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书香阳光
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菜根谭》中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末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
无论是谁,如果什么都不怕,凡事无所畏惧,对天地万物失去敬畏之心,必然行无所止,失去做人的底线。
人这一生应心存敬畏,敬天地,敬众生,敬自己,明白人生之道乃是行有所止,如此,方能自由行走于天地间。
1
敬天地
曾国藩曾说:“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必然就会变得无所畏惧、为所欲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无法无天,这样的人,最终必将吞下自酿的苦果。
而懂得敬畏,才能心存尺度,知道何话该说,何事该做,如此才能与人和解,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
在浙江千岛湖,有一家水产养殖企业,公司利用当地独特的湖水,养殖了一种叫“胡子鲶”的鱼。这种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上市后很快就供不应求。
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要品尝其味,公司却始终遵循“限量”原则:限量养殖、限量捕捞、限量烹饪。也曾有很多外地企业来洽谈投资合作,但都被公司婉言拒绝。
这么多年来,这家公司一直没有扩大规模,他们的养殖范围,始终只占千岛湖的1%不到,多年坚持每亩产量不超过1000公斤。
面对众人的疑惑,公司经理说:一旦扩大养殖量,势必会因利而“渔”,湖区环境肯定会变糟,到时不仅鱼类消失,就连人类的生存都会受到影响。
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是有限的,如果贪图一时私利,就不顾天地之法,竭泽而渔,最后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水体污染后,鱼类死亡枯竭,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定会反噬到人类身上。
《诗经》说:“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
天地自然,无偿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而对自然最好的回馈便是尊重自然、敬畏天地,如此,方能得到天地的厚赠。
人类一味地索取,必将会为自身地贪婪而付出代价:污臭的水沟,源于无节制的排污;漫天的黄沙,源于被砍伐的植被;无情肆虐的洪灾,源于贪婪的湿地围垦。
自然万物,皆有平衡,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对天地心怀敬畏,凡事行有所止,如此,方为人生大智慧。
2
敬众生
思想家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世界万物,众生平等,对一切生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既是慈悲心肠,亦是做人之道。
弘一法师,一生严守佛宗戒律、悲天悯人。在大师眼中,一花一草、一虫一蚁皆为生灵,都值得用敬畏之心去对待。
他生前每次坐藤椅之前,总是要先摇一下,弟子问其为何,法师告知:这样可以避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
弘一法师出家后,好友徐悲鸿先生曾多次进山去看望。
一次徐悲鸿先生突然发现,山上曾经的一棵枯树,竟然长出新嫩的绿芽,便惊喜地对法师说:“定是因为您的高尚德行,感动了这棵枯树,使它起死回生。”
弘一法师淡然说:“它能重新活过来,只是因为我每天为它浇水而已。”
弘一法师圆寂前,一再叮嘱身边弟子,在将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装水的碗,以免蚂蚁或虫子爬上遗体,在火化时将会被无辜烧死。
读弘一法师的传记,每一次读到这些细节时,都会心生感动,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令人敬佩。
法师曾说:“长养慈心,勿伤物命,充此一念,可为仁至。”
君子要有一颗仁慈的心,不去无故伤害哪怕一虫一蚁等万物生灵,若能一辈子都有这种信念,便可成为仁义圣贤之人。
纵观人类历史,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不断,伤亡无数,这既是对生命的践踏,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我们敬畏一切生命,不仅是因为心怀怜悯,更是因为每一个生灵,都是自然界中不可替代的存在,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行事之本,是做人之根。
3
敬自己
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对规则心存敬畏,做事方能行之有度,做人才能坚守本心。
春秋时期,齐庄公与大臣崔柕的妻子私通。崔柕知道后,大发雷霆,杀了庄公,之后崔柕便封自己为相国。
崔柕为人虽飞扬跋扈、专断朝政,但却对杀君之罪十分害怕,怕被史官记录在册留下千古骂名。于是,他就找来当时记载史事的太史伯,逼他把庄公之死写成是患病而亡,如果不写就杀了他。
没想到齐太史无视崔柕的威胁,依然淡定提笔写道:“夏五月,崔柕谋杀国君光。”崔柕看后大怒,立即杀了太史伯。
按照当时的规矩,史官是世袭的。所以,崔柕就找来太史伯的二弟太史仲,命令其写成庄公因为疟疾而死,太史仲亦不从,崔柕怒不可遏,又拔剑杀了太史仲。
接着他又将三弟太史叔召来,但太史叔还是照直而书,崔柕又毫不犹豫地将其杀害。
最后只剩下了四弟太史季,崔柕对他说:“汝三兄皆死,汝独不爱性命乎 若更其语,当免汝。”
意思是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你就不想活命吗 只要按我说的写,你就能活命。
可太史季依然不从,崔柕无奈,叹息一声,只得让太史季退下。
为后世留下真实的史实,是史官的职责,亦是其应该遵守的法度。崔氏兄弟因拥有敬畏法度之心,在面对生死时,选择了坚守本心,也正因为此,他们才被后世铭记、传扬。
曾国藩曾在给曾纪泽的家书中写到:“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
身处高位,心存敬畏,则能对上,无愧于天地;对下,无愧于百姓苍生;对己,无愧于内心。
当我们对规则、法度心存敬畏时,在这充满诱惑、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才能不为名利所累,永远谦卑平和;才能坚守自我的本心,永远恪守心灵的从容与淡定。
4
写在最后
朱熹曾说过:“君子之心,常怀敬畏”
生而为人,敬畏天地,方能行有所止,与自然和谐相处,相融共生;敬畏众生,方能悲天悯人,体察世间万物;敬畏自己,方能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愿你我皆能以一颗敬畏之心来面对我们所生活和依赖的世界,坚守做人的底线,活出自我的同时,亦活出人格,活出人生的精彩。
作者:京博国学,来源:京博国学(ID:jingboguoxue) 本文经授权转载
问题一:心存敬畏是什么意思?内心对于某事物有着尊敬甚至畏惧的情感。
问题二:敬畏什么意思随着一个说法的做法是:实践中为了节省,并仔细注意恭,首先恭字,什么是恭,恭是敬畏的对手,拳击练习,老师应该有敬畏之心,这样你就可以认真做事,认真实践,大胆心细,才能有所成就。扩展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工作,我想你会被延长。
问题三:心存敬畏的意思是什么【词语】 敬畏
【全拼】: 【jìngwèi】
【释义】: 又敬重又害怕。
问题四:敬畏感是什么意思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认真,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如“战战兢兢”之态。
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 .
问题五:敬畏是什么意思要有一颗童心 对万物充满好奇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试着宽容伤害过你人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要有一颗平常心 对于由此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要有一颗自信心 信心是人办事的动力,信心是一种力量要有一颗诚心 用一颗真挚的诚心去面对你的亲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要学会尊敬身边的每人要有一颗火热的心 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要有一颗必胜的心 我不善言辞,可沉默并不代表懦弱要有一颗恒心 为了做某件事或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要有一颗狠心 有成为非凡的人就缺不了的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有一颗细腻的心 去观察身边的亲人朋友要有一颗孝心 工作再忙也别忘记孝敬长辈
问题六:敬畏是什么意思啊?敬畏
awefearreverereverence
敬
jìng
(会意。从攴(pū),以手执杖或执鞭,表示敲打,从苟(jí),有紧急、急迫之义。本义:恭敬;端肃。恭在外表,敬存内心)
同本义 [respectfully]
敬,肃也。――《说文》
毋不敬何允。――《礼记?曲礼》。注:“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宾客主恭,祭祀主敬。――《礼记?少仪》
入门主敬,升堂主慎。――《仪礼?聘礼》
敬德之聚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敬诺。――《战国策?赵策》
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敬进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敬闻命关。――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敬让(恭敬谦让);敬诚缉熙(恭敬诚实而光明);敬身(施礼);敬慎(恭敬谨慎)
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 [treat carefully]
敬,警也,恒自肃警也。――《释名?释言语》
既敬既戒。――《诗?大雅?常武》。笺:“敬之言警也。”
敬事而信。――《论语?学而》
居敬而行简。――《论语?雍也》
慎始而敬之。――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又如:敬事(谨慎做事;恭谨伺侯);敬信(慎重而守信);敬独(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敬逊(敬慎谦逊);敬虔(庄敬虔诚);敬明(谨慎严明)
尊重,尊敬 [respect]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贤礼士。――《资治通鉴》
北虽貌敬。――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又如:敬学(尊重学问);敬服(敬伏。敬重佩服);敬事后食(先考虑国事然后考虑自己);敬老(尊敬老人);敬老慈幼(尊敬老人,慈爱儿童);敬老怜贫(尊敬年长的人,怜悯贫困的人)
有礼貌地送上 [茶、酒、烟等] [serve]。如:敬酒;敬烟;敬茶;敬奉(以物敬人的敬词);敬赵(完璧归赵;奉还)
敬
jìng
敬意或谢意 [present]。如:喜敬;贺敬
自愿转让毋需抵偿的东西,捐赠或赠的礼品 [gift]
于库房取书仪十两,送与苏雨为程敬。――冯梦龙《警世通言》
又如:节敬;茶敬
姓
敬爱
jìng’ài
[respect and love] 尊敬热爱
敬爱的老师
敬辞
jìngcí
[term of respect] 含尊敬口气的用语,如“令兄,府上,请进”等
敬而远之
jìng’éryuǎnzhī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 .] 虽然敬重,但不愿与之接近
敬奉
jìngfèng
[piously worship]∶虔诚地供奉神佛
敬奉神明
[present; dedicate]∶恭敬地送上
敬奉锦缎一匹
敬服
jìngfú
[deference] 敬佩
他的为人深受大家的敬服
敬告
jìnggào
[tell] 恭敬地告诉
敬告观众
敬鬼神而远之
jìng guǐshén ér yuǎn zhī
[stay at a respectful distance from *** .] 语出《论语?雍也》,原意是敬之而不亲近之意。现在常用来指对某些人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所以对他客客气气,但是绝不接近
他们是一些特权人物,专做伤天害理,两面三刀的勾当。对他们,他从来是‘敬鬼神而远之’
敬酒不吃吃罚酒
jìngjiǔ bù chī chī fájiǔ
[refuse a toast only to drink a for feit] 比喻对某些必须做的事不肯主动去做,结果却被迫去做
我看你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敬老尊贤
jìnglǎo-zūnxián
[honor ......>>
问题七:敬畏 的意思“敬畏”一词的本意是“又敬重郸害怕”。不过现在人们用这个词,往往都侧重于“崇敬尊重”之意。如“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等。
问题八:请问敬畏之心是什么意思?敬畏
【读音】jìngwèi
【解释】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有“彬彬有礼”“恭恭敬敬”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担心忧虑”,还形容之态。既敬重又害怕,对一切神圣的事物的敬畏 从内心中出发对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带有些害怕而非亲切。
敬畏之心:对人对事心里面存着敬仰畏惧的情怀。
举例:
要有一颗童心 对万物充满好奇
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试着宽容伤害过你人
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
要有一颗平常心 对于由此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要有足够心理准备,免得临时惊慌失措,加重压力
要有一颗自信心 信心是人办事的动力,信心是一种力量
要有一颗诚心 用一颗真挚的诚心去面对你的亲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
要有一颗敬畏的心 要学会尊敬身边的每人
要有一颗火热的心 去关心爱护身边的人
要有一颗必胜的心 我不善言辞,可沉默并不代表懦弱
要有一颗恒心 为了做某件事或为了达到某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
要有一颗狠心 有成为非凡的人就缺不了的
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吃水不忘挖井人
要有一颗细腻的心 去观察身边的亲人朋友要有一颗孝心 工作再忙也别忘记孝敬长辈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敬畏”,这是一个状态的两面,敬对内心,畏对外部;
但这个畏不是“怕”而是一种清晰认知后的震惊、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状态,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惊-敬-信”一体的东西;
而“敬畏”里的敬也是面向人类内心那种万象森严,持有的一样的心理状态。
--
《写在语文边上》之《心存敬畏》
本帖最后由 袁卫星 于 2012-12-13 12:35 编辑
引言定义敬畏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这句话横跨东西屏障,穿越时间长河,至今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座右铭。
在这句话中,我们需要把握一个关键词:敬畏。
“敬畏”是什么?就是“既敬重又畏惧”。这是人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它囊括了“敬”与“畏”的双重情感内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礼,“畏”是指惧怕、畏怯、战战兢兢。在这里,“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事物人格化的一种尊重;“畏”,是一种行为的警示界限,是一种对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种对萌生不规行为的自我约束。敬畏是一种态度、一种观念、一种品德、一种境界、一种自省、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忧患、一种睿智、一种敏锐、一种原则、一种觉悟。一句话,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人们就会明白,敬畏是中华伦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从政之德、治国之本。在我国,古人对“敬畏”早有精辟论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乐”之达观;有“君子观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惧自修饬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之告诫;有“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劝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小人则不然,大心则慢而暴,小心则淫而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习惯......
中国语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范”联系在一起。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天命”对人而言是神圣而不可轻易达致的东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载者,是社会政治秩序的代表;“圣人”是“天命”的阐释者,是人心秩序话语的表述者。由对“天”的敬畏在现实中转变为对“大人”、“圣人”之敬畏,中国人的敬畏对象是指向道德典范的,是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相信只要表达了对大人、圣人之敬畏必然就表达了对天之敬畏,因为大人、圣人是其现实中的代言人。这里的“畏”具有主动性,“畏”由“敬”生。在“敬”和“畏”之间,“敬”是因,“畏”是果。“畏”在这里不单纯是指一种害怕、顺从,而是指一种为了实现人生理想、信念而对自己行为的主动限制、反省,是一种道德自律,表达的是一种有所不为的精神。
而在西方语境中,“敬畏”往往从“敬畏上帝”开始。英文钦定版《圣经·箴言》中说,“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圣经·希伯来书》中则说,“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神、上帝、耶和华,那是隐秘的,这就使敬畏没有了具体可观的意向对象。由于意向对象是不可观的,因而其不可能成为敬畏者的价值取向,对上帝敬畏并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上帝,而是因为惧怕上帝的惩罚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这种怕是与敬相联系的怕,如果不与敬相联系,那么这种怕和动物本能的恐惧也就没有二致了。在西方语境中,“敬”和“畏”之间,“畏”是因,“敬”是果,顺序不可逆转。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人类自步入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极具创造力的生产力要素,将人们的生活送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观念逐步占据人们的心灵,人们盲目地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作为自身唯一的价值追求。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变得狭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维方式横行,他们开始只关注自我、只关注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内容,却忽视了对内心的审视,对情感价值的追寻,以及对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倾听和关注,人们开始显得“肆无忌惮”,无法坚守内心的价值秩序。这给个体心理成长、道德情感发展造成的冲击突出地表现为敬畏意识淡薄,敬畏感缺失。
从前有句老话,常人都知道,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说“人在做,天在看”。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我们可以不相信天地神灵,但我们必须相信道德规律。我们要敬畏生命。生命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罪过,就是将生命无辜地剥夺。
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我们要敬畏律令规则。律令规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保障。没有它们,我们的社会就像没有约束的泛滥洪水,将会淹没一切。
我们要敬畏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的集中体现,其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的下降,会导致社会基础秩序的混乱。
我们要敬畏传统文化。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区别除了自然环境和人种的区别之外,主要就是传统和文化的区别。我们应当敬畏我们的传统和文化,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作为中国人的特质。
我们要敬畏历史。历史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的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和个人的经历。换言之,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实。敬畏历史,就是敬畏当下。敬畏历史,就会对当下负责。你对历史负责,历史就会对你负责。
我们要敬畏民意。民意就是民众的愿望,民众的需求,民众的评判,民众的心声,民众的舆论,民众的信任。民意不是官员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随着盛它的容器变化而相应变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诈的。
我们要敬畏信仰。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信仰让我们充满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奋进前行。
总而言之,时代需要我们心存敬畏。
因为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又是脆弱的,所以我们要敬畏生命,我们敬畏生命,首先要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前提是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只有把他人的生命看得和自己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你才能真正的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21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告别暑热,做好6件事,这个秋天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