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华民族在那远去的岁月里,每一段时空节点上的文化风采,都化作精彩的诗词,升华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精神,爆发出了璀璨光芒!接下来,这十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诗,道尽了无数人的心声,是否也有一首让你感同身受 0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提到思乡,无论大人小孩,第一时间想起的,一定是这首《静夜思》。它明白如话、清新朴素,却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千年来,它表达了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被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初读不知诗中意,再读已是中年人。人到中年才懂远游的苦,漂泊过后才眷恋家乡的根。乡愁,永远是一缕剪不断的情怀……02《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一首千年的赞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母爱。全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被广为传颂。这世上不会有人如母亲般爱你;这辈子,能孝敬父母就是最幸福的事。所以,趁时光还在偷懒,趁亲人还能说笑,好好珍惜。0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白居易的这首诗尤以第二句最为有名,影响最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激励了多少辈中国人奋发向前,人不死,奋斗不止。萋萋芳草又增添了作者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别情,作者用这种意味深长的诗句写完了结尾。这世间的情,聚散离合总有时。过度感怀,不如淡然放下。就让离别的人在静好的岁月里,期待下一次重逢。04《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独步千古。这两句诗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也激励着中国人昂扬向上。人生,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管是在什么年纪,有所爱、有所追求才是最好的生活状态。0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中国人所特有的佳节思亲就来源于此。如今,又近重阳。一缕秋风,百样情怀。愿你在远方,怀乡但不悲伤,活在当下,莫负好时光。06《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之始,其中不乏千古名句,尤以第一首广为人知;中国的爱情诗也有很多,其中不乏千古名句,但尤以《关雎》影响最大。每当男子想向心爱的女子表达爱慕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成了最充分的理由。爱,是这人世间最温暖的存在。爱一个人,不是一时的牵手,而是一世的牵心。愿我们这辈子都能遇到爱,相信爱,与爱的人有岁月可回首,以深情共白头。07《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国皇后”李清照这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起调高亢,爱国激情,溢于言表,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且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无论什么时候,有国才有家。家国大义,应是我们刻在心上的原则。愿我们始终以国为念,爱国爱家,共同维护这一片乐土。08《七步诗》魏·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连同这个典故,都广为中国人熟知。曹植运用了十分贴切、浅显生动的比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因此逃过一劫。每当再出现兄弟不睦相残时,都会想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兄弟阋墙,是最大的祸事。兄弟和睦,是家庭的喜事。亲情,与我们血肉相连,尤为深厚。所以,请用一生去珍惜。0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离别虽伤怀,但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给友人以勉励。最好的感情,不是朝夕相处,不是寸步不离,而是人远心不远。即使不联系,却依然惦记。10《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在餐桌上,我们教育孩子时,总会说到这一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中国人的品质。餐桌上的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如今的幸福生活,更来之不易。我们享其美好,更要惜其不易。有的诗,道尽人生哲理,令人感慨万千。有的诗,雄浑壮阔、惊天动地,一读到,内心便充溢着豪迈旷达的力量。有的诗,诉尽离愁别绪,千年之后,仍有共鸣。这十首影响最大的诗,它们有着最隽永的文字,最唯美的意象,最惊世的才华,最浓郁的情感……不知哪一首最令你难以忘怀
大赛作品集,人手一册哦!已加主编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联系购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写诗填词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有诗还有远方...
《芈月传》虽已大结局多日,但仍是广大剧友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剧中大量出现的“诗经”台词受到关注,使传统经典《诗经》重登图书畅销榜榜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交交黄鸟,止于棘”等诗经美句也再度走红。而《诗经》中除了动人动心的情话,还有大量高颜值花草出没。现在就跟着我一起来领略这份诗与美吧!
《诗经· 小雅·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苹,《尔雅》作“藾萧”。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虫疏》,“苹,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食野之苹”,其中的“苹”指蒌蒿,一种可食的菊科植物。
小雅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不识鹿则安知食苹之趣与呦呦之声乎?凡牛羊之属,有角无齿者,则其声呦呦;驼马之属有齿无角者,则其声萧萧。此亦天籁也。鹿之喙似牛头,故其声如是又得蒌蒿之趣也。使不识鸟兽之情状,则安知诗人关关呦呦之兴乎?——郑樵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直到有一次,内蒙古大学科技哲学任玉凤老师请刘兵和我等到包头附近游览,我有幸见识了大量黑翅长脚鹬在黄河沿岸的湿地上空自在地飞翔、鸣叫,我才算领会到《周南· 关雎》的奥妙。
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声之本。汉儒之言诗者,既不论声又不知兴,故鸟兽草木之学废矣。若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若不识雎鸠,则安知河洲之趣与关关之声乎?凡雁鹜之类其喙褊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则其声鷕鷕。此天籁也。雎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也。——郑樵
诗中反复讲一种水生植物莕菜,其地位想必相当于今日的玫瑰(实为月季)。现在流行送玫瑰,那时可能流行赏莕菜。《诗经·国风·关雎》中提到的这种爱情植物“莕菜”,也写作“荇菜”。
《国风· 豳风·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在返乡的途中,诗人想象着家园可能的情景:一串串栝楼果实挂满了房屋,地鳖虫满屋乱爬,门窗结满蛛网,田地里野兽出没,夜间萤光闪闪。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养蚕、做豆腐,都是中国古人非常伟大的发明。这首诗明确证明中国人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养蚕了。
《国风· 秦风·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中反复提到蒹葭,指什么植物?一般认为它就是极常见的芦苇!开花前称蒹,即芦;开花后称葭,即苇。也有分开解释的,蒹指荻或芒,而葭指芦苇。
《国风· 邶风·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在诗中,彤管、荑、等植物,均是寻常茅草,但它们与古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已经成为其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中国著名现代诗十首:
一、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二、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朵朵的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痒痒的甜蜜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三、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消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四、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五、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春花秋月也都是的,子非鱼安知鱼。
六、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七、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八、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九、冯至的《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十、何其芳的《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
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
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
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呵,你终於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扩展资料:
现代诗特点: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现代诗鉴赏方法:
1、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
2、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表达。
3、明虚实
社会生活无限广阔,诗人不可能把它们全部写到诗作中去。因此,诗人往往用“实”表现“虚”,或用“虚”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诗歌如果只写“虚”,会显得抽象空洞,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则会显得死寂而缺乏生气。
4、推敲手法
诗人抒情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为直抒胸臆,即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是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和烘托气氛的方法,如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5、知人论世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句话是说,欲解其诗,必知其人,必论作者所处的时代。
现代诗人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现代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4]??。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现代诗-
-徐志摩
-余光中
一、《鸟鸣涧》
1、作者:唐代王维
2、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翻译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4、赏析
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二、《送灵澈上人》
1、作者:唐代刘长卿
2、原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翻译
苍翠的丛林掩映着竹林寺,远远地传来黄昏的钟鸣声。
身背斗笠在夕阳的映照下,正独自沿着青山走向远方。
4、赏析
此诗共四句,前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后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与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对灵澈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清寂的风度以及诗人虽然失意却闲适淡泊的情怀。
全诗纯为写景,恍如图画,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意境闲淡,是一首感情深沉的送别诗,也是一幅构图美妙的景物画,为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三、《登鹳雀楼》
1、作者:唐代王之涣
2、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4、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
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四、《蝉》
1、作者:唐代虞世南
2、原文
垂_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翻译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4、赏析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五、《宿建德江》
1、作者:唐代孟浩然
2、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翻译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赏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六、《山中》
1、作者:唐代王勃
2、原文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翻译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外只留太久。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
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
4、赏析
这首抒写旅愁乡思的小诗,诗人在寥寥二十个字中,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七、《劝酒》
1、作者:唐代于武陵
2、原文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
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3、翻译
高举弯把金杯为您敬酒,满满斟上请您不要推辞。
花儿开放历经多少风雨,人的一生更会历尽别离。
4、赏析
这是一首祝酒歌。前两句敬酒,后两句祝辞。话不多,却有味。诗人以稳重得体的态度,抒写豪而不放的情意,在祝颂慰勉之中,道尽仕宦浮沉的甘苦。
八、《乐游原》
1、作者:唐代李商隐
2、原文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翻译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4、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九、《问刘十九》
1、作者:唐代白居易
2、原文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3、翻译
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
4、赏析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十、《独坐敬亭山》
1、作者:唐代李白
2、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翻译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4、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
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
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第三届现代诗词大赛9月份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