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寒
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
“呵,好冷啊!这秋寒越发浓了,秋天要深了。”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喃喃叹道。
他面容消瘦,满眼尽是风霜,浑身上下透出一股倦怠。
“呵呵,是啊,眼看这天气越来越冷了,我的生意可越来越差咯。”
一位船家打扮的老者,此时正坐在船头。一双粗糙宽厚的大手正卖力地划着船桨,带起水花阵阵。
男子没有言语,目光缓缓投向远方。
只见一轮落日正渐渐向西天落下,红得如火。
是最辉煌的落幕,让人的心中生出一种震颤。
原来,再灿烂,再光芒万丈,也终会有颓然落下的一日,太阳是如此,那人呢
他忽又重重地叹了口气。
老者笑着问道:“小伙子,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因何发出这样叹息呀 ”
手忽然用力一摇船桨,一些水花溅起,落在了男子扶在船舷的手上,是丝丝凉意。
男子叹道:“老人家,我都41岁了,又哪里还算得上是小伙子呢 我从故乡湖北襄阳而来,这是我的第三次吴越漫游了。”
“哈哈,在我老人家面前,你可不就是小伙子吗 襄阳啊,那可是个好地方呀!”
老者笑道,又说:“你又为什么离开家乡呢 出外远游可是很辛苦的呀!”
男子无奈道:“我又何尝不想能一直呆在家乡,隐居山野,像老人家你这样悠闲度日呢 可是呀,我心中始终有梦想无法释怀,‘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可惜呀……唉——”他又长长叹了一口气。
老者仍是专注于手中船桨,口中却笑道:
“小伙子,你有什么心事不妨说出来,我老人家虽说读的书不多,经历过的大风大浪却是很多了。说出来,心里也会痛快些。”
男子眼中有感激之色一掠而过,他沉吟半晌,终于慢慢开口道:
“老人家,我叫孟浩然,25岁以前一直在鹿门山隐居,但我其实一直盼望着能够跻身仕途,做出一番功业。便在三年前去了长安,参加科举,却落榜而归。唉,想我孟浩然,自负才情卓绝,却连小小科举都无法通过,岂不让人笑话。”
听到这里,老人忽然哈哈大笑道:
“年轻人,我知道你,你可是很有名呐,那首“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连我的小孙儿都能倒背如流呢!”
男子突然被人夸赞,面上现出一抹薄红。
他微微平复下心情,继续道:
“科举失败后,我继续留在长安,和好友王维一起向达官贵人献赋,谋求赏识。有一天,我在张丞相(张说)府中饮酒的时候,圣人(唐玄宗)却突然到来。”
说到这里,男子面上突然现出羞愧神色,他继续道:
“老人家,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不经召见是不能亲见圣人的。我一着急,就藏到了床底下,大气都不敢出,生怕被发现。可是啊,还是被圣人给发现了。”
“圣人怪罪你了吗 ”老者听得认真,摇桨的速度明显变慢了。
此时,暮色已愈发浓重了,整个天地都被笼罩在一片静寂中。
江流宛转,仿佛只有他们这一叶轻舟在苍茫中飘忽不定。
“没有!”男子道,“不仅没有,圣人还曾听过我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对我大加赞赏,还要我当即再赋诗一首。”
“这可是好机会啊,你赋了一首什么诗 ”
“我,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听到圣人的话,我原本应该欣喜若狂的,可我,可我竟念出了从前写的那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这是我的一首牢骚诗,我当时科考落第,心情郁郁,就写下了这首诗,没想到却在圣人面前念了出来。”
“唉,圣人听到这首诗肯定很生气吧!”老人似乎被男子浓重的哀愁所感染,脸上满是同情。
“是呀,圣人发了很大的火,说我诬陷他,是我自己不去求取功名,他从来没有弃用过我,然后就拂袖走了。
我知道自己从此登临仕途再无望了,就回到了家乡襄阳。
可是内心实在郁闷不堪,就一路沿着浙江西游来到了建德县境内,没想到会遇到老人家你。要你听了我一大堆牢骚,真是对不住了。”
老者摇摇头,笑着道:
“哪有什么对不住啊,遇见了就是缘分。年轻人,听我一句劝——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很多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心里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为什么不放开心些呢 该来的总会来,该懂的终会懂……
好了,小伙子,到岸了,下船吧,老人家我也该回去陪小孙儿了。”
老人向男子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然后唱着歌儿划着船桨走远了,越来越远。
男子独自站在江岸上,想着老人说的孙儿,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妻儿,思乡的愁绪愈发浓重了。
他举目四望,但见旷野苍茫无垠,一阵寒风吹过,野草低伏,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月光渐渐洒满大地,倒映在江水中,仿佛伸手便能触及。
远方的天空似乎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与江水连成一片茫茫。
原野开阔而辽远,天地深邃而苍茫,那一轮月华不知照彻过多少王朝,而温柔皎洁依旧。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悠悠岁月不过弹指,人生片刻的失意与落寞究竟又算得了什么呢
男子忽然感到久违了的轻松,他整了整有些凌乱的衣襟,向着月华,一字一字地念着: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到了归家的时候了,他自顾自地笑了笑,然后转身坚定地迈步而去。
身后,是被月光拉长了的影子,因着衣衫随风飘动,而摇摇不定……
▏后记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唐朝绵延289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名有姓的诗人约有2536位。其中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者大有人在。
然而终其一生,未曾做过一官半职者,只有孟浩然一人。
一方面,他深受儒家用世思想影响,渴望用才华做出一番功业;可在心底最深处,他又是向往自由恬淡生活的。
一首《岁暮归南山》,看似是无意间吟出,其实又未尝不是孟浩然心底最真实的声音
开元十七年(729年),孟浩然离开长安,在故乡襄阳做了短暂停留后,开始了第三次吴越之旅。
这一天,他来到了建德县境内。
在这里,他写下了一首冲淡到极致、也隽永到极致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落日莽苍,江流宛转,一叶轻舟在江天一色的苍茫中飘忽不定。
在这暮色四合、万籁俱寂的时刻,浓烈的思乡的愁绪忽然涌上诗人心头。
前两句写诗人心中郁结,后两句却是通过对江上夜景的细致描摹,抒发诗人在寂寞中求得解脱的豁达心境。
旷野苍茫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月华笼罩,倒映在清澈江水中的月影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在这暮色苍茫的秋江之上举目四望,云淡江阔,只有诗人一人,是何等清冷、荒凉!
但诗人并不寂寞,因为他发现,至少还有一轮明月会永远陪伴着他。
诗句到此,戛然而止,但那开阔苍茫、千秋邈远的意境却如一抹月光般,温柔抚慰着诗人曾备受创伤的心灵。
青年时隐居山野,中年时坎坷求官,晚年时任随自然。
孟浩然的一生算不得得意,他用大半生的时光,在浩淼的人世中打捞真正的自己。
幸运的是,他做到了。
《无声告白》里有这样一句话,它说: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短的像一部独幕剧,一朝一暮,乍起乍落间,大幕便将落下。
一生原是经不起蹉跎和迟疑,经不起浪费的。
我们不求活千千万万遍,只求在这仅有一次的人世里,活得足够顺心恣意,足够洒脱自在。
作者:诗词世界,来源: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在喧嚣的尘世中,这里有一片属于诗词的宁静世界,等待每一个爱诗词的你。
唐代诗人中,号称「 ”五言长城”的刘长卿一生非常不顺利。755年,他考中了秀才,还没有发榜,安史之乱就暴发了。 第二年,唐肃宗即位,新政成立,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但不久就被诬陷入狱,幸好遇大赦获释。两年之后,他又摄海盐令。不久后,又被贬,之后他又遭人诬陷获罪,贬为睦州司马。 遭贬之后的一个严冬,他写了一首诗,短短20字,却被后世评为最凄苦却又最温暖的诗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寥寥二十个字,本是白描,但就像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不费力气,景情意境都已经跃然在读者心里。 「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表面上是说赶路的辛苦,其实也是说诗人人生道路走到了极难极贫处,天色将过黄昏,远处的山已经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了。诗人此时身遭寒冷,避无所避,诗人所见,是大雪漫山,路稀人少,是天色将晚,是白屋寥落…… 这一切,似乎就是诗人生平现状,他自己正被害得走投无路,是「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现实,他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呢?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读出了人情味、温暖还有一种微微的感激,正如在风雪交加的夜里能够有所投宿,虽然简陋,但是至少把风雪挡在了身外,这对于此时被贬后的刘长卿,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想必我们大家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品尝到生活的奔波与不易,才会被万家灯火所感动,希望人们白天不管怎么辛苦,晚上都能够有栖身之所来包容自己所有的疲惫。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整首诗如图一幅画,没有一句感情抒发,但「 ”风雪夜归人”却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诗人在这里确实是过客,是行人,是路人,但在这天寒地冻之中,在这荒山野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象征着诗人的人生困境,就在此时,能找到一个同样贫寒的小屋,一处可能一样穷困的山村人家,却有一间茅屋可避风雪,也有一处灯火可见光明,一碗饭食可藯饥寒,因此,诗人发出了对人世风雨吹打之后的回归温暖的一种感叹,这种感叹,古今同慨。 试问,在人生漫漫路上,谁又不是孤独的「 ”风雪夜归人”呢? 我们都是这人生旅途中的归人。对漂泊的浪子而言,这清贫的白屋既是温暖和食物的源泉,也是被想象美化了的精神居所。这是用诗句虚构出来一个极美的境界。
唐代诗人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王昌龄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与王维并称“王孟”。李白诗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坎坷一生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2]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刚正志高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世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在构成这事实的复杂因素中家乡的历史地理背景,或许是很重要的一点。
仕隐矛盾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他人咏评
闻一多评价孟浩然: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在一个乱世,例如庞德公(东汉名士)的时代,对于某种特别性格的人,入山采药,一去不返,本是唯一的出路。但生在“开元全盛日”的孟浩然,有那必要吗?然则为什么三番两次朋友伸过援引的手来,都被拒绝,甚至最后和本州采访使韩朝宗约好了一同入京,到头还是喝得酩酊大醉,让韩公等烦了,一赌气独自走路呢?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他这回,无疑的那成立默契的对象便是庞德公。孟浩然当然不能为韩朝宗背弃庞公。鹿山不许他,他自己家园所在,也就是“庞公栖隐处”的鹿门山,决不许他那样做。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这幽人究竟是谁?庞公的精灵,还是诗人自己?恐怕那时他自己也分辨不出,因为心理上他早与那位先贤同体化了。历史的庞德公给了他启示,地理的鹿门山给了他方便,这两项重要条件具备了,隐居的事实便容易完成得多了。实在,鹿门山的家园早已使隐居成为既成事实,只要念头一转,承认自己是庞公的继承人,此身便俨然是《高士传》中的人物了。也许,是襄阳的历史地理环境促成孟浩然一生老于布衣的。孟浩然毕竟是襄阳的孟浩然。文学创作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不如王诗题材广泛,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浩然像[2]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 《早寒江上有怀》、 《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盛唐田园山水诗,在继承陶、谢的基础上,有着新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引《吟谱》语)。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列,成为摹写洞庭壮观的名句。清代潘德舆曾指出:襄阳诗如'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养一斋诗话》)然而这在孟诗中毕竟不多见,不能代表其风格的主要方面。总的说来,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苏轼说他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是颇为中肯的。
孟襄阳虽为唐山水诗之始创者,然其成就却居王维下,何也?一因其才气不殆,二因其诗意常未若王维高远。孟浩然一生不仕,心有不甘,此情多发之于诗,令其诗每有寒俭处。而王摩诘一生出仕入仕,几经周折,于世情之变体味颇深,此情发之于诗,则往往意趣清远,无迹可寻。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孟浩然的诗描写田园风光,表达对农家生活的热爱,读来朴质感人。他与王维是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人物。
轶事
——人生的成就谁说就只有官位一途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时年已经40岁的诗人孟浩然来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他却落第了。不用说,他此时的心情极为郁闷。而他在湖北襄阳隐居时就曾努力读书写作,30年来,他真可谓拥有了满腹文章,而且他也得到诗人王维和宰相张九龄的大力赞扬,使得孟在长安也颇有诗名。但他在应试时却竟然失利,不难想像,他内心里自然也就更为懊丧了。
早些时候,孟还记得在一次诗人聚会时,因他诗中有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便深深赢得大家的一致赞赏,以为像这样清绝的作品一般人是难以写得出来的。对此,诗人自然也颇为自负。但命运就是喜欢跟他闹着玩儿,他在这次原以为胜券在握的考试中居然又未能如愿!
他也曾想直接给皇帝上书,要求面试以求取功名,但生性清高的诗人一时又觉得难以启齿;所以,事情就在这样犹犹豫豫中给拖着了。然而,假如就这样两手空空儿地回返老家,那他心里无疑又是很不愿意的,毕竟这次出来的目的还远远未能达到嘛。于是,他遂在好友王维的住处写了一首题为《岁暮归南山》的诗,用以表明自己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
刚写罢诗,王维就进来了,一眼瞥见孟这首新作写的是: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满窗虚。①
刚读一遍,王维便很是欣赏了,但他又不觉极为感叹。他不是不想帮好友的忙,但如今又如何才能帮得上一个真正的大忙呢?正在苦思冥想之际,忽然有小书童急匆匆地过来向王大人报告:皇上就要驾临了!王维一听,心里便不由慌张起来,该怎样把孟浩然推荐出去而又不违背圣旨呢?而此时的孟浩然则无疑更为紧张,他想要就此去叩见皇上,但只是如今,他的身份?……
正在此时,玄宗的脚步声越发近了;眼看着玄宗就要推门进来,王维遂把孟浩然往他床底下一指并轻轻一推,自己则慌忙出来迎接皇上大驾光降。等待玄宗坐定,此时,王维却也不敢隐瞒这房间里还藏有诗人孟浩然;因为他知道皇帝万一知道后,这“欺君之罪”的结果会是什么。
玄宗在获悉眼下即有知名诗人孟浩然在此,也很高兴地对王维说道:“此人的诗名朕早就知道了,现在他既然在这里,那就请出来见见何妨!”这样,当下便有诏命孟浩然出来叩见皇上。玄宗和蔼地询问孟浩然:“爱卿带来了诗作吗?”孟急忙奏道:“因来得匆忙,偶然间还没带呢。”玄宗便笑着说:“诗人嘛,能有不当场写作的么?卿如今当场给朕赋上一首何如?”这样,孟遂把刚才才写好的诗作以一种抑扬顿挫的语调朗吟起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
正当听到“不才明主弃——”,还没等到孟浩然把全诗念完,玄宗就极不耐烦了,一挥手便蛮横地叫孟停下来,怃然道:“要知道,这只是卿不来求官而已!事实上,朕却并未抛弃卿呀,而卿却居然在诗中要来诬陷我了?!”说完,他遂让孟回归终南山去了。②
在求官路上碰了一鼻子灰的诗人孟浩然,只得失意地离开了京城长安;但由于他那卓绝的诗才,历来就成为评论家们几乎是一致赞赏的对象,这恐怕正是玄宗所始料未及的。而人生的道路无疑有很多条,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即是其形象化的说法;而诗人孟浩然的最终成就也证明了他不做官,也依然能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事功彪炳的人物之一。这当然决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诗人并没有自暴自弃地对待人生呀!因为只要做到自重并去发愤图强了,这样,即便是拥有最高权力的人物也奈何不了你奋力前行的步伐!
按:① 一般来说,此诗并不属于近体诗“五律”,尽管几乎所有的选本都把它作为“五律”入选,如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即是如此。盖首句格律为“仄仄平仄平”,而且末尾平声字属于押韵者,尽管对句中“归”字为平声,但它似乎并非属于人们常见的“隔句拗救”格式。然而,这种诗格在孟浩然集里却颇多见,大诗人李太白诗集中亦颇不少,这似乎又可视为正常格律外的一种特殊“近体诗”了。② 此据《新唐书》,实本于《唐摭言》。至如《唐诗纪事》以为孟因张说之荐,而《增修诗话总龟》则又言李相推荐;盖一事而传闻异辞若此也。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
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耶溪泛舟》)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万山潭作》)
诗不仅起着纪实的作用,而且融和了诗人新鲜的感受和天真的遐想。在他的眼光中,无论是沐浴在夕照清辉中的人物,还是嬉戏于水下岸边的鱼兽,寓目所见的一切,仿佛都化作会心的亲切的微笑。这些诗境,确有晶莹剔透之感。
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中:“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是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
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
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
这些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4王孟诗派
编辑
盛唐时期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该派重要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工书画。与弟缙俱有俊才。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拜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维为贼所得。服药阳〔疒音〕。拘于菩提寺。禄山宴凝碧池。维潜赋诗悲悼,闻于行在。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特原之。责授太子中允。迁中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宁薛诸王驸马豪贵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得宋之问辋川别墅。
春眠不觉晓[2]
山水绝胜。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笃于奉佛。晚年长斋禅诵。一日。忽索笔作书数纸。别弟缙及平生亲故。舍笔而卒。赠秘书监。宝应中。代宗问缙。朕常于诸王坐闻维乐章。今存几何。缙集诗六卷。文四卷。表上之。敕答云。卿伯氏位列先朝。名高希代。抗行周雅。长揖楚辞。诗家归美。克成编录。叹息良深。殷〔王番〕谓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著壁成绘。苏轼亦云。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李白用礼赞的口吻称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维曾把他的像绘制在郢州刺史亭内,后称之为“孟亭”,无论在生前死后,孟浩然都享有盛名的。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
关键词
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5代表作品
编辑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送王昌龄之岭南
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
土毛无缟纻,乡味有查头。
已抱沈痼疾,更贻魑魅忧。
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裯。
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2]
6其他诗人与孟浩然
编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遣兴(其五)
【唐】 杜甫
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
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
清江空旧鱼,春雨余甘蔗。
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也是五绝中的写景名篇。寥寥二十个字,便刻画出一幅清新明丽的秋江夜泊图。诗的起句,既点明了旅途中停留的地方,也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所以接着的一句,正面说出了“日暮客愁新”的主题。“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幽美淡雅的水墨画。诗是艺术,是美,这首写羁旅之愁的诗,把这“愁”写得美极了,清新明朗,闲雅静谧。
注释
建德江:即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附近的一段江面。
7孟浩然墓
编辑
孟浩然墓在襄阳市襄阳城(襄城区)东风林南麓。孟浩然(689——约740),襄州襄阳(今
孟浩然江苏吴县石刻像[1]
湖北襄阳市)人。唐代著名诗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在江淮吴越漫游数年。后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幕僚,不久归隐。所作诗风格恬淡,意境清远。多表现田园逸情,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为李白、杜甫所称赞。有《孟浩然集》。《湖北通志》载:其墓在唐德宗年间(780——805)有所“瘅坏”,节度史樊泽“乃更为刻碑”与“封宠其墓”。清末存土冢。现高1米余,底径约3米。保存尚好。
孟浩然与儒家
孟浩然以布衣终其一生,这在古代知识分子中是非常少见的。在盛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中,他也有高远的志向,“俱怀鸿鹄志”。他不甘心生于盛世而无所作为“端居耻圣明”。可另一方面,他又仕进无门,“欲济无舟楫”。
孟浩然曾参加进士考试,有“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的壮语。科场失意,仍不愿放弃对功名的追求“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他曾数次干谒权贵,渴望得到引荐,最终却一无所获。因而常有“当世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愤慨与不平。尽管前途渺茫,他对功名仍念念不忘:“常恐填沟壑,无由振羽仪”、“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未能忘魏阙,空此滞秦稽”。
自从孔子提出“三十而立”之说,后代之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便常把三十岁时的成就看作了整个人生成败的一个标准。对于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来说,三十岁,无疑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孟浩然也是如此,在诗中,他对自己命运不偶的慨叹随处可见。他曾几次感叹自己年逾而立,功名未成,“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三十既成立,嗟吁命不通”。三十之后的诗人依然未能时来运转,悲苦的心境依旧,“谁知书剑者,年岁独蹉跎”、“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犹怜不调者,白首未登科”、“士有不得志,凄凄吴楚间”。孟浩然到晚年,在张九龄的幕府做了一段时间的幕僚,这既表明了他仕途的不得志,又表明了他入仕追求的执着。
因而,孟浩然对功名的追求是终其一生的,他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除了因受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影响而外,另一个原因便在于他有较坚定的儒家思想。孟浩然常以儒生自许,他在《书怀贻京邑故人》中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俨然以孟子后裔自居,强调自己从小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在《宿终南翠微寺》中,他又说:“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既严格地强调了自己的儒者身份,又为自己喜好山水、喜游佛寺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在《和宋大使北楼新亭》中,他还有“欲识狂歌者,丘园一坚儒”之句。如此明确地以儒者自许,正表明了在孟浩然的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孟浩然与佛教
在孟浩然的诗集中,存有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诗。概括起来,这些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写与僧人的交往,间杂说一些佛理;二是写游览佛寺。
孟浩然有“幼闻无生理”之句,可见他较早地接触到了佛教。但如前所述,孟浩然有较坚定的儒家思想,一直都在追求入仕,即使一生失意,也没有真正绝望过。因此,尽管他与僧人们有较密切的交往,对高僧慧远等极为推崇,但他并未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
孟浩然承继了六朝以来,士人喜谈佛理的传统,在他的诗中,尤其是在与僧人交往唱和的诗中,也时常夹杂玄理。如“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吾师住其下,禅坐说无生”、“幼闻无生理,常欲观此身”、“一窥功德见,弥益道心加。坐觉诸天近,空香送落花”之类。在唱和性的诗作或直接写宗教仪式的诗作中,则更是要刻意显出他对佛理的了解,如在《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得青字》、《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两诗中,谈理的气味尤为浓厚。
但孟浩然大多数与佛教有关的诗,其目的仍不在谈佛理,他向往的是佛家那种超凡脱俗而少机心的境界。在孟诗中,鸥鸟形象多次出现,“政成人自理,机息鸟无疑”、“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离家复水宿,相伴赖沙鸥”、“欲知明灭意,朝夕海鸥驯”“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作为一生不得志而又有隐逸之心的诗人,“机息鸟无疑”既是孟浩然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他对世事人情的真诚企盼。去除机心与去除尘念常是等同的。“风尘厌洛京”的孟浩然,对佛教的喜好,在于它能使人去除尘念。在孟浩然的诗中,“尘”字一再出现,“上人亦何闲,尘念俱已舍”、“心迹罕兼遂,崎岖多在尘”、“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寥寥隔尘事,疑是入鸡山”。而“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则似乎道出了诗人崇敬高僧的原因正在于他们的超脱尘俗,不像他那样“栖栖复问津”,痛苦不堪。孟浩然常称僧人为“静者”,其实也是在于他们的远离尘俗。
孟浩然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在内容上,还有一个特点即山水的内容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常常想到隐逸山野。即使不真正隐居,也常纵情山水、探幽揽胜以消解内心苦闷,求得心理平衡。孟浩然“平生慕真隐,累日探灵异”,本有喜好自然山水的天性,科场失意之后,观览山水更是成为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他诗作的主要内容。
南北朝以来,佛寺大量兴建,很多佛寺建于深山密林之中,环境幽静,景色迷人。孟浩然喜游佛寺,大多为寻幽探胜而去。如《寻香山湛上人》、《疾愈过龙泉精舍呈易业二上人》、《夏日辨玉法师茅斋》、《晚春题远上人南亭》、《过融上人兰若》等几乎纯为写景。即使谈玄理,也掩藏不住山水的清绝幽美。诗人常在诗的开篇便写佛寺周围的风景。在谈两句佛理之后,常紧接上几句描写风景的、与佛理无多大关系的诗句,这在艺术上使得其诗更加耐读,不致枯燥;另一方面又透露出了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谈玄说理,而在山水之间。
但积极入世的孟浩然在事实上是没能逃脱“尘俗”的,他只是在“尘俗”与“静者”间徘徊。他喜游佛寺,向往静者的生活,向往尘外之踪,其实也就只能是一种逃避,是一种消弥内心矛盾的方法而已。甚至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游云门寺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中,诗人表现了自已对僧人的敬慕,对隐居的向往,但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仍是一种仕途不得意的牢骚与悲哀。
孟浩然与道教
孟浩然与唐时其他文人一样,与儒、道、释三家皆有来往。在他的诗中,也有不少游道观、赠道士的诗。这些诗表现的大多是他对于道士们采药炼丹、自由无拘生活的向往。对道家所宣扬的那种独立不羁的人格精神的赞同。当然,也有借赠诗以发牢骚的时侯。总的说来,道家对他的影响不如儒、佛两家那样深。
孟浩然的诗,真率自然而少夸饰,即使在写一些与佛道有关的诗中,也是很少谈及怪、力、乱、神之类神秘性的东西,始终是平谈而自然的。这固然与诗人的诗作风格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从小所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密切的关系。
诗情画意——品读王维之《山居秋暝》 旧作修改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闭上眼,深呼吸,画卷渐渐展开。那是一种宁静,又是一种淡泊。秋天的傍晚,空旷的山林,一场雨轻轻洒过。依稀是清新的空气,依稀是醉人的秋景,还有那挂着晶莹雨露,依稀可以触摸的红叶……
王维是唐代的著名田园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他继承陶渊明、谢灵驼等田园诗前辈,将其的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王维的作品素以“诗情画意”而闻名于世,东坡词人曾这样赞叹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里的摩诘即是王维。
的确如此,初读这首《山居秋暝》,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幅淡墨山水,有月有泉,有人有舟,隐隐约约。再读,画面才渐渐明了,一种清新之感扑面而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黄昏时分,秋雨初霁,幽静的山居处处散发着宁静与清新。山居,清幽的山居;秋暝,醉人的秋暝。诗人身处之地,也许空气异常清爽,也许松柏经过雨水的洗礼越发苍翠,又或许山间红叶飘散,随风而舞。面对一山秋色,诗人遂起诗兴。
看,明月高悬,松林幽郁,月华透过松林,在山间小径上留下点点斑驳;听,山泉清冽,淙淙而流,又有谁知道它将去向何方?诗人融景于情,融声于情,又融情于诗。这里的明月没有离别的忧愁,也没有千里的相思;这里的明月只会静静的微笑,静静微笑在苍翠的松林之间,微笑在诗人恬淡的心中。而石上的清泉,淙淙流过,拂去了诗人心头往昔的郁闷。因此这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成为了千古名句,至今流传。
忽然,竹林深处传来一片喧闹,是谁忍心打破着天地的宁静?诗人疑目细看,噢,原来是洗衣姑娘踏月而归,于亭亭荷叶悠悠摇动之水面,渔舟穿过。而这些正是这首《山居秋暝》的诗情画意中的精华所在。人的出现,赋予了诗的生气。她们的出现并没有破坏山林原有的宁静,反而这山林增添了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正是这一句,诗才更显得更有情调。
而这种写法在古代诗词中是被普遍应用的,辛弃疾的“青旗沽酒有人家”就是很有名的一句。
撇开人不说,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追求意境的。
意境是什么?意境就是把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互相融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可以像李白那样,创造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壮阔;也可以像李煜那样抒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凄凉;可以和岳飞一样表现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也可以如柳宗元那样写出“孤舟蓑笠翁,独钩寒江雪”的超尘脱俗,傲岸不屈。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意境,只要做到诗与画的结合,情与景的交融,都可以说是作品的成功的标志。
《山居秋暝》也如此,王维通过景,将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
诗人化身为松林间脉脉的月光,融心于山石上汩汩的清泉,他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于是那情意绵绵的明月、清泉便成了诗人心旷神怡的心灵。
在经历了政治上的失意,王维,这一位充满才情的诗人,将一腔才思泼洒在青山流泉间,泼洒在纯朴安静的田园上。这一个超脱尘俗的地方,宁静而淡泊,正是王维后半生热情的追求。
正所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里的王孙,我猜想,也许就是指诗人自己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8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下一篇: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