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集《春节(jie)》(饺子)

槐米 2023-07-23 10:24:33

《春节(jie)》

大年三十那天,外面的空气氤氲着,下着霾,好似一种征兆一般。

——题记

饺子

老家,今年不准备回去了,是母亲在没过年之前就决定了的。

年前的时候去和母亲看了外婆一眼,外婆极高兴的,和外公忙前忙后的为母亲包着她最爱的饺子。外婆忙着和面、准备馅料,外公平时不大干这种女人家的活计,却也笨拙的在一旁帮着忙,只为了能够让母亲早点吃上一口热乎的饺子。

饺子端上来了,热气腾腾的,外婆带着笑意把饺子推到母亲面前:“幺儿啊,快吃吧,妈知道你一直惦记着呢,就想吃这一口,一年到头了,可谗坏了吧……”

我没用外婆让,饺子端上来就赶紧夹了一个往嘴里面放。

母亲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对外婆说:“妈,我带她回来看了你,过年我们就不回来了……”

母亲话还没说完,我就看到外婆的笑容突然顿住了,我也瞬间停住了嘴,只呆呆的盯着母亲和外婆。

外婆终究是什么都没说,只是悻悻地转过身忙别的去了。

餐桌上只剩下我和母亲,我都能感觉到外婆的情绪,瞬间没了心情吃下这饺子,可母亲还当是没事人一般,一边吃还一边说着好吃,吃得津津有味的,我心里就更不是滋味了。

母亲一年到头也就回来一次,外婆也就盼着过年能见到母亲,这一次她提前回来还带上了我,外婆很是高兴以为她能够多待一段时日,没想到母亲却是告诉她过年不回来了……想想都知道外婆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心里便怨着母亲的无情,气她怎么可以这么对外婆。

外婆一直在忙着,临走的时候也不见她,也没来送我们,我以为外婆是生了母亲的气了。

我和母亲要搭下午的班车回城,给外婆送到了东西,吃完了饺子,就往车站走了,刚走到车站,外公就推着土车十分焦急地喊住了我和母亲:“幺儿啊…...等等啊,你妈让我给你拿的饺子带上啊……”

我和母亲同时停下了脚步,看着外公气喘吁吁的推着土车撵我们,走到近前才发现土车上一个塑料袋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的白色的饺子。我看到每个袋子里都放着一个小卡片,但是有一个袋子里没有。

车还有一会儿才能来,趁着这个当口儿,外公就和母亲交代了几句:“你妈呀知道你过年不回来了,特意又去给你包了饺子,让我给你带过来,说是让你过年吃,每个口袋里我们都塞了张卡片写着什么馅,到时候想吃的时候看一看就知道了。”

我嘴欠的搭了句茬儿:“姥爷,那怎么还有一个里面啥也没有啊 ”

外公稍微有点儿不好意思,随即又“哈哈”笑了出来,转而对着母亲说:“那个是酸菜馅的,我和你妈啊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那个字(酸)怎么写,想着其他的都有了,剩下那一个你也就知道咋回事儿了……”

外公说完,母亲也跟着笑了,外公瞅了我一眼:“就你这娃机灵!”

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怼回去,这时候车就来了,外公看着这么多东西,有点不放心的说:“这么多东西,你俩咋拿啊 ”

然后又像是叮嘱我:“娃儿啊,你妈的脚崴了,仔细着点儿,你多帮着拿着点儿。”

我积极的应着,说话间车就到跟前了,我和母亲上了车外公才依依不舍的推着土车离开,坐在车上看着外公远去步履蹒跚的背影,我的心情有些沉重,就在前不久,他刚刚做了一场大手术……

车启动了,母亲抱着饺子坐在我的旁边,我看见她的眼眶有点儿湿润,之前对她的怨气大体全消了,似是安慰般轻轻拍了拍她的后背。

母亲一路都没有说话,想起外公的叮嘱,上下车的时候我都主动帮着拿多的那些。

没回来之前,我就和母亲闹了别扭,因着她要过年不回来,心下总是恼她的,想着我还是要回的,就不想陪她先回来,没想到她崴了脚,虽然嘴硬,心里却还是惦记的,索性陪她走了这趟。

本是没什么事的,没想到一向粗心的外公却还会注意到。

母亲这两年有些拮据,我也因为生了场病而一直赋闲在家,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只能说勉强维持生计。

这么多年,母亲的难处我是看在眼里的,可我却丝毫没有心疼过她,也许作为女儿和作为父母的心总是不一样的,外公外婆虽然不善言辞,但始终还是记挂着的。

看着这些饺子,我仿佛又看到了围在桌案旁一边和着面一边和着馅的外婆,还有旁边笨手笨脚帮着擀皮的外公......

北方的春节吃饺子是传统,可是这一份饺子里面包含的可能是一份牵挂还有一份期盼。

未完待续......

春节舞龙散文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春节的舞龙吧。

春节舞龙散文范文一:

春节中有很多习俗,令我最感动的是除夕那天舞龙灯的情景。

那天晚上,我急匆匆的跑去停车场。哥哥姐姐们都在等我。我想我一定赶不上了。就在这时,锣鼓声响起,我急忙拿起我的茄子灯毫不犹豫的排在那长长地笼灯队队伍里。

开始舞龙灯了我飞快地奔跑起来,抬头看那一束束烟花升上黑漆漆的夜空,把天空染成了五彩缤纷的油画,长长的龙灯随风舞动,就像一条就像一条栩栩如生的龙在村里钻来钻去。 为我们带去美好的祝愿。虽然舞龙灯时和我们拼命的跑着。说实话,真的累但心中充满了喜悦和幸福。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我依依不舍地放下龙灯……我爱家乡的舞龙灯。

春节舞龙散文范文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过年了……除夕之夜,好热闹啊!

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啪啪啪”的焰火声就像******举行盛大的庆祝会似的。

它们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得如同白昼,到处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景象。盼呀盼,重要把春节给盼到了。那么春节有什么习俗呢?赶紧去找一找吧!“哇,好香啊!”我刚想走出去,却被香味吸引了回来。一瞧,原来是奶奶在煮馄饨,我赶紧跑进厨房,问道:“奶奶。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吃馄饨?”奶奶说:“在除夕夜10点的时候都要吃馄饨,就叫“饺子”(交子)。庆祝新旧交替,子时来临!还有,就是馄饨和“馄囤”谐音。浴室五谷丰登!”哦,我知道了,找到了一个习俗——“吃饺子”!

走出家门,我看见了一条金龙在不断翻滚,原来是舞龙大拜年呀!瞧,金色的巨龙在舞龙队员手中不断变换造型:滚龙、盘龙,龙身随着龙头起伏,摇头摆尾漂亮极了!呵呵,这么重要的习俗,怎么能忘记?又找到一个习俗——“舞龙”。

捏糖人儿是民间传统的绝技,已很少见了。这玩意儿不仅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一般小朋友见了都喜欢,因为平时见不到,一旦见着了就不肯走了,不是缠着大人买就是跑回去要钱,实在没有钱了就眼巴巴的围在一边,手指含在嘴里,盯着这糖人是怎么变出来的。这时捏糖人的师傅用一个小铲取出一点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迅速捏出要做的人物大体形态,然后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里,再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所要的糖人就出来了。晚上,原本寂静的天空一下子明亮热闹了起来。一道道托尾巴的火光冲上了天空,轰鸣的响声中,一朵朵绚丽、迷人的花儿盛开在夜幕中。四下里鞭炮声此起彼伏、龙腾虎跃,令人兴奋。

一家人团聚在桌子旁吃着丰盛的晚餐。我们心中都荡出一份温暖、甜美。在这红红火火的大年中,我们很开心的吃着、玩着、乐着。

春节舞龙散文范文三:

纵横数万里,上下五千年。龙在中国一直是作为一种神气而威严的神,而存活在中国人的心中。

它会跃上苍穹,呼风唤雨;也会潜入水中,蹈海翻江。它经常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欢乐。有时也会让灾难降临人间。

龙集各种灵异于一身,它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它被赋予了力量、神奇、威严和正义,以致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也自称为龙的传人。因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学、绘画、建筑、雕刻等方方面面我们随处可见龙的形象。

在封建王朝,龙的形象是皇家的.专利,皇帝的身体被称为龙体、皇帝的衣服被成为龙袍、皇帝十分生气被称为龙颜大怒、皇帝十分高兴被称为龙颜大悦。皇家的建筑更是雕龙画凤,十分的豪华庄严。在中国,一提起龙,它的含义是不言自明的。它可以让我们尽情驰骋我们丰富的想象,展开各种联想——起伏的山脉是龙的身躯,不尽的长江是龙在翻滚,咆哮的大海是龙在发怒,一个民族的崛起是龙在飞腾。

知道了龙在中国的地位,那么舞龙在中国就是极其自然的事了。遇到重大喜庆的日子,尤其是在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传统的春节期间,舞龙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庆祝活动。

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我国形成了各种龙舞的流派与风俗,而每个地方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最短的龙是扎在板凳上的龙,显得短小精悍;而最长的龙则可绵延数里,舞起来气势磅礴。

看,龙冲过来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舞着他们的矫龙,只见它挺折着那矫健的身躯走街串巷,吞云吐物,煞是好看。据有经验的师傅告诉我们,这舞龙是很有讲究的,在大家的配合下可以做出许多动作来,瞧,这叫甩,这叫游,而这又叫盘。村民们都把舞龙看作是一件很吉祥的事情,龙一到了自家门口都会热烈的欢迎,他们在迎来这蛟龙的同时,也迎来了吉祥和喜庆。这条龙摇摆着、翻滚着、怒吼着,在这烟光云影里,在这震天的喊声里,在这喧闹的锣鼓声中,它舞去了人们心头的创痕;它舞去了人们生活的灰暗;它舞去了人间的不幸;它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财富,带来幸福。它舞去了一个旧的世纪,它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在普天同庆,万家团圆之际,我们衷心的祝愿,新的一年能给大家带来好的运气。我们更希望在新的千年里,我们大家都能看到一个更繁荣富裕的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希望老有所养,希望少有所教。愿天下人各得其所,百业欣欣向荣。

《北京的春节》相关链接散文

1、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

⑴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⑵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

⑶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想得深的思想内容,用说得俏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3、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4、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吹奏的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活动。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