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顺治年间,北京的顺义县有一家姓贡的大户,家有田地百顷,驴马成群,中年生下一个儿子,乳名叫庆有。给贡大户家种田的佃户长工叫李大,这一年也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李福。待贡庆有长到七岁,贡大户就请了一位饱学的先生教儿子读书。佃户李大,见贡大户儿子读书,于是央求贡大户,将儿子李福伴庆有读书并获得同意。光阴似箭,到了李福十四岁时,就和庆有共住书院,日即同读,夜即同宿。有一夜,李福正在熟睡,忽然梦见天上开了一个大门,从天上下来二位神人,正落在书院中,有一神人手指着贡庆有,问另一位神人说:“他怎么样 ”那神说:“他是全福之人,十七岁中秀才,十九岁中举人,将来官位升到二品,一世荣华富贵。”那位神人又指问李福,问另一位神人说:“他呢 ”那位神人说:“这是个苦命人,贫苦一世功名无份。”说完二位神人冉冉登空而去,二神人进天门后,天门关闭如初。李福醒来,认为奇怪,就将梦中所见告诉他父母和其它人。
待到贡庆有十七岁,果然中了秀才。这时李福已不读书,在家种田,李福虽然种田,心中却留意贡庆有的行为,他见庆有刻薄成性,作恶多端,残忍暴戾,无一是处,而庆有自从中秀才后,一直高升,果真升到二品大员。但庆有作官,贪脏舞弊,残毒百姓,打击忠良。庆有的行为,在李福的心目中完全是罪恶,认为庆有必得恶报。谁知庆有到了七十一岁,人才两旺,孙子满堂,非但如此,庆有还能预先知道他自己几时死,在未死之前,就告诉他儿子,如何料理后事。但李福同庆有的行为大不相同,李福对自己是克勤克俭,对人则量力行方便,是善就为,是恶不为,对于庆有这种恶人,居然能享一世福,而且还预知死期,他心中非常不平,认为阴司地府也有了徇私舞弊,决心随庆有到阴间看个究竟。于是也告知他的儿子,我到某日也死,也叫儿子料理后事,但李福自己心有成竹,他是想看看庆有死去之后阴间对庆有究竟如何,非跟着他看个清楚不可。李福对儿子说几时死,并不是真知,而是准备了一包毒药,如果庆有真的如期死了,他也就吃毒药,跟着他去见阎王。哪知庆有到了他预说的死期,真的死去,李福也服毒药死了。去到地府,正赶上见到阎王出来迎接庆有,阎王将庆有的事办完,这才来见李福,说:“你怎么也来啦 ”李福说:“我是为跟着庆有而来,阳世之人,怕权势、敬财主,怎么你阴曹地府的阎王,也怕权势敬财主啦 那贡庆有在人世,残毒刻薄、作恶多端,我想在阳世他没遭到恶报,到阴间定受极刑,没想阴世与阳世一样。”阎王说:“你稍微等一等,叫你明白。就命令判官将生死簿子打开一看,在庆有的名字上,一行一行。阎王说:庆有因前世做了很多大善事,这一世虽然作恶,将前世的善功消耗了不少,但还余有大善很多,转到下一世还是享福,不过没上一世大啦。至于他所作之恶,还未到成熟期,你李福前世没有善事,所以在世应受苦。但因为你有了觉悟,一心做好事,所以你在世虽然不算享福,但衣食无缺,也算过得去,但你再转生,就享福大的多了。李福恳求阎王,转世时不给自己迷魂汤吃,使他转世后,能再看庆有的行为结果,阎王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福又跟着庆有转世,因他未吃迷魂汤,一切全知,见到庆有又是生到富贵家,他自己转生在中等人家,仍是慈善修行。庆有后来长大,官当到县长,仍是残毒百姓,全无一点恻隐之心,居官贪脏、诬良为盗。为追逼口供,挖去人的双眼;又因一案,剁去人的双腿。庆有活了七十多岁,得病而死。李福因笃志修善行慈,已修得阳魂可以入阴间了。这时他见庆有死去,李福就端坐着,灵魂跟着庆有去见阎王。这一次与前不同,阎王先来接李福,而后才审判庆有,一看庆有的名下,善福已全部享受耗尽,在当官时,挖了人的双目、剁了人的双脚,这两件事,无善抵偿,只得用身还债,判庆有转世生在一个穷苦人家,双目失明,双足残废,每天上大街乞讨,苦不堪言。而李福见到庆有三世果报,心中更怕迷失本性而堕入轮回,就坚志修行,度已度人,最后功圆果满,得成正果,永脱轮回之苦。
图片来源:网络
:
【随喜(梵anumodana,巴anumodana,藏rjes-su yi-ran%-ba)】
随顺欢喜之意,即见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随之心生欢喜。《大品般若经》卷十一〈随喜品〉云(大正8·297b)︰‘是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福最上第一,最妙无上,无与等。’《法华经》卷六〈随喜功德品〉云(大正9·46b)︰
‘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中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又,《大智度论》卷六十一对随喜的意义曾作诠释。其文云(大正25·487c)︰
‘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作是念,一切众生中,能修福行道者最为殊胜。若离福德,人与畜生同行三事。三事者,淫欲、饮食、战斗。能修行福德,行道之人,一切众生所共尊重爱敬。譬如热时清凉,满月无不乐仰,亦如大会告集,伎乐肴馔无不毕备,远近诸人咸共欣赴。修福之人亦复如是。(中略)诸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三世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中略)于此福德中,生随喜福德,是故名随喜。(中略)问曰︰求佛道者,何以不自作功德而心行随喜?答曰︰诸菩萨以方便力,他勤劳作功德,能于中起随喜者,福德胜自作者,复次是随喜福德,即是实福德。所以者何?念过去佛即是念佛三昧,亦是六念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等。因行清净戒入禅定,起毕竟智慧和合故,能起正随喜,是故不但随喜而已,亦行是实法。’
此谓行福德者为诸人所尊重爱敬,而随喜福德,其功德更胜于自作者,且随喜福德亦可视为实德。
《法华玄论》卷十谓随喜有通别二种,‘通随喜’者,见闻觉知他人所作之福,皆随顺欢喜‘别欢喜’者,乃依五十功德之说,而特别对《法华经》随顺欢喜。此外,又说大小二乘随喜之不同,大乘随喜广通三世十方佛及弟子,小乘唯局三世佛;大乘随喜法身功德,小乘唯限于迹身功德;大乘回向萨婆若,趣一切智,小乘则无此回向;大乘通有漏、无漏,小乘唯局于有漏心。又,随喜原属化他门,然在随喜之时,内心自除嫉妒烦恼,故亦通于自行门。
◎附︰印顺〈随喜功德〉(摘录自《华雨集》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
随喜(anumodana),是对于他人的所作所为,内心随顺欢喜,认可为行得好,合于自己的意思,所以‘随喜’是通于善恶的。简略的说,佛法是浅深不等的离恶行善,这是要自己身体力行的,但不只是自己行就够了。任何一种离恶行善的善行,可分四类︰(1)‘自行’,自己去做;(2)‘劝他行’,还要劝别人去做;(3)‘随喜行’,知道别人做了,起认可欢喜心;(4)‘赞叹行’,赞叹这一善行,赞扬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励大众。大家都向于离恶行善,才是佛教的理想。善行如此,恶行也有‘自行’、‘劝他行’、‘随喜行’、‘赞叹行’;如恶行而具足四行,那可是恶性深重了。
这里,约随喜功德说。一切善行,不外乎一般人的人、天福德;声闻与缘觉乘──有学、无学功德;菩萨发大心,广修福慧,自利利他的功德;如来圆满大菩提,现成佛、说法、入涅槃等最胜功德。对于这一切功德,都‘心生欢喜’,如《普贤行愿品》说︰‘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般若经》〈随喜品〉也是这样,不过与般若相应,无相无著(是难行道)而已。《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听闻随喜而转化他人。‘随喜功德’,是一切大乘法门所重视的。《大智度论》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这不是说,不需要身语的实际善行,是说见他修福而心生欢喜,是有很大功德的。依《智度论》说︰随喜功德之所以有大福德,
(1)确信福德因果,‘得正见故,随而欢喜’。(2)‘我应与一切众生乐,而众生能自行福德’,作福的一定能得安乐,那就与自己行善一样。(3)‘众生行善,与我相似,是我同伴,是故随喜’。
众生是自我中心的,虽明知行善是应该的,但从自我而起颠倒,每对他人的善行善事,福德慧德,会引起嫉妒,障碍或破坏,这是修菩萨行的大障。如能修随喜行,时时随喜一切功德,那一定能慈心普利,趣入菩提的大道。随喜是‘礼佛三品’之一,是在佛前修的,佛菩萨的功德,当然是随喜的主要内容,但如来化导众生,不弃人、天、声闻、缘觉功德,所以一切功德,都是发菩提心者所随喜的。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卷一〈寿命品〉;《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摩诃止观》卷七(下);《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七之四;《法华经文句》卷十(上);《法华经玄赞》卷十(本);《观经散善义》;《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九。
因果的规律及其运用方法
(转至地藏论坛)
因缘果报(1)什么是因缘果报
在佛法中有很多概念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的,如果搞不清楚一些基本的知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佛法的道理利益自己和他人。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因缘果报、因果的概念。说到因果,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都知道一二。同时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
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相信来世的则会认为这个结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现。大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是不是?
其实佛法讲的因缘果报、因果定律并非如此,严格说来和此完全不同。我们试着给大家介绍一下,因果到底是怎么运行的。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究竟遵循着一种什么规律、我们又如何利用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1)因果是如何运行的
因果业力的作用是如同种子在适合的条件下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一样。
因就是种子。我们从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想过的内容都会成为种子,业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赚点钱、或者我要去某个地方玩。这都是因。我们说的话、做的每件事情,都会成为种子。
一颗种子,要有适合的土壤、阳光、水分才会成长、结果。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种子逐步成长最后结出果实,这个过程就仿佛我们造作的业因,聚集各种助缘,最后得到结果。
什么是缘呢?同样是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做得事、说的话、思想的内容。这些不仅仅是种子,同时还是其它种子的缘、助力。
比如一个人想去某地游玩,这是个想法,正好他有钱、有福报、有时间、天气、环境都合适,这些是缘,于是就去了。没想到他从前欠了别人的赌债,结果在玩地方遇到债主了。被打了一顿。于是去游玩这件事情,虽然是他当初想法的果,这个果是各种条件聚集而形成,同时又成了他被打的缘,另一个果报的一个助力。
因果就是如此运行,每个因都在适合的条件下发展,同时又对其它的因的发展起着作用,相互缠绕、相互影响。非常复杂。复杂到我们普通人是难以想象的。
如果非要用比喻来讲:每个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没有尽头的森林,无数的种子、无数的发芽、开花成长、无数的果实。而果实则继续变成种子。不同的植物之间又相互缠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或者也可以比喻成一张没有边际的大网、上面纵横交错着种种因、种种缘、而这些条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交汇点:果报,无数的果报又继续和其它的因缘相交汇,层层叠叠无有穷尽。
佛在《佛说福力太子因缘经》讲:
假使经百劫不坏诸业因
因缘和合时有情随受果
就是说我们造作的业因,种种因,哪怕是过了很久很久的世间,依然不会损坏,无论我们做得是善因、还是恶因。都会成为一颗种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条件具备,那么就会有果报出现。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华严经》讲:于一业分别知无量诸业种种缘造。如一业。一切诸业亦复如是。
就是说,从单单一个业力来认识,就可以知道我们大家的无量业报、果报,都是由种种缘的聚合而成。就和这一个业力一样。我们自身的一切业力、果报都是如此的。
佛法讲的因果,并不是简单的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样。佛法讲的因果,是指出我们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么运行的,都是因为有因、有种种缘的配合,最后形成的果报。
有人会说这似乎没什么,挺简单啊。是挺简单的,我们后面还得深入介绍,因果的特性,它有什么特点。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因果这种规律来造福自己和他人。
因缘果报(2)因果的特性之一
前面说了因果的运行。那么按照这个因果运行的模式,我们还需要了解因果的几个特点:
1 因果是自作自受的
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导致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
<般泥洹经>讲:‘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哪怕是父子至亲,其造作的业因也不会因为亲缘关系而有一丝一毫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父亲造作了什么罪过,结果牵连到一家人都受到打击。于是很多人就误以为业力是可以传递的。甚至于发展出世俗中自己造福儿孙享用的观念。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一个人犯罪,全家受到牵连,依然是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因,故此会有果报。而不是因为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其它人得到果报
我们也同样看到,一样有很好的父亲却生出一个不幸的儿子,一个作恶多端的人,他的亲属竟然很好。用业力可以传递、可以代受的理论是解释不同的。
一个国王的儿子成为王子,并不是因为国王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个儿子一定造作了与此有关的业力。国王不过是助缘之一。
在经典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叙述:
《佛说无上依经》:如来知见自业自受。无有自作他受果者。
《诸法集要经》:
诸愚夫异生由因缘和合
流转三界中皆随于自业
非自作他受非他作我受
2 因果各业不同
《大庄严论经》讲:
复次我昔曾闻。有一国中王嗣欲绝。时有王种先入山林学道求仙。即强将来立以为王。从敷卧具人索于衣服及以饮食。时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王于今者不应事事尽随我索。我唯知敷卧具事。洗浴衣食。悉更有人。非我所当。以此喻可知一切诸业。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业亦如是。各各不同色无病者财物可爱。智等诸业各各别异。有业得无病。有业能得端正色力。如彼仙人从敷卧具人索种种物终不可得。若生上族不必财富。诸业受报各各差别。不以一业。得种种报。若作端正业。则得端正色力。财富应从余业索。是故智者应当修习种种净业得种种报。
这里说曾经有一个国王,没有儿子,于是入山学道求仙,希望将来有个继承人。于是向跟随他的负责卧具的仆人要衣服和饮食。这个仆人就说,大家各有分工。大王不该什么事情都和我来要,我只知道卧具的相关事情。而衣服饮食则有其他人。不是我来负责的。
这个故事比喻的是一切诸业,如同仆人各有分工一样。各个不同。健康、财富、容貌、智慧这些业力都各个不同。
有的业因可以得到无病的果报,有的则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个国王一样向负责卧具的人索要其它的东西是得不到的。
如果生为皇族或许便无须财富,各种业力的受报是不同的。不会因为一种业因得到各种果报。如果你做了容貌端正的业因,那么就会得到这个果报。而财富则应该从其它的业因得到。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造作各种善因、善业得到各种不同的果报。
这个故事讲的非常形象。
所以大家以后不用问,我放生了怎么夫妻还是老吵架、我都布施了怎么还得病、我已经不邪淫了怎么老是发不了财?
这就和国王向管卧具的仆人要饮食一样。业力各有各的果报。
因缘果报因果的特性之二
一业多果,多业一果.
在佛法中讲述的因果业报都提到过,一种因会得到不同的果报。但这些果报都是与此业因属于同类的。
比如不邪淫的果报,经中讲:邪淫有十恶事。何等十。常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败躯身。不检其妻。不守财贿。常为人疑。宗亲不信。种业如是。门不贞洁。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设得为女非独一主。设得为男驰骋邪淫。自失其妻。是十恶事。
所以种下一因,得到的可能是多种果报,这和我们自然界的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果实总是比种子大,而且还不止一个果实。
再比如说杀生得到的果报,决不仅仅是被人杀这么简单。一命抵一命的说法在因果理论中是不现实的。
不要认为因果就是欠债还钱、杀人偿命那么简单。问题其实非常多。
在《鬼问目连经》就叙述了非常多的业力果报的例子,例如:
一鬼问言。我一生以来。恒患头痛。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好以杖打众生头。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一鬼问言。我一生已来。顽无所知。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强劝人酒。令其颠倒。今受花报果入地狱。
这里说的花报,就如同种子开花一样刚刚显示出样子来,真正的果实还没来到。
这些鬼问目连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痛苦,目连就告诉他们从前他们做过什么业因导致的,而这个业因并未完全成熟,刚刚才显现出效果。将来的果报是在地狱。
这里的鬼的痛苦之处,也并非是什么怨亲债主跟着它、陷害它、它已经是鬼了。而是果报如此。
从这里我们了解我们遇到的事情,有的未必是真正的果报,真正的问题恐怕在现世还未到来。
那么什么是多业一果呢?
这个很好理解了。那就是最终的果报是多种业力的集合。比如上面《鬼问目连》中说的一样,这个鬼为什么经常头痛呢?因为曾经喜欢用棍棒打别人的脑袋。它肯定打了不是一次,这些业力集合在一起导致了地狱的果报。如果它仅仅偶尔打过一次别人,果报则肯定不是这么严重。
如果你造作的同类业力特别多,结果也一定很大。就是这个道理。
4 因缘果报的运行由心调控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
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大家注意这句业集随心。业力的聚集是跟随什么呢?是心在控制。
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中还讲过: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就是说起妄想心,执著我、和我所有的这种心念,导致造作聚集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
因缘果报的运行是跟随心的操纵。而我们只要明白这个关键,就可以运用它转变我们的因果运行。让它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业力推动。
因缘果报
如何运用因果
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有什么用呢?佛法叙述的道理其实在现实中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因为因果的道理是叙述世间运作的真正规律,所以我们能利用这个规律给自己造福,为自己带来无穷的利益。
大家学习佛法,并非有很多人一开始就是为了求得无上智慧,或者求得解脱轮回,并不是为了这样的目的。大部分人是为了现生、甚至来生得到一些现实的福报、利益。仅此而已。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
对的,严格来说学习佛法本质就是如此,就是为了令自己更幸福、更有福报、更有智慧。虽然有人的目的有些局限,但本质是一样的。
《大般涅盘经》讲: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什么意思呢?所有学习佛法的人,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什么修习佛法?是为了能让从前的恶业减轻,定业减轻,轻微的业力不再受报。
我们大家从前都曾经在身语意上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业力,这些业力有善有恶。这些业力都会导致相应的果报。而果报就是我们现在现实中所体现出来的贫富、贵贱、吉凶、平安或灾祸、健康和疾病等等情况。这就是果报。
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改变这种果报,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让比较严重的恶果,变的轻微。这就是目的。
所以我们不必以为自己学佛的目的是为了现实中能得到什么利益而觉得忐忑不安,相反这恰恰是我们学习佛法的原因。当然我们得按照佛法中叙述的来做。不能道听途说,仅靠自己从社会上听闻来的一知半解来指导自己。真正的佛法是在释迦牟尼佛讲述的经典当中。
果报有好有坏,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坏的果报不再出现呢?
前面我们说了因果的运作就如同种子遇到了适合的土壤、水分、阳光后发芽、成长、结果一样。
我们从前作的业力、曾经做过的身语意恶业,是无法消除的。已经做了的不可能让它消失。如同种子已经种下,如果不想让它发芽、成长、结果,该怎么办?
很简单,不给它水、阳光、适合的土壤,这种子自然就不会发芽、不会成长。不会结果。
于是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一再宣说,如何灭除恶果:《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说的再清楚不过了。一切我们的各种境遇,无不是各种缘的聚合。这些缘、条件相互聚集才会形成果报。如果没有了适合的缘、条件那么自然就没有了这些果报。
所以想要没有不好的果报、消除各种灾难、贫穷、疾病等等不如意的事情。该怎么做?消除导致这些果报的条件就可以了。没有这些条件,自然就不会再有这些结果了。
比如你现在的财富很少,这是因为你从前造作的业力、各种缘的作用,肯定是贫穷的因、贫穷的缘聚集在一起导致的,而且从前也没有多少富有的因缘。故此有这个果报。现在怎么办?断除各种贫穷的恶业,就是减少贫穷的条件、因缘。造作各种富有的因缘,这样才会改变。
释迦牟尼佛用了更多的比喻来和我们谈这个问题:
《大般涅盘经》讲:
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比如有两个人犯了王法,那么一个眷属众多,来帮助他开脱,可能就会得到更轻的判决。比如现在如果你有钱可以请个好律师,那么打官司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而有智慧的人,因为善业多,就和眷属众多一样,可以得到比较轻的果报。而愚痴的人,因为造作的善业少,就和眷属少一样,造作的恶业可能会收到比较严重的果报。
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假如一个人从前做过很多善业,得到各种福报,那么哪怕从前造作了一些恶业,其果报并不严重,甚至可以承受。试想一个人有很好的福报,果报是亿万富翁,那么从前他造作的些许财富损失的恶因,不会导致很大的影响。体现的并不明显。
善男子。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
又如,一个人强壮有利,身体壮实,那么他要是落到沟壑泥潭当中可能就能生还,而瘦弱多病的人可能就会丧生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赖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
又如,两个人都服了毒药,一个人会各种咒术,有各种药物,一个没有,那么没有的人可能马上就死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又如,两个人都饱食,一个因为年轻气盛可能就完全消化了。一个则恐怕年老体衰会因为一顿饱饭而得病。
善男子。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又比如,两个人被国王抓住,有智慧的人可能会想办法逃脱,而愚痴的人可能就没有逃脱的时候了。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又比如,两个人都路过危险的道路,眼力好的人可能过去没什么事,平安度过,而另一个眼力不好,则可能坠落悬崖。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
又比如:两个一起饮酒,一个吃了些东西,一个没吃多少食物,前者可能喝酒没事,后者可能胃出血。
善男子。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又比如:两个人在战场杀敌,一个人有一副结实的铠甲,一个人一身布衣。前者可能战胜对手。后者可能被杀。
复有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
又比如:两个人被粪便污秽了一副,一个人去清洗,一个人不去清洗,那么不清洗的则污垢会越来越多,而清洗的,衣服会十分干净。哪怕从前曾有污染。
复有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
又比如:两个人都乘车,一个人乘的车有轴有轮,自然随意来往。一个则无轴无轮,根本不会移动。
复有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
又比如:两个人都履行,一个带有足够的干粮、一个则空手前往。那么前者可能遇到危险平安度过,后者恐怕无法坚持。
复有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又比如:两个人都被盗贼劫夺,一个人另有宝藏,一个没有。那么前者不会担忧,后者则被洗劫一空,十分忧愁懊恼。
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有善藏者重业轻受。无善藏者轻业重受
有智慧的人,有善业如同宝藏,即便有恶业,受报也会轻。没有善业的人如同没有宝藏,一旦受报会果报严重。
这么多的比喻,其实就讲了一件事,我们现在果报如何,就看我们的各种缘的作用,如果善业多,善果多,则果报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种方面好的境况,如果没有善业,只有恶业、或者恶业多,则现在的果报就有些惨了。
故此,佛法讲:诸恶莫做、诸善奉行。
这是我们改变果报的不二法门。不再造作恶业,减少恶果的缘,造作各种善业,添加善报的缘,那么我们现实生活就会逐步好转,恶果消失、善果日增。因缘果报(4)运用因果的诀窍!{不看可后悔}
我们如果了解了改变因果的原理,就可以知道如何做才能逐步改善目前我们所处的境遇,让自己的果报越来越好。
当然改变因果还是有诀窍的,如果我们不知道怎样巧妙地改善因果,那么可能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前面说了改变因果,就是增加善缘、善因。造作善业。减少恶缘、恶因,这样可以消除恶果形成的各种条件,从而使它不在出现,或者即便出现也较原来大大缩小。
但是这个因缘聚合的过程是怎么运行的呢?
《占察善恶业报经》讲: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缘合故有,缘尽则灭,这个我们清楚了,就是讲我们所遇到的种种境况,都是各种条件聚集起来的。这些条件如果没有那么果报也就没有了。
那么这些条件是怎么聚集起来的呢?我们看到后面的说明:业集随心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我们的业力怎么运作是跟随我们的心来的,是由我们的心来调控的,是我们的心来指挥的。
所以如果想要改善目前的境遇,抓住诀窍的话,就得知道这一点,从这一点着手,就会事半功倍,甚至无本万利。
那么我们看看世尊对于业力的聚集是怎么说的:
《业报差别经》讲了四种情况:
复有业作而不集。若有众生。身口意等。造诸恶业。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有人造作了恶业,但却没有聚集,不形成果报,因为他造恶之后,害怕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懊悔,认为这是不应该,而且不再造作这样的恶业。这种情况下虽然造作了恶业,但却不会聚集成果报。
复有业集而不作。若有众生。自不作业。以恶心故。劝人行恶。是名集而不作。
有人虽然自己不造作恶业,但却会有恶业聚集,有恶报。这样的人是虽然自己不造作,却以恶心、劝他人造作。这样的行为,即便自己不造作恶业,但仍然有恶业聚集。仍然会有恶果。
复有业亦作亦集。若有众生。造诸业已。心无改悔。而复数造。亦劝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那么即造作恶业,也不改悔、还继续坚持,甚至还劝他人,这样的情况是即造作,也聚集,恶报来的就快了
复有业不作不集。若有众生。自不造业。亦不教他。无记业等。是名不作不集
那么自己不造作,也不教导他人造作恶业,或者是无记业(就是不算善、也不算恶的业力)都是不作不集。
这四种情况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我们业力运行的种类。同时也指出了我们想要改变因果的的方法。
从前我们都造作过恶业,那么想要它不形成果报,该怎么做呢?
那就是: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
这样就对了。这样就可以令自己的境遇逐步好转。这里并不牵扯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精力、财力、仅仅是心念的转变。就可以了。
那么这也是我们改变因果的诀窍。业集随心,改变我们的心,就能改变业力聚集的方向。
在《骂意经》中讲过: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
你做什么样的功德,修福造寺、甚至救人放生,都不如什么?守意一日,让自己保持善意,没有恶意来的更有价值,更有福报。
这更注解了我们所说的这个改变因果的诀窍,以心为主,以调整我们自己的心念为主。抓住这个就是抓住了诀窍。
否则你天天去放生布施、天天去造寺搞慈善,未必这个业力很快就聚集变成果报。就是可能出现作而不集的现象。
这是很多佛弟子长期迷惑的事情,我做了那么多善事、布施了那么多钱、放生多少多少。为什么现在生活不好呢?这也叫作而不集!就是这个原因。
为什么作而不集?因为我们的心没调整好,我们平素的念头有太多的缺陷,有不少的嫉妒、嗔恚、骄慢、邪见等等,这些会聚集什么?聚集恶业。
哪怕你做了不少的好事情,但善业没聚集起来,形不成果报,也就反应不到你的生活中。
这一点大家一定注意。很多人不重视这个,却认为自己行善没有好报,是不了解因果的运行所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000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真相大白
下一篇: 观音寺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