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易经》三句金言,道破人间至理,成就大道之源

白敛 2023-07-23 19:09:55

作者:儒风君

(ID:rufengdajia)

三十年前,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临去世时,曾对世人说下了最后一句遗言:“中国在将来大放光彩,一定要注意《易经》”

《易经》者,百经之首也。

古人云:“《易经》之重,在于包罗万象,点透世人。”

据《论语》记载:“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是到五十余岁才读《易经》么

当然不是,而是《易经》包涵天地真理,孔子自认年轻时阅历太浅,无法从中得到收获,于是在“知天命”年纪开始专心钻研。

从先秦至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易经》一直影响着我们中华民族,而《易经》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易经》中的三句金言,让我们用心去学习其中的智慧。

1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易经》云:“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意思是说,自己一旦受到别人的侮辱,非但不能生气动怒,反而还要面不改色,以平淡之心对待。

或许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怯懦的表现,但是殊不知这种嘲笑别人怯懦的人,只要稍微被他人一激,便心态失衡,很容易酿成祸端。

多年前一则新闻:

一对情侣去吃饭,邻桌的小混混冲女孩吹口哨,男孩不愿招惹是非,就想带着女孩走,但女孩认为男孩懦弱,骂了他一顿,逼他去跟混混打,结果男孩身中数刀送进医院,不治身亡。

佛家有句话叫作:“一念嗔火起,火烧功德林。”

《呻吟语》中也曾说:“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厚德载物,一个连言语都承载不了的人,如何能成就大事

大多数时候,你感受到的侮辱,其实不值得计较。

平淡面对,才是最好的“报复”。

2

恩之重,施恩须忘记,受恩当谨记

《易经》云:“施人之事,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韩信年轻时家贫苦寒,曾受漂母一饭之恩,在韩信离开家乡准备闯荡时,曾对漂母说过以后会报答她之类的话,漂母则大怒:“你身为大丈夫尚且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几顿饭,难道是图你的报答么 ”

后来韩信灭项羽,被改封楚王,第一件事就是回到家乡,拿出一千金报答漂母,世人称之为“一饭千金。”

只是漂母并未收下,而是平淡的回应:“我施舍的人太多了,韩信的名字我早已不记得了,你们还是离开吧,我要去河边漂洗丝絮。”

《三字经》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善体现在什么地方

知恩不能忘恩,施恩当随风飘过。

华罗庚说:“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头。”

真正的善良是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不张扬,不作秀。

3

容人之量,宽以待人

《易经》云:“察人之过,不扬于他。”

李斯曾在《谏逐客书》中说到:“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中国也有句俗语叫作:“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是否能有一番作为,就看他有没有一颗宽容之心。

清末,左宗棠虽然在曾国藩的提携下,步步高升,但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恶劣,甚至多次鼓动朝臣弹劾曾国藩,只是当左宗棠在西北征战时,曾国藩不计前嫌,倾尽全力支持。

《易经》上还记载:宽以居之。

察人有过于己,恕而容人,是为能容,必多福安。

一个有本事的人,一定会有一颗宽大的心,君子凭什么立于天地之间,充满浩然正气 无非就是讲究宽罢了。

宽恕别人的过错就等于善待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1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