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大用与小用,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范畴。庄子用了几个故事来说明它们的关系。
小用的大用:宋国有一族人,有一个秘方,用于做一种防冻药。
冬天的时候,把这种药搽在手上,手不会皴裂。因此,这一族人世代以漂布为业,因为他们不怕手皴。
后来,有一个人得知了这个消息,花千金买来了这个秘方,将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如获至宝,于是在冬天发动对越国的战争。由于吴国有这个秘方,吴国士兵不怕冻手,而越国的士兵手冻烂的很多,所以越国大败。
吴国打败越国后,吴王赏给那个献秘方的人一大块土地,那人也裂土封侯,成为吴国的显贵。
同样的一种药,宋人之用不过用它防止漂布的时候冻手;而到了吴国,这种药却决定了国家战争的胜败。同样一个东西,有用无用,关键要看你怎么用。
有用的无用:一个宋国人,带着衣服和帽子到越国去卖,本想赚一大笔钱。可是一到越国才发现,越国人根本不穿衣服,也不戴帽子。他们赤裸身子,身子上刻着纹身。在宋国很昂贵的衣服和帽子,在炎热的越国根本没有用处。
无用的有用:魏王给了惠施一些大葫芦种子,惠施把它种了,结出了许多大葫芦。可它非常不结实,用它来装水,一拿起来就破了。庄子知道了,对惠施说,可惜啊,你竟不会用大的东西。这个葫芦这么大,你为什么一定要用它来装水呢 你为什么不把它用网网起来,然后把它绑在腰间,做一个“腰舟”,在大海中遨游呢
无用的大用:惠施对庄子说,有一棵树,树干上到处是树瘤,树枝也是曲曲弯弯的,这样的树有什么用呢 庄子说,正是因为你说的没用,就不会有人砍伐它,这不正是它的大用处吗
很多东西,并非真的没用,只是你不会用而已。
有用和无用,其实是相对的。
同样一个东西,你不会用,它就是“无用”;如果你轻用,它就是“小用”;你会重用,它就有“大用”。
一些东西,在此时此处有大用,换了一个时间地点,可能就一无所用;
一些东西,你觉得它没有任何用,可换个角度考虑,它定有大用。
比如艺术。
有用的东西终是小用,无用的东西才是大用啊!
当你能够学会变通——将无用之物转化成有用之物,将小用之物转化成大用之物,你便已经懂得成功的决窍了。
当然,这些“物”也包括“人”。
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
“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描绘逍遥的最高境界(即绝对逍遥)的部分是逍遥游的第二个层面的内容,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为止,也是逍遥游全篇的中心.第三个层面主要以一些小故事来阐述第二层面的思想,如“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山的神人”、“惠子忧瓠落无所容”、“置大本之木于广漠之野”等等.这些可以说是对第二层思想的推衍和证明.
《逍遥游》三个层面的思想的联接是非常紧密的,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三个层面各自包含的思想内涵来内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下面分别对三个层面的思想进行阐述.
二、对《逍遥游》三个层面思想的分析
(一)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逍遥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认为获得幸福有不同的等级,自由发展我们的自然本性,可以得到一种相对幸福.这一观点很有道理,我且根据我的理解把这一观点加以阐述.
《逍遥游》在开篇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恢宏阔远的气势挟带的一个广阔无边的意境:一条叫鲲的巨大怪鱼悠闲自得地游弋在浩渺无边的大海.这怪鱼是如此之大,也许动一下都会翻起巨大的波浪,可是因为有广阔无边的大海和深不可测的海水承载,大鲲可以游得无比的惬意和舒适.和第一个意境一样,大鲲转化为大鹏之后,凭借着大风的力量,大鹏翱翔于九天之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在海运之时都要飞往南溟:“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不仅飞往南溟,这是一幅多么壮观的景象,浩渺的天空里,大鹏凭借着风力极力舒展着自己的羽翼,先是“水击三千里”,然后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在振翼的同时探索着宇宙的浩阔,猜测着这天地到底有没有尽头;从天上望地下,那苍苍的颜色是不是天地的正色.这是一种十分愉悦的逍遥,然而这种逍遥受到了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受水和大风的制约,不能算作逍遥的极致,只能算作相对的逍遥.
除了受到自然物质条件的束缚,形体的束缚也能限制真正的逍遥,使人或事物只能在一个相对的境内领略到相对的快乐.正如大鹏和小鸟的对比,大鹏能飞九万里,而小鸟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两者虽然不同,可是都享受了飞之至乐,可见虽然“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道家思想第三阶段――庄子》)
但是,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给我们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时候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顺乎自身内在自然本性的相对逍遥虽然能够带来相对幸福,但这种相对幸福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同等幸福;同等幸福只表现在个体自身的自我满足程度,即双方充分而自由的发挥了其自然能力之后,感觉其自身是畅快的.小的逍遥境界需要的个人内在修行的积聚少,大的逍遥需要的积聚多;“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因为你在通向大的逍遥的过程中投入的自身修行的筹备较多,因而也能收获更大的快乐.正如你聚三月之粮去千里之外旅行,见闻的广博程度无论如何也比到近郊游玩了一日,回来肚子仍饱饱的多一样.只是相对逍遥在不同程度上能给大家带来快乐,满足各自一时的喜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二)逍遥的极致—精神境界的绝对逍遥
因为逍遥受形体的束缚很容易受到限制,所以真正的逍遥是不依赖于形体的,而仅仅只是精神境界的逍遥自在.不仅如此,真正的逍遥还要注重内在的修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一定是庄子的思想,也许是范仲淹从庄子或道家思想中演化而来的;但一定可以看做是庄子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则是一个人内心修持脱离了功利枷锁,不为外物左右,超出凡俗而渐渐与道相合的境界.“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得,表现出了站在高处俯看众人在名利之间争持的不屑与志得意满.即便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为形体、功利枷锁束缚,还不能算是逍遥的最高境界,还有需要树立的,即从“有待”到”无待”.
列子御风而行,飘飘然很是快乐,走了一旬又五日然后回来,这在精神上已是很高的逍遥了,但是还需要凭借外力.只有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才无可借待,可以任意逍遥.怎样才能无待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才无所待,无功才无所依,无名才无所求,眼中无物,目中无人,心中无己,心便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虚室,虚室可以生出光明,由此洞察万物,生命的意义也便在这里显现出来了.这是庄子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以心的空明,游于无穷达到自由自在的理想境界.
(三)逍遥思想的阐述
逍遥游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着力于对第二层思想的阐述,即创造一些涵义深刻的寓言故事来对第二层思想作形象的说明.尧让天下于许由,一方感到自己的力量已尽,思退位让贤;另一方不贪图名利,认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表现的就是一种不贪图人世功名、不为功利枷锁束缚的豁达、淡泊.“藐姑射之山的神人”一节着力描绘的是个人内心修持,强调修养人的内在德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突破凡俗的束缚,不以天下为事,最后与自然融合,与宇宙同化,达到一种极尽逍遥的境界.个人修行达到这个境界,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鱼四海.当他神力凝聚之时,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万事万物都伤不了他,也不能动摇他坚如铁石的心志.
第三个故事涉及一个“有用无用”、“大用小用”的问题.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他一个大瓠之种,种植后结了一个能装五石的果实.用它来乘水浆,它的坚硬程度不够;把它剖了做瓢,瓠落之后没有容纳的地方.总的来说,他培养了一个没用的东西.庄子怎么回答?他说惠子太拙于用大了.宋国有善于做不龟手的药的人家,世世把它做为纺织漂染之用.有一个外国人听到了,用百金把药方子买了下来,用来游说吴王.吴王任他为将,冬季与越人水战,那个人凭着他的不龟手之药,率军队打败了越国,得到了裂土分疆的待遇.同是一种药方,有的人能够裂土分疆,有的人只能世代漂染,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惠子有一个能装五石的大瓠,为什么不考虑让它作为一个大樽在江湖中漂游,而担心它瓠落无所容呢?惠子又问了一个问题,他有大树,人谓之樗.其树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于路中,匠者不顾.照庄子的说法,那不是大而无用吗?庄子说他有大树,担心没用,为什么不树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所害,有什么困苦的呢?这两个提问,说来说去都是一个问题,即不管什么东西,我们都能给他找到一个或无数个用处;且物用在不同的地方,其用处也自不同.“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并非实有其处,只不过我们在精神境界里创造的一片空明,可以用来应对现实里所有的问题.
三、逍遥游思想的影响
逍遥游的思想是庄子的一种处世思想,他希望通过个人内心道德的修持来达到一种内在逍遥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境界可以使人不受外界风雨及个人形体的束缚,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这是一种逍遥型的理想人格,他鼓励人们开阔视野,充分张扬个性,培养不为物累,不随世迁的独立风骨.这种逍遥思想,其中蕴含着催人奋进、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引导人提升自身道德素养,以独立的人格寻求人生的不同答案.庄子《逍遥游》的精神重在体认自我,追求人生的真谛,这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在学习中求得精神境界的提高,因而也能奋发向上.不过这种真正的逍遥是超出我们物质形体所能达到的高度的,在社会现实中行不通,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一个理想,可以说是我们东方的超人思想.这种思想除了使我们更加注重自我的修养,让胸襟变得更加豁达,基本上起不了大的作用.但在历史的潮流中庄子的思想无疑给我们的心灵竖起了一座丰碑,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读音:[wú][yòng][nǎi][dà]
意思:
1,看似没用,实则大为有用。或者说,其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自身并没有什么作用。类似于“无为而无不为”;
2.庄子以树木作喻,树长得好就会被人砍了,而歪头不直的则没事也没用,你说是幸还是不幸?
历史故事: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
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
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抛开庄子和惠施所论的道,单从论证法来说,这种无用即是有用的论证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样。
也许某一天无用就会变为有用,而有用说不定哪一天又会变成无用。而作为主观体的人来说,在无用与有用的转变之中所能够做的就是处变不惊,静静地抛开无用的干扰,从有用的一方面去寻找人生的答案。
何为有用?何为无用?通常情况下,能够给我们直接带来物质层面好处的被视为“有用”,而精神层面的、滋养心灵的并不被看作有用。即便在今天,有用、无用,依然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避不开的矛盾。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在庄子和惠施之间,便围绕“有用无用”展开了辩论。
?惠施、庄子是好朋友,但两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庄子的逍遥学说在惠施看来,犹如大瓠,大而无用;又如臭椿树,无人理睬。而庄子看世界,总能超越物我的层面,在惠施看来,大瓠一无用处,庄子先从世俗的角度讲了一个用不龟手之药而裂地封侯的故事,指出惠施拙于用大。
接着从超越世俗的角度,点拨惠施:为何不把大柱当成大船,泛舟江湖?为何不把大树种在无何有之乡,寝卧其下,无为逍遥?世俗之无用,正是逍遥之大用啊!
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即自由之境,而达到自由的存在形态,则是人所追求的内在目标。这样,瓠与树在手段与技术的层面上固然无“用”,但却具有更深刻意义上的大“用”。
瓠与树所隐喻的,是为道之学;惠施所理解的“用”,则仍停留于技术、功利之域。从今天来看,实际上涉及的是哲学之用。
主流学派的解释:
无用之用,无用之无用!这是庄子的大智慧!这里讲了两个故事,非常有趣:
一是无用之用。没有成材的树,反而没有人砍伐,这是无用之用。二是无用之无用。不会叫的大雁,反而成了下酒菜。庄子的弟子很迷惑,就问庄子:同样是无用,为什么树生存下来了,而大雁却死了呢?
庄子笑着说:一会儿有用,一会儿无用,确实把你搞糊涂了。你之所以糊涂,因为你还在区分有用和无用。而悟道的人,早已消除所谓的“有用”和“无用”的二元对立。所以悟道的人能“与时俱化”,自己做主,任性而自由,与天道合一,再也不会为外物所奴役!
在《逍遥游》中庄子讲了大葫芦和臭椿树的典故。这说明了“无用之用”,此文(作者可能是庄子的门徒)进一步发挥,让庄子的思想清洗,更具有超越性。消除二元对立,本来就是庄子思想的精髓之一。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的许多身边人,都喜欢有用的东西,而不喜欢没有用的东西。
甚至很多人交朋友,都是为了有用而交,即有利益往来而交,否则,就是把这种交往当成“无用”的社交。
这当然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毛病,也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为什么?
因为任何一种事物或者一个人,都会有所“可用”,方可存在,你之所以认为“无用”,不过是对于自己“无用”或者是你还不知其“可用”之处罢了,并不是真的“无用”。
更何况“有用”或者“无用”,不过是人为的一种认知,而不是真的“无用”。
正如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即凡有所存在,就必定有合理之意。
无独有偶,在《庄子·逍遥游》一书中,庄子也跟好友惠子探讨“无用”之用,方可大用的道理,即: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意思是说,惠子家有一棵树很大,但它弯弯曲曲,一点用处也没有,就连木匠也懒得去看它,就像你的言谈一样,大而“无用”,最后人们一定会自然而然的鄙弃的。
庄子听了之后,就说出一番“无用之用,方可大用”的道理。
庄子认为这棵树虽然不能为木匠所用,但是你却可以在天热的时候,在树下躺卧着乘凉,也可以绕着这棵树转圈锻炼身体,而这些难道不是它的用处吗?
从另外方面讲,正是由于这棵树看起来“无用”,木匠才不去打扰它,刀与斧也不会去砍它,所以,它才能够长成这个样子。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底之下,哪会有真正完全“无用”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们有时候之所以认为一个东西没有用,只不过是我们不懂或者不知道使用它而已,并不是它本身就一无可用,就算是人们使用过后剩下来的垃圾,都会有二次利用的空间,更何况是其它东西呢?
甚至可以说,越是看上去“无用”的东西,反而越是有“大用”。
举个例子,曾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大都知道,以前的村子,或多或少都会一个傻子或疯子,并遭人嫌弃,但是村里的老人却往往很敬重他们,并把他们称为“守村人”,即他们为村里挡了很多灾难,才会变成傻子或疯子,所以,应该多给他们一些保护与方便。
由此可见,就算是村里的傻 子或疯子,也一样有他们的用处,而且是大用处,至于老人的话是否有所依据,我们在此暂且放着不论,但每一个人或每一样东西都自有其用处的道理却是真的。
换句话说,一个人或者一样东西是否有用,关键在于是否有人懂得使用,正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甚至可以说,只要懂得用,任何人或任何一样东西都可以起到“大用”。
而这正是庄子所讲“无用”之用,方可大用的道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问过蓝天
【问过蓝天】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关注,欢迎收藏,欢迎赞赏,欢迎转发。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庄子》《道家》《法哲学原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12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见识
下一篇: 疯掉的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