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散文|我读曾国藩

槐米 2023-07-23 01:43:00

你来晚了,戳蓝字一键关注散文精选大全文:安静

(点击下方音乐结合一起读文章哦)“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的这段人生格言再贴合他不过了,我也非常喜欢自古就有性格决定命运,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特征,使他这一介书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当然,这其中的艰难困苦也不是我们常人所能想像的……

曾国藩的湘军是出了名的勇猛和厉害,到太平天国灭亡之前,湘军主力部队发展到了20万人的规模,汇聚了像李鸿章,刘坤一、丁汝昌等军事将领。

世人都知道他凭借的是:“结硬寨、打呆仗” 。利用中国的旧礼教作军队的精神基础,利用宗教观念和乡土观念来加强军队的团结力。从湘军的组建、发展、再到建功立业,到功成身退,最后解散,这期中的灵活和变通也带给我们生活中的大智慧。

“巴蛮”可谓是曾国藩性格的标配。尤其在他早期的官场生涯中,敢想敢干,勇闯硬拼 的精神,值得年轻人去学习。只要他认定要做一件事,即使没有条件,他也要创造条件干下去。比如,他组织湘军镇压太平军这件事。

曾国藩作为一个长期在中央任职的文官,一没有在地方工作的经验,二根本不懂军事,如何征兵、练兵,从哪里征粮、征饷,战术和后勤是一概不知。作为一介书生,他又怎能管理好那些暴烈好战的士兵 而且兵源又从哪里来 这一切的一切并没有吓退这个志向远大的湖南籍汉子,他“巴蛮”的干着。从湖南本地直接招募士兵(还要求必须是天性淳朴的农民)到严格军事训练,再配合儒家礼教的政治教育。(在当时被有些人嘲笑为“儒生带乡奴”)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居然初步建成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可靠的队伍,这也就成为后来湘军的基本班底。

兵源问题解决了,可后勤保障也是难上加难。在当时,晚清的官场腐败横行,各种潜规则都制约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种种原因导致湖南官场对支持曾国藩是非常不积极的。

成就事业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曾国藩为此只好冒着牺牲政治生命的风险,多次给咸丰皇帝上书,逼迫皇帝给他统领地方的大权,给予湘军合法化的地位,甚至还接连弹劾了湖南和江西两位巡抚下台,强逼地方官僚支持湘军作战。

这个“巴蛮”的汉子,血液里流淌着执着与敢为!

接下来,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要直面太平军了。众所周知,与湘军对阵的太平军将领,不论是前期的石达开,还是后期的陈玉成和李秀成,曾国藩跟这些人比起来,军事指挥能力至少差了几个数量级。所以,在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早期,湘军留下了一连串耻辱的战败记录:1854年,湘军遭遇靖港大败,刚刚建立起来的水师被太平军重创,曾国藩险些跳江自杀;同年年底,湘军又遭遇虎口惨败,水师几乎全军覆没;1855年,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发动西征,横扫江西全省,湘军被驱赶到南昌,困守孤城。

命运就这样无情地捉弄着这个饱受战争折磨却又不肯认输的“巴蛮”汉子。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重生,意志在执着和抱负中坚强。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像是湖南山涧里缠绕在悬崖边上的藤蔓一样,死死地巴住太平军不放,慢慢耗尽太平军的力量。最终,他凭借“结硬寨,打呆仗”这种笨办法战胜了太平军。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留下了千古佳话。打碎牙齿和血吞,愈挫愈勇,愈败愈强。

曾国藩“巴蛮”的性格的确让他克服了自己作为文人不懂军事的难题,使他在屡战屡败后,不断汲取作战经验,完善军事思想,最终成就了他在战场上的抱负。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巴蛮”险些让他在官场上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我们从他被贬的履历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性格所带来的命运。

曾国藩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在那个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在那个中央政府官员大都秉持“多磕头,少说话”的为官哲学时期,曾国藩竟拿出对付太平军的那套策略来同皇帝和同僚打交道。动辄就上书弹劾,逼皇帝把对手罢官,这引起了湖南和江西官员的不满,一度让曾国藩在这两省无法立足。

他的这种性格“巴蛮”,做事强硬,缺少必要的宽容和弹性,自然就成了官场上的孤家寡人。更过份的是,他还要挟咸丰黄帝给他督抚大权,做湖广或者江淮地区的一把手。因此被黄帝收回了兵权,让他回老家给他刚过世的父亲守孝去。

这次罢官给曾国藩的打击很大,回到家乡后,他开始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在官场的处事态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找出《道德经》《庄子》和《南华经》这些道家和佛教的书籍来读,帮助自己提升思想境界。在反思的过程中,他结合了道家的无为和辩证的思想,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

随着反思的深入,他渐渐懂得了政治家的处事态度一定要谦退、理性,要把官僚体制作为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而不是时刻想着去反抗破坏这个系统。

这一切,使曾国藩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 他,真正的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当他再次重返官场时,他已能安然接受各种官场的潜规则,处事也变得圆滑世故了起来。他的变化与转型也逐步获得了同僚的认可,但是,这种不得已接受的潜规则,绝不是他做官的目的。只是他处事的手段,因为他知道以一己之力,无法提出抗议,也无法发表宣言,更无法扫除千百年来的陈规陋习,为了道义、为了百姓、更是为了朝廷,他也只能一定程度上和势利小人“同流合污”。但曾国藩自己的内心从没有变化,无论境遇如何,他对于金钱一丝不染。

他的私生活几乎和苦行僧没太多区别,吃饭用的器皿是瓦盆,穿着破旧 。在官场上,他是一个圆滑的务实的政治实干家,而面对他自己时,他绝对是一个高洁的问心无愧的圣徒。

在他31岁时的一则日记中记道:“座间,闻人得别敬,心为之动。昨夜梦人得利,甚觉艳羡,醒后痛自惩责。”“别敬”就是外省官员进京办事,送给京官的红包。曾国藩和别人聊天时听说有人拿了很大一笔“别敬”,晚上就梦到别人发财,自己羡慕不已。醒了以后,曾国藩好好作了一番自我批评,并且把这件事写进日记里警示自己。

因阅历和认知的自限,又因有限的篇幅,我无法再多地叙述曾国藩的人生经历,但是,他的“巴蛮”而又懂圆融的性格特质早已铭刻在人们心中。

纵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和为官之道,让我想起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有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曾国藩保持自身的清廉,但在行事上却可以接受部分的行贿和受贿,用这些钱来打点办事的人,采取厚薪制度,他深刻的明白,想要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奋斗,不能只依靠单纯的道德约束,也要满足大家的利益诉求。因为利益才是人与人合作的最广泛共识。

钱财是成事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我们普通人很难有伟人的这种道德修养,但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提升认知。

道德不足,认知弥补。

◆文章来源:安静,文学爱好者。图片来源于网络。#有话说#@ 记录生活 扩展阅读 原创原创散文:彩色的童年原创散文原创:《断线的长情》原创散文|秋子熟了(原创)原创散文|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原创已修改原创散文:我心中的苏轼散文|念你在冬天(原创)散文原创|品读苏东坡

散文精选大全

「最受欢迎关注散文精选大全,邂逅诗歌散文」

诗词 | 朗诵| 短片 | 散文| 段子

品散文,阅人生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001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