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起来了”,粤北连州小山村柯木湾村道上刚装好的路灯亮起来了。此前一到傍晚,夜幕降临,这一片小山村都寂静无声。今晚趁着路灯亮起来,村道边上的一户村民干脆把自家农机扛到路灯下修理,周边几户村民也纷纷出来见证路灯“亮起来”。
十月的夜晚,柯木湾村秋风不燥,月朗星稀。和从前不同的是,村里新装上近三百盏太阳能感应式巷灯,将整个村庄的角角落落都照亮了。但是,李锐带着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委仍在挨条巷道检查,看哪里还需要加装几盏。村民们见到李锐来了,纷纷围上来打招呼。李锐是中山大学今年派驻连州市柯木湾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虽然到柯木湾村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但与村民们已十分熟络。大伙儿聊起中山大学定点帮扶这些年来给村里带来的各种变化,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精心规划,精准帮扶,做深“学问”路灯
连州市地处南岭之中的萌渚岭南麓,境内山高岭峻。李锐驻点的柯木湾村位于连州市丰阳镇,距离广州300多公里,驾车需要四个多小时。粤北山区村落较为分散,柯木湾行政村2100多人分散居住在10个自然村,山多地少,在中山大学定点帮扶之前,基础设施和村居环境较差。
2016年5月至今,中山大学先后派出三批共6名干部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从党建、村建、户建三个维度发挥优势,筹措资源,实实在在地在山区做起接地气的扶贫“学问”。“村道如何规划,村居如何提升,产业如何发展,帮扶如何精准,项目如何落地……这些‘学问’可不比学校工作轻松。”李锐说道。上到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搞生态村旅游规划,下到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大到修路、修自来水、修水渠、修公园、修古碉楼,小到资助贫困户种植养殖、设立公益性岗位:扶贫工作可谓全面覆盖、精准到位。
柯木湾村下辖的10个自然村都比较分散,只有这个“大村一业”还不够,虽然村集体收入增加了,但是如何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分散的每个自然村贫困户真正从脱贫走向致富,还得下苦功夫。“其实只要深挖资源,每个自然村还是有潜力发展自己的小产业”, 发展“小村一品”的构想在李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
因为当地的小学生都到镇里去上学,柯木湾小学一直无人管理,校园杂草丛生。“这么好的地方不能就这样浪费了,要想想办法如何变废为宝。”李锐入村经过小学时都要停留思考良久。结合当地有中药材种植的传统,李锐以资金和资源入股的方式,引入中药材加工企业,合股成立了柯木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推进柯木湾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源,引进特色食疗养生汤包料的生产加工。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小学教室变成了中药材的加工厂,小学办公室变成了电商工作室和农产品展销厅,以前寂静荒废的校园如今晒满了各种中药材,贫困户在里面忙着挑选、切片、烘干。“小李书记,我做梦也没想到我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贫困户黄火娣紧紧握着李锐的手说。望着小学里一片忙碌的景象,李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夏东村是柯木湾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这个村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冬暖夏凉,环境优美。在中山大学专家团队所做的旅游规划框架下,政府推进民宿建设,李锐积极争取资金支持配套民宿的道路修建和绿化建设。
“民宿建好,可以吸引一部分游客过来住宿消费,但是这样的乡村旅游体验感还不够强。”望着夏东村那片已经无人耕种的农田,李锐开始规划这个村的“小村一品”。经过实地调研,同时结合夏东村的地理条件、四季气候和旅游体验,“我想在这片土地种上百种中草药材,分梯度分类进行种植,打造一个科普性的教育实践基地,就叫‘百草园’吧!”李锐兴奋地指着那片荒废的农田说。但是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一切都是空想,无法实现。李锐开始为这个“百草园”科普教育基地争取政府资金的支持。“李锐书记为了这个项目,跑了三趟清远,去了多次连州,终于争取到了政府35万项目资金支持。”扶贫队友刘嘉说道。“有了‘百草园’,夏东村的旅游系统就能真正打造起来,以后这片土地将长满各种中草药材,附近的贫困户和村民都能在这片中药材基地进行种植和养护,增加收入。同时中药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体现我们国家中医的博大精深,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一个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游客和中小学生学习我们的中药材是如何生长的。”李锐对打造夏东村的“小村一品”充满了信心。
这些具有当地特色、与当地实际相吻合的“大村一业”“小村一品”产业项目倾注了李锐不少心血。“这些产业项目发展起来,是能够植根于当地土壤的,是工作队带不走的,我们‘造血’才算成功,脱贫攻坚战才能真正打赢。”李锐表示。
太阳西下,烟雾升起,静谧的村庄巷灯亮起来了。李锐走在村道上,扶贫的脚步从未停歇,更加坚毅笃行。
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梁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6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听万籁余音——郭沫若“炉中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