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少时,有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回家后,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出来。母亲叫我出去吃饭,我不肯。母亲一边干活一边说:“走路摔倒了不要紧,要紧的是赖在地上不起来。”
听了母亲的话,我忍不住笑了,摔倒了不还要在地上坐一会儿,怎么会是我的风格
工作后,常常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有一次,上司听信了他人的谣言,误以为我对他不满,有一段时间,对我横挑鼻子竖挑眼。母亲对我说:“人人心里有杆秤,日久天长,总会称出一个人的分量。”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上司便主动找我,说:“之前对你有些误会,请不要介意。”回家说给母亲听,母亲笑了笑说:“日久见人心,也就是清者自清。”
刚结婚那会儿,我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日子过得很拮据。回家跟母亲抱怨,母亲说:“少年贫不算贫,好日子都是一点点过出来的。”因为母亲的话,我俩踏踏实实地过日子,没过几年,生活有了起色。当然,我仍然不满足,仍然跟母亲抱怨。母亲说:“做人不能太贪心,坐在福堆里还找福,恐怕一辈子也不幸福。懂得惜福的人,才会有幸福。”
不快乐的时候,母亲会说:“快乐会传染,你快乐了,别人就会跟着快乐。”遇到挫折的时候,母亲会说:“在哪里跌倒了,再在哪里爬起来。”就算是我高兴的时候,母亲也会说:“别高兴过头了,水满则溢。”
母亲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妇女,她用一颗赤诚之心,在生活里摸爬滚打。
在母亲的眼里,在母亲的心里,都能悟出一些道理,与生活和解。从小到大,我的处世之道,我的勇敢,来源于母亲的生活禅。母亲的生活禅,是我人生的重要养分来源。
那天回家,我对母亲说:“妈,去我家住几天吧!”母亲不肯,说:“人老了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生活禅》是一本由陈全林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526,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禅》读后感(一):国学经典
这本书一如《悟道录》那样耐读、好看,尽管博文我都有保留,但老师的纸质书我肯定是要买得。不是因为他是老师才买,而是这个年代,别人都围着车、房子转的时候,能像他那样还坚守国学的人很难得,我必须支持,另外看他的书我觉得要注意一点,他与南老很相似,学的东西很杂,我看很多南老的记录,他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书都读,也经常看电视,南老与陈老师都是成就者,而且是很会读书的人,干什么都不影响他的修行,就像济公可以喝酒吃肉不影响他的修行,而一般人可不能学这些,一这样做了,就把自己思想不知道引到那个地方了,我个人是采取拿来主义,不研究易经、中医、文学、诗歌那些内容,在看陈老师的书的时候把这些都过滤掉,就是这样,剩下的内容也耐人寻味,希望老师以后的书字印大些。
《生活禅》读后感(二):陈全林 生活禅
《悟道录》是修学随笔。以生活为本位,以国学为根基,以修学为媒介,以经典为标准,以散文为构架,以叙述为笔法,讲了作者所体悟的“道”,如修身之道、炼养之道、处世之道、居家之道、尽孝之道,乃至书画之道。作者还讲述了发菩提心之道、观心之道、持咒之道、念佛之道、气脉之道等等,涉及具体的修持。道,既可指理,也可指法。有些文章讲述理,有些文章讲述法。修持法门,重点讲了佛门的观心法、念佛法,丹道的辟谷法、太乙金光修持法,儒家的志道游艺修身法。作者将很多修持法门和窍诀融化到日用平常中。365篇文章,意味着365天,我们的心都要在道中,在常道里悟非常道,在常道里观天道,在常道里修佛道,在常道里成就事业,在常道里积累功行,在常道里解脱烦恼,在常道里悟证菩提,也在常道里做好生命的友善与互助,体现“道法自然”“处处见道”“即事而真”“道在日用”的精神。如是思,如是感,如是见闻...
此书作者以生活为道场,从现实生活中悟道,从人性中看因果。每每读到书中章节,感动不已!推荐给网友们!
《生活禅》读后感(三):评论生活禅
早就想给陈老师的《生活禅》写点介绍,但在家人杂事太多,也没有好的思路,只好搁笔,不知不觉成了一桩心事。
我和陈老师并无多少交往,仅仅通过邮箱有过几次问答。问答自然是我问陈老师答,家长里短,夫妻磕绊,乃至佛法玄学,陈老师都能很快给我这素昧谋面的陌生人以最快的回复,这是他的愿力,也是他的一分人格魅力。陈老师要做的是传统文化的守望者,多年在国学,道学和佛学等领域实践着自己的愿力,从办《益生文化》到如今的专业著书,始终没有离开过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这分坚持是很让人钦佩的。
谈到这本《生活禅》,它包含四篇散文《还乡记》、《过年记》、《怀念母亲》、《过日子》和诗集《中年人的禅歌》。文章延续了陈老师一贯的质朴、亲切,即事而真的风格,谓之修道散文,可矣。文章中谈孝道,谈怎样和老人相处,谈夫妻间如何过日子,虽没有多少文字直接触及传统意义上修行的话题,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佛法的智慧如何在生活中圆满的应用很好的展示给了读者。这种表述,有别于一般的心灵鸡汤式的佛法开示,它不是站在生活的外面-佛法来排解人生的困境,这样佛法和生活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对立和嫁接的关系。相反,陈老师文章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更像是在生活这棵树上开出的一朵佛法智慧的花,那么的和谐、自然,这也正是陈老师的文章被很多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我个人近年来一直在跟随出家师父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佛法的角度看,广论是尽善尽美的,犹如一个大宝库。然而,像我这样一个初学佛法的在家人,面对生活中种种问题,想要在广论中直接寻找答案,基本上是很困难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个人能力问题。而陈老师的这本《生活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参考,它处处面向生活,直接以佛法智慧去观照我们的生活,帮我们树立正见与正信,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做人,如何在生活中修道。正如陈老师在一篇博文中写到的:佛道的道理还是要回到生活里检验。不管你把佛经道书读得多熟,如果这些经典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福祉和自在、安乐、幸福,那说明你并没有领会经典的要义,这样学佛道,没有“自得受用”,更没有“内证圣智”……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 佛化家庭的关键,往往与家庭主妇有很大关系。
在佛陀诞生之前,妇女在印度得不到尊重。印度作家黑摩禅陀把妇女贬低为“照亮通往地狱的火炬。”在佛陀降世之前,妇女没有享受到应有的自由。她们展示内在精神能力和思想才智的机会被剥夺了。
在佛陀的教法中,肯定了妇女对社会的重要性。
佛陀曾同拘萨罗国王谈过有关妇女之事。有一次,国王诚恳地同佛陀交谈,一侍卫走了过来,小声地告诉他,皇后生了一个女儿。国王一听这个消息,脸上一阵的不高兴。在古代印度(即使在今天也一样),女儿的出生不会给家庭带来快乐。这是由于多方面自私的原因,比如说提供嫁妆等问题。
不同于其它宗教师,佛陀对妇女作了热情洋溢的赞美,并在如下的话语中表彰了妇女的四种品德:
有些女人真的比男人强,万民之主,把她抚养成人。
她们有智慧,有道德,忠贞诚实,敬奉婆婆如神明。
如此高贵的妻子会生下勇敢的儿子,统治王国的国王。
“有的女人比男人强,”这是佛陀亲口所说。特别是在妇女不受尊重的印度,没有一个宗教家说如此勇敢而又高尚的话语。
佛陀虽然看到妇女性格上的脆弱,但他教导人们要看到她们的内在美德;作为母亲,妇女在佛教中占有值得尊敬的地位,母亲被认为是升天的方便之梯,妻子是丈夫的最好朋友,同时,性别不是纯洁和服务的障碍。
女性比起男子来,虽有她的弱点,但女性的柔和、坚忍、慈爱,都胜过男人,而与大乘的特质相契合。一位贤慧的妻子,是家庭的融和安定力,也是丈夫在事业上成功的助力。在儿女的教育上,母亲的教导更重要。如果在家女众,能对佛法有真诚的信心,坚毅的愿力,正确的智力,这对于家庭、人间的净化和乐,可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特别是在佛教弘扬方面,家庭主妇信佛,更是佛化家庭的主要力量。
佛陀时代,在广大学佛居士中,也有许多以虔敬、慷慨、信仰、学识和慈爱而著称的妇女。
《胜鬘经》中,由于胜鬘夫人的言行化导,首先化导了丈夫──“友称大王”。进一步,“城中女人,七岁以上,化以大乘;友称大王,亦以大乘化诸男子,七岁以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胜鬘夫人还发十大誓愿,护持正法,饶益众生。
维莎诃是僧团的女大护法,在妇女界中犹为突出。
那库罗母是一位忠诚的妻子,她通过列举自己福德,把她的丈夫从死神口中挽救回来。
沙摩婆蹄是一位虔诚而又值得敬重的王后,当她被人用火烧死时,她没有恶意,反而对谋害之人施以慈爱心念。
玛理卡王后多次劝谏,安慰她的丈夫拘萨罗王。
女仆库玖陀罗讲说佛法,救度了众多的皈依者。
输曼努和输跋达是两位具典范品德的姐妹,对佛陀的信仰绝对的虔敬。
这几个例子足够说明妇女在佛陀时代所起的伟大作用。
中国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为了唐朝和西藏两国的关系,嫁到了西藏,把汉传佛教也带到了西藏,为西藏佛教的渊流播下了重要的种子,并且把唐朝的文化传扬于异域。
在中国大陆,七、八千万佛教居士 中,女性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每逢过年过节或平时寺庙举办法会,无论在城市或农村,积极参与者,女性往往占绝对多数。
2019年2月2日,我们全家去了禅宗胜地——黄梅县四祖寺芦花庵。我们学习并领悟了做人做事的生活禅。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信仰也许不由生活中的具体物质体现出来,但它却能坚实地印刻在我们心中。当我们有了信仰,便会因信仰的引领而热爱生活,对美好的事物生发出追求和向往,自觉地按照某种看不见的准则去为人处世,这遭到困厄和苦难时,信仰便是我们的思想救赎和心灵支撑。
凡事有因必有果。任何结果,必能追溯到起因。当我们去做好事,去种善因,最终得到的,也将是善果。如果我们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家庭安康和乐,那么我们就要注重平时的所做所为。
良心是我们内心的尺度、法则,是用于自我衡量的一杆秤。良心更是一种良知,我们在良心的影响下,将自发的去约束自己的行为,并随时反思、考量自己所做的事是否正当、公正。
道德不是通过强制约定,也不是通过三令五申,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德行。道德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流传千年的美德,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为人正直……当我们树立了道德观念,我们的精神便不再空虚,而能受到教化与滋润。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当别人对我们有恩,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帮助,我们都要全心全意的去回报他。随时随地,我们都要对我们所拥有的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这不仅能让我们生活的更幸福,还能让我们更能发现身边的美好。
当我们遭遇一些看不惯的人或事时,如果能做到包容,体现出的,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气度。正如“宰相肚里能撑船”。学会对那些让我们不满的事容忍,能帮助我们避免许多无谓的怒气。
分享,指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共有,更是精神上的交流,可以是向对方介绍自己看过的一本好书,向对方分享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向他人分享的时候,将感悟与智慧传播了出去,同时也收获了分享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
结下善缘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我们多帮助别人一次,多结交一个朋友,就是多结下了一段善缘。善缘其实也是福缘,这能为我们带来福运,也能使我们拥有更平和、欢喜的心态。
寒假的这次禅宗之旅,我深刻地领悟到生活禅的内涵,来自精神和心灵方面的收获颇多。
我想,当我们真正把生活禅的做人八字方针“信仰、因果、良心和道德”和做事八字方针“感恩、包容、分享和结缘”当做为人处事的准则,并将它们真正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便会发现生活会因此变得更美好、快乐和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太想赢,就会输
下一篇: 一根小肠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