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36首唐诗名作,就是一部唐诗极简史

艾灸师小爱 2023-07-23 05:45:42

唐 · 周昉《簪花仕女图》

唐朝,自公元618年建立至907年灭亡,

历经289年,那个繁荣昌盛的大唐,

诗人辈出,风气开放,

每一个人都在尽情的活着。

大唐是诗歌的黄金期,

一本《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

二千二百余人,

诗作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若都读完,需好长一段时日,

然大家闲暇皆少,这极简的唐诗史,

亦可伴你一览大唐风光。

初唐

文章四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唐】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自李渊建立唐朝后,属于魏晋的狂放不羁、率真洒脱慢慢褪去,大唐风韵初显于初唐的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一些作品,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胡应麟《诗薮》曾评价,“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初唐四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初唐诗风仍留有齐梁的浮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一改诗坛往昔浮艳之风,成为唐诗新旧之交的重要人物,被后人称为“初唐四杰”,他们给唐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扩展了以往狭窄的诗歌题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送魏大从军》【唐】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独有汉臣功!公元683年,24岁的陈子昂中进士,生性坦荡又自信爆棚的他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的赏识,方入仕。有着游侠气质的陈子昂,写诗豪迈大方,一扫六代纤弱之态,高雅之风大显,他写送别,不落窠臼,扫除悲切之风,感情激扬,语气慷慨,读之如闻战鼓,气壮山河。《步辇图》 阎立本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唐朝的诗歌流派甚多,“吴中四士”是初唐到盛唐过渡中最为知名的诗人,包括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他们的诗,多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似包罗万象的大唐,大家比较熟悉是贺知章与张若虚,擅写诗,张旭擅书法,诗也不差,包融所留诗较少。张若虚凭借一首独具韵味的《春江花月夜》名传千古。《咏 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公元659年出生的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性喜酒,写诗不次,书法一流。大家知道他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他是盛唐的前言,预示着最繁华的时代即将来临。盛唐

山水田园派《山居秋暝》【唐】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鸟鸣涧》【唐】王 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公元701年出生的王维,22岁就中了进士,仕途虽有波折,却未学陶渊明隐居田园,他一生都半官半隐。受母亲影响,他精通佛理,又擅音律,与同时代的李白走上了完全不同的诗路,他与孟浩然是好友,两人同为盛唐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并称“王孟”,苏轼曾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少时也有凌云壮志,安史之乱的伪官生涯和官场起伏后,他向佛教寻求安慰,生活简洁素净,他以画家的眼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觉,佛家的心态来看人生百态,留下了一系列颇有禅意的诗作。《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夜归鹿门歌》【唐】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比王维早出生两年。他相貌儒雅,宽厚大度,慷慨豪迈,常解人之难,救人于困,日常以文学、交游为要务,才华横溢又通人情世故的他,却未能赶上开元盛世的官场,他一生都是布衣,他写下了诸多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歌,闻一多曾说: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边塞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燕歌行》【唐】高 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樅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大唐有多强盛,《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那时的唐朝,军事强大到四海升平,不筑长城,唐朝疆域辽阔,与周边战争频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了边塞诗人。盛唐之际边塞诗达到鼎盛,气象昂扬,大家辈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并称“高岑”,另有王昌龄、王之涣等。先说说岑参,岑参常年在边塞,他的诗风格豪迈、激越,读来心胸开阔。而高适的诗与他的人一样,气势奔放,读他的诗可近距离感受盛唐气象,他生性乐观,即使送别都无愁绪,“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玄宗时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后,一大批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大唐的边塞诗人各有特色,其中王之涣的诗大气磅礴,短短几十个字,就勾勒出大唐山河雄壮,诗词情调既有悲却又不失其壮,可为大唐诗风之代表,自这四人相继离开后,边塞诗再无人能写出其味。李杜《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望庐山瀑布》【唐】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提到李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被世人称为“诗仙”,“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或许盛唐的富饶、开放与包容,给了李白最大的助力,他性格豪迈,热爱着大唐的山河,一生都在游历之中,足迹遍及南北,看着壮丽山河,他写出了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诗,每次读他的诗都觉得胸中之气坦荡荡。李白的诗里有“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慨叹,也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他既清高傲岸,又有着出仕为官的诉求,他不仅文采斐然,又习得好剑术,所以呀,他的一生虽有不得志,却始终活得自在洒脱,与盛唐的大气一脉相承。《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盛唐很神奇,有了李白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随手又抛出了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个理想派,一个现实派,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一起成就了诗歌史上两座不朽的丰碑。如果说其他诗人带众人一览大唐风光,那杜甫就是将那些属于底层的悲惨历史清醒道出。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既细腻,又敏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懂得国家不论是兴,是亡,苦的终究是百姓,他深切的爱着大唐,爱着那片土地。他在人人歌颂太平盛世时,站出来说出那些未见的悲凉,他心忧天下,看着盛唐一步步走向衰弱,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在诗歌里抒发出那些担忧。中唐

《内人双陆图》 周昉大历十才子《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听夜雨寄卢纶》【唐】李端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闻君此夜东林宿,听得荷池几番声。公元762年李豫被宦官拥立为帝,为唐代宗,他平乱守成,为中兴之主。这时期的大唐失了往日的繁华,有着战乱后的清冷,唐代宗大历年间有十位诗人,是这时期的代表,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他们在战乱中寄情山水,没了盛唐诗人的豪放大气,他们歌颂升平、咏山水、称道隐逸,诗风与之前大不相同。韩孟诗派《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唐诗经大历年间的一度中衰后,又展示出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韩愈、孟郊(并称韩孟)、李贺等是代表人物,他们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追求怪奇之美。在韩愈、孟郊、李贺等人笔下,展示出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观,执着于怪奇之美。《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孟郊一生命运坎坷,因韩愈的表扬推崇,诗名大振,也顺理成章的成了韩唐诗派的名士。贾岛被韩愈赞为孟郊的接班人,他性格孤僻又冷漠,淡泊名利,爱写诗,常成痴,诗风冷寂,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李凭箜篌引》【唐】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公元790年出生的李贺,与“诗仙”“诗圣”“诗佛”齐名,被称为诗鬼,写下不少驰名的诗篇。他的诗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幻想。据说,因为避父讳而终身不得参加科举,一生郁郁不得志。27岁时因病去世,惊采绝艳也抵挡不住命运坎坷。元白《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田家词》【唐】元稹牛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锄犁作斤剛。姑春妇担去输官,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誓不遣官军粮不足。元稹和白居易是中唐最知名的诗人。两人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唱和诗歌极多,还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世人称二者为“元白”。提起元稹,许多人都知道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直至今日依然被无数人追捧,元稹诗词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问刘十九》【唐】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没了“诗仙”李白手拿酒杯高喊“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的狂傲,没了“诗圣”杜甫满怀悲哀地仰天长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怆身影,那些璀璨的诗星相继成了一抔黄土,大唐诗坛一片荒芜,此时,静待高手至。公元807年,35岁的白居易以“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深刻的写实闯入诗坛,他化笔为剑,带着元稹等人开展“新乐府运动”,接下杜甫的旗帜,将诗歌题材放到现实黑暗、大唐山河、百姓疾苦里,给压抑的中唐打开一扇窗,阳光缓缓照进来。晚唐

小李杜《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唐后,晚唐的诗坛一开始也是沉寂的,直到杜牧与李商隐的出现,开始有了新面貌,杜牧的爷爷是宰相,他在公元803年出生,20岁时,已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后人为将他与杜甫相区分,称其为“小杜”。《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无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李商隐一出生,就只抓住了中唐的尾巴,那时的唐朝藩镇割据、宦官掌权、命运无常,李商隐成为了“牛李两党之争”的牺牲品,科考落第,仕途不顺,妻子早逝,这一切让他的诗风神秘莫测,隐喻颇多,初读就已难理解,只有反复琢磨,才能懂其意,他与大他十岁的杜牧并称“小李杜”。公元858年,李商隐去世。次年大唐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黄巢攻破长安,大唐名存实亡,宦官与宰相争权,大唐进入末世,风雨飘摇。公元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大唐灭亡。大唐的绝代风华,如今,只能在诗中找寻了!

唐诗300首的主编是谁?

截止到2019年4月7日,最通行的是清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该书的编者是孙洙,别号蘅堂退士,江苏无锡人,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进士。清乾隆十六年(1761年)进士。

孙洙编选唐诗,是依据沈德潜(1673年—1769年)的《唐诗别裁》及王士祯(1634年—1711年)的《古诗选》、《唐贤三昧集》、《唐人万首绝句选》为主,杂以其他唐诗选本。

《唐诗三百首》的题材广泛,反映唐代的政治矛盾、边塞军事、宫闺妇怨、酬酢应制、宦海升沈、隐逸生活等。但《唐诗三百首》也有一些遗珠之憾,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白居易《新乐府》以及皮日休等人的作品,未被选入。

《唐诗三百首》向来有几种注释本流行,其中以陈婉俊的补注较为简明。朱自清著有《唐诗三百首读法指导大概》一文,近人金性尧根据《唐诗三百首》重新加注。


扩展资料: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11篇)之作,从前是家弦户诵的儿童诗教启蒙书,所以比较浅显,读者容易接受,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是谁编选的,选诗的标准是什么?

《唐诗三百首》是蘅塘居士选编的,蘅塘居士他选编《唐诗三百首》的动机其实是很十分简单的。蘅塘居士他选编是为了选出一本不错的诗集作为孩子的启蒙教科书的。

其实蘅塘居士当年在选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是写过一个序的,而这个序是说出他选编《唐诗三百首》的原因的。但是这个序是很少有人去读的,所以在这里我不得不提醒各位,一个书的序其实对于整本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序可以让读者在没有读遍整本书之前,对整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并且我们读者,还可以从序中看出作者写作时候所处的一个背景,以及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当初蘅塘居士他在《唐诗三百首》的序中就写出了自己编纂这本书的动机:?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你看蘅塘居士编纂这本书不就是为了孩子吗?在蘅塘居士编撰《唐诗三百首》之前,当时作为启蒙诗作集的是《千家诗》,但是《千家诗》虽然是十分容易去背的,但是它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因此蘅塘居士就是决定要去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把它编在一起,作为一本更适合幼儿去读的启蒙教科书去用。而后来蘅塘居士他所编撰成的《唐诗三百首》也的确是脍炙人口,后来更是有人称之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幼儿读的诗文,它所体现的思想应该是十分纯正的。而古代什么是纯正的思想呢,那就是儒家思想。因此儒家思想的代表:李白杜甫的诗篇便在这里面占了接近七十首。而且作为幼儿读诗本身不能有太过远的诗意,也不能有太过偏僻的字,因此蘅塘居士是在选之中,把容易看懂作为首要的方向,并且诗歌的内容还不能太长,因为我们很多熟知的长诗都是没有被蘅塘居士选中的

?

唐诗共有多少首?

《全唐诗》记载,有四万八千九百首,因为还有很多失传的,具体数字有争议,随着新古籍文献的发现,唐诗数量会有增多。

扩展资料: 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所作的诗。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参考资料:—唐诗

唐诗三百首里真的是300首吗?为什么要叫唐诗三百首啊?

关于唐诗三百首,这是一个明代的学者通过筛选整理出来的,大部分是通俗易懂脍炙人口的,比较容易理解,后来经过一代一代的流传和不断的整理,于是才确定了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 《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创作背景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选本就已有了不少品种,宋元明清各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和版本的唐诗选本。清蘅塘退士依照以简去繁的原则,从中选取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常人难以全读;此后 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诗一千九百二十八首,普通人也难以全读。于是,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编选《唐诗三百首》收录诗三百一十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7] ?。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1)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

 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集)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0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9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