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看这24句就够了

艾灸师小爱 2023-07-23 12:57:47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今日将其中经典名句撷取24句分享给大家品读,以史为鉴,醒悟人生。

1/24

义感君子,利动小人。

——《晋书·符登传》

(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君子晓以大义,对小人用利益诱惑。)

2/24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汉书·扬雄传》

(译: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

3/24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汉书·成帝纪》

(译: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4/24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5/24

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

——《隋书·文帝纪》

(译: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6/2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

(译: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7/24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8/24

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9/2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译: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10/24

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后妃列传》

(译: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11/2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史记·管晏列传》

(译: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

12/24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汉书·高帝纪上》

(译: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3/24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

——《后汉书·第五伦传》

(译:身体力行,别人就会听从;只说不做,别人就不会听。)

14/24

墙高基下,虽得必失。

——《后汉书·郭太传》

(译:高耸的大墙,其基础却十分低矮,这样的墙虽然建成了,但一定会倒塌。)

15/24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史记·李斯列传》

(译: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

16/24

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三国志》

(译:对于读书这件事,唯一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多读点书,总归是没有坏处的。)

17/24

遗子黄金满籝(yíng),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译:留给儿子满满一筐黄金,不如教他读书。黄金再多,总有用完的一天,但是读书这件事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18/24

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汉书·王嘉传》

(译:受到众人的指责诅咒,即使无病也会死去。)

19/24

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

——《汉书·东平思王刘宇传》

(译:福分和亲善的来路没有比和睦更好,最大的灾祸和凶险没有比内部分离更甚。)

20/24

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

——《后汉书·王符传》

(译:有智慧的人懂得舍弃自身的短处而采用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21/24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汉书·宋弘传》

(译:富贵时不要忘记贫困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

22/24

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

——《后汉书·刘般传》

(译: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23/24

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

——《明史·汤和传》

(译: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24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

——《晋书·周岂页》

(译: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朋友。任何事情一旦失去分寸,就会走向反面。)

现在新建了粉丝群以供各位诗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请在后台输入加群(不是在留言区回复喔)。

唐诗宋词唐诗宋词300首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宋词精选回复“唐诗”、“宋词”,即可查询诗词。

《二十四史》全集多少钱?

这个要根据你买不同的版本来决定。
完整版的一般都比较贵,好一点的估计要上千,不过相对的内容页比较丰富,并且会有古汉语释义。
你想买稍微好一点的话全套下来最少要上万的,具体价格可以去当当网上看,一般都是中华书局出版的。
淘宝上也有,不过最好不要去买,因为这种价格不菲的东西就怕买到盗版。

二十四史分别是哪些史书,元朝又为何不修西夏史?

历史书是理解古代史最直观的部分。虽然历史书不能被完全相信,但它们相对更有权威。历史书以?二十四史?而闻名。你知道《二十四史》里有哪些历史书吗?有一件事很奇怪。二十四史甚至包括辽史和晋史。

一、二十四个历史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王朝写的二十四部历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作风格被历代接受为一种正式的历史写作方法,所以像《史记》这样以传记形式书写的史书将被称为?正史?。始于传说中的黄帝(约2550年前),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3213卷,4000万字。它是用传记和传记统一的传记风格写的。1921年,民国总统许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称之为?二十五史?和?二十四史?。然而,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包括?新元史?,而是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这两本书都被列入正史,那么?二十六史?就形成了。《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传记史书的总称。按照历史记载的朝代顺序,它们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共3217卷(《韩曙》、《侯韩曙》、《舒威》和《唐书》两卷多卷,实际3300卷),约4700万字(中华书局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崇祯皇帝,记述的范围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传记史书在中国文明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纵横交错,以传记、传记、表格和记录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它以中国朝代的兴衰为框架,反映了中国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近4000年连贯完整历史记录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值得进一步发展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二、西夏为什么没有历史

有人这样描述西夏:?它像鹰一样升起,又像鹰一样消失。?西夏就像一颗神秘的彗星匆匆而过,不仅西夏的下落成为一个谜,西夏的历史也是一片空白,消失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彻底,在世界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二十四史中有辽、金、宋,但没有西夏。中国有几千年的造史传统,元朝为什么不编纂西夏史呢?西夏不是一个随意的小国,而是当时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力量!公元982年,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背叛了宋朝,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王国?。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了西夏王朝。到1227年被摧毁时,它已经服役了200多年,比北宋、辽金时期的服役时间还要长。在西夏的鼎盛时期,?黄河向东,玉门向西,小关向南,沙漠向北?。其领土包括今天的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和陕西北部,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西夏非常好战,200多年来与邻国频繁交战:与宋朝有15次大战,与辽国有2次大战,与金国有约25次大小战争,与蒙古至少有8次大战(灭亡前20年)。西夏常备军约有70万,但由于西夏实行清兵制度,在战争期间?每年60岁以下,15岁以上都自带弓箭甲胄随身携带?,所以专家估计西夏人口超过300万。在这个问题上,流传最广的谣言之一是成吉思汗的死与西夏人有关。蒙古战士为了报复屠杀了西夏人。元朝建立后,这种仇恨自然继续,西夏没有历史。1227年,成吉思汗率军围攻西夏首都兴庆州。六个月后,这座城市完全没有食物,西夏皇帝李遂不得不投降。但此时,成吉思汗病危,不久后死在六盘山。在他去世之前,他留下了三个遗憾:一个是任命一个沃库泰的继承人;二是命令人们隐瞒他的死亡,让西夏贵族投降,并被赶尽杀绝;三是提出灭宋灭金的策略。西夏末代皇帝李遂投降后,所有跟随他的西夏族人和大臣都被处死。然而,蒙古方面很快将兴庆州的屠杀扩大到三天三夜,杀死了该市所有的人。不仅兴庆政府,而且大屠杀很快蔓延到西夏。由于蒙古人把成吉思汗之死归咎于西夏人,他们拒绝在元朝建立后修复西夏人的历史,并想彻底摧毁西夏,以此来安慰成吉思汗在天堂的精神。然而,这种说法有点天真,完全抹杀了忽必烈的浮夸和才华。蒙古可汗死在渔船门口。忽必烈没有为了报仇而杀了这座城市。后来,他对南宋(与金朝相比)的投降相对宽容。蒙古和金国之间的仇恨甚至更大。两者之间已经有过多次战争,而且他们有不共戴天的敌人。宋金时期,元朝编辑了《宋史》和《晋史》。

三、元朝为什么不为西夏修史书

事实上,元朝没有为西夏创造历史是因为这三个原因。首先,蒙古人对西夏的屠杀导致了一大批知道西夏文字的贵族的死亡。大量的官方文件被销毁(蒙古人焚烧、杀害和掠夺,但他们不像小荷那样收集文件)。幸存的党项贵族也只有他们的姓氏被埋葬,党项神秘地消失了。第二,西夏在1227年被摧毁,忽必烈在1260年掌权,元朝在1271年建立。中国被分隔了半个世纪。蒙古以前消灭西夏的政策导致忽必烈找不到一个了解西夏历史和足够西夏史料的人。第三,西夏不使用汉语,只使用西夏语。西夏文字的结构是以汉字为蓝本,但笔画非常复杂和不友好,这决定了只有少数西夏人掌握了它。到元朝建立时,几乎没有人能阅读有限的西夏档案。这样,如何修复历史?当然,可能还有其他问题,比如西夏自己不记载历史的传统。如上所述,西夏是好战的,这个国家的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战争,战争,或战争。一个好战的国家本身可能会轻视历史记录。如果后代想要修复历史,自然很难找到足够的史料。

西夏没有历史也是正常现象。北方民族通常没有记录历史的传统。匈奴和土耳其的详细历史是什么?大部分历史是由中原王朝记录的。例如,即使辽国和金国都是文化本土化的,辽国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国家历史回顾?。晋国与辽国相似,最终保留了大量的资料(辽金档案往往有中文版本)。后来的《辽史》和《晋史》才和西夏的《辽史》一样。

历史上的南诏国和大理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历经50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不写进24史

你好 关于此问题 我们得从二十四的由来和定义谈起

南诏国不写进24史主要原因如下
24史是正史,而史书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可见元朝统治者在编史书时没有将南诏以及大理历史当作正史。
由下面编史人名表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史书通常都是由下一个朝代来编制上一个朝代的历史的,当朝当代很少写自己本朝的历史的。
因而得出结论,上一个朝代能否被承认为正史,其决定权在下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手中。
而一般正史被确定后,后人就不会再更改其地位。
由此可见南诏历史是不被后来的统治者承认为正史的(至于为什么不被承认嘛,想想看南诏是被大理取而代之的,而大理是元朝比较轻而易举灭掉的其中一个小国,比它繁华富强的又被灭的国家多的是,莫非元朝得为个个都编史?这当然不可能,因而南诏及大理的历史就被晾在一旁了)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