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视频《教育的意义》——人,为什么要读书?

苍耳子 2023-07-23 07:57:08

很多人都在转这个视频,董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

乐嘉发微博说:“我有点激动,听了两遍,荡气回肠,依旧激动。我们痛斥中国教育的操蛋,同情应试教育体制的悲催,但其实,我们也未必知道教育是为啥。董仲蠡的这篇演讲----《教育的意义》,至臻化境,听得心酸,震撼。愿天下所有的老师们都能听到这篇演讲。”

“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

早在文化的缘起就将孔子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立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图腾。

而对于教育的执念即便在最困苦的岁月、最艰难的日子里,总有人不抛弃,总有人把教育重新拾起、擦拭,奉还于我们的神坛。

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而来,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所以它的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才被人重视。

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曲赋、历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部分。

不为考试、不为声誉、不为高分、不为卖弄,只为修心。”

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学的东西越多就越来越不懂了 谁可以告诉我 教育为了什么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我常常在想,那样的想,我们大家是否曾自己问过自己,到底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上学?为什么要学这科,那科?为什么要考这个试,通过那个试?为什么大家老是在彼此竞争,比赛考试成绩,到底在这些过程中,所谓的“教育”的意义为何?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育”这件事的意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它不仅对学生来说很重要;对家长、教师等等;其实只要还是爱我们所有的人都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拼命地去寻找一切途径接受教育?教育是否等于就是通过检定考试并求得一职?或者教育的功能是要在年青时代就学会去了解人生整个的过程?我们去找到一份工作或一项职业用来谋生是必要的,但这可就是一切的一切?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就仅仅为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吧,人生不等于职业。人生远比职业的追求宽广、高贵得多!人生是一项奇迹。在人生中我们以人的身份在运转。如果我们人一生下来仅仅就是为了求得好的职业,好的地位,那么我们会失去人生中很重要甚且是最重要的东西,变成每天只为考试而准备的人了。这样,我们便会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那么,花开有什么意义?鸟鸣有什么意义?蓝天、星星都不存在了吗?人生有这些东西,而且也含有贫穷和富有的心酸与欢乐、穷与富的战争、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的冲突。人生也会有发呆、冥想、沉思的时刻,也有对宗教信仰的追求,更有心灵上很纤细、微妙的种种---嫉妒、欣羡、野心、热情、恐惧、成就与焦虑等等。但我们往往对以上这些经历的过程与感受的了解仅一点点而已。我们通过了考试,结了婚,生小孩,然后就愈来愈像部机器。可是我们的焦虑、恐惧、惊慌一如往昔。所以说诸位,难道教育不应该是要来帮忙我们与年轻人了解人生整个的过程吗?还是要让我们在以上这些例行的公事私事之中逐渐凋萎?你想一想你该不该问自己一下这样的问题?也许,你已有好的职业,有地位,婚姻富有,但是你是否也逐渐提不起劲,也渐渐支离破碎,变得鲁钝、疲倦?

教育的正确功能就是要涵养我们以得到智慧,以解答上述全部的问题。那智慧是什么?它是能自在自由地思考,没有公式,也没有疑惧地去思考的状态与能力。智慧使你因此能发觉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对”的。但你如果处于恐惧的状态之中,你就无法拾得智慧。无论是什么样的野心---精神的或世俗的地位的野心,一样都同时滋养了焦急、不安与恐惧之心。也因此,人一有了野心就不能思虑精纯,简单而且直截了当。

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必须要能在一个无惧的环境中成长。这十分地重要!我们大部分人在渐渐老大时,变得惊惧,不安,连活着这件事本身都会怕--- 怕失去职务,怕传统的压力,怕邻居的耳语,还有怕死!只要有惊怕,就不会有智慧。在一个无惧的环境中,有自由的气氛,我们就不会只是做我们想做的事,而会去尝试了解整个过活的过程。生命,人生本身是很美的,它绝对不是我们塑造的那些丑恶的东西!只有当我们起而反抗那些丑恶的东西---组织化的宗教团体、传统、目前腐化的社会时,我们才可能发觉什么是“真实的”,才可能懂得“发觉”这二个字的意义!真正的教育是要使我们能“发觉”而非“模仿”不是吗?一个人向社会妥协是很容易的。听从父母,教师的话很容易不是吗?听话,听命令,他律的,可以活得很安全,方便,但这哪里是“活着”!这人不是“在活着”,因为他茍活在“恐惧”之中,害怕破败、死亡,失去已拥有的。但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去决定什么是真的,而唯有处在自由状态之中人纔能有连续的内在革命。但事实上任何人或社会从未鼓励你这样子去内省,因为这样你会成为一个危险的人物---一个相对于虚假的人﹝或人群﹞的危险人物!所以他们只要你会模仿便罢了,但这就是学习吗?这就是教育吗?模仿地学习无疑地使你堕入已存在的,被政治人物操纵的战争与对立之中。连宗教与宗教之间,精神导师之间也不例外。世界因此被既有的矛盾与利益继续扭曲,被玩政治的人操控。宗族与宗族之间的争斗不断。国与国间,人与人间,甚至愈来愈残忍无情,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与上一代毫无两样!

因此我们看,教育的意义不应就是要帮助你的内心能察知自我,能在内心深刻地做心理革命。唯有透过不断的内心革命才能发觉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马马虎虎的随波逐流。只有当你不断的自我反省发问,才能不断地学习,找到实真、神、爱。而在恐惧之中,你不会、不敢、不能、也不懂得询问自己,你不会、不知、也不能观察。你不能、不会、也不懂得倾听!故尔教育之根本功能应是要叫人去破除内心的、外在的恐惧是不?恐惧使人无法思考,恐惧使人无法体察人与人间之关系,恐惧使人不能“有爱”!

威权的共生者—恐惧

恐惧发展出威权。威权原是出自于我们容易贪图安稳、便宜、舒适与正确皈依的欲望,它是我们想逃避矛盾与纷乱的一个产物!但是一个出自于恐惧的设计,其结果并救不了恐惧本身。当最后的权威救不了或解决不了我们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就会投向所谓的智者,寻求庇护。但是,智者没有权威啊,在权威中找不到智慧!恐惧本身令人无法正视我们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也使我们无法感知我们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真正关系。

接受威权摆布的同时,就否定了智慧。接受威权等于就是驯服于某一人、某一群人,或某一个意识形态----不论是政治的或宗教的意识形态。而一个人投靠威权必然就等于是放弃了个人自由的可能性。接受威权可以暂时的麻醉自己,暂时的掩盖问题本身。但逃避问题反而更加深化了问题,问题本身反而变得更为严重。而在这过程之中,自我觉知与心灵自由的可能性就被自己舍弃了!

有人问道,我们如何在自由与接受威权之间取得一个协调或平衡?如果在自由与威权两者之间真有妥协的空间的话,那么那些求取自由心灵与自我觉知的人便不能算热切。或有什么能耐了!我们往往好像都认为自由是最后的目标,也是终极的目的。而且为了要达到这终极目的,我们说“要熬下去”,像多年的媳妇般熬下去,要顺服压抑并退缩。我们想要藉妥协来达成自由。但是方法与结果是一样的重要,不是吗?方法本身决定了结果呀!不是吗?熬成的婆不是又反过来熬人?妥协真能获得自由吗?

为了和平,我们当然只能用和平的方法。如果方法本身是暴力性的话,不会有和平的结果。如果目标是自由,从开始就要是自由的。头与尾是同一物。有自由才有自我觉知与智慧。每一步必都如此。接受威权等于立刻否决了智慧的产生。

我们在知识方面、成功方面、权力方面,崇拜权威。我们在年轻一代身上行使权威,而同时却又惧怕着来自更高层的权威!一个人若没有内在的视野,或他内心的世界不够宽广,则外在的权力及地位身分的压力,立刻会排山倒海而来。而一个人若一步一步向权威曲服,则他也一步一步地变成他人的工具,(走狗?)这些事不但极权国家不断地上演,连民主国家也在强迫着别人(教改最好也别如此)。

真正的教育

一个没甚么心思的人不一定是通常所称的“没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了解自己”的人。而一个饱学之士,若总是依赖着书本,依赖着权威与知识,不管他/她多么会引经据典,缺少了灵魂、少了一颗心,他/她仍然是一个愚蠢的人类。灵魂、心、或了解等这些能力,只有透过了自我觉知,透过明察自我的心理过程,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也者就是帮助一个人做到自我了解。

而现今在做的教育只不过是积累知识!这样的学习不仅走偏了,而且还可能是一种高级设计的自我逃避--逃避面对自我,以不断的知识填塞自己来逃避自我!逃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逃避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好吧!人们选择填塞性的知识学习来达成求取职业或职业精进的目标。但这些努力、技术的造就等等,有没有使我们能做到自我了解,或了解别人的一颗心﹖

技能式的教育会取代真正教育的原因是因为它给我们一种安全感。但在今日,学得一技之长根本不难,因此充实生活本身益形重要。真正的教育应该帮助一个人去体验。体验自己、体验周遭的事物、体验环境、体验时空、速度,体验毅力、体验民主、体验宽容。而人一出生,本来就很勇于体验。只有不断的去体验才能将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发挥出来。如果一个人真正有话要说的话,他就会自己创出说话、书写、文体的方法、格式。然而,猛学各种格式,而内心没有体验的基础则这个人终将归于肤浅。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1、生活环境

上学除了追求一张文聘之外,更多的是体验这种成长的环境。有人说读书的时候环境是最好的,确实如此,因为在这个时候虽然吃的是读书的苦,但是却能够感受到快乐,再这样的成长环境之中,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熏陶。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之下,很多人会有更多的时间冷静下来思考,给予个人更多的机会。

2、更多的机会

上学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追求知识的过程,而是伴随着更多的选择机会。除了文聘能够带来的机会,还有的就是成长所带来的的机会,大学几年的机会足够给个人提供施展个人的机会,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完全锻炼自己,培养自己进入社会的能力。

3、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断去学的过程也是培养一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之下,给予个人更多的空间来思考事情,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才能培养出来的。而过早厌学的年轻人正是所缺少的。

扩展资料:

需要在理科学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治疗癌症、艾滋那样的疾病,和解决面临的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需要在历史社科课程上培养出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来减轻和消除无家可归与贫困、犯罪问题和各种歧视,让这个国家变得更加公平和自由;

需要在各类课程中逐渐累积和发展出来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去创业和建立新的公司与企业,来制造就业机会和推动经济的增长。读好书并不总是件容易的事。但目标可以定的很简单,比如像是完成作业、认真听讲或每天阅读,这些一定能做到,相信也会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读书,就像吃饭和睡觉一样,是维持我们生存的必须。不同的是,吃饭、睡觉,满足我们肉体的需要,而读书,则是满足精神的需要。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是肉体生命鲜活,而精神生命萎缩。这是因为,他们只顾得吃饭、睡觉,保养身体;却没有好好读书、学习,培养精神。
书籍,为我们的精神生命提供养分;阅读,则会让我们的精神生命无比健硕。宋代文豪苏轼曾经说出读书的妙用,它可以使困窘贫寒的人变得高贵优雅,因为其美质内在,闪烁光华:“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古人在谈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文学修养时,常常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又云:字吐珠玑,文铺锦绣。我们想想看,这难道还不是精神生活上的锦衣华食、宝马香车吗?!
古人还说过这样的话:“赠人以言,重于珠玉”。倘若不读书,又怎么会有“赠人以言”的能力呢。孔子云:“不读诗,无以言”。这也是在强调饱读诗书对人的言谈举止的影响。
是的,我们不能想象,在没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时候,人类是什么样子。或许,学会了语言文字表达,是我们人类文明真正诞生的标志。而作为生命个体来说,情况大致相同,学会了读和写,我们才基本算是一个文明人,不辱智能生命的名分。好了,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书,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况且,在金钱至上的观念和行为甚嚣尘上的时候,你还能告诉我有比安安静静、心无旁骛的读书更美好的事情吗?
恐怕没有。
然而,带有狭隘自私目的的读书却并不美好,甚至有害。才学用于反社会、反人类的时候就会变成其主人的帮凶。无数事实证明,那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一旦假公济私、谋取私利、贪赃枉法、陷害他人时,其手段会更加高明,其做法也会更加有效。因此,倘若我们在孩提时代没有确立端正的读书观念,就很有可能在成年时成为有知识、有学问的庸俗市侩、卑鄙小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惨痛的事实。
为了虚荣的读书,得到的不是知识,不过是带有知识的虚荣;为了名利的读书,获取的不是学问,不过是学问装点的名利。
古往今来的世界上,从来都不乏读书人,缺少的是正直、高尚的读书人,缺少的是实现自我的同时造福群体、功成名就的同时完善社会的读书人。
那么,所有念书的人、教书的人、写书的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读书为谁,读书为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读书来说,“利其器”就是端正态度,所谓正心诚意。
有人---为做人而读书;
有人---为做事而读书。
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却很少听到前一种读书观念,而常常听到后一种读书观念。
前者,是一种典型的价值理性的体现,体现的是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格修养;后者则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露,表达的是物质诉求,重视的是实用效果。
我们在此有必要说明,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提法,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最先提出的,作为社会学学术术语,在今天被广泛使用,却有多重解释。简言之,价值理性注重“人本”,而工具理性强调“物本”。
我们可以用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小时候的读书经历作为例子。
梁启超儿时读书,注意力维持不久,青灯黄卷,不免犯困。见此情景,父亲梁宝瑛就对儿子厉声说:“汝自视乃如常儿乎?!”
注意,父亲梁宝瑛并没有说,不好好读书,将来你能做什么事情呢……而是说:“汝自视如常儿乎?!”深知读书要义的梁父,在此特别提醒的是---做人!
难怪,在这样的“做人为先”的教导下,梁启超4岁读《诗经》,7岁诵“四书”,9岁撰古文,17岁中举……最终,成为一代文章大家,散文《少年中国说》,至今被学龄孩子们朗声诵读……再举一个例子。
大学问家梁漱溟在中学(顺天中学堂)毕业后,自学成才。他在年轻时,曾说过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
“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他的读书志向,可谓远大、伟岸。他虽一介书生,但目睹民生困厄,就立下宏愿:“此心如饮苦药……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
且看,作为读书人的梁漱溟,并没有为自己的衣食生计想得太具体,而是心怀天下。子曰(见《论语·为政》):“君子不器”。古人心目中的“君子”,乃为学而成德之人。朱子注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同。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今天的梁漱溟和古时的孔子想到一块儿去了,他们都认为,读书应以做人为要务,而不该成为器物。
以上例举的两位文坛大家---梁启超、梁漱溟,都是最著名的读书人,他们的读书心愿,可谓纯洁端正,美丽动人,足为楷模,堪称师表。
然而,谈到一代又一代人到底为什么读书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申明,不能要求每一个读书的孩子,都去做梁启超和梁漱溟,非要拿此标准去丈量众人,反倒表明我们自己患了道德理想化的强迫症。
那么,还是孔学先师的观点正确:“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对于大众阅读而言,我们知道,高标准当然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读书。那样最好,不能再好。但是,更实际、更可行一点儿,还是让大多数孩子先为自己修身、修为,先为报答自己父母的抚养、劬劳而读书,来得更加恳切,也更加务实。
实话说,为什么读书的答案,应该有这样一个较为合理的次序:第一,为自己;第二,为父母;第三,为国家;第四,为世界。
我以为,以上次序,不能颠倒。
我们自己大多都是从小学开始读书,一路走来,不会不记得自己最初的读书心理。我还记得自己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在每个周末,给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一面蜡纸裁剪的小红旗。我第一次得到这种奖励,因为给老师鞠躬时鞠得太深,还把前额重重地磕在讲桌上,磕了一个大包。但老师欣赏的表情、班里同学们的掌声,还是让我获得一种巨大的心理满足。从那一刻起,我小小的心灵就懂得什么叫荣誉,什么叫尊重,这也正与我争强好胜的天性相吻合。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尊严和荣誉。那时,我就认识到这么多,也屡屡赢得胜利。看到父母常常因为我期末考试得了语文、数学的双百分而高兴,我自己既骄傲又自豪。
因此,推己及人,我想,对一个学龄期间的小孩子谈读书,如果一上来就讲大道理,小孩子是听不懂的,囫囵吞枣不管用。
那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启发式教育。我父母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教我背诵王之涣所做《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说,小孩子懂得“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寓意吗?我想,我那时是懂的。我知道,“更上一层楼”,不是指在和爸爸妈妈去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东西时多上一层楼;而是在说,人要往高处走,才能看得远。
显然,为自己读书,也就是让自己眼界更开阔、心胸更广大。
读书立志的第一个层次,即为自己读书,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自爱、自强的意思。
读书志向的第二个层次,是为父母读书。这绝不是说光宗耀祖,而是在说“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做儿女的,不知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绝不会成为一个对群体、对社会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三份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父母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如今,城市中大多数父母都是职场中人,他们有工资,有养老金,不需要子女赡养,而子女能做的,恰恰是学有所成,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让自己的父母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到安慰和骄傲。假使,社会和学校能够强化这种观念给学生,那将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伦理道德层面的训导。人,总是先接受家庭伦理的熏陶,后接受社会伦理的教育。
读书志向的第三个层次,是为国家和民族读书。
读书的境界与做人的境界成正比。正像一个人总是先懂得爱自己、爱父母之后,才会懂得爱民族、爱国家。这个次序同样不能倒置。因为道理太简单,一个人总是先有自我意识,而后才有群体和国家意识;一个人总是先和父母产生感情,而后才与民族和国家产生感情。当我们读书读到一定年龄,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情感成熟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便知道,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群体社会中生存,使用同一种语言,拥有同一种文化,而我们每个人的荣辱与民族、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
一百年前,即20世纪初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数。在那个中国长期积弱、贫穷落后、满目疮痍、病入膏肓的时代,同样是捧读书本,有的年轻人是想着工业救国,有的想科技救国,有的想教育救国,有的想军事救国……总之,为了民族复兴、祖国强盛而读书的莘莘学子,奉献了他们各自的生命激情与才华,倾注热血、汗水,甚至付出宝贵生命,为我们21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人,铺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础……那么,我们今天难道不该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而寒窗苦读、悬梁刺骨吗?难道不该为一个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忘我投身吗?!
然而,一个有趣的逻辑关系在此出现了,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无论在哪一个时代,当一个人能达到读书的第四个层次和境界,即懂得为世界、为人类、为真理和正义读书时,他才能很好地实现他的第三个读书志向和目的---即为民族、为国家……
我们为什么读书?当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简单多了。
我们呼吁,或许不算是迟到的呼吁,而是恰逢其时的呼吁,今天的中国人变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们中有很多人拥有这样的经济实力,那就是---每人一个书柜、每家一个书房。一人一书柜;一家一书房。
这是一个期盼,也是一个梦想。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梦想,我们相信中国社会一定非常文雅、优雅、风雅,我们所见的人一定个个知书达理且高级有趣……
在以上愿望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还希望,在城市的街道或广场上,竖立起我们国家历史上伟大的读书人、文化人的雕像;在最庄严、神圣的公共墓地和纪念殿堂里,安葬我们国家伟大的读书人、科学家、诗人、艺术家的骨灰……
我们既然提倡全民阅读,终身阅读,那么,就应该对伟大的读书人和知识渊博的人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尊崇。就像美国人、日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人,郑重地把他们的学者的头像印在钞票和硬币上一样;就像英国人、法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人,虔诚地将国之重器一般的领地---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先贤祠留给国王,也留给科学家牛顿和艺术家雨果一样……
我们为什么读书呢?
一句话,为了让自己和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2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