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

白敛 2023-07-23 09:14:50

作者:宗萨钦哲仁波切

佛教徒几年之后,你也许可以轻而易举的出离很多过去无法出离的东西,你变的不再关心那些被认为很世俗的事物。

你不再翻阅汽车杂志,也不再留意开过你身边的车是法拉利还是奥迪。不再关心精品购物杂志里那些漂亮的衣服和背包,不再关心哪家购物中心正在打折,也不再经常更新你的QQ版本。你甚至可以不需要肉食也可以不再抽烟。

可以说,你在这些方面出离的很好,你确实出离了一些东西。但是你可能会被另一些东西控制住,例如,你从肉食出离,却走进了素食。你开始执着于素食,甚至认为肉食不洁,那些吃肉的人也会引发你的反感和敌视,这个时候,你应该从素食出离。你执着于吃素,而执着的直接结果就是制造出各种有害情绪,比如敌视。

同样的,你可能不再关心张曼玉的新欢是黑人还是白人,不再关心最新款法拉利,也不再关心今秋流行的鞋的款式,但是你开始关心另一些东西,你开始关心如何弄到纯天然的红珊瑚佛珠,开始搜集各种佛像,开始关心高僧们的八卦,这表示你的出离并不彻底。你只是从一个笼子钻到另一个笼子里而已。

真正拥有出离心的标准就是,你可以随时抛弃任何你熟悉的东西,你可以走出任何你习惯的场景。不会有犹豫,不会有不舍。如果你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可以说你的出离心很完美。具有出离心的人可以接受任何改变,他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而愤怒。记住,我说的是任何事情,不光是那些很世俗的事情,也包括那些你认为很神圣的事情,例如,拜佛的动作。

我们经常因为改变而生气,因为改变通常是对我们已经习惯的东西的冒犯。如果你还会被某件事情激怒,那说明你在那件事情上尚未出离。这些事情可能是对你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你可能不会因为那些小事而动怒,但是一旦涉及你所认为的大事,你就可以了解到你是否具有出离心。

如果你是一个爱车族,在早上发现你的车被划了,你是否可以无动于衷。如果别人打碎了你家的窗户,你可能会无所谓,因为那对你来说并不特别重要,但是,如果打碎的是你的面子,可能就有所不同了。你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你最需要出离的对象。但是,它往往是你最不希望出离和最难出离的东西,但你还是要出离。

有时候,细节可以看出你的出离是否彻底,例如,你是否会因为有人不喜欢你所喜欢的猫咪而不快,你是否因为某人习惯于乱放牙刷而烦恼。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可以用来判断你的出离心。如果你彻底的出离,你就不应该有任何烦恼,因为你抛弃了所有的执着。你不会因为有人告诉你她不喜欢你的猫而生气,也不会因为有人乱放牙刷而烦恼。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该抛弃的是对一切的执着,而不是一切。拥有出离心并不表示你要离家出走,或者把财产全部捐出去。出离并不表示你一定要过密勒日巴那样的生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出离同时也意味着如果要你去过密勒日巴的生活,你也不会推脱拒绝。以前有一位成就者,有一天一位客人前来拜访,不过那位客人显然对成就者所住的房子有些惊讶,他认为他住的房子过于豪华,那位客人并没有打算把自己的疑惑藏在心里,他直接告诉了那位成就者他的疑惑,他说:我听说您是一位舍弃今生者,但是看着你屋子里的那些东西,我觉得您似乎并不太符合舍弃今生的标准。

那位成就者微微一笑:舍弃一切并不意味着你我要象密勒日巴那样生活,虽然我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但我早已没有了对这些东西的执着,我随时可以走出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离心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可怕,你无需担心它会剥夺你的财产,或者会剔光你的头,让你和家人生离死别。你不必担心失去任何东西,你需要放弃的,仅仅是执着,放弃这些对你没有任何坏处,他只会使你更自由。但是放弃这些并不象我说的那么容易,它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一些技巧,和一个懂得如何让你放弃这些的老师。

附注:

1、《大智度论卷第十七》中载:“云何呵声 声相不停,暂闻即灭。愚痴之人,不解声相无常变失故,于音声中妄生好乐;于已过之声念而生着。”

2、《大智度论释天主品第二十七》中载:“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观:“但诸法诸法共相因缘,润益增长,分别校计,是中无我、无我所。””

图片来源:网络

月光菩萨陀罗尼实修会 :

出离心的释义

四圣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做苦,苦的现象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我们升起出离心。
其实人类一出生时就感受到肉体的痛苦,母体跟婴孩都如此。另外一种苦就是病苦,不管任何年龄的人,一生中都会有生病的经验,老苦也是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比如身体之力,视觉模糊等等,而死苦也是必然的。所谓生老病死苦就是人的一生写照,不管是国王或乞丐,都有这四类型苦的经验,即使有一些人因过去世的善行,使他这一生比较少苦,比如说他比较少生病,可是他仍然会有病苦的经验。求不得苦是另一类型的苦,即是不能满个人的愿望而遭受到失望的痛苦。另一类式的苦是怨憎会苦,就是我们常常碰到我们不喜欢的人而生起憎恨心,相反的却是爱别离苦,即跟我们喜欢的人相处不久就要分离,快乐不能持续下去,那最大的苦却是来自无常的苦,我们发觉到世间的东西都不能永恒存在,随顺着各种因缘而集散,这种的苦受非常强烈。
所以当我们升起要脱离上述这些苦的时候,就是升起出离心,这个出离的方法就须要一个正确的道路。但是升起出离心也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的人的出离心是希望下一世转生到天道来享受天福,可是天道众生也有他的苦,在他的功德享用完后,他仍然会随落入三恶道,而有的人的出离心是希望避免堕入三恶罢了,这些的出离心都是不足够的,我们都要明白六道的苦处,这样才能真正升起脱离六道的出离心。
根据佛陀的教法,苦的分类还可更详细的分解,但是肯定的每个人都不希望尝到苦,以及希望从苦中得到解脱。那我们应该怎样寻求快乐呢?即使作为一个人或是三上道的众生,他们的快乐也是短暂的,都不是最终的目标。所以苦的本质是无常和变化,我们要的是永恒的快乐,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就是从娑婆世界里面解脱出来,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即明白苦的原因,即熄灭苦的方法。
苦的原因是来自我们的恶业,什么是业呢?业是来自我们身口意的作意行为,比如说我们的心升起贪念,嗔恨心或痴心时,我们会造作恶口,或伤人的行为,即造成恶的业力,这个恶的业力会招来苦的果报。那什么是快乐的原因呢?快乐的原因是来自我们的善业,就是我心中有慈悲心,有菩提心,没有欲望,没有伤害别人的心,没有无明,自然培育善的果报。因此善心,自会有善的行为,如帮助别人,自然会得快乐。所以如果我们要离苦得乐的话,应该做种种的善业,而撇开种种的恶业。但既然知道了六道众生苦的原因后,我们就会升起出离心,因为娑婆世界里找不到永恒的快乐,以出离心来作为修学佛法的基础,那最后我们会得到永恒的快乐。因此出离心是原始佛法中最基本的教法,也是修大乘和金刚乘所必备的,只有出离心才能让我们导向正确的修行。因为这个出离行心,南传佛法的修行者就会出家修行,守持戒律精进禅定,而最后得到解脱成就阿罗汉果。

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

出离心众生是脱离六道轮回的重点,而菩提心众生是成就无上佛果、利益众生的重中之重。这两个含义如果从世出世间法展开来说,千经万论、无穷无尽。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建议您次第的开始闻思修行。逐步的深入体会与了解,祝您六时吉祥 破迷开悟 离苦得乐 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什么是出离心?

许多人对佛教中“出离心”这个概念存在误解甚至排斥?把佛教的强调出离心看成是消极避世的表现。什么是真正的出离心?为什么出离心对修行如此关键?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为澄清误解、引导修行?希阿荣博上师从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走入你我的内心世界?就出离心及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开示。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 。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 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记得我十七岁时?在家乡跟随才旺晋美堪布修学佛法?从共同外前行开始。我紧张而兴奋?每天关在自己的小屋里没日没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观修寿命无常时问题出现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观想?使我的身体过度紧张而僵硬?对无常的深入观察使我内心充满沮丧、哀伤。我整个人紧绷绷的?生不起清明的觉察?应该达到的体验也迟迟没有出现?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终于我在本应闭关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只想摆脱心里的困窘不安。我的上师才旺晋美堪布把我叫到他的住处?对我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到天空中?安住。”我按照上师的提示去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晋美堪布传授的这个珍贵法门?让我受用一生。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我们?所以 我们之所以很难体会到本心?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所作所为大都在牵着我们朝与本心相反的方向走。很多习惯?尤其是心的习惯?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陷入窘境?比如前面说到的紧张对抗?还有趋利避害、推卸责任、自以为是、太在意自己的方式等等。我们修行便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扭转这些习惯?使自己逐渐摆脱困窘的境地。 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马上就另外寻找慰籍?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去认知和体验。天热要开冷气?天冷要烧暖气?风吹日晒很辛苦?出门要坐车。就在这忙不迭找安适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错过体验四季的乐趣?而且还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受伤害。 对趋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称之为“纵欲”。我们一般认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是纵欲?不过在较微细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 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闷或压力。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 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以前的人排遣情绪还能写信、看书或培养某种陶冶性情的爱好?而现在的人远没有那份耐心?除了对轮回?对什么都很快就厌烦。人生如朝露?可我们似乎还嫌它过得不够快。现代社会真是一个迷信趋利避害的社会。人们不能容忍哪怕是一丁点的不舒服、不满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寻找安慰、便捷?并且相信能找到。 常听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的繁荣?其实不尽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著的东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块手表舍不下?现在却有房子、车子、存款时刻牵着你的心。 内心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不满足和挫败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吧?特别是短缺年代里长大的孩子?一块糖、一件新衣服就能让你高兴很久。当你从父母或其他人手里接过这样的礼物时?你心里充满了感激。你会说谢谢他们。你会非常珍惜那块糖?并用心去品尝它的味道?你会懂得欣赏自己的新衣?并且真心赞叹它的美好。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眼里的礼物越来越少?你能得到的越来越多的东西都被认为是理所应得?因为你聪明、能干、努力。然而?这个世界上聪明的人很多?自闭症患者中不少就是某些领域的天才?能干的人也多?努力的就更不用说?你看建筑工地上的那些工人?谁不比你辛苦?但是?并非所有比你更聪明、更能干、更努力的人都过得比你更富足安适。只能说你比他们幸运?而你却忘记感念自己的福报。 我并不是说人生在世就应该低头承受痛苦。其实不是我们自己选择受不受苦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