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89岁袁隆平英文致辞刷屏网络,我们都“误会”他了!

推拿按摩助人为乐 2023-07-23 15:00:42

本文作者:宋清辞,来源:有书

想象一下,90岁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在阳台,坐一把躺椅,让阳光洒在身上;或是在公园,拄一把拐杖,看儿孙围绕身旁。

可有这么一个近90岁的老人,却没有按既定的剧本演出。

明明应该颐养天年,却偏偏工作在第一线;明明应该功成身退,却依旧心系家国。

这个老人,就是袁隆平。

6月27日,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的袁老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惊艳过后,是深深的感动。

“粮食问题是民生根本,袁爷爷真的功德无量。”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大的决心,才能在89岁的时候仍然不忘初心;

一个人又是有多大的勇气,才能靠着压不跨的信念撑起一座民族的脊梁

这份决心和勇气,我们在袁老身上都看到了。

胸怀:7%的耕地,22%的人口

今年的袁老已经89岁了。

按理来说,他这一生早就实现了功成名就的目标,也到了功成身退的年龄。

然而,袁隆平,依旧战斗在杂交水稻第一线。

他说:

“我很高兴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来培育杂交水稻,以解决、克服他们粮食短缺的问题。”

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展现了他宽广的胸怀,令无数人为之赞叹。

但你知道吗

袁隆平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高度,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梦想就是:

解决所有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他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一辈子!

我国的土地,18%以上是沙漠,10%以上是盐碱地。这些地方几乎寸草不生,更别提种庄稼了。

但袁隆平不服输,他发誓要让梦想照进现实,所以他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不舍昼夜地研究;

最终让曾经荒芜的戈壁滩和重度盐碱地都变成了绿色稻田,亩产高达549公斤。

这个成就,就是袁隆平创造的“绿色奇迹”。

你知道吗 非洲每年有400人死于饥饿,大约2亿人处于营养不良,饥饿或半饥饿状态。

而袁隆平却在非洲创下了水稻产量的记录,在马达加斯加的试验田里,他将水稻产量提高了3倍,达到了10.8吨,是他让更多孩子的生命有机会得到延续。

这个成就,是袁隆平创造的“粮食奇迹”。

你知道吗

在我们享受温饱的同时,全世界有超过8亿的饥饿人口,全球平均每天有两万多人死于饥饿,其中近一半是儿童。

而中国这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能够丰衣足食快意人生,多亏了这个貌不惊人的老人。

他这一辈子都在坚守关于粮食的信仰:

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没解决,要为中国人奋斗;世界上的粮食问题没解决,要为全世界奋斗。

在他心里,科学是超越国界的,知识是超越国界的,爱也是超越国界的!

这样大无畏的胸怀,又有多少人能够拥有

心态:“80后”年轻人

虽然已经89岁,但是袁隆平其实是个心态“80后”的年轻人。

他不喜欢外国人问他: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

因为old太显老。

83岁那年,袁隆平上了央视的《对话》节目时,主持人就问:“How young are you (你有多年轻)”

袁隆平回答说:“I am 83 years young,我是80后呢!”现场一片笑声。

主持人又问:“您为什么这么拼命干活,不去安度晚年 ”

袁隆平立刻反驳道:“我是在享受青春年华,不是晚年。”

了解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他不服老。

袁隆平最喜欢和有趣的人在一起,做有趣的事。

他在朋友面前拉小提琴,《梦幻曲》、《蓝色的多瑙河》和《小夜曲》是他最爱的曲目;

他和年轻人打排球,是场上矫健的“主攻手”;

他和年轻人下棋打麻将,也是打牌的一把好手。

他常常说自己拥有50岁的身体和30岁的心态,直到80多岁的耄耋之年,依旧每天都背上一个水壶,带两个馒头,中午下田,在水稻基地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

袁隆平一生都不服老,他原本是个文青,喜欢读书拉小提琴,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土地。

他原本也很“摇滚”,放荡不羁爱自由,却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

做人:身价千亿,却穿10元一件的衬衫

1980年5月9日,以袁隆平为首席专家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乘飞机抵达美国洛杉机,与美国圆环种子公司进行学术交流。

刚刚步出机场,圆环公司总经理威尔其先生就迎了上来。

热情地拥抱了袁隆平助手陈一吾,握住他的手说:“欢迎欢迎,尊敬的袁先生。”

三个人有些尴尬,又觉得好笑。威尔其这才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认错人了。

原来那位毫不起眼,又黑又瘦的老头才是袁隆平。

袁隆平毫不介意,还开玩笑说:

“他们都知道,我有一个绰号叫‘刚果布’。”意思就是“非洲黑人”。

后来,有媒体评论说:

“打扮像农民,被美国人误认为随行人员。”

评论并无恶意,但我想“打扮”二字,除了身上的衣着,还有骨子里的农民气。因为从实验室到田头,从田头到实验室,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绿色的丛林里穿行了半个多世纪。

的确,在选财富拼颜值的今天,一个农民打扮的老头太不起眼了。

可鲜少有人知道,1998年,一家湖南的评估机构评定“袁隆平品牌”的价值早已超过千亿。

可你能想象吗 身家千亿的袁隆平,生活却十分节俭,甚至可以用拮据来形容。他最贵的西装不超过800元,皮鞋不超过200元。

有一次,袁隆平和老伴一起去逛商场,碰到商场正卖减价服装,一件衬衫只要10块钱!

他一口气挑了十几件,边挑边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有人说他吝啬,有人说他不注意形象,但袁老自己知道:比金钱更重要的是梦想;比形象更重要的是真心。

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不是外界界定的,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充盈。

做事:爱钻“牛角尖”的老头

生活上不拘小节的袁隆平,对待学问却特别爱“钻牛角尖”。

上初中的时候,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定理:一角不能三等分。

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

但是老师只是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其实,这个定理有一个前提:用尺规法(直尺和圆规)无法三等分。老师的答案,自然没有让袁隆平信服。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原来袁隆平对待科学的严谨,在他小时候就已经萌芽了。

从事杂交水稻之后,他将严谨发挥到了极致,甚至到了“钻牛角尖”的地步。

1994年的某一天,刚下过雨,稻田里泥泞湿滑,袁隆平穿着雨鞋就去田里看产量了。

由于下雨,不少稻谷被打落在地。

袁隆平说:“打落的不算(产量)。”

刚好有记者在试验田,记者问:“别人364天都辛辛苦苦地干活,就这一天雨打落了稻谷就不能通融一下么 ”

袁隆平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纠正道:“没有364天都干活,还有时间休息的!”

产量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因风吹而抱怨,也不能因下雨而通融。

对杂交水稻试验田尤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

有人问:“您有了现在的成就和地位,让您的学生将数据报给您不就好了 ”

袁隆平说,“那怎么行,不到田里去,就像隔靴搔痒,永远掌握不了最真实的情况。”

不仅仅他自己,袁隆平还有一条“军规”,“读我的研究生,必须到田里去。”

袁隆平曾经三个月跑了17个地区调研,最远到了菲律宾。

“电脑很重要、书本也很重要,但电脑和书本都种不出水稻,只有在田里才种得出来。”

生活中可以随便一点,研究上必须钻牛角尖。

取舍有度,松弛有别,就是袁隆平拥有的大智慧。

袁隆平,这个一生称自己为“农民”的院士,这个一生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的学者,这个心系国家心系世界的慈悲之士,他不想停,也不会停。

截至目前,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在40多个国家示范成功;

同时,杂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孟加拉等10多个国家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超过700万公顷。我国杂交水稻甚至在非洲创下高产记录!

而在中国,每年因种植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

这个数字,令人振奋!令人肃然起敬!令人热泪盈眶!

可敬可爱的袁老现在仍在用生命实践着,他对粮食生产的执着,在他的心里装着的,是整个国家和所有吃不饱的人民!

致敬袁老!

愿您身体健康,中国有您,中国人民有您,是大福也!

- End -

作者

宋清辞,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2021中考作文人物素材:袁隆平

【 #中考#导语】高分作文肯定不是临场训练出来的,而是平时积累出来的,它需要你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积累,提升我们的境界,锤炼我们的思想。文章恰如人的影子,人的境界提高了,思想独立了,文章自然也立竿见影。 无 整理了?2021中考作文人物素材,一起看看吧。

【篇一】?2021中考作文人物素材


经典语录:


1.我的一个梦是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接的子有花生那么大,叫做禾下乘凉梦。


2.第一个是高产更高产、就是超高产,第二个是海水稻,第三个任务是第三代杂交水稻。


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


4.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5.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


6.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


7.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8.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9.耕地面积受限,要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如此。


10.现代农业不是过去的农业,现代农业是个高科技的农业,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都是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的农业。青年农民是国家的希望,现代农业研究需要更多的知识青年。


11.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12.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13.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是不要搞研究,搞研究,绝大部分实验都是失败的,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的。


14.作为一个科学家,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常创常新。


15.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我还就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16.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


17.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18.嘴里吃着中国的大米,心中装着世界的饥荒!


【篇二】?2021中考作文人物素材


典型事迹: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东方魔稻”,不知道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他前前后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等诸多奖项,并且获得“改革先锋”称号和“共和国勋章”等等。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袁隆平有句名言,“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他是这样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他既是一名科学家,更像是一位农民,于是他风里来,雨里去,一身泥,一衣水,与大地贴的近,与百姓贴的近,更与实践贴的近,在贴近中,有他的理想,为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为了中国14亿人民,他在田野里看到了希望,实践到了真理,获得了民生。


“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让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之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在成功培育了超级稻和海水稻之后,袁隆平带领他的团队又开创了新的佳绩,他们对在迪拜热带沙漠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这一成果将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篇三】?2021中考作文人物素材


适用话题:


事例一: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


近日,在中国网和江苏卫视热播的《似是故人来》实景文化访谈节目专访了袁隆平先生。袁老已是鲐背之年,依旧在做科研、带学生,他在节目里的一句话触动了笔者:“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袁老年轻的时候是赤脚下田(现在有套鞋,条件好很多),经常被虫子、蚂蟥叮咬。袁老为解决亿万国人吃饭问题所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但他因长时间赤脚浸泡在春天冰冷的水稻田而得上了肠胃病。作为农业科学家,田间地头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靠想象干不出杂交水稻,他们的科学成果必须写在大地上,长在土壤里。


从这个角度来看,袁老收徒必须下田的“门规”,是从事农业应用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袁老在节目中说,他对年轻人最想说的8个字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互联网时代为年轻人获取知识提供了空前的便捷,于是,能够诞生更多灵感和赢得更好机遇,但最可靠的两个字还是“汗水”,敢于撸起袖子在风吹雨打中耕耘,在骄阳炙烤下劳作,是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收获事业成功的必备攻略。


【适用主题】实践务实脚踏实地


事例二:耄耋之年,不断进步


你能想象到,一个90岁的老人,可以自由用英语交流吗?袁隆平可以。前不久,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一段英文致辞,一开口就把大家惊呆了!


在这之前,在袁隆平爷爷的指导下,杂交水稻在非洲高产创纪录,当地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现在变成了10.8吨,可以说非常骄傲!在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而很多人看到这段视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可以看出袁老真的老了,都快90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


“真的有点泪目,我记得之前看他好年轻,仿佛就在前几年……”“这么大年纪还在奋战,怎么会有如此优秀的人。”90岁,这个年龄离我们大部分人都很遥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这个年龄的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外,几乎什么都不能做。人上了年纪,不管是身体还是心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以为袁隆平也是如此。


但我们都误会他了。而直到现在,当我看到这段视频时才明白,原来有些伟大,与年龄无关。我们说他老了,该休息休息了,他却说,90岁又怎样?我还要继续追梦。


【适用主题】进步终身学习年龄梦想突破


事例三:追寻所爱,行动报国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


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


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


事例四:不顾质疑,坚持追梦


很多人说是袁隆平是救世主,但人们却不知道,为了研究水稻,他独自一人吞下了多少心酸……


他的前半生是饱受争议的,在刚提出这个想法时,他就收到了无数人的揶揄和嘲讽,人们不相信这么个不不起眼的小教师,能做出什么巨大的贡献。不断被泼冷水的十多年中,他没有放弃,在经费短缺的条件下,他也依然坚持实验,只要他还活着,就要把“梦”做下去。他要坚持,他不怕别人阻挡。90年代前后,有关杂交水稻的争议不断涌现,年过半百的袁隆平,却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用实践来回应争议。下田对于老人来说可不容易,他却生生克服了这个困难,他的胸中有一团火,任何非议与质疑都没法把它浇灭。他对待水稻比谁都认真,只要在生长期,就必定每天下田观察,就算眼睛刚做了手术,就算肺部感染,一天要打三次针,他也从不间断。有人说,这一路走来遇到过这么多苦难,他难道不怕吗?可袁隆平还就真的不怕,他相信,只要自己踏踏实实下地研究,就什么都能攻克。


【适用主题】质疑失败困难


事例五:淡泊名利


当有记者问袁隆平:您的身价值1008亿,您如何看待财富和名利?袁隆平说: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适用主题】简朴富裕生活方式美德


事例六:不知疲倦,永远向前


袁隆平爱自由,什么事情都想尝试,高中时,他就已经是百米自由泳的第一名了,曾经为了省船费,甚至游过嘉陵江。


大学的时候,他曾报名参加空军,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但为了参与经济建设,他选择了留校学习。


他甚至还会拉小提琴!


小提琴可是公认的最难学的乐器之一,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他,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抽出空闲来练习。


他还是那个他,不管面对什么,永远都不惧怕。


他的英文也非常好。


他读书时就很用功,后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和更多的国际友人沟通,他更是勤于练习。


哦,对了,老爷子的俄语也不差。


而除了这些,他还会打排球,会跳踢踏舞……


他不光是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


袁隆平从来都没变,他还是那么地自由洒脱,即使研究出了杂交水稻,即使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于他来说,也只是实现了童年时的一个小小梦想。


人生过得如此充实,如此有意义,这就值得了。


【适用主题】兴趣爱好充实自由

致袁隆平演讲稿6篇

致袁隆平演讲稿篇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一次实验中,他所研究的杂交水稻稻谷减少了5%,而稻草却足足增加了60%,在这时有人就说:"人要是能吃草的话,你这个水稻就大有发展了。”面对无数的讥讽,袁隆平依然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终于将杂交水稻研究成功。

每当有记者采访他时,他总会像个小孩子乐呵呵的,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80岁时是80后,我90岁时就是90后。”他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感染了我,对待事情总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情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的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谢谢大家!

致袁隆平演讲稿篇2

大家好!

袁隆平,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位世界“水稻之父”创造的奇迹倍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也造福了全世界。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1日。上世纪60年代初,他目睹了农民们粮食短缺的现状,于是决心改良水稻品种,探索科技兴农之路。在他的科研团队一次次努力下,终于发明出了水稻新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令我们敬佩和感动的。在当时,这种设想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要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但袁隆平不怕困难,决心改良品种。并且袁隆平不迷信,按照米丘林、李森科的经典理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却要亲自试验,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出一条新的科技之路。

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但科技创新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和饥饿和灾荒作斗争,解决农民们的温饱问题。袁隆平以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和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了新一代水稻品种——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比如遇到难题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地钻研,练钢琴时,要知难而进……我认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认定要做了,就要奔着目标前进,永不后退。而且我们也要有袁隆平先生报效祖国的精神,要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们还期待着袁隆平先生的“稻下乘凉梦”成为现实,真正成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第二次绿色革命!

谢谢大家!

致袁隆平演讲稿篇3

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追慕大师风范,让青春闪闪发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心中梦想澎湃如昨,

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的忘我投入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让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水稻“杂交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在89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风范。

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范,

值得世人致敬!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袁隆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

美国的摩西奶奶认为“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热爱生命的她,70岁拿起画笔,80岁首次开个人画展,她坚持绘画,不断创作,活出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境界。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面对未来和自我的挑战,只有放飞理想,青春才能变得色彩斑斓!只有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拿出“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的姿态,我们的每一天才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追梦的路上怎能不跌跌撞撞?唯有一路向前,才能让青春在梦想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铺成通往理想的大道,越过泥泞奋勇向前,高扬青春的旗帜,才能让青春的颜色变得多姿多彩,让青春的价值在进取中彰显。

大师终会老去,手握历史接力棒的青年人,理应责无旁贷地扛起使命,不负青春年华,追逐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人生的航程不断劈波斩浪,用奋斗书写辉煌的明天。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致袁隆平演讲稿篇4

xxx:

大家好!

作为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许多来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双目失明的小朋友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他的崇敬以外,还道出了这位小朋友对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读着小朋友真挚的来信,袁隆平深受感动,立即铺开纸,拿起笔,动情地题写道:

“……生活是完美的,我们这个世界是完美的,而且会越来越完美。你虽然看不见,但你的心能感受到,周围的爷爷、伯伯、叔叔们都在关心你,帮忙你。你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将来长大了,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加光明的前途。不知你听过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没有,这位大作曲家虽然双目失明,却从小发奋图强,在钢琴的键盘里创作了美妙的乐章,让音乐伴随着人类走向史诗般如痴如醉的境界,努力吧,孩子,你虽为盲童,但前途光明……”

看得出来,袁隆平回这封信是充满着真切的情感的,对于一个素昧平生而且来自远方的信,袁隆平尚且能够认真对待,并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地亲笔回信,从中,我们不难读懂这位科学家的心地是何等的善良,社会职责感是何等的强烈,情操和人格是何等的美丽。

谢谢大家!

致袁隆平演讲稿篇5

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仰望星空的精神。袁老的两个梦想耳熟能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梦想总是属于敢想敢为的先行者——2020年,袁隆平团队在十地启动“海水稻”万亩种植示范,10万亩“海水稻”平均亩产稳定超过400公斤。中国人再次牢牢端稳了饭碗!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呼唤英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引领时代的方向,他们的精神影响着后来人,是为祖国乃至全人类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展现出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音。我们看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我们纪念袁隆平,也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反思。你我都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渺小的存在,我们大多不会成为袁隆平那样的国民英雄,甚至我们也成不了整天操心经济走势的商业大佬,也不是时时关心国家大事的政界领导,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最后借用钟南山团队的悼文,向袁老致敬,也向每一个坚持梦想的人致敬:感念我们在这个时空相遇的每分每秒,我们的.星空因为有了每个不同的你而璀璨。

致袁隆平演讲稿篇6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说他会有今天的成就是偶然!

曾有不少人问过袁隆平:此刻大家称您为“杂交水稻之父”,当初,您为什么学农,为什么走上研究杂交水稻这条路的呢?

袁隆平回答:“学农缘于一次偶然: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郊游,老师带我们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去参观,我看见树上的桃子红红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也很漂亮;正好那时,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上演,影片里有一个镜头,窗外就是葡萄什么的,这些印象叠加起来,我感觉田园确实太美了,就想长大后学农,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其率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袁隆平因为儿时的这个愿望,高中毕业后,袁隆平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后改名为西南农学院)。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成了一名教师。

因为这个偶然的选择,至今,袁隆平已在田间忘情忙碌了50多载了。

谢谢大家!

走进满分作文中的袁隆平:有追求的人永远年轻


01 让我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


他是一位饱经风霜而消瘦的老人,太阳亲吻过他黝黑的皮肤,岁月刻在他脸上一道道皱纹,时光将他的须发染成花白,他却丝毫顾不上这些,只顾着大步迈向田野,望着收成的水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用粗糙的双手,轻轻的抚摸着水稻,眼里充满了喜悦。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我喜欢他从不言败的精神、乐观积极的态度、纯朴而高尚的品德,他就是我的偶像,一个真正能让我的肚子和头脑都吃饱饭的男神——袁隆平。



02 水稻就是他的一生


水稻就是他的一生。

种子破壳而出,把头伸出浑浊的泥水。它的目标从来就很明确——生长,结穗。水稻只能踏实,因为它生在水里,也必须长在水里,这样沉默而无可懒惰地生长着。终于,在黄叶遍地的季节,金灿灿的稻穗挂满了水稻,又是成熟,又到收获。然而,这时的它更深深地弯下了腰,在秋日中更显沉稳,它的虔诚总是有增无减。

这个人就是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身上也带着水稻的秉性:务实,淡泊,正直。

他的追求很简单: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的追求又何其困难:世界上还有数以亿计的人在挨饿!所以90岁的袁隆平还没有停歇。正如水稻,一棵、一丛、一片的水稻又能使多少人饱餐?只有年复一年的“收成才会满足一张张饥饿的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务实的人不会放弃追求。

水稻想要长得笔直,根就得抓得稳。袁隆平懂得做事先做人,也就懂得立人先立本。正直无私的人总比欺世有术的人更接近理想,袁隆平的刚正不阿正是他攀向成功的根基。

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希冀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袁隆平的水稻人生,就是奉献人生。


03 有追求的人永远年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不断追逐自己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心中梦想澎湃如昨,奋斗热情依旧高涨,这位“当代神农”,不仅让更多人远离了食不果腹之忧,还以自身经历给了世人另一种精神财富:对科研的忘我投入与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不断学习、不断突破,对未来充满希望,为理想倾尽毕生精力,让自己活出闪闪发光的样子。

心系天下苍生的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发现水稻“杂种优势”,攻克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等,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神话。在89岁高龄之时,袁隆平用发音清晰的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尽显大师风范。袁隆平在致辞中表示,自己努力练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友人沟通,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这种胸怀世界、胸怀人类的思想正是大师的情怀和风范,值得世人致敬!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袁隆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精神。美国的摩西奶奶认为“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热爱生命的她,70岁拿起画笔,80岁首次开个人画展,她坚持绘画,不断创作,活出了勇于挑战自我的境界。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 对于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5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