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散文精选散文精选大全文:毛姆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 当我成为一名医科大学生后,我进人一个新的世界。我读了许多医科书。它们告诉我,人是一架机器,受机械法则的控制,当机器停下来时,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我在医院里看到人们死去,惊恐之余便相信了书本上所说的东西。我自以为是地相信,宗教和上帝的观念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生存需要而构想出来的,它们在过去—或许现在也是—体现为某种有利于种族生存的价值观,但那只能历史地予以解释而不能视为真实的存在。我虽自称是不可知论者,但在心灵深处,却把上帝看作是有理智的人必须加以拒绝的一种假设。然而,要是根本就没有那个把我投人永恒之火的上帝,也根本没有可以被投人永恒之火的灵魂的话,要是我只是机械力量的玩物,生存竞争就是它的推动力,那么我就不明白了,像人们曾经教导过我的善,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我开始读伦理学。我用心啃完一部部令人生畏的巨著。我最后得出结论:做人的目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即使是舍己为人。 那也是出于一种幻想,以为自己所要寻求的快乐就是慷慨大方。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便是理所当然的常识。我认定,是与非只是两个词,行为准则不过是人们为保护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习俗而已。自由的人没有理由非要遵循它们,除非他觉得它们对他并无大碍。那时流行格言,于是我也把自己的信念写成一句格言,用以自勉:“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是别让警察盯上。”我到24岁时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它以两条原理为基础,即:物的相对性和人的圆周率。后来我才发现,那第一条原理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另一条也许很深刻,只是我现在即使绞尽脑汁,大概到死也不会再想得起来它究竞是什么意思。 有一次我偶然读到一个小故事,觉得非常有趣。这小故事我是在阿那托尔·法朗士的《文学生涯》的某一卷里读到的。那已经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但至今我还记得,故事大致是这样的:东方有个年轻国王,登基后一心要把他的王国治理好,就把国内的贤士都召来,命令他们去收集全世界的智识慧言,编共成册供他阅读,这样他就能成为世上最英明的君王。贤士们遵命而去。过了三十年。他们牵着一队骆驼回来了,骆驼背上载着五千册书。他们对国王说,这里收录了天下贤士所知道的全部智识慧言。但是,国王正忙于国事,没时间读那么多书,就命令贤士们回去对这些智识慧言加以精选。 过了十五年,贤士们回来了,这回他们的骆驼背上只有五百册书。他们禀告国王说,从这五百册书里就可得知天下全部智慧。但是五百册还是太多,因王命令他们回去再作精选。又过了十年,贤士们又回来了。这回他们带来书不过五十册而已。然而,国王却老了,他疲惫不堪,就是读五十册书的精力也没有。于是他命令贤士们再一次精选,要在一本书里为他提供人类智慧的精华,让他最后能学到他最迫切需要的东西。贤士们奉命而去。又过了五年,他们又回来了。这回他们自己也都成了老年人。他们把那本包含着人类智慧精华的书送到国王手里。然而,这时候的国王已经奄奄一息,就连这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我想寻找的也是这么一本书一本能使我一劳水逸地解决一切疑问的书。解决了一切疑问,我就可以放手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了。我从古典哲学家读到现代哲学家,希望在他们那里能找到我想得到的东西。我发现他们的言论很不一致。对他们著作中的批判部分,我觉得都很有道理,但读到其中的建设性部分,找虽然说不出有什么问题,却总觉得难以使我心服口服。这些哲学家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们学识渊博、推理严密、分类精细,但是他们各自持有这样那样的观点,却不是因为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气质所致。不然的话,我无法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长时间地争论不休,为什么彼此所见如此不同,差异如此之大。 我好像在哪里读到过,费希特曾说,一个人持怎样的哲学观点,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人。我读到这句话后,当时就想,我很可能是在寻找根本没法找到的东西。于是我就想,既然在哲学上并不存在适合于每个人的普遍真理,而只有符合个人气质的真理,那么我只好缩小探索范围,去寻找一个其哲学体系配我胃口的哲学家,一个和我是同一种人的哲学家。他对我的疑问所作的解答一定会使我满意,因为他的解答正好迎合我的气质。 有一个时期,我对美国实用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曾读过英国名牌大学的教授们写的哲学著作,从中并没有得到什么教益。我嫌他们太绅士气,不像是很好的哲学家,甚至还有点怀疑,他们是不是因为社交的缘故,害怕伤了同事的感情而不敢大胆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实用主义哲学家却很有活力。 他们生气勃勃,其中最重要的几位文笔也很好。他们写到了我一直没法想通的那些问题,而且写得深人浅出。不过,尽管我很希望相信,却还是不能像他们那样,相信真理就是我们用来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我认为,作为一切知识基础的感性资料是客观存在的,无论对你来说是否有用,它们总是存在着。此外,他们还说,如果我因相信上帝的存在而得到了安慰,那么上帝对我来说就是存在的。对这种说法,我也觉得不舒服。最后,实用主义再也不能使我感兴趣了。 我觉得读柏格森的书特别有趣,但特别难以让人信服;对本尼台托 克罗齐,我也觉得不合我意。而在另一方面,我却发现伯兰特 罗素写的东西不但清晰易懂而且语言优美,读来使人心旷神怡。我不胜钦慕地读他的书。我很愿意把他当作我所要寻找的向导。他知识广博而且通情达理。对于人的弱点,他很宽容。但我及时发现,他是一个不太明确方向的向导。 他的心智游移不定。他就像一个建筑师,当你要想有一所房子住时,他先劝你用砖头来造,接着又向你提出种种理由来证明为什么应该用石头而不是用砖头来造;而当你同意应该用石头来造后,他又提出同样充足的理由向你证明,唯一可用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最后,你连头顶上的一个顶篷也没有盖起来。我要寻求的是一个首尾一致而且能自圆其说的哲学体系,就像布拉德莱的那样,里面的每一部分都不可分地连接在一起,意志与任何一个部分都不能改动,否则整个体系就会分崩离析。伯兰特 罗素没能给我这样的体系。最后我得出结论,我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这么一本完整而能使我满意的书,因为这样的书只能是我白己的一种表达。于是我大胆妄为地决定,这本书必须由我自己来写。我找来那些为研究生读哲学学位所规定的必读书,一本本地细心研读。 我想这样至少可以使我自己的写作有个基础。我觉得,有了这个基础。加上我四十年来积累起来的生活知识(因为我产生这个念头的时候正好40岁),再加上我准备花几年时间悉心研究一番哲学名著,我将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写出这样一本书来。我知道,这本书除了对我自己。不会有任何价值,至多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的灵魂(因为没有确切的词,姑且这么说)写照,说明这个人的生活经验要比一般职业哲学家丰富一点。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哲学思维方面是毫无天赋可言的,所以我准备从多方面收集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要满足我的心智,而且还要满足(应该说比我的心智更重要的)我整个的本能感情和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即作为一个人那么亲密无间的一部分的偏见,它们很难和本能区分开来。根据这些理论,我将建立一个对我有效、并且能为我指引生活之路的哲学体系。但我越读越觉得这个课题之复杂,也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尤其是那些哲学杂志,更加使我灰心丧气。我在那里看到有些题目显然很重要,而且有长篇论述,但我读起来却像处在一片昏暗之中,只觉得繁琐而茫然。它们那种论述方式和推理过程、对每个论点的精密论证和可能遇到的反面意见的陈述、作者对自己初次使用的术语的界定和随处可见的引经据典,全都在向我证明,哲学——至少是现代哲学——只是专家们之间的事情,门外汉简直休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我要写这本书,就需要用二十年时间作准备,然后才能开始写,这样等我写完之际,大概也像阿那托尔 法朗士故事中的国王一样,已经奄奄一息了,而我的这一番辛苦,到那时至少对我来说已不再有什么用处。于是,我放弃了这个念头。◆文章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有话说#@记录生活扩展阅读原创原创散文| 雪儿,我想对你说(原创)原创散文|茶余饭后话“女人”(原创)原创夜读散文|你是我心中最美丽的老师(原创)原创散文随笔:茶意爱情(原创)原创原创散文| 浮华转瞬,谁又虚度了光阴原创原创散文| 你若不曾来,叫我如何老(原创)原创夜读散文|最好的幸福(原创)原创散文| 我的爸爸(原创)原创原创散文|成年人的世界从来不易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 父亲写的散文诗父亲的散文诗的歌词散文诗精选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毛姆的一本读书随笔。这本书的开头部分有一篇毛姆针对本书内容的介绍,提及到读书的乐趣,值得一读。
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
我收到过各式各样读者的来信,他们都想知道我对如何读书的建议究竟是什么。我倾尽所能地回复他们,然而想在私人信件中说清楚这件事,到底是不太现实的。
鉴于有如此多的人想要这样一份引导,那么我根据自己对娱乐性阅读和普及知识类阅读的经验,简要地发表一下看法,也许他们是愿意听的。
我想要指明的第一件事就是 阅读应当是一种享受。
当然,为了应对考试或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阅读许多书,这类阅读中是不存在什么享受的。我们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阅读。对于这类书,我们是不得已才会去阅读它们的,而不是乐意去读。这种阅读不是我心中所指的那种阅读。
我接下来要提到的书籍既不会帮你拿到学位,也不会教你谋生的本事; 不会教你如何航船,也不会教你如何修理停运的机器。 但是,这些书会让你活得更加丰满。当然,要让这些书籍起到这样的作用,你得享受地沉浸在阅读中。
这里的“你”是指工作之外有所闲暇并愿意阅读的成年人。对于这类人而言,不读某些书会有点太可惜了 。我并非是指书虫,因为书虫自有自己的阅读方式。他的好奇心将会带他去往很多新奇的路径,在这趟阅读之旅中,他的乐趣是找到那些近乎被遗忘的优秀作品。
我希望向大家介绍一些长时间被公认为佳作的作品。通常认为几乎所有人都读过这些作品,但是遗憾的是真正读过这些作品的人寥寥无几。 确实有一些作品,它们被所有优秀的批评家所称道,文史学家们也贡献出不少精力去研究它们,却没有普通人能够在享受中读这类作品。这类作品对于学者来说很重要,但是变换的时间和品味剥去了作品的味道,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只好耐着性子。
我来举一个例子,我读过乔治·艾略特的《亚当比德》,但我不能摸着胸口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享受的。我读完这部作品是出于责任感,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心中长舒了一口气。这类让人在阅读中难以产生阅读兴趣的书我没什么可说的。
每位读者自己都是最好的批判家。不管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不管他们是多么一致地对一本书盛赞,要是你对这本书不感兴趣的话,你就不必去理会这本书。不要忘了批评家们也经常犯错误,在过往的批判史里,那些知名的批判家所犯的愚蠢错误比比皆是。你才是对你手中所读书籍的价值的最终评判者, 这一点当然也适用于接下来我将给你们推荐的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尽然相同,即便有所相似,我认为的那些于我而言很有价值的书籍,对你而言却不一定如此有价值。
但是我想提到的这些书籍的确让我在阅读之后知道了更多东西,如果不是阅读过它们,我想我也不会是今日的我。
所以我请求你,如果你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是因为我的推荐才读这些书的,那么我建议你们合上这些书; 如果你不享受着去阅读的话,它们只会对你毫无益处。
没有人必须要去读诗歌、小说,以及那些被列为“纯文学”的书籍,必须带着愉悦去阅读才行。 但谁又能保证能带给一个人愉悦的书籍就一定能让另一个人愉悦呢?
请不要认为这种愉悦是不道德的。愉悦本身是好的,它就是纯粹的愉悦,但是某些愉悦有时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因而明智的人会主动避开某些愉悦。愉悦不一定就是肤浅的和满足感官的。
各个时代的智者都已发现,获取知识的快乐是最让人满意的,也是最为持久的 。所以保持阅读习惯是非常好的。
在度过了生命的黄金年华之后,你会发现你能欣然参与的活动已为数不多。除了象棋、填字游戏,几乎没有一种你一个人就能玩起来的游戏。
但是阅读就不一样了,它丝毫不会让你有这种困扰。没有哪一项活动可以像读书一样随时开始,随便读多久,当有人找你时也可以随时搁下。
没有其他娱乐项目比阅读更省钱了,你在公共图书馆的那些愉快日子和阅读廉价版图书时的愉快体验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我说“几乎”,是因为我不想夸张到说阅读能缓解饥饿的痛苦,或者平复你单相思的愁闷。
但是一些好的侦探小说和一个热水袋,便能让你不在乎最严重的感冒的不适。相反, 如果有人必须读那些使他觉得无味的书,谁会养成为了阅读而阅读的习惯呢?
下面我将按照年代顺序来谈我想要提到的书,这样更便利些。当然,如果你决心要读这些书籍,也没有必要一定按照这个次序。在我看来,最好是按照你个人的喜好来阅读这些书,甚至不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而言,同时阅读四到五本书会更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毕竟,你每天的情绪都不同,就算在一天内,你也不会每时每刻都想要去阅读某本书。我们必须让自己适应这些问题,而我逐渐养成了最适合自己的读书习惯。
在早上,当我工作之前,我会先看一会儿哲学类或科普类的书籍,阅读这类书籍需要一个清醒和专注的头脑,这样做能激起我一整天的活力。
当我的工作完成之后,我便想要放松。此时我倾向读一些历史、散文、批判性文章和一些传记类作品,以使我的大脑放松。
除了这些,我还在手头放着一些诗集,以便我随时兴起想要翻一翻。
我的床边也放着一些书,可以随时开始翻阅,也可以随时在读完哪一段后放下,不过,这样的书太少见了。
(完)
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毛姆提到的书为以下几本:
《刀锋》是毛姆后期的作品。这本书写得很淡,也很溜,几乎看不出用力的痕迹,所以比较舒服。但是如果读者对书中的人物没有共鸣,就不会觉得它多么有味。
人物不多,主角是个叫拉里的年轻人,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刚跟一个叫伊莎贝尔的姑娘订婚。另一个小伙子格雷也在追求伊莎贝尔。索菲则是朋友圈的边缘人物。伊莎贝尔的舅舅艾洛特是个优雅的猛人,势力鬼,古董掮客,艺术鉴赏家和热心的朋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人就是毛姆,他不但旁观,也参与,口气就象是在说几个朋友的家常。人物的联系比较松散。伊莎贝尔是一个中心,毛姆是另一个中心。
伊莎贝尔是个美丽的正常女人。所谓正常,是说她有着正常女人的梦想、爱好和欲望:爱人,被人爱,拥有漂亮的衣服首饰,值得炫耀的房子和排场,享乐,交际,家庭和孩子。她说:“我除非感觉到人行道上脚底下的水泥,沿街商店大橱窗里有帽子、皮大衣、钻石手镯和镶金的化妆用品盒可看,就不觉得真正快乐。”因此她虽然爱拉里,最终却嫁给了能给她这一切的格雷。她做得对,是正常人都会这么做。她没有什么审视内心的能力,不过本能和虚荣足以让她满意地度过一生。
她的舅舅艾洛特则妙得多,是个极品人物。据毛姆的描写,艾洛特非常势利,极度虚荣,只根据社会地位和金钱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他一心一意要钻进巴黎的上流社交圈,绝不能容忍一个热门晚会没有邀请自己,哪怕他痛恨晚会的主人。但他又是个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一个慷慨善良的人。毛姆显然对他很感兴趣,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他的荒唐,多数抵死的幽默都从艾洛特生发而来。
与伊莎贝尔和艾洛特成对比的是索菲。索菲本来才貌平平,毫不起眼。她曾经有过热烈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当命运残忍地剥夺了她的幸福之后,她的个性突然放出光芒,用自我毁灭对抗命运的捉弄,寻求毁灭的方式非常凄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叔本华每个人内心都有着某种野蛮的兽性
下一篇: 散文:春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