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心里

七里香 2023-07-23 17:54:25

《心里》

(文/张梅)

你,不善言辞。

却总有质朴言语。

我,不拘小节。

却总有温柔体贴。

你说,你会做,不会说;

我说,我会看,不会听;

嗯,还好,我们有共同的默契。

携手的岁月,我们彼此相依。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

却又是不可分割的共体。

我总是带有情怀,

难免娇羞说爱。

你说你把我融入身体,

不需言语,我已是你。

我懂你。

不需言语,你刻与我心里。

版权声明:本文经原创作者【张梅】授权发行

图片来源:摘自网络

心理|非常实用的情绪疗法-ABC法则

心理学中经典的情绪治疗方法:ABC法则。A(activation events)代表诱发事件。B(beliefs)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consequences)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一般,我们碰到什么事情A,就会有一个反应结果C。比如,相念多年的男朋友突然没征兆的跟你分手了。这是事件A。你的反应是:我去,心情很糟糕,很不爽,凭什么分手啊。几个意思啊?有外遇了?这些反应就是C。很多时候,我们抱持着这样的C的反应,让自己情绪低落,抑郁,有时候甚至无法走出失落的阴影。也就是,此时,我们的情绪反应链条是A--C!

那么,怎么办呢?从上面的反应链条看,如果我们想要自己情绪C好一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改变A。而这样的做法恰恰是更大情绪问题的起源。因为,这个引起情绪C的A事件是个客观的事物或者是某个人,而一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何去改变呢?基本是改变不了的。同样的,我们也很难去改变一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痛苦不堪,就是因为我们过多的沉溺在:如果事情没有发生就好了。为什么这件事情要发生在我的头上呢?我太不幸了!如果回到过去,我一定会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件事情是另外一个走向就好了。。。或者,如果这个A是一个人,我们就会这样的设想:为什么他/她不是另外一个样子呢?为什么他/她不能果断些?为什么他/她要这样做?他/她应该要这样,他/她必须改变才可以。 所有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着力于如果改变事件A的努力并不会对减轻C有任何的帮助,甚至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怎么办?

心理学中给出了研究。人们发现,在同样的事件A发生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C,有些反应可能很消极,但是有些反应却很积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当然希望大家都积极的反应。于是慢慢的,心里大牛们发现,原来上面的反应链A--C的过程中还有一个B,也就是我们对一个事情给出的反应完整的过程是:A--B--C。A是不变甚至是很难改变的,而B是可变的。事实上正是B的不同,才使得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C。那么,反过来,我们就知道了,要想改变消极的情绪C,只需要改变B就好了,而不是纠结于改变A。

同样,刚才的例子。被相念多年的男朋友提出分手,心里当然很不甘,很不爽,多次沟通无果后,可能自己还会想这么多年的青春和付出都白费了。可是,如果我们改变我们的B(beliefs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变成:渣男,早分手早好,本姑娘还能早点脱离苦海,还有后面慢慢人生数十年,我离开了你还能过得更加精彩!当我们对这个事件有了这样的认知B,我们的情绪C会不好吗?简直最后还应该开香槟欢呼啊!

你看,同样的都是A,我们不要去纠结改变A,而是调整我们对事件的认知B,带来的C反应完全不同。这个情绪疗法是不是很棒,是不是超想实验一下?那么,今天就开始去试试吧,凡事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这世界上就基本没啥事儿可以让我们纠结的!简直是啥都不是事儿啊!

【原创|心理】 说服别人就是说服自己

谈到说服的技巧,常常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就是那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最好是可以把对方说到无话可说瞠目结舌,最后被迫让对方承认“他错你对”。

在我们文化传统中很多讲究“中庸”和“不争”,从而可以“宽以待人”和社会和谐,但也同时会造成息事宁人和不直面问题的现象。

而西方为代表的相对体现“逻辑说理”为主,通过一大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最好是能把对方“将死”才罢了。我们熟知的“辩论赛”的模式也是由此演化而来,追求我的绝对正确性和对方不正确的零和博弈。

对于说服方法来说,“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可谓是聪明的说服技巧,我们通常对于自身要说明的事情,往往几乎是在自说自话地讲述自身的正确性。而会因为和对方没有连接的部分,因此引不起对方的共鸣。

但是,这种方法首先肯定对方最坚持的部分,然后把对方认同感中找到自己观点的立足点,一方面降低对方的警惕性和防卫性心理,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说服对方打下了基础,因为如果反对你就变成了反对否定自己。

而反观我们现实之中,我们对于与别人观点发生冲突的时候,四流的做法就是“无根无据”地一通反驳,完全地固守自己的观点而不留一点余地。当然,这也是我们身边能最多看到的现象。

三流的做法就是“有你没我”地顺应对方,这类人通常忌讳和讨厌冲突和矛盾,他往往苟全自己附和他人。因此,在实际的交往中虽然会有不错的“假和谐”,但是却是建立在以损失自我利益为前提代价的。

二流的做法就是“有我没你”,也就是理性至上的选择。这种人通常会是一位不错的辩手,他们可以很好地抓住对方的弱点和漏洞,并且迅速地做出反应和给出自己完美的逻辑观点,从而始终使得自己站在一个理性的制高点,形成一种“我生你们死”的境地。在这类情况下,虽然你赢得了胜利却输掉了人心。

而一流的说话技巧,也就在于做到“情理相容”。首先,懂得世界的本质不是黑白分明和对错具体的,所以说话不要说的太绝对,而应该找到说话的场景,也就是观点的立足点。

其次,要把理性说理和感性动人相结合,也就是所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方面用事实数据说话给出支持自己观点的部分,另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真人真事真情的流露,反而起到“绵里藏针”的效果。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更应该学习的是这种说话的智慧而不是单纯说话的技巧。

第一,就是顺应“天理”,也就是说我们的观点和论据要符合现实,而不是胡编乱造。

第二,能看到对方观点和逻辑的推演和正确性,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必胜。在心理及口头上承认对方,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第三,我们是在说服“人”,而不是说服“事”,所以要把握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有些情况下,虽然争论的起源在于两者观点的不一致,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争论的双方并不是因为双方的观点不同而争论,而往往是双方争论的态度让对方感觉情感上难以接受,所以造成双方愈演愈烈的争执。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本来双方在讨论具体的事情看法,而突然变成了对于对方的人身攻击,从“事情是什么样”,变成了“你就是什么样”。

所以,要想实现更好地说服别人,关键就在于让争论双方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做到“对事不对人”的方式。

首先,承认对方观点的存在的正确性。任何能够成立的观点,且不说它本身是否正确,但肯定都有其逻辑自恰和支持自己的论据。

同时,要有更加包容的心态和思辨的意识。从而,在对方心里建立一个比较容易接受的形象,给下一步更好地说服提供基础。

其次,“只论事实不讲是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告诉对方自己支撑自己观点的事实论证,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一味地去寻找对方观点的漏洞。通过这种从“事实观点”的侧面切入,从而实现最终的说服作用。

再而,就是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配合自己的观点。我们常常会看到,争论双方的喋喋不休基本上都是在陈述一堆各自认为的观点,而所有的观点全部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这就有点像“隔靴挠痒”,最终变得没有说服力。

而这时候,我们通常会因为对方给出了自己的行动过程和结果,从而让观点更加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度。

这也是,我们通常会被成功者自述的经历感染的原因,因为这种叙述方式,一方面不会给人一种自身的优越感和居高零下的排斥情绪,而像是自己的朋友在讲述他自身的故事。

另一方面,通常我们知道,自己没有办法“用理论去说服理论”,比起一味地讲些大道理来的更加实际的就是自身的案例。

最后,我们要接受不同。很多时候,即使你自己摆出了很多事实论证,并且拿出了自己亲身的实验结果,但最终还是无法说服对方。

就像对于“日心说”的正确性的观点,照样会有很多人即使现实已经确定无疑,并且其他人也都已经完全接受,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地心说”的观点。

那么,在这时候我们要有更加宽容的心态,不在于一定要让对方承认你的正确性,自身也要接受这种不同以及接受别人对于自己的证伪。

所以,说服从来不是通过情绪宣泄和目空一切的态度去让对方屈服,更多的是和对方摆出自己的事实自己自身的科学推导结果。

摈弃对于事实本身是非的争论,而超越感觉和情绪,并把关注点放在对于事实本身的探讨。在说服的过程中,不强求对方一定马上要接受自己的观点,很多时候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让时间来成为验证的衡量尺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