎集众,将竹筒放置在面前,烧香表示恭敬。然后自己伏在地上,命令维那以荆条使劲抽打他三下,并垂泪自责。境内道俗之人无不为之叹息,因为此事受到鼓励的有很多人。
法遇法师虽然远离师父,但对师父的言教恭敬听从,并且能够从自责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过错,然后痛加悔改。像法遇法师这样的贤能弟子的事迹,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能够令听闻者为之感动。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是禅宗史上尊师重道的典范。禅宗初祖达摩禅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道之时,慧可禅师前往亲近。慧可去后,达摩禅师并不与语。一天晚上,天降大雪,慧可禅师站立雪中等待,到天亮时,大雪已经没过其膝,但慧可禅师依然站立不动。
达摩禅师便回头问慧可说:「你久立雪中,欲求何事?」
慧可禅师眼含热泪说:「惟愿和尚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禅师说:「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轻心、浅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
慧可禅师听了达摩禅师的教诲,便以刃斩断右臂,放置于达摩禅师跟前。达摩禅师被其诚心所感动,说:「诸佛求道为法忘形,你今断臂,可以求法了。」
慧可禅师对达摩禅师说:「我心未安,乞师安心。」
达摩禅师说:「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禅师说:「与汝安心竟。」达摩禅师于是传法给慧可禅师,为禅宗第二代祖师。像慧可禅师这样,为了求法,对达摩禅师至诚恭敬,乃至不惜为法砍下自己的右臂,这样尊师重道的高僧古来少有。
唐代高僧古灵神赞禅师在悟道之后,开启自己的师父,使自己的师父反而对他恭敬礼拜。古灵神赞禅师在本州大中寺受业,后来行脚遇到百丈禅师而悟道,悟道之后回到原来的寺院。神赞禅师的师父问他:「你离开我到外面去,得到了何种事业?」神赞禅师回答说:「并无事业。」师父于是派他服劳役。
一天,神赞禅师的师父洗澡命神赞禅师为他搓背,神赞禅师拍著师父的背部说:「好一所佛堂而佛不圣。」师父回头看着神赞禅师,神赞禅师接着说:「佛虽不圣,且能放光。」师父不解其意。
一天,神赞禅师的师父在窗户下看经,有蜜蜂钻进窗纸中想出来。神赞禅师看到这种情景便说:「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神赞禅师于是作偈语说:「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禅师的师父听到徒弟竟然如此说,马上将经书放下说:「你在行脚时遇到了什么人?我看你前后出言异常。」神赞说:「我蒙百丈禅师指个休歇处,现在想报答师父你的恩德罢了。」
师父于是告诉大众设斋请神赞禅师说法。神赞禅师于是登上法座,举唱百丈门风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神赞禅师的师父听过之后,便于言下悟道。
神赞禅师的师父感叹说:「为何到老了才听闻到极则事。」神赞禅师后来常住古灵,聚徒说法数载。神赞禅师临圆寂前,剃发沐浴之后,以钟声招集众人说:「你等诸人,还识得无声三昧吗?」众人说:「不识。」神赞禅师说:「你们静听,不要作别种思惟。」众人都侧耳聆听。神赞禅师神情安然地圆寂,建塔安葬于本山。
古灵神赞禅师悟道后,想启发师父悟道,师父竟然恭敬地返拜弟子,并为其设法座请为自己说法指点迷津,师父在神赞禅师的指导下得以悟道。神赞禅师的师父对得道的徒弟尚且如此恭敬,甘愿为弟子之徒,我们为人之徒的人,更应当对授业恩师倍加尊敬。
近代高僧印光法师不仅自己尊师重道,而且还经常在为弟子开示时劝告弟子尊敬师长。法师常对弟子说,对师长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法师在《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中教育尤居士,对师长一定要尊敬谦卑。法师指出,有的学佛者,处处都妄自尊大,唯我独尊,从不知道谦虚对人。
有的人写信署名时,本来应当以顶礼之类的词结尾,以示对对方的尊重,而现代人却常常用合掌、合十、谨启等词作结尾,而不肯有一点屈就自己,这种现象很不好。法师认为,学佛之人,本想了脱生死,却又轻师慢教,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师长是我们学佛者的法身父母,有了师长的指点和教诲,我们在道业上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应当像古代高僧一样尊师重道,如此才能学修并进,德艺双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4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识别自己的“生活中心”
下一篇: 看着自己的碗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