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宋朝有一首千古奇诗,男人顺着读,女人却必须倒着读

健康管理师 2023-07-23 18:45:54

“ ”唐诗、宋词,号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在唐朝,著名的诗人有杜甫、李白、王勃、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而在宋朝,著名的词人有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这些人的名声都很大,他们的作品也是家喻户晓,谁都能背出几首来。不过也有一些不如他们出名的诗人,写出来的作品同样令人惊艳。比如,写出“唐朝第一诗”的人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又比如,宋朝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诗人李禺,写出了一首千古奇诗《两相思》。之所以被称为奇诗,原因是这首诗顺着读和倒着读都可以,但它表达的意思却会变了个样,也就是所谓的“回文诗”,男人通常顺着读,女人却必须倒着读。这首诗是一篇七律,顺着读下来,是一首《思妻诗》,全篇内容如下: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顺着读时,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是说一位丈夫思念自己的妻子,连带着他身边的儿子也思念母亲。他一双枯眼痴痴地望着远方的山水,酒壶中的酒没了,也不敢起身去添酒,就怕越喝心里越苦闷;思念之情太浓厚,连一首和韵的诗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全篇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让人仿佛能看到身为丈夫的男子,在长夜漫漫中,伴着一盏孤灯,满心思念妻子的场景。但这并不是全诗最出彩的地方,前面说过,它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把每个字的排列顺序换一下,就变成了《思夫诗》: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倒着读下来,意思变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因为丈夫迟迟不能归来,也没有寄回什么书信,妻子在家中想,一定是路途遥远,才阻挡了他归来的脚步。虽然诗已经吟成,自己却迟迟下不了笔,酒也不敢喝上一杯,望穿秋水,等得眼睛都干枯了。其实历史上的回文诗不少,譬如宋朝的苏轼、苏小妹,都曾经写过这种体裁。回文诗分成通体回文、单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5种类型,我们可以读一下苏小妹的“双句回文”诗: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可以看出,所谓“双句回文”,是指整篇诗里,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比较之下,李禺这首把“思夫”“思妻”合二为一、变成《两相思》的诗,却是最难的“通体回文”,整篇诗从最后一个字反过来按顺序读至开头一个字,变成另一首新诗。李禺在历史上没多大名气,我们上学时也从没学过他写的诗,但从这首《两相思》来看,李禺的内心应该是非常细腻的,只有真正深情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的诗。或许李禺生前也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爱情,只是不得已分开了,所以有所感悟吧。 大赛作品集,人手一册哦!已加主编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联系购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写诗填词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诗还有远方...

苏轼最神奇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是黎明到黄昏

在《全宋诗》 卷348记录了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这首诗名为《题金山寺》,它是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所谓回文诗,简单来讲,就是说这首诗, 正读倒读都能成诗,我印象中有一篇《 璇玑图 》,全文仅八百四十一字,但这幅图玄妙的地方就在于纵、横、斜……迭一字读均可成诗,短短八百多字,竟然能读出一千多首诗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苏轼这首《题金山寺》,虽没有那么多种变化,却自带一丝韵味,咱们不妨倒过来读一下:

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两相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虽然这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场景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时间维度的不同,同样的意象,表达出的意境却完全不同。

这首诗顺着读是从夜晚到清晨,倒着读就变成了从黎明到黄昏,同样的景象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别有一番风味了,这恰恰就是回文诗的精妙之处。

这所金山寺,位于今天的江苏镇江,苏轼一生中曾十余次路过镇江,除去三次迫不得已的原因,他一共九次登上金山题诗留念。

苏轼先生在金山寺中,有两个交好的朋友,一个是金山寺的圆通长老,另一个是金山寺的宝觉禅师,苏轼先生曾留下《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和《与宝觉禅老三首之二》和《与圆通禅师四首》几首作品,用来表达自己和两位好友的深厚感情。

苏轼被贬谪黄州期间,心情一度非常低落,他在写给金山寺禅师的信中提到自己生活贫苦,每天过着布衣蔬食的生活,这让苏轼先生产生了“但觉从前却是错尔”的感慨。

由此可见,在苏轼先生的心中,金山于他有着极为特殊的寓意。

那里既有和他交好的朋友,也是他心目中难得的世外桃源,当他在生活的苦难中苦苦挣扎的时候,金山于他而言,就是一处宁静的心灵避风港。

从苏轼先生留下的20首关于金山的山水游行、交游诗可以看出,在苏轼先生的心目中,金山是堪比蓬莱的人间仙境:

无言卷石小,江左拟蓬莱——《过金山寺一首》 。”

至于,为何在苏轼先生的心目中,金山寺是像蓬莱一样的仙岛,这完全是由于在清光绪以前,金山 是屹立于 长江 中流的一个岛屿,它还有“江心一朵美芙蓉”的美誉。

远远看去,金山这种独立于江心,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官场上屡屡失意,早已精疲力尽的苏轼,在面对自己心目中的仙境时,不自觉地就流露出了一丝向往的意愿。

苏轼先生在《赤壁赋》中曾经感慨道:“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金山恰好就是苏轼心中,可以实现他“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皆无尽藏也的好去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胸怀大志的苏轼少年成名,正当他想一展才华的时候,却屡遭贬谪,那样的苦楚该是多么令人惆怅。

或许,在我们的心中,苏轼一直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但这样的他却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这是他饱受人间的冷暖,才逐步领悟的人生真谛。

苏轼之所以这么留恋金山,是因为这是他仕途不顺时,寻求解脱之道的心灵净土。那时的他,寄情于老庄哲学、佛理禅理,希望能借此寻求超脱苦难的解脱之道。

借由这首回文体的《题金山寺》,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先生本人对金山是十分喜爱的,甚至可能已经有了到此归隐的念头,所以苏轼先生才会那般细致地去观察金山的山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唯有心中怀揣着最炽热的爱,才能爆发出这样一篇无论顺读,还是倒过来读都充满美感的千古名篇。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可以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吗,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

最有内涵的一首诗,顺着读是丈夫想念妻子,倒着读是什么?

我们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汉字是世界上公认最难学的字。几千年的文化历史,让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命脉,前几年我们中国有很多的综艺节目,比如像《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朗读者》。这样的节目形式,给很多人带来了文化的享受,也让我们意识到原来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如此的宝贵。有很多的作者以及很多的普通老百姓,在空余时间都会选择拿起一本书好好的品读,也有人是很喜欢古诗词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中国最奇特的诗,顺着念是丈夫思念妻子,倒着念是妻子思念丈夫。

古代的人是十分有才华的,像李白和杜甫,只要喝上一杯酒,就能够创造出许多的佳作,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什么叫做诗鬼和诗仙的魅力所在。古人常常用诗词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生活,时而高兴时而失忆,不管是人生当中的磨难,还是试图当中的坎坷,只要喝上一杯酒,似乎就能够一醉解千愁。在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一首诗叫作两相思,这一首诗是中国最奇特的诗,顺着读是丈夫思念自己的妻子,而倒着读,则是妻子思念自己的丈夫。

在我们的中国历史诗词上,人们把这一种是叫做回文诗,这种书的写作难度极其的高,要求作者有着很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才,能够写的出如此意境颇深的诗词。我们真的为古人的情感感到深深的敬佩,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确实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来很多优秀的诗人。在这首诗当中,有一句话叫做知心己见曾来往,所以隔山遥望眼枯,表达了一个闺中女子盼望丈夫回家的心情。

中国文化内涵是很丰富的,这种底蕴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体会出来,我们要好好学习中国的古诗词文化,还有文言文,在高中的时候,这是一种比赛的规则。但我们到了大学当中,没有了这些压力之后,完全可以好好的以兴趣爱好的方式去读这些诗词。文言文是很有难度的,也很有深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文化才会这样的有意思。任何的语言都是极具魅力的,只要你肯用心去学,总会发现其中的美妙所在。

结语:语言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学得通透,有的人一辈子都学不了多少首诗词。我们常说,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所以在累了的时候,打开书本,细细品读一段文字,也能够让内心得到很好的陶冶。? ? ?

苏轼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奇诗,顺着读是天亮了,倒着读是天黑了吗?

在中国古代,诗和词都是古人用来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因为有出色的才学,所以古时候的许多诗人能够出口成章,留下一些如今还朗朗上口的经典作品。在古诗许多的体裁中,回文诗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体裁,简单来说,回文诗就是利用汉语词序的回环往复来作成一首诗,也称作“回文体”。

而回文诗这一体裁早在公元前206年的汉代时就已经出现,经过发展后,到公元226年时已经极为盛行,也逐渐成为许多文人作诗时优先选择的一种体裁。回文诗不同于其他体裁古诗的地方在于他的读法,譬如拿《茶壶回文诗》这首回文诗来说,他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不管你从哪一个字开始读起,最终都能成为一首五言绝句。

如果把所有可能的读法全都读一遍,那么这首诗就可以演变出四十首诗,的确让人叹为观止。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清朝的诗人黄伯权。虽然在读法上,回文诗像是如今我们爱玩的文字游戏,但在创作手法上,回文诗还是和其他的古诗一样,仍旧是通过反复咏叹来达到抒发自己感情或是叙述一件事情。

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有许多的诗人、文人,他们作诗的目的不过是希望通过古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寻找一些懂得自己的知己。虽然回文诗的体裁特殊,很容易被世人误认为是卖弄技术和文采的一种体裁,但实际上,他也只是众多古诗体裁中的一种,也是诗人们借以咏志的一种方式。

虽然历史上作回文诗的人不少,但最为神奇的还是《题金山寺》这首诗,他的作者是著名文豪苏轼。苏轼出生于1037年1月8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不断,1057年时,苏轼考上了进士,但为官不久,1080年时,他又因“乌台诗案”被贬,这样起伏不定的人生也让苏轼所作的诗蕴含着他各个时期的心境。

《题金山寺》是一首经典的回文诗,据说,这首诗是苏东坡前往金山寺后,看着金山寺的唯美景色,心中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诗。大家都知道,苏轼的每一首诗都是精品,而他的才能和学识也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了诗的身上,这首诗也不例外。虽然这只是苏轼当时记录自己心境的一首诗,但却让后世的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才气。

这首回文诗除了文采卓越之外,最为神奇的地方就是顺着读和反着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景象,顺着读此诗是在描述天亮的场景,而倒着读却是描绘了天黑的景象,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且这首诗在顺读和倒读描绘了两种不同画面的情况下还充满着诗意和画面感,不得不让人赞叹苏轼的才情,也让世人更加认可《题金山寺》一诗作为中国最为神奇的诗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3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