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多山之国,境内千峰耸立,万壑争辉。这众多的山脉,有的巍峨壮观、气度非凡,有的旖旎秀丽、千姿百态,具有丰富而独特烦人文化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的诗人们留下了无数咏山佳作,这些作品或为名山增色,或让一些原本不太知名的山脉因此名扬千里,蜚声海内。
今天就跟着诗词君一起来欣赏下这些名山与名诗吧。
-泰山-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词君
这是杜甫早期的作品,与他之后大量沉郁顿挫的诗歌相比,《望岳》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五岳之首的泰山名扬天下,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游览,留下了数不清的诗词歌赋。但如今,一提到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都是杜甫的这首《望岳》。如今,泰山上《望岳》石刻就有四处。
登山途中,景点众多,有摩崖石刻、亭台小桥,美不胜收。回头像远处眺望,但见山峦绵延起伏,云雾缭绕。登临最高峰,放眼望去,辽阔的天空下,群山如波浪起伏,一望无际。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这也正是杜甫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词君
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李白一生七游宣城,写这首五绝时,他已经被迫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体会了世态炎凉。此诗写诗人独坐敬亭山所看到的景致,以寄情山水,排解心中的孤单和寂寞。
敬亭山不高,但它拔地而起,远看满目青翠,云山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看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有人曾说,李白整天与敬亭山对视,何等寂寞。但他一定会说,我与山峰对话,与生灵交流,哪里还有寂寞 正所谓心态决定胸怀,胸怀决定境界。-岘山-
《与诸子登砚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诗词君
孟浩然诗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该诗即创作于诗人在家乡隐居读书、写诗自娱期间。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在极不得意的时候,与几个朋友登上岘山游玩,凭吊羊公碑。
岘山东西横亘十余里,峰峦重叠,林壑间曾深藏众多古寺和摩崖石刻,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
无数诗人在此留下笔墨,像张九龄写“信若山川旧,谁如岁月何”;
陈子昂写“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
孟浩然自己也写过“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等等。
如今的岘山上,无亭亦无碑,登高望远,当真是“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庐山-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君
李白爱山,最爱庐山。庐山,又称匡庐、匡山,位于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名。李白一生,五上庐山。庐山成为他生命中登临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一座名山。
这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得一首风景诗,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尤其最后两句是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千古绝句。
宋代大文豪苏轼十分赞赏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说古来能写瀑布的只有李白。
-钟山-
《游钟山》
宋·王安石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诗词君
钟山位于南京市东郊,自古被誉为江南四大名山,因山顶常有紫云萦绕,又得名紫金山。
钟山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早在三国时期就极负盛名,有“金陵秀敏”的美誉。
《游钟山》就是王安石晚年参禅悟道后的诗作之一,诗中透着禅的要旨“平常心”,了悟宇宙人生真谛。
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
源自:醉美宋词
1、《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朝代】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3、《彭蠡湖中望庐山》
【作者】孟浩然?【朝代】唐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白话翻译:
天上的月亮绕生光晕,船工知道即将要起风。
张挂起风帆等候天亮,泊船在浩渺的平湖中。
船行中流突然现匡庐,威镇九江气势正豪雄。
暗黑的山体凝成黛色,峥嵘的山势屹立曙空。
香炉峰升起一轮红日,飞瀑映照幻化成彩虹。
很久就想去追随尚子,况且到此缅怀起远公。
我限于此次行役匆忙,不曾有片刻休憩山中。
淮海的路途不及一半,星转霜降又要到年冬。
寄言栖隐山林的高士,此行结束来隐与君同。
4、《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作者】张九龄?【朝代】唐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白话翻译: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
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
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有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
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5、《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作者】李白?【朝代】唐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
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
水流直下达三百丈,沿着山谷奔涌前行几十里。
速度快如风驰电掣,隐约之中宛如有白虹腾空。
乍以为是银河从天上落下,弥漫飘洒在半空中。
仰观瀑布那气势真雄奇啊,这是神灵造化之功!
再大的海风也吹不断,江上月光却能直透其中。
水流在空中任意飞溅,冲刷着两侧青色的石壁。
飞腾的水珠散发彩色霞光,水沫在巨石上沸腾。
我本来就最爱游赏名山,面对此景心胸更宽广。
不必像服琼浆一样成仙,此水已足以荡涤尘俗。
遁世归隐本是我夙愿,只想久居此地永辞人间。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1. 关于赞美山的诗句
关于赞美山的诗句 1.赞美山的诗句 古诗词
疏钟云外寺,落叶雨中山.(敬安)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桢)
荒城临古道,落叶满秋山.(王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有哪些关于赞美山水好风景的诗句
赞美山水好风景的诗句有这些: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8、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1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1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1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1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1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1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1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19、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
(秦观:《三月晦日偶题》)20、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21、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李商隐:《晚晴》)2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2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2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26、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27、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范成大:《喜晴》)28、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2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3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3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3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34、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35、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3.赞美山的诗句有哪些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2、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夏日山中》
8、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9、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0、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1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王维《终南山》
12、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寇准《咏华山》
13、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4、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杜甫《望岳三首·其三》
15、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杜甫《望岳三首·其二》
16、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萧纲《蜀道难·其二》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三首》
18、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郎士元《柏林寺南望》
19、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韩翃《宿石邑山中》
20、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李白《登太白峰》
1、山水诗简介: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2、山水诗定义: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3、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王维、孟浩然、谢朓、王维、刘长卿、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裴迪、常建、储光羲、李白、杜牧、陶渊明、王之涣等。
4.【有哪些赞美名山的诗句啊~越多越好】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要全诗,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1.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2.黄河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3.桂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俗语) 4.杭州 描写杭州的诗词多是围绕西湖的: 如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的平湖秋月: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木兰花慢】(别西湖两诗僧) 嫩寒催客棹,载酒去、载诗归.正红叶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 桥话别,怅薜萝、犹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梦,帝城几度斜晖. 鸿飞.烟水 弥弥.回首处,只君知.念吴江鹭忆,孤山鹤怨,依旧东西.高峰梦醒云起,是 瘦吟、窗底忆君时.何日还寻后约,为余先寄梅枝.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是写白堤的江南忆??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 南 好,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 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西湖十咏】(探春 苏堤春晓) 上苑乌啼,中洲鹭起,疏钟才度云窈.篆冷香篝,灯微尘幌,残梦犹吟芳草. 搔首卷帘看,认何处、六桥烟柳.翠桡才舣西泠,趁取过湖人少. 掠水风花 缭绕.还暗忆年时,旗亭歌酒.隐约春声,钿车宝勒,次第凤城开了.惟有踏青 心,纵早起、不嫌寒峭.画阑闲立东风,旧红谁扫. 〖送客之杭〗选自:《全唐诗》 作者:牟融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
谢邀:
开篇明义,《题西林壁》一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在游赏庐山时,题写在庐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道出了深邃的审美境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了一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1084年三月,身在黄州的苏轼接到新的任命书,到汝州任团练副使。四月,苏轼离开黄州到汝州赴任,途经江西九江的时候,他游览了庐山,一来是寄情山水,二来是借山水消除因工作为他带来的疲劳。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矗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古已有之。这里冈峦环列,山峰连绵,云雾翻卷,烟雨蒙蒙。历代文人游历此地,莫不被其奇幻瑰丽的山色倾倒,且留下了吟咏赞叹庐山的华丽篇章。
唐代诗人钱起就曾赞叹庐山:“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在众多诗人眼里,最使人感觉奇幻骇异的是庐山的风云雾霭,以为是它造就了此山的神奇莫测。
苏轼刚到庐山时,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山谷奇异而秀丽,这样奇异的景色是他平生从未看到过的,接踵而至的山形和景色让他的两眼几乎是应接不暇。匡庐七峰的奇险壮丽、变幻莫测引起诗人勃勃兴致,他笔耕不辍,为这座名山共写下七首诗。
而这首《题西林壁》,是他和他在西林寺僧人的陪同下游玩庐山脚下的西林寺,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一首诗。该诗可以说是苏轼对此次庐山之行的一个总结,也是七首咏庐诗之中的精品佳作,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尽情地游览了庐山,饱览了庐山的秀丽风光,真切淋漓地道出了自己的亲身体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眼中的庐山,从正面看,它是一道连绵不绝的山梁;从侧面看,它又成为一座耸立峭拔的山峰。当你再从不同的距离、不同的高度去看它的时候,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又是各式各样互不相同的形象。
庐山三面环水,西临陆地,深壑高岩,千姿百态,壮观无比。不管是横看、远看、高看,还是侧看、近看、低看,都可欣赏到庐山美景:横向看过去,庐山是层层叠叠的山岭;从侧面端详,庐山是由一座座相连的奇峰组成的。
为什么从横向的角度和从侧面的角度看庐山,会有完全不一致的视觉体验呢?这首先是因为视觉角度不同,映射出的形象就必然不同。其次就是参照物的不同造成映象感受不同。
因为远看、横看时,有其它的事物作参照物,形成对比,就觉得小、不怎么高;而近看、侧看时,情景截然不同,由于山势浑然一体,站在山脚下往上看,必然会觉庐山高大、雄伟。
在这里,诗人已经不是普通的观景者了,他很自觉地将自己摆在了一个探索自然奥秘、思考哲学问题的智者位置。面对庐山的绮丽景致,诗人并未只沉浸于对美景的赏玩感叹,而是清醒地观察、理智地思索,透过庐山迷雾看透其本相与实质。
诗人从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万千异态只是庐山局部景致,而并非其本来的、完全的面目。因为游人不管处于何处、以何种角度欣赏庐山,都身在山间,只在其间流连,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局,一览总貌,自然难睹庐山真容本相。
庐山的景象虽然令人难以捉摸,但不胜感慨的诗人还是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大意是说: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形象,就是因为身在此山之中,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
这其实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以理入情的诗歌创作手法。它无疑是在启示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受到局限而流于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
从排篇布局来看,这首诗前两句是言景,后两句则是在说理。诗从“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面观察庐山,其观感均不相同,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诗人为了认识庐山的本来面貌,往来于山的上下左右,或远或近,或仰望或俯瞰,不断地探视,不断地思考。
由此不难看出,苏轼通过对庐山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与总结,揭示了自己悟到的哲理:对世间万物也应像对庐山,必得做全面观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切忌片面性,谨防以偏概全,更不可被事物局部现象迷惑,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诗人以议论对之前的庐山胜境描述升华到理性的思考层面,指出人们之所以把握不住庐山全貌、看不清它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不能对其多方全面观察。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理的眼光从中得出的对真理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从整首诗来看,诗人的语言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鲜明的感性与光辉的理性交织一起,成为一首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的好诗。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邈远,使历代读者百读不厌,激起人们无限咀嚼回味和遐想深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不见此文,遗憾终身(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