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两代人的酒

半枫荷 2023-07-23 02:32:49

全世界只有不到1%的人关注我们

你真的很特别

写在初冬

2021-1-17

文字/张建明

依稀记得少年时代的我就对白酒有了一定的认识,出于猎奇心理,常常趁父母亲不在家时偷喝几口,却是品不出美妙的滋味,唯一的感受就是很辣。那时候,父亲每天干完地里的农活收工回家,到了吃饭时间总要喝上两杯,日常能供父亲下酒的菜便是母亲炒几个鸡蛋外加一盘花生米就很奢侈了,因为家养的鸡蛋是要卖了贴补家用的。平常父亲喝着五角钱一斤的散装白酒,父亲喝酒的器具是我们村里多数人家必备的一种口大底小、通体白底陶瓷、外表釉面印花且带把的小酒盅,村里喝酒人都能够很精确的知道它的容量为一两二钱五,我父亲一般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上三四杯,每当第四杯倒进酒盅后,母亲就默默地把酒瓶拎到房间,防止父亲贪杯。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农村家庭除了逢年过节领到生产队的工分报酬才去集市割一斤猪肉回来打打牙祭,平常生活拮据得很。至于喝酒,能满足父亲喝得起五角钱的散装酒已经不错了,只有远方重要亲戚或者村里的父母官来访才舍得去买瓶装的八块钱的“分金亭”,瓶装分金亭和散装白酒都是从村头供销社旗下的代销店买来的。分田到户以后,家家户户的粮食交完公粮之后都有些富余了,于是家乡盛行土烧小麦酒,土烧小麦酒需找乡里专门做酒的师傅上门制作,制酒工序大致分为浸泡、蒸粮、拌曲、发酵、蒸馏出酒、窖藏等,土烧小麦酒度数较高,制作工艺流程也比较复杂,做酒师傅一般也不轻易外传技艺。虽说农村土烧酒无法比拟工艺先进的瓶装酒,但丝毫不影响父辈们对那口烈酒的嗜好与渴望。父亲那年开始到乡棉花收购站上班,结识了一位资深酒友后,从此真正开启了对酒的贪恋之路。因为离开了母亲的监管,父亲常常不醉不归,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酗酒的毛病,以至于在家独饮也常把自己灌醉。父亲去世多年后,母亲还时常念叨父亲醉酒后的恣意百态,事实上,打我记事起,母亲大半生都奔波在在劝戒、吵架和痛恨的岁月里,实属不易。写在过往日子里

东坡先生诗云“饮酒不醉最为高”。事实上,醉酒对人体的伤害不容小觑,酒精中的乙醇对大脑、心脏、肝肺等器官功能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据说,国人每年有大约二百万人因饮酒过度导致肝脏等疾病的发生。

也许古人在发明酒的时候没有预见它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五千多年的酒文化又造就了文人骚客们关于酒和豪饮后的那些千古绝句,诗人杜甫戏称李白斗酒诗百篇,自己却写下“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些伤感又喜悦的诗句。我刚参加工作那时,在通州一家陶瓷建材公司从事瓷砖销售工作,因为公司的产品合格率偏低,给销售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我和同事每天游走在建筑工地与土建材料员周旋,应酬也自然多了。当然饭局上总得喝酒,起初,我还能推脱,因为有会喝酒的同事抵挡,有时候同事不在,陪客户的任务就落在我的身上。记得有一次为了签约一个大单,一桌四个男人喝了五斤白酒,作为东道主的我可能喝了接近二斤,是怎么回的家就不晓得了,只知道陪好“上帝”是任务,拿下业务是目的。写在回忆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应酬的需要,正常能喝八两左右依然保持清醒的我酒量也算不差,同时身体也开始抗拒了,三十多岁便有了脂肪肝,常觉得肠胃不适,这些都是长期超量饮酒惹下的祸根。对于喝酒这件事来说,无论主动或被动,个人觉得自身的约束力才是引起喝酒的内因。不管多么重要的饭局,劝酒者即使施展各种招数,原则上坚持滴酒不沾的人总能躲过一劫,无非都是顾及面子而已,所以人们常说喝酒喝面子,面子的定义有多种,有长辈的、领导的、客户的、大男子主义的、......不胜枚举。离开销售行业后,我一直从事着工程管理工作,有时也和工作关系上的甲方等领导在酒桌上进行工作汇报或交流。喝酒的人总具有多面性的人性特征,有直奔主题来喂食酒虫的,有为卖醉而来,有酒醉心明和酒不醉人也不醉的,酒后吐露的不一定是真话,且说且听着。写在思念里

一个亦师亦友的兄台曾劝慰我,真正要戒掉的是贪杯成性,适可而止才是境界。因此而感悟:当酒成为你情绪寄托的载体时,饮之已然不再是酒,是缠绵、是忧伤、是工作烦恼、是儿女情长、是说不清也道不完的沧桑往事......。

记录生活扩展阅读原创夜读散文|我和“武大郎”的爱情(原创)2010台湾最感人公益短片 母亲的勇气原创夜读散文|邂逅深夜(原创)原创散文精选:而我,就是远嫁的那个女人(原创)

原创原创散文|既见天池,不负清秋原创散文精选:母亲(原创)聆听|散文朗诵:金黄的大斗笠原创散文 | 《一棵梨花带雨的树》(原创)

原创原创散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微信号 :aishangsanwenba散文诗精选朱自清散文基督教诗歌诗歌朗诵爱国诗歌散文精选

扫码关注

回家过年主题散文

一到春节,我们都要回到家乡过年,在过年期间,我们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回家过年主题散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回家过年【1】 回家过年,这本是很简单的四个字,却是许许多多游子一年中的期盼,当然,这也包括那些在外求学的莘莘学子们。

在外瓢泼久了,多想回到家乡看看为我们牵挂的父母亲人。曾经多少个日日夜夜想及这些,我们可以做的只是一壶浊酒而后在心底默默的祝福与思念。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年到头,隐藏在我们心底的除了深深的牵挂还剩下什么呢?一年到头,又有多少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喜欢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拿,好多好吃好玩的,还不用担心作业是否已经完成。而今我们盼望着过年,却只是那短暂的团聚,可以陪父母陪亲人说说心里的话。同时我们又多么地害怕,害怕父母那期望的眼神,尤其是害怕看见父母那满头乌发渐渐泛白,甚至脱落。虽然我知道,人没有不会老的,但看见父母脸上渐添的皱纹,和那渐渐泛白的乌发,心中总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曾几何时,我们为了自己的学业、工作离开他们,透过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可曾读懂父母心中的那份牵挂寂寞?那充满笑容的深处隐藏着多少期待的泪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父母无时无刻不在对我们充满了期待,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让他们失望。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团圆夜”,也总有那么一些人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回家,于心何忍?

一年中的守候,一年一度的团圆。在期待中我们过完了一年又一年,也渐渐地长大了,父母却渐渐地老了。都说“小孩盼过年,父母怕过年”,而如今却成了“父母比小孩更盼望过年”,其实父母盼望的不是过年,只是那一年一度的团聚。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这样念叨着,也在盼望着,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回家过年,哪怕你回家什么事都不干,只是成天的摸麻将、打牌、闲逛,但只要见到你在身边,父母总是笑咪咪的。

鞭炮备好了、年夜饭备好了、麻将备好了、扑克备好了、茶水点心也备好了,一切都准备停当,只有父母仍在翘首期待,期待着团圆的时刻早点到来。而当团圆的时刻到来了,他们总是会兴奋地像个小孩,为自己的儿女忙前忙后。

大家肯定有这样的经历,也许这种现象到现在还广泛存在,“回家过年时父母喜笑颜开,而当正月里离别的时候,父母的脸上却停止了笑容,甚至会悄悄地抹眼泪。”父母老啦,身板也没以前那么硬朗啦,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就像以前我们需要父母的陪伴。

回家过年,回到家中,不要一昧的只知道打牌娱乐,也抽点空陪陪父母聊聊天,就像小时候,父母也会经常陪你聊聊天。

回家过年【2】 一到农历的腊月,空气中骤然多了些年的味道。过年的气氛,也一日浓似一日,老少男女,都在谈论着过大年的种种趣事;个性是那些常年漂在外养家过活的人们,都在计划着回家过年的事。谋生是大事,淘金追梦也是大事,回家过年,更是大事。

这些如鸟儿一般,离开了乡土在异地他乡生活劳碌的男女,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迁徙,这样的迁徙,义无反顾,跟燕雀南飞几乎毫无差别;再累再苦,旅途再长,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有雨有风,乡关再远,也熄不了心中企盼已久的热烈。

回家过年,是长久的等待,是抑压在心里的渴望,更是一年漂泊后的心灵慰藉。行走得太久,漂泊得太远,挣扎的太累,压抑得太苦,回家过年,正好能够掸去两肩的重压,在浓浓的家居气息里,安然睡一个好觉,能够敞开情怀,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把真实的生活,把日子的浓酽拿捏得恰到好处,把心中的情、心中的爱挥洒得酣畅淋漓;回家过年,就是跟家人团聚,就是天各一方的亲戚朋友,又能集中在一齐,姐妹兄弟,又能够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父母欣慰,夫妻和悦,儿女开心,合家欢畅!

传统的中国年,赋予人们很多难以言表的光阴韵味。聚居在一齐时,有时候真的少了些天各一方的刻骨和企盼,甚至是按捺不住。过年成了向心力,活跃于每个人的心头,随着时刻的流淌,又会产生不可抗拒的凝聚力。是故,在每一次过年的团聚中,人们都把亲情,友情,感情,夫妻情,儿女情,演绎得回肠荡气、汹涌跌宕,正因聚的背后就是再一次的分别,再一次的离开,又是再一次的守候和期盼。过年,无形当中成了一种纽带,成了一种媒介,或者说,一种不远千里万里奔向一处的契机和动力。正是正因有一次一次的分开,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相聚时的满心欢喜,也正因一次次守望已久的团聚,更让人们对生活、对光阴,有着太多的铭心刻骨和念念不忘。株组词

每年的春运都会正因人满为患、被不一样的声音质疑和诟病,即便如此,每年的春运中,都会有那么多的人不顾拥挤,不顾一票难求,不顾路途遥远,毅然决然踏上返乡的路。质疑和诟病的声音,只关注了人流滚滚对客运所造成的莫大压力,却忽视或者说起码不够关心,过年对许许多多谋生在外的人们对乡情的眷恋,对故土的魂牵梦萦,对家园的念念不忘,对亲情的依靠和向往。如今的城市,离不开这些群体,但是这些群体未必真正融入到城市的生活中来。在他们的心里,城市依然是别人的城市,他们骨子里的乡音乡情,民情风俗,还完整保留着乡土的印记,回家过年,就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似乎也只有回到了那一方天地,才能真正的自在,才能真正的坦然;财富,不必须就是首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更在乎的,是身心的放松,是俚语村言里的稔熟和随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一句俗语,更是游历在外的人们心里边的某种自我安慰。许许多多的人心里,都有这样的观念,家在哪里,根就在哪里,回家过年,也是对自身根本的一种认同和重温。做人,断断不能忘了自己的根本。所谓水有源,树有根,人定然有自己的根本。回家过年,从某种好处上,也是这种根本认识的形象表述。

现如今,也有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留在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不能回家过年,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回家的愿望,少了这样的念头,确是由于条件限制,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在他们的心里,怎样能少却过年回家的想法,他们何尝不想同绝大多数人一样,带着满身年的气息,走上那一条萦绕于怀的回乡路,无论是谁,无论是哪一年,回家过年的念想都会让人心潮难平,迫于现实,取取舍舍罢了。齐的组词

回家过年,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文化情结,家和亲人,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也会在每一年,衍生出新的风味,新的意境。

带着乡愁回家过年【3】 带着乡愁回家过年岁月的脚步迈进了寒冬腊月,古城西宁过年的氛围渐渐浓厚起来。此时此刻,回家过年,成为我年复一年的一种期盼。凝望着窗外飞舞的雪花,翻阅着办公桌上的台历,恨不得将日子一下子掀到大年三十,便可打包起一年的辛劳,收拾起一年的思绪。丢开没完没了的工作,与妻儿一起怀抱赤诚孝心,奔向梦牵魂绕的土乡小村,奔向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奔向慈母温暖的怀抱。

离开彩虹的故乡,奔波闹市,已有二十几度春秋。每逢腊月,回家过年,这内心深处难以释怀的厚重情节,就像一坛飘香的互助陈年青稞老酒,缱绻的乡愁就以流动的方式,在我的血液里轻轻浅唱,给风风雨雨的过程,增添一抹想要抚平但却无法愈合的伤痛。

我出生在土乡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腊月,浓浓的年味氤氲在村野的上空。杀猪宰羊的热闹此起彼伏,做油饼、炸馓子、贴对联、挂灯笼……年的味道在带着泥土气息的空气里酝酿。

在记忆深处,“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生活再拮据,也要杀猪。一户杀猪,全村热闹。下午三四点,小孩们带着请人吃肉的'任务忙碌在村东村西,一家不到,第二三天也会诚挚邀请,凡有老人之家,还要送一碗送过去;过年拜年,家家互拜,不将客人灌醉,实属待客不周,虽说酒水只有廉价的互大、黑老二,但一切情谊凝聚在酒水里,举手划拳,在推杯换盏中,在“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豪语中,往昔的矛盾与隔阂,一概冰释前嫌。那浓浓的年味,一直延续到二月二的岁月里。

曾几何时,“年味淡了”的感慨,不仅仅在城市,也扩散到我那思念的土乡。回乡过年,回家团圆,除了亲情的黏合,也少不了舌尖上的诱惑,土乡独具特色的美食,那独领风骚的年俗、永不褪色的年饭味道,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十几年来,成为我漂泊闹市时难解的浓浓乡愁。

在儿时的记忆中,“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的青海俗语成为故乡孩子们的期盼。每逢冬至,村庄便流淌着一丝丝榨油饼、炒油饭、馓油搅团的甜味,以示庆祝丰收和团圆,过完团圆的“冬至”后,乡村就开始忙碌起来了。腊八粥也丰富了乡村年的味道。记得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也记述了此习俗的难忘与隆重。青海的腊八粥就是麦仁饭,有句顺口溜:“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在腊八,青海人还有献冰、吃冰的习俗。腊月初八,正当三九,天寒地冻,河床坚冰如铁,天亮前人们便到河床,取来如白玉水晶般的冰块,供献在粪堆、地头、院墙、庭院中心、槽头棚圈中、果树树杈间,以示来年雨水充足,风调雨顺。这天,村里男女老少不怕牙冷舌冻,如吃冰糖一般,“嘎巴嘎巴”嚼下几块冰下肚,寓意消病除灾。喝着那麦仁与牛羊肉共舞的麦仁饭,嚼着甘甜冰凉腊八冰,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飞舞的雪花将我记忆的影子拉长变粗,在这影子里,在腊八冰的回味中,我渴望过年的思绪融入了淡淡的忧愁。多少年来,乡愁,是童年记忆里盼望了一年的丰盛年货;乡愁,是那久别的乡土、乡俗和乡情;乡愁,成为我内心最柔软最忧伤的情愫。

窗外的雪花飘飘洒洒,片片如翎,仿佛是漫唱在乡野的花儿穿空而来,悠扬着一颗心的向往,也湿润了双眸的眺望!此刻我的心中升腾起一种“飘落异乡心独潸然,掰起一片清冽村前纯洁的河冰,温润浓浓恋乡的心田。深情翘望蓝天云端,聆听娘亲长长的呼唤,倾泻那满是回家过年乡愁的记忆。”的寂寞思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时至今日,工业化生产为生活提供了更多便捷,但也让大量传统手工制作的年货慢慢消失了踪影。吃油搅团、吃油饭、吃腊八冰也逐步成为历史,一种符号。而如今每遇“冬至”、“腊八”,食之无味的大鱼大肉替代了往日难忘的油饭、油搅团……虽然吃的还是那些食物,但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那些倾注了农民们一年劳作下来之后的欣喜和情感的食物,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失去了浓郁的芳香。我们怀念的是食物,是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年味,藏在其中的,是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那份乡愁。往昔的甜甜年味,往昔的情调与味道,只给人们留下淡淡的记忆,如烟似雾,逝去在心底的尽头。

翻着办公桌上的台历,“除夕”赫然跳入眼帘,喜红的对联、春意无限的窗花、忙碌挑水的身影、此起彼伏的笑语,掩耳点炮的胆怯,上坟请祖过年的忙碌,打醋坛除邪的神秘。诗意着我的久违的记忆。

大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这一天家家户户在腊月二十四扫房的基础上,再次清扫庭院街道小巷,人人换上新衣,喜红对联贴满庭院,加上农村妇女心灵手巧的剪纸,庭院琳琅满目,处处见红,平添了无限春意。在这一天,家里家外、角角落落要清扫干净,从大年初一子夜时分一直到初三不得打扫院里院外、室内室外卫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饮用甘甜的地下水,自来水一度是城市人的专利。所以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将盛水的大缸清洗干净,储备好初一至初三的生活用水,在这三天里,不得到泉里挑水吃。老人们说大年初一至初三是鬼洗脚的日子,泉水不干净……

突然,窗外一声爆竹声,惊醒了我的回忆。“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这些带着强烈地域文化色彩的年俗,曾赋予故乡“过年”隆重的仪式感。年年有余的期盼、来年祈福消灾的向往、一年辛苦耕耘的犒劳……传统的年俗给了大家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望着高楼林立的都市,鞭炮声渐少,庙会变身商业促销平台的忧愁悄然潜入,住在楼房的年轻人甚至不知灶神为何物,这些年俗成了留在我们这一代记忆深处难以再现的影像,也成了我们这一代心中稠稠的年愁。

在浓浓的年愁中,我打开收音机,听着一个关于“过年”的话题。话题之余,一首《另一种乡愁》飘然而至,“没有哭泣的那一种滋味,那种使人刻骨铭心的乡愁,如果深深经历那种感受,才会明白为何占满心头……”听着曲子,我不由的泪流满面……

曾几何时,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小火炉闲话家常的记忆;曾几何时,踏火追风跳茅火那美不胜收的感觉;曾几何时,除夕祭祖庄严凝重的痕迹。现如今,却剥离了“祝福”的年俗只剩下吃吃喝喝,不咸不淡的客套,那初一至初三不得打扫卫生、不得挑水吃的习俗只给人们留下悠悠的年的回忆,心中也只留下那淡淡的惆怅。

望着窗外的一切,思想着山那边的故乡,月亮之上升起一缕蓝色的乡愁。

思绪中,我的心颤了!

回家过年,勾起了一缕淡淡的忧愁。

此刻,心底突然疼痛着那一句萦绕,“我在这里,而你在远方……”耳畔响起父辈的叹息:“唉!村庄还是不占的好……”我的家乡在东部城市群发展的浪潮下,也走上了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望着消失的村庄,望着正在兴起的“千城一面”的海东临空工业园居民生活园区,我回家过年的期盼情绪夹杂了一丝稠稠的失落,以至于不敢回家的念头潜入心头。

想着着即将消失的村庄,想着我再也不能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山顶,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的心不禁颤抖起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我的渴盼与焦虑。乡愁哟!是我们过年时的“集体狂欢精神”,也是我们最朴素的“审美精神”和最原生态的“祝福精神”。那回家过年的乡愁,成为我们心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

村庄在梦里老了,唠唠叨叨念个没玩完了,乡愁堵住了冬天的嘴,使我无法咀嚼脆那生生的思念与乡愁……“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当你迷失在路上,能够看见那灯光……”收音机里《异乡人》那让人心酸的歌词酸酸地触动着我的心弦。

多少年来,挤公交车、包出租车、拼私家车,山一程,水一程。毕业初的只身孤影,结婚后的二人相伴,带着孩子的欢欢喜喜,风一更,雪一更。成长了年华,丰富了思量,沉甸了亲情,只为这我们心中始终隆重不变的春节,只为这一家人期待一年的团聚,为这周围鞭炮声里左邻右舍炖鸡煮鸭,只为着亲朋好友一声问候,只为着那股亲情飘溢的青稞美酒,心海的每一寸空间弥漫着诱人而害怕的年味。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心灵踏上回家的旅途,在雪花飞舞中,在《异乡人》的旋律下,一种说不出的愁绪萦绕在心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漂泊在外,打拼使我成为一个自我异化的都市人,也逐渐成为故乡的“异客”。岁月更迭,十几年的异乡漂泊,曾经的悔恨,曾经的希望,一次次地交替占领着、飘浮着我这个异乡飘客的心,一次次的回家过年,是飘飞在我心头归乡的思絮。每每心底好累的时候,那温柔的乡愁便会霎时涌起,犹如潮水冲洗着孤寂的心海,埋没烦恼,轻轻地舔舐着伤痕累累的心痕,抚慰疲倦的心灵。这时的回家过年,乡愁仿佛是避风的港湾,好是温馨……

每每过年回家,踏上了路,就喜滋滋的,闻到过年的味道,因为亲情永远只是一句简单的话,或者照面,用不着太多负累,人不需要等待携贵方归。人生,若只一境,则只愿天天回家,日日过年,合家欢聚。虽然父母可能是我们繁忙生活的一部分,但你我却是父母的全部。忙活了一年,盼望了一年的父母们心中早已开始暗自窃喜,如果乡愁真的是那一张小小的邮票,父母期盼到家的方式就是特快。

心灵旅途被一声声手机铃声打断,“儿子,哪天回家过年……”,手机那头白发母亲的牵挂使我泪眼婆娑。手在异乡的口袋还没捂暖,雪花漂白了渐近的年关,北风把树弯成了弓,带着乡愁回家过年成了一支蓄势待发的箭,我一遍遍擦拭思归的鞋面,故乡就在脚尖的那一边,挤成一张窄窄的车票。

在严冬的末尾,我将带着缱绻的乡愁踏上归途,我期待着如坐春风,而不是“人在囧途”,我期待常常回家看看,而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团聚,欢笑,然后再次离别。

回家吧!哪怕是历经颠簸;回家吧!哪怕是囊中羞涩;回家吧!哪怕回家情更怯……回家吧!让我们踏上植根于文化的朝圣之路,带着最美的剪不断的乡愁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之旅途小感【4】 回家,回家过年是每个在外地工作的游子每年的必修课。过程伴随着期盼和艰辛。

对一年回家一次的游子来说春节一定要回家过年,不仅仅是和父母团聚,也是年终自己对自己一个交待:证明自己这一年没有白忙活。就像年三十看春晚,一定要听到《难忘春宵》那首歌才算是完美落幕吧!

车子启动,伴着一轮红彤彤的夕阳,被晚霞的丝带牵引着。

追逐落日回家,感觉有着儿时和小伙伴在麦地里玩累了被妈妈吼着叫回家吃晚饭的感觉。

夕阳也被叫回家吃晚饭去了,天渐渐暗下来,路过一座座陌生的城市,路过一座座本没有交集的城市。

随着夜晚的降临,城市的霓虹灯亮了起来,车内外的温差被拉大,车子的玻璃窗起了雾气,窗外的霓虹被车子甩了一路,透过车窗只剩一层层光晕,扑朔迷离。

夜深了,蒙着一层水雾的车窗不知被哪个思想客用手画了大大的“回家”两个字,“回家”两个字下面玻璃窗的水沿着画痕积聚,流淌成两行水珠,那是思乡客的两行热泪。

我椅着“回家”便入梦,梦着回家的甜蜜。

再睁开眼已是第二天7点,错过了日出,遗憾不已。

心慰的是车子已经驶入了北方的境地。家乡独有的一派风光映入眼帘。

北方的冬天,大地上除了青青的麦子一片荒芜。不剩一片叶子的树一排排立在公路两旁,像接受被检阅的士兵,赤裸裸却毫不羞涩,腰板挺立,站姿标准。这树依旧如往年:一样的枝,一样的叉,唯一不同的是树干粗了一圈。我想,今年妈妈的脸庞会如往年一样:一样慈祥的笑容,一样热盼的目光,不同的是眼角会多一道皱纹,头上多一根白头发吧。

沿着树干往上看,是树的叉,树的枝,一团黑?

是鸟筑的巢!

是麻雀的杰作,鸟巢是他们温馨的家,高高在上,俯视乡村一切有炊烟的房屋。

我慢慢发现车子每行驶10秒钟会看到有一棵树上一定会有一个鸟巢,甚至有两个鸟巢,没错儿,一棵树上被筑了两个!

这样盖起了两层小洋楼,我猜楼上楼下不会是邻里关系那么简单,应该是一家的两代人或者是亲家的关系。

车子经过一个又一个鸟巢,我看到有一家一只鸟在窝边上抖动着翅膀,一会儿瞧一瞧麦田,一会儿头底着看着鸟窝,象是等待伺机,又象是对窝里的小鸟雏说,妈妈去给你们找美味的虫子吃。

无疑,小鸟雏是幸福的,每天都可以天真地仰着头怀着希望与好奇等待妈妈允诺的“美味”。

哦,不止如此,长大后可以粘着妈妈,妈妈飞去哪里,便跟着飞去哪里;鸟巢筑在哪里,哪里便是家。

不会像我这样每年过年奔波于两个城市。

城市的发展,满足了我们的欲望,与之相随的是拉大了与亲人的距离,减少了对父母的问候。

“父母在,不远游”,讲的是孝道,我想也是古人的先知,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批判吧!

父子反目:儿子把父亲珍藏的茅台酒倒了

有个小网友在网吐槽,他父亲把他的“火影忍者手办”未经他的同意下偷偷送给了别人,因为父亲认为这只是个玩具,父亲觉得孩子这么大还玩玩具,太幼稚了。

那知道这是孩子存了很久的压岁钱好不容易才买到的手办收藏品,这可不是大人认知中的玩具,一个手办都要上千元。

他爸把他收藏的28个“火影忍者手办”被送出了十几个,气得这孩子把他爸珍藏的茅台酒倒了。

其实孩子收藏手办,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这手办也寄托了孩子很多情感。

但在大人看来孩子好幼稚,都已经十几岁的青少年了,还玩玩具。

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孩子的手办珍贵程度就相当于“茅台”珍贵。所以孩子才会下狠手让父亲尝尝失去心爱珍藏品“茅台”是什么滋味。

手办价格贵,有收藏价值,按孩子的话“手办”就是他们眼中的“茅台”。

我也曾一度不理解自家娃,他也特爱买高达和手办,我曾跟这位爸爸一样理解为孩子太幼稚还玩玩具,也曾若怒孩子,孩子一再解释这是他的个人爱好,不能低俗评价为玩玩具。

大人还是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总归是好的。不要主观随意评判。

更不应该随意丢弃孩子的东西,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的兴趣爱好,很正常,家长应该理解并尊重,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人·桥·生活_抒情散文700字

人?桥?生活_抒情散文700字篇一

那人大了,那桥才有;那人老了,那桥不老;那人去了,那桥犹在。

我对我的童年很不满,认为自己远没有书中所说的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门前的河时时占据我的视线。想去那头,也顶多只能转到一座小镇。我常常一次次将目光抛向河的那边,河那边的任何一样东西都在勾动我的心弦。于是我的童年就在这样的守望中度过。

转眼间,我长大了,懂得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本领??沟通。没有它,你永远与别人搭不上桥,挂不上钩。正如我们第14课教的一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意思是你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地与别人去搭桥,让自己的朋友能够源源不断,而不是那屈指可数的几个。

总是想要留住什么,于是拼命的招人签名、照相,似乎有点不务正业,在别人看来,自己似乎在营造一种氛围,但我觉得自己似乎是在亡羊补牢。我曾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独处是一种极佳的生活方式。交往,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不仅要照顾好同学关系,还要照顾好朋友关系。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我其实是很孤独的。我曾走过一座铁索桥,根根不相连,把我吓得半死,但回头一想,生活也是如此,交点越多,桥越坚固;交点越少,桥越摇晃。

开窗关窗,时光流逝。?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岁月已冲刷了我太多东西,就像郑智化的《水手》,总是一副弱不经风孬种的样子。寄给父母太多的离愁失望,我在肆意破坏两代人的那种连接,而父母在精心地呵护它,自己却从不设身处地的为父母想,每次都毫不留情地挥刀斩断这种连接。直到有一天,才发现父母鬓角上的白丝特别的耀眼,耀地自己心痛,这才想到自己长大了。

那人老了,那桥不老。

那人去了,那桥犹在。

人?桥?生活,这是三个不同的却又息息相关的,又必须要同时存在的三个关联词。

放流一盏孔明灯_抒情散文1200字篇二

再过些日子,要去江边了。离别,沐浴江边的风浪,听着细沙的流动,还有帆船的呜呜哽咽。她要放流一盏孔明灯,去前行,那路途上是一片繁花。

她迷失在大漠中,风沙茫茫。云飞扬,她的马儿系着铜铃,扬起鞭儿,打着赛马的节奏,兜旋着,蹬起了脚跟,从后背拉出了一支箭,使出全身的劲儿,引弓射雕。那是鸿雁,蓝天白云里的一声洪亮,划过天际,她听到了竟折断了箭,迂回刺破了手心。一场赛马,她知道了有个弯弓射大雕的故事,美丽的草原是她的家。那点点滴滴洒落在滚烫的沙石上,染红了,凝成了鸡血石。

她辗转在草原上,湖水清清。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骏马奔腾驰骋,跑马溜溜歌,那对歌,一声声在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天竺少女的玲珑,如羞答答的玫瑰的色彩,陶醉了。她记得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打着祝酒歌变换着,跳起了舞蹈,篝火架上炙烤的是风味,胜利的喜庆。手拉手,唱起歌,头上的小银铃哗哗响,脚踹进柴火上,仰头间一轮上弦月,变更着下弦月。那点点滴滴跳进了青草的经脉上,风化后,刻在了石头上。

她来到高山雪原,白色片片。高山的积雪,如一条条白色的丝绸,打结放下流苏,成了瀑布。有了泉水丁冬响,有了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澎湃。她乘上一叶小舟,见到了黄鹤楼,烟花三月的扬州柳如烟,春雨如酒。琼楼玉宇,把酒临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动人的诗篇,沈园里壁垣上留下了红酥手,黄藤酒??那点点滴滴流过滔滔的江水,大江东去,成了岁月里的歌。

她停息栖居江边,浪淘沙了。曾经,她和同行的小脚丫一起逐浪,那天她穿着一身粉色,在江面波光闪闪下,对着江对岸呼喊,喂,喂,喂。瞬间侧过脸笑了,岸边芦苇在摇晃,小螃蟹爬上了岸,一阵浪涌上岸,冲击小脚丫像挠痒痒,浪花卷在脚背上有种清凉的感觉。那是她在嬉戏,捡起江边的软石,揉在手心里,像一块墨。小脚丫泼起了水,跺着脚跟上了岸。对岸是蒙上了一层纱,依稀有水杉的影子,如绣在屏风上的画,远处点点帆船成了点缀的一笔,卷起的千堆雪是画中浓墨,那是一个借东风的故事。她,竟是千年后的一场穿越。

那江边不在了,没有了岸。有的是大堤缔造,那是生命的系靠。消失了江边,风平浪静了。一场梦啊,她醒了,要去江边了。于是,她听到了浪奔,浪淘,万里江海点点星光耀。那现代的音乐,旋律每变换一次,她知道了自己是走千山,绕千道,天上万里云霄。若一朝看透了,一身清风争多少,她竟是从大漠而来,天上万里云霄,那是小鸿雁一声惊叹,扣在她的心上。她驰骋草原上,化成了一轮新月,眉间笑,雪山的莲花不再打坐了,那闲池阁里是一声琵琶,对月凝望,十面埋伏惊风吹,叹息间是琴声悠悠,幽静深巷里。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酒在巷子里,成了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淡淡的忧伤总是如江河水,淘声依旧成了一张登客船的票,只是现在不需要扬帆了,那一叶扁舟也消失了。

她默默地祈祷,有一盏孔明灯,在天际里,飘摇,微弱的光是一丝,一缕。那一纸柔情,跃上了。江边不是冷风吹,那楼最好是阁楼。阁楼边上是池阁,一轮新月初上就映在池阁里,后面是江水的拍打的声音,那岸不会决堤的,有风车在那里转呀转,像是抖空竹,如仙女的绸带一样飘飘,轻柔。放流一盏孔明灯,聆听着春江花月夜,挥挥衣袖,带走那清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3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