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苦难的作用

六月雪 2023-07-23 14:55:05

“灾难可以让人成长和彻悟。”大师跟弟子们讲道。

见弟子们一脸疑惑,大师解释:“在一大片荒凉的土地上,有一棵孤零零的树,树枝已经逐渐枯萎,一只鸟儿一直住在这棵树上。可是有一天,一阵旋风将树连根拔起,树倒了,这只鸟儿只好飛往别处,飞了很远的路,它飞到了一大片森林里,那个森林里的很多树上都挂满了果子......”

大师总结道:“如果那棵逐渐枯萎的树还挺立在那儿的话,那只鸟儿是不会离开它的安乐窝的。”

困难挫折有什么好处?是不是只会阻碍人前进?

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挫折容易使人心灰意冷、情绪低落,长时间内难以找回自信。虽然挫折有可能磨练意志,但它对人格的培养是有条件的,很容易就超出了基本的心理承受范围,反而造成人格扭曲,埋没其本身的才华,阻碍人的成才道路。而不经历挫折,对人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通过积极教育和性情陶冶,发展成熟正常的心智,锻造更健全的人格。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都要努力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就是为了让我们更顺利的成才,建设我们的祖国。

其次,从大的角度上来说,挫折有可能会阻碍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进步。

第三,从个人角度来说,挫折会打击人的自信、阻碍人的思想,所以能在挫折中成才的只有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在面对挫折时都会被打倒。也就是说在无数次挫折中只会造就一个英勇无畏的将军,然而它也会打垮百万个战士。(正是由于对方)过于夸大了少数特例,而忽视了更多被挫折打倒,从此一蹶不振的人,而产生了‘挫折利于成材’、‘伟人都是在逆境中成材’的错误传统的、盲目崇拜的观念。

遇到挫折,人们会产生无所适从,心烦意乱,及焦虑 抑郁等情绪反应。人们会采取一定的方式应付挫折,有的人因为愤怒而产生攻击行为,攻击有时是直接指向阻碍他的人和物,有时是迁怒于他人,甚至自伤自残。这不但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还容易产生新的冲突,有时会危害到人或触犯到刑律。迁怒会造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的人遇到挫折会表现冷漠 退让,似乎对挫折情境毫不在乎,其实内心深处隐藏着深深痛苦;有的则是一蹶不振,吸烟喝酒,借酒消愁。这此都是人们自觉不自觉采取的消极应付方式。它有时可以暂时缓解挫折带来的紧张和痛苦,但这此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反应,它只能使人更消沉,更痛苦。

“苦难”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曾经,躺在无边大地上回想着。如果,生来富有,我还有机会,为了改变命运,力求寻找解脱“苦难”之法吗?

我想不会,可以说根本没有机会,更甚者命中没有因缘。

“苦难”对不同人群来说,代表生存、生活、生命含义是不同的。对我来说,苦难,苦得是心,难得是身。

为何,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人生来是贫苦的?

是原生家庭与家族原因吗?最起码西方文化,人家是不认可的,在我们中国文化里,更让人觉得可耻。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反省,这就是成长。成长,不是一瞬间的事,而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通过力求生存,生活方式,对待生命态度,能转安为危,转危为安的自由转换能力。

“不知耻”的人大有人在,不一定是生来贫苦的人。没有意识到“耻”的思想与行为,这是人生成长过程。而意识到“耻”的思想与行为,还继续下去的人,就是无道了。

“无”与“有”在老子道德经》中最多,也最能说明,无的作用大于有。对人类自然生存来说,有时,越是没有,越能得到更多。就看个人如何去领悟这个“无”,又能让其发挥作用。

如《道德经》第十一章:

透过 社会 看现象,越是从小到大吃苦最多,遇到困难事越多的人,往往更能干成事。为何?除了拥有坚强的意志力,还有骨子中不服输的那股劲。那股劲是什么?称为野心,也可称为被逼无奈,或者称为无所畏惧。

以上所说,是人生要面对苦难的一心一行,没有感知到这些,“苦难”就真成了苦难了,活在无休止的过去、当下、未来。

把苦难踩在当下,把希望寄于未来。这句话,我忘记是谁说,但我记住了,它所表达的中心含义。还是从“无”与“有”来说,当下“有”的是苦难,未来“无”的是希望。

修远,无法把“无”的作用,用合适的文字去阐述出来,只能靠各自人生经历去领悟。因为,悟出来的是真知,就有智慧;学出来是知识,只有聪明。

拥有“智慧”的人,未必会赚取很多钱财,要是想赚,比起悟道来说,那会更容易。往往智慧让人活出自我,超我,可以说对人世间所有一切有种“解脱”感。

当下什么人最苦?

赚不到钱的人最苦,上有老,下有小,两眼望去,全是要花钱的主。哪怕夫妻共同努力,也是困难重重。

如果20年前赚取钱财物质,靠得是人口红利与劳动力。那么当下,要赚取钱财物质,靠得是人的思维认知模式不断发生升级。

任何事物发生饱和度就会发生变化,“物极必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有智慧的人提早认识到这一变化,及时止损。这个“止损”是改变过去思维观念,停止一切耗费资源与时间的人事物。

人一生时间,平均是百年的周期,去头去尾,60年时间是人要经历的人生。这60年的时间,天地万物四季轮回转变要多少次?“物是人非”这个词语,说尽了时间会改变任何人最初模样。

世上只有一种人,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就是带着初心,用一生时间成长学习,不断改变思维认知的人。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只有书中所见的传说。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

学什么?如何学?怎么学?

这些问题还没有加以思考,人已经被眼见为实,自我封闭的思维给框住了。

中国古代杀手,杀人无形,有一剑封喉的本领。在成长学习这件事情上,大部份人有这种本领,“一字断未来”否定自己与身边的人事物。

人的思维,一旦被自己封闭住了,天王与老子下凡也无用。“固执己见”虽说不是要人命的事,但却,可以让人失魂落魄。

成长学习是件枯燥的事,其实谁都不喜欢,但要放在看得见变化与收获,人的内心是喜悦的。

人想干什么事,就一定要学习;需要学习,就一定会受苦;需要受苦,就一定会有困难摆在面前。本质,事成需要紧密的各种因缘联系组成。

真正“苦难”是自找的,与人生来贫困一样,自主选择的。只不过,这个自主选择是在无意识状态中作的决定,个人深陷其中,却不知。

“无意识”的思想与“有意识”的思想都存在阴阳两面,好比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时时觉察到的思想意识就是自己道中的太阳与月亮。

农村有句老话,自己娶得媳妇,自己还嫌弃,咋乎?细听这话,放在农村,都是正常的。要是放在自我认知上,自己打自己,不是吗?

有些人生路上的苦难,都是自己无意识思维给设计好的,结果,苦难出现时,骂爹骂娘的有,怨天怨地的也有,就不朝自己身上找原因,找问题所在。于是,人生一大半时间与精力是荒废的。

我并不排斥苦难,也不喜欢苦难。因为,苦难对任何人都有不同的作用,用得好,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用得不好,命苦就属于正常的了。

一个字“用”,会用的人,苦难是雪中送碳,锦上添花。不会用的人,把苦难真当成了苦与难,还在那里自嗨着。

老子说“无”才能发生作用,“有”才会有方便之门。苦难是无还是有,对不同人来说,无也有。有意识的人学会了消化苦难,让其变成珍宝。无意识的人学会了生吞苦难,让其变成食糠,难以下咽。

要说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是会“用”的人;有什么用什么,拿什么用什么,没有什么用什么……。

会“用”的人智慧从哪来?从善而来。

如老子说:

昨天晚上,把王小波《沉默大多数》剩下余章读完。读完之后,傻笑问自己,有多少是能记住的?有点懵,那么厚一本书,读起来也是件苦差事。能记住,王小波写作很苦,还不赚钱,最重要,他都论述干了件没用的事,没有实用。

没有实用,还干什么?好比,学习读书看不到钱,我还学什么,读什么?如果深陷这种思维,读书学习的人都很愚蠢。

看似愚蠢的事,皆是生存、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才是真正能享受到的实在感。

生活中每一天,把任何当下都当成享受,才是真正活着。而不是,直奔主题。工作奔着赚钱,创业奔着成功,孝养老人孩子奔着责任……。每个人出生都是从零开始,踏上未知的人生路,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唯有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

“专注”当下的人,活着最有力量,也最有爱。无论当下干的事看起来有没用,都是给自己积蓄深厚的能量。没有加满油的 汽车 跑不远,人就是在路上跑的 汽车 ,太快了,要停下来加油;太慢了,要停下来改装发动机。

有人问我,你这一生到现在,看似也很励志,也很忙碌,也很努力,得到什么了?是房是钱还是人?两个字“享受”,我说除了享受,其它一无所有。有房住,我就享受不被风吹雨打;有钱用,我就享受饱餐食禄;有人时,我就享受能与人说话的机会……。

这份心境,是我从植物生存那里学来的,在生活中慢慢体悟出来的。如果,把物质生活定为活着的享受,那人过得也太苦,太难了。

自然万物生存顺着自然规律性而生。每次看到风雨中的植物花卉,一年365天不断循环,看着脆弱而又坚强的生命在自然成长,心中万有感慨,做人比做植物幸福多了。这时才能真正领悟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的真理。

人活着是件苦难的事,死了也是件苦难的事。

我们是否在人生路上停下过脚步,问过自己,活着的时候是否真活着?那些死去的人是否真死了?说这话,想骂我的人有,神经病。喜欢我的人也有,终于遇到个跟我一样的精神病人了……。

生老病死属于苦难中的事,却是正常之事。老去是正常事,生病是正常事,死亡是正常事,那么“生”的正常为何看起来很不正常?

自问这些问题,因为,我足够爱自己。如果一生时间,不把自己的事搞明白,有闲心去管他人的事,还要高喊着,“我是爱你的,爱你们的”,这个我一定很虚伪。搞不好,是为了干见不得人的事,满足一份虚荣心而已。

还好,我够自私,先为自己着想,先管好自己,先认知自己。

最后说一句,我是从苦难中学会了真正的自私。

孟子认为,磨难有什么作用吗?

孟子认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以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孟子主张性善,仁义礼智生于心,即本于性。任其性,即以仁为己任也。曾益其所不能,使他们增加了做本来不能做的事的能力。命运的挫折,身心的磨难,不但没有使他们屈服,反而磨砺他们的人格,增长他们的才干,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由此推论,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练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经受缺吃少穿、穷困潦倒之苦,这样,才能使他适应各种艰苦的生活,为将来的建功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4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