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商怨 夏日二首》作者:大宋(宋春锁)其 一
天涯愁处意未断。
渐玉壶冰满。
睡过秦楼,梦长相逢短。
燕子归时春浅。
怕飞红、又临深院。
冷落琵琶,聊将红烛剪。
其 二
关河千里连芳草。
正春深花好。
一觉醒来,奈何情未了。
往事淡然一笑 。
惜今生,韶华缥缈。
斗酒金樽,清风陪我老。
《清商怨 江南初夏和泽润》作者:管勇华江南初夏和泽润,
耸秀林凉荫。
丘阜奇绝,远观耀眼顺。
野花四溢幽香韵。
染双眸、蝶舞蜂粉。
艳卉山坡,吟清商怨品。
《清商怨 别绪》作者:轸长亭挥泪别绪满。
夏燥摧暮晚。
雁叫凄凄,回眸怨柳眼。
妆残愁眉不展。
断肠处、牧笛声远。
日薄西山,离情悲笛管。
《清商怨 斜阳芳草目望远》作者:秋流满江斜阳芳草目望远,
伫寂栏向晚。
淡月黄昏,凄凄离绪剪。
谁人闲捻箫管,
夜半静、柳风哀婉。
枕梦寒衾,残灯摇泪眼。
《清商怨 辛丑初夏》作者:元宝晴空千里阳光灿。
百花依旧绽。
杨柳枝垂,煦风轻拂面。
重返课堂月半。
喜心间、教学共勉。
对话交流,师生情景暖。
《清商怨 长恨盟空许》作者:李晓庆茫茫人世愁多许,
又见杏花雨。
旖旎春风,踏春多少趣。
休把当年谩语,
最伤情、不言而去。
思念而今,长思盟空许。
《清商怨 惜春》作者:那兰梨花林里落蕊满,
见去春夏换。
雨霁风停,蝉鸣吟日短。
奈何星移斗转,
对镜愁,鬓眉霜染。
不忘青春,徒留人叹惋。
《清商怨 山林小溪》作者:百花园潺潺溪水弹轻曲,
好似私私语。
一路欢歌,迂回绕山去。
清晨阳光和煦。
薄雾散、山林新绿。
几缕花香,闻之情几许。
《清商怨 读书有感》作者:上海戚哥新诗旧曲常念,
学后方知识浅。
倍感温馨,清香万里远。
锦绣文章溢满。
漫长道,修生且莫转。
唯有永恒,天涯犹自短。
《清商怨 思亲》作者:Iily斜阳归处天涯晚,
正杜鹃空叹。
暮色纷飞,流云遮视线。
膝下时光不见。
恍惚间、重回旧院。
笑语萱堂,炊烟勾眷恋。
《清商怨 徜徉街园》作者:冯西三条街园修建闹市处,
绿草偕碧树。
翘角飞檐,廊亭游客度。
莺藏枝头啭吐,
蕊绽放、姹嫣苗圃。
彩塑雕栏,花间闻乐曲。
《清商怨 千花竭》作者:晒太阳萧疏今夜千花竭,
听促织声切。
浊雨池塘,枯荷本志洁。
无声落与秋别,
岁岁又、一场冬雪。
几度红梅,枝头吟诵烈。
《清商怨 红尘如晓露》作者:铁石花开花落雨后。
一遍芳菲皱。
柳下垂钓,戏将明月逗。
篱边疏影渐瘦。
蝶梦惊、春去知否
昨夜今宵,红尘如晓露。
《清商怨 心静无波澜》作者:莲子清晨朝霞满面。
万里晴空见。
莺语鹊欢,使得东风怨。
心若轻风相眷。
怎会有、烦恼忧患。
桃花流水,心静无波澜。
《清商怨 闲吟》作者:见素抱朴潇潇人脑黄梅雨。
怅弥天烟雾。
独坐芸窗,檐边闻燕语。
试问闲情几许
更染恙、难遣余绪。
沥沥黄昏,声声啼杜宇。
秋阴里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久?
作品赏析
【注释】:
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 ,默立在客舍庭中 ,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 ,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 ,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 ,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曲调哀婉。
欧阳修曾以此曲填写思乡之作,首句是“关河愁思望处满 ”。周邦彦遂取“ 关河 ”二字,命名为《关河令 》,隐寓着羁旅思家之意。自此,调名、乐曲跟曲词切合一致了。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 ”,一个“ 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 ,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在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此词口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原来是云外旅雁的悲鸣。鸣声由隐约到明晰 ,待到飞临头顶,分辨出是长空雁叫,勾引起无限归思时,雁影却被浓密的阴云遮去了。连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那是何等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无一字一句不是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的深挚情思却有千钓之力。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1. 关于荆楚大地能人的诗句
关于荆楚大地能人的诗句 1.与大地有关的诗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其他:
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
出自:《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土地无人老,流移几客还。
出自:《入鬼门关》年代:唐作者:沈佺期
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
出自:《相和歌辞·江南曲》年代:唐作者:张籍
土地穷瓯越,风光肇建寅。
出自:《乐城岁日赠孟浩然(一作王维诗)》年代:唐作者:张子容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出自:《登夏州城楼》年代:唐作者:罗隐
2.关于湖北的诗句
1、
西湖北渚澄秋
(宋·晁端礼·《满庭芳》)
2、
外湖北岭云多
(宋·吴文英·《水龙吟》)
3、
湖南湖北春水多
(宋·梁栋·《四禽言》)
4、
西湖北畔名园里
(宋·杨万里·《寒食雨中,同舍约游天竺,得十六绝句呈陆务》)
5、
西湖北望三千里
(宋·苏轼·《赠昙秀》)
6、
江南湖北道
(宋·贺铸·《清商怨》)
3.两湖之地,自古以来被誉为“荆楚大地”
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于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特别是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更加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一批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等等,都是从荆州这块土地走上历史舞台的.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长达120回《三国演义》,有82回写到荆州.市内三国胜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长达10.5公里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完壁.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荆州还是中国龙舟文化和凤凰文化的发源地,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和凤凰音乐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4.荆楚大地的意思
荆楚
特指湖北,湖北古代称为荆楚!(包括荆门、荆州、宜昌等地区) 成语:荆楚大地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荆楚部族的兴起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 “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 然而这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渐消沉了。 楚地文化落后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奴隶制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但就是在这种持续千年的蛮荒背景下,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楚人借天时、地利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开创了独具异采的楚文化。 楚文化的奇葩“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 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族?、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 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
秋天又叫的名称很多.而好多都是出自于历史名人的典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现摘录几例以供参考.
1、金秋——秋季.清魏源《华山诗》之一:“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2、素秋——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3、商秋——秋天.古以五音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所以称秋为商秋.《文选·何晏<景福殿赋>》:“结实商秋,敷华青春.”
4、商素——秋季.宋陈亮《贺新郎》词:“大家绿野陪容与,算等闲,过了薰风,又还商素.”
5、商日——秋天.唐沉佺期《伤王学士》诗:“感游值商日,绝弦留此词.”
6、商节——秋令时节.《初学记》卷三引梁元帝《纂要》:“秋曰白藏……节曰素节、商节.” 唐李迥秀《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风字》:“重九临商节,登高出汉宫.” 清黄景仁《中元僧舍》诗:“人鬼半天涯,凄魂敛商节.”
7、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唐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
8、金商——指秋令;秋声.秋于五行为金,于五音为商,商为金音,其音凄厉,于时为秋.三国魏锺会《菊花赋》:“挺葳蕤於苍春兮,表壮观乎金商.” 唐白居易《洛川晴望赋》:“金商应律,玉斗西建.”?
9、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西颢——秋季.西方曰颢天,秋位在西,故称.唐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启》:“授钺於西颢之半,策勋於北陆之初.”?
11、爽节——天高气爽的季节,指秋天.南朝谢月兆有诗云:“渊情协爽节,咏言兴德音.”
12、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梁元帝《篡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
13、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14、九秋——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附录:农历七月称孟秋.或称首秋、初秋、早秋、新秋、上秋、秋孟等农历八月称仲秋.或称正秋、中秋、桂秋等农历九月称季秋.或称晚秋、凉秋、暮秋、暮商、末秋、季商、杪秋等
欧阳修的诗
1、《卜算子》
极得醉中眠,迤逦翻成病。
莫是前生负你来,今世里、教孤冷。
言约全无定。是谁先薄幸。
不惯孤眠惯成双,奈奴子、心肠硬。
2、《长相思》
深花枝。浅花枝。
深浅花枝相并时。
花枝难似伊。玉如肌。
柳如眉。
爱着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3、《朝中措》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钟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4、《滴滴金》
尊前一把横波溜。彼此心儿有。
曲屏深幌解香罗,花灯微透。
偎人欲语眉先皱。红玉困春酒。
为问鸳衾这回後。几时重又。
5、《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后者应,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
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公。对花何事诉金锺。
为问去年春甚处。虚度。
莺声撩乱一场空。今岁春来须爱惜。
难得。
须知花面不长红。待得酒醒君不见。
千片。不随流水即随风。
7、《洞天春》
莺啼绿树声早。槛外残红未扫。
露点真珠遍芳草。正帘帏清晓。
秋千宅院悄悄。又是清明过了。
燕蝶轻狂,柳丝撩乱,春心多少。
8、《丰乐亭游春》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9、《贺圣朝影/添声杨柳枝》
白雪梨花红粉桃。露华高。
垂杨慢舞绿丝绦。草如袍。
风过小池轻浪起,似江皋。
千金莫惜买香醪。且陶陶。
10、《画眉鸟》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1、《浣溪沙》
翠袖娇鬟舞石州。两行红粉一时羞。
新声难逐管弦愁。
白发主人年未老,清时贤相望偏优。
一尊风月为公留。
12、《浣溪沙》
云曳香绵彩柱高。绛旗风颭出花梢。
一梭红带往来抛。
束素美人羞不打,却嫌裙慢褪纤腰。
日斜深院影空摇。
13、《减字木兰花》
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
慢拈轻笼。玉指纤纤嫩剥葱。
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
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
14、《南乡子》
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
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
遗下弓弓小绣鞋。剗袜重来。
半亸乌云金凤钗。
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
一向娇痴不下怀。
15、《千秋岁》
画堂人静,翡翠帘前月。
鸾帷凤枕虚铺设。
风流难管束,一去音书歇。
到而今,高梧冷落西风切。
未语先垂泪,滴尽相思血。
魂欲断,情难绝。
都来些子事,更与何人说。
为个甚,心头见底多离别。
16、《清平乐》
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
长忆小阑闲共绕。携手绿丛含笑。
别来音信全乖。旧期前事堪猜。
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17、《清商怨》
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雁过南云,行人回泪眼。
双鸾衾裯悔展。
夜又永、枕孤人远。
梦未成归,梅花闻塞管。
18、《鹊桥仙》
月波清霁,烟容明淡,灵汉旧期还至。
鹊迎桥路接天津,映夹岸、星榆点缀。
云屏未卷,仙鸡催晓,肠断去年情味。
多应天意不教长,恁恐把、欢娱容易。
19、《阮郎归》
落花浮水树临池。年前心眼期。
见来无事去还思。而今花又飞。
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
隔帘风雨闭门时。此情风月知。
20、《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1、《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
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
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
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22、《忆汉月》
红艳几枝轻袅。新被东风开了。
倚烟啼露为谁娇,故惹蝶怜蜂恼。
多情游赏处,留恋向、绿丛千绕。
酒阑欢罢不成归,肠断月斜春老。
欧阳修 别滁
《别滁》
作者: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翻译:
鲜花盛开柳树明媚的时节,
(百姓)为我酌酒饯行,
我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
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
赏析:
欧阳修于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八月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在滁州做了两年多的地方官,他的着名散文《醉翁亭记》就是在滁州作的。1048年(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别滁》诗就是当时所作。
首句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醉翁亭记》,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非常感人。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欧阳修 浪淘沙
《浪淘沙》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
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释:
1、把酒:端着酒杯。
2、从容:留恋,不舍。
3、紫陌:紫路。洛阳曾是东周、东汉的都城,据说当时曾用紫色土铺路,故名。此指洛阳的道路。洛城:指洛阳。
4、总是:大多是,都是。
5、匆匆:形容时间匆促。
6、可惜两句: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翻译:
端起酒杯向东方祈祷,
请你再留些时日不要一去匆匆。
洛阳城东垂柳婆娑的郊野小道,
就是我们去年携手同游的地方,
我们游遍了姹紫嫣红的花丛。
欢聚和离散都是这样匆促,
心中的遗恨却无尽无穷。
今年的花红胜过去年,
明年的花儿将更美好,
可惜不知那时将和谁相从?
赏析:
此词为春日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同游,有感而作。上片叙事,回忆昔日洛城游春赏花之欢聚。把酒二句从游宴起笔,特别提出词人的祝愿:祝愿春风长在,春光明媚,春花娇艳,让朋友且共从容,即一道悠闲地游赏春色,尽兴地聚宴欢畅,显示出洛阳春色之美妙、游宴之难遇、聚会之难得。垂杨三句补充交待了朋友聚宴的地点、环境,方始揭明此次从容乃是洛城之聚宴、赏花,游遍芳丛。今日游赏后朋友又将分手,谁能预料明年今日又将如何?遂生发出下片的抒发感慨。聚散二句以苦、恨二字概括了宦海中人总是无穷无尽的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苦恨交加、聚散无常的人生感受。最后,更以今年花胜去年,预期明年花更好,映衬明年朋友聚散之难卜,不知与谁一道重来洛城游芳,更进一层地深化了这种人生聚散无常之感。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是篇中的绝妙之笔,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
欧阳修 南歌子
《南歌子》
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走来窗下笑相扶。
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
等闲妨了绣工夫。
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
赏析:
此词咏爱情,脱去一般相思离别或花前月下寄情之窠臼,通过新婚女子的特殊妆梳和多情且深情的言语动作表情等,活现了少妇对丈夫的一片纯真深情,以及其对幸福的爱情生活之珍视和向往。凤髻、龙纹两句写新妇严妆,如电影之特写,未见人而已睹其热爱生活、重视对方的审美态度这样一种善良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显示其贵家少妇的身份。走来笑扶,形神兼妙,其人呼之欲出;爱道句令读者如闻其娇媚的柔声;弄笔、描花细节生动传神:等闲句最能见其人新婚之激动以及陶醉在爱情幸福中之神情心态:笑问句问得聪明,问得天真,问得实在,问得可爱,问得既明了又含蕴,妙趣横生。全词以生活流程,表现新妇在闺房向丈夫表示爱情的细节,层层演示,一脉贯穿,极富生活实感及喜庆色彩,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境。贺裳云:词家须使读者如身履其地,亲见其人,方为蓬山顶上。如欧阳公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真觉俨然如在目前,疑于化工之笔。(《皱水轩词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8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应天长》
下一篇: 《小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