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初夏有吟》作者:大宋(宋春锁)枝上又添愁,花深春到头。
叹人间,多少风流。
小雨未来风细细,谁似我,少年游。
无欲也无求,问君有意不
枉凝眉,懒上红楼。
滚滚红尘须看破,纷纷事,几时休
《唐多令 汉文字》作者:管勇华一笔写乾坤,字汇世界村。
汉字书、博大精深。
字正腔圆方块字,仓颉祖,匠心神。
抽象万千存,不失形象文。
甲骨风、砚墨汁痕。
意境序言形字美,神奇意,字形文。
《唐多令 花落送行舟》作者:秋流满江花落送行舟,春江水漫流。
去无声、多少离愁。
自是苦牵情缱绻,伤往事、怎堪讴。
独倚浦江楼,一春花事休。
柳条条、萦绊心头。
日暮影帆遥望断,烟渺渺、怅悠悠。
《唐多令 夏思》作者:元宝萨水向西流。彩云绕岭游。
绣球开、万朵千兜。
檐下幼雏频探首,欲展翅、叫啁啾。
思绪荡心头。诗词吟夏秋。
却难言、心底忧愁。
苦念家乡千百遍,斟杯酒、上西楼。
《唐多令 春色满汀洲》作者:李晓庆春色满汀洲,落花坠水流。
五十年、未见旧游。
三十赴边犹未返,悲此世、影难求。
春水唱溪头,春花荡草洲。
旧关山、添我新愁。
欲探家乡君不在,纵归去、与谁谋
《唐多令 絮》作者:那兰杨柳絮辞春,飞花含泪奔。
任漂泊,萦绕青林。
欲诉别情惜缱绻,风雨里,似萍身。
轻舞漫红尘,冲天逐淡云。
且逍遥,愿梦成真。
此去心安随处落,无须问,自归根。
《唐多令 雨濛濛》作者:晒太阳昨夜雨濛濛。朝来旭日红。
望江楼、竹树叠重。
五月东风招战友,话天南、侃西东。
年少绿装同。转头成老翁。
往事言、不悔初衷。
四十九年同日月,颜在改、更情浓。
《唐多令 晚年》作者:百花园青髮染秋霜,流年日月长。
别青春、重整容妆。
回忆旧时辛苦事,多少梦,却无常。
闲事放身旁,心舒烦恼光。
逛公园、常嗅花香。
沐浴春光晨早起,勤锻炼,保安康。
《唐多令 无题》作者:Iily风急发清商,室温夕转凉。
薄衣裙、瘦影凄惶。
莫管天时初夏至,寻衫厚、暖愁肠。
无事憩罗床。捧书逐夜长。
思绪儿、嚼碎思量。
偶得二三唐令句,其中味、付诗行。
《唐多令 微雨远山痕》作者:陶然共忘机5微雨远山痕,娇莺不可闻。
芳草如茵已半温,
四面翠山恋香风,依稀认,赏花人!
五月亦销魂,好梦难留枕。
楼上佳人眠未起,
尽日闲愁皆睡去,何况是,又黄昏!
《唐多令 忆萍洲》作者:见素抱朴其一
碧水向东流。潇湘汇永州。
涨春潮、孤鹜沉浮。
千古湘君凭吊处,烟雨里、唱渔舟。
畴昔久淹留。晨昏携手游。
自西来、不忍回眸。
但忆渔翁蓑与笠,沧浪意、付盟鸥。
其二
何处望萍洲。潇湘千古流。
绕碧波、绿掩江楼。
五载涛声犹在耳,常记得、桂花秋。
鲈脍也难留。知非做远游。
把功名、付与扁舟。
谩道他乡风景好,烟霞志、未曾酬。
《唐多令 晚雨》作者:冯西三条枝电裂苍空,鸣雷震耳惊。
夜初临 、细雨蒙蒙。
倒映积洼呈五彩,街头树、闪青明。
花伞罩娇容,相偕笑语声。
坐长廊、几个闲翁。
议论芳华学稼穑,田间事、忆曾经。
《唐多令 初夏》作者:韩君孝烟雨织成愁,残春花事休。
算东君、难把春留。
玉带柳丝诗韵在,春虽去、夏风柔。
滴翠雨烟收,晓光穿玉楼。
鹧鸪啼、惊起沙鸥。
苇荡薄纱江渚绿,芳草碧、水悠悠。
《唐多令 妃子笑》作者:华章昂首凤钗摇,攀枝纤指翘。
荔枝鲜、似裹红绡。
翠绿丛中珠数点,如星宿、挂青霄。
篮内串红招,端详欲啖邀。
卧技前、梦里香飘。
不必红尘传驿马,妃子笑,倩容娇。
这是《红楼梦》中得第三首柳絮词,是林黛玉的《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速”;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4.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5.“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鉴赏〗
在林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从这一点上去看这首词,它对我们研究作者写宝黛悲剧的原来构思也是有启发的。
这首词主要表达作者关心国事,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上片写登楼时间及所见景色;下片写对故人的怀念及对国事的感慨。从写法上看,词人不是淋漓尽致地铺叙,而是含蓄婉转地表达。词意凄怆清越。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州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性疏豪,重义气,博学经史百氏之书,好谈盛衰治乱之变。作词多壮语,盖学稼轩豪纵恣肆之风。 这是一首名作,后人誉为“小令中之工品。”工在哪里?此写秋日重登二十年前旧游地武昌南楼,所见所思,缠绵凄怆。在表层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安适下面,可以感到作者心情沉重的失落,令人酸辛。畅达流利而熟练的文辞描写,和谐工整而圆滑的韵律,都好似在这酒酣耳热纵情声色的场面中不得不挂在脸上的笑容,──有些板滞不太自然的笑容。 这淡淡而深深的哀愁,如满汀洲的芦叶,如带浅流的寒沙,不可胜数莫可排遣。面对大江东去黄鹄断矶竟无豪情可抒!表中郎谓,“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读此《唐多令》应该补充一句:“真则我面不能同我面”,初读谁相信这是大声镗鞳的豪放词人刘过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唐多令》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地写出又一个具有个性独创性的刘改之,此小令之“工”,首在这新境界的创造上。论者多说此词暗寓家国之愁,确。怎么见得?请看此词从头到尾在描写缺憾和不满足:“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山头,所见只是芦叶汀洲、寒沙浅流,滔滔大江不是未见,无奈与心境不合;柳下系舟未稳,中秋将到未到;黄鹤矶断,故人不见;江山未改,尽是新愁;欲纵情声色诗酒,已无少年豪兴……。恢复无望,国家将亡的巨大哀感遍布华林,不祥的浓云压城城欲摧。这一灰冷色调的武昌蛇山巅野望抒怀,真使人肝肠寸断,不寒而栗。韩昌黎云,“欢愉之词难工,穷苦之音易好。”其实,忧郁之情,达之深而近真亦属不易。如果过于外露倾泻,泪竭声嘶,反属不美,故词写悲剧亦不可无含蓄,一发不可收形成惨局。此《唐多令》,于含蓄中有深致,于虚处见真事、真意、真景、真情。情之深犹水之深,长江大河,水深难测,万里奔流,转无声息。吾知此词何以不刻画眼前之大江矣?愁境入情,江流心底。“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段略用傅庚生先生意)武昌为当时抗金前线,了解这,对词中外松内紧和异常沉郁的气氛当更有所体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留春令》
下一篇: 《应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