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天气往往较为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而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或者产生大便干结等症状,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秋燥”,处暑的“秋燥”属于温燥,气候变化差异大,常使某些疾病在这时候复发或加重,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等。另外,由于早晚温差大,极易感冒。
处暑时节极易感冒
预防秋燥和感冒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强体质,尤其是着重睡眠充足及睡眠品质。
睡眠可消除疲劳,并使大脑及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睡眠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睡眠要充足
处暑节气中,老年人的气血阴阳都容易产生亏虚的情形,可能会出现昼不寝,夜不瞑的少寐现象,所以老人家在这时候更要坚持有午睡的好习惯。
古人在睡眠养生法中强调睡「子午觉」的重要性,所谓「子午觉」就是每天在子时、午时入睡。
子午之时刚好是阴阳交接之时,这时候人体阴阳盛极而衰,致使气血产生失衡现象,所以必须静卧以对。
凌晨至4时为体内各项器官功能降到最低点的时候,中午12:00~1:00为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段。这两个时段最好能进入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 养生 ,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人所周之的。但历代医家和 养生 家对睡眠 养生 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
处暑时令特点
著有《清嘉录》的顾铁卿形容处暑:“土俗以处暑后,天气犹暄,约再历十八日而始凉;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说,处暑后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炎热天气。
处暑节气在每年8月23日,处于太阳黄经150度。“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含有秋季又见暑热气候,仅次于夏季的含义。
处暑三候为:“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而后食。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第三候“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就是成熟的意思。
处暑 养生 要领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而发生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肃霜、蛇檀(鳝)、鱼鳖、耍(蠕)动之徒,胥(须)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夕)不卧,百日不复。”可见不但人需要睡眠,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睡眠。也就是说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四期:入睡期、浅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前两个时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后两个时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四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这是秋季 养生 的重要方法。
处暑时节不宜急于增加衣服。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
可吃温补食物。脸无痘、面不红者若有吃辣味的习惯,可适当吃些辣椒、胡椒之类食物;有饮酒习惯者可适量少喝点儿酒,其中白酒、黄酒一定要加温;主食以吃精白面补气为好;喜欢吃红枣、桂圆者,早晨可吃几颗;酸味主收敛,因此喜欢吃酸味者,可适量吃些酸味食品。
处暑衣着要领
初秋切勿过度御寒,否则身体抗病能力会下降,反而容易生病。
“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添衣与否应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决定,只是不宜添得过多,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初秋的天气变化无常,“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若要安逸,勤脱勤着”。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随增随减。特别是老年人,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吏应及时增减衣服。
处暑起居须知
处暑时节,炎热的气候已接近尾声,早晚温度低,白天气温高。此时节的显著气候特征为干燥,天气少雨,空气中湿度小。人们往往有这种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毛发枯而无光泽,头皮屑增多,大便干结。这都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秋燥。此时节的秋燥属温燥,发展病症为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时节,自我保健防秋燥就显得十分重要。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00—4:00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中午12:00~13:00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老年人睡子午觉(即每天于子时、午时入睡)可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因此,老年人在加强睡眠的同时,除了应该早睡早起外,最好是在中午12:00—13:00时之间午休。古代 养生 家说:“少寐乃老人之大患。”《古今嘉言》认为老年人官“遇有睡意则就枕”。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寝、夜不寐的少寐现象。另外,古人在睡眠 养生 法中还强调子午觉的重要性,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
处暑 养生 食谱
处暑时节 养生 要顺应“秋老虎”的气候特点,其饮食方案如下。
木耳粥
制作原料:黑木耳30克,粳米10()克,大枣3~5枚,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先将黑木耳温水浸泡半El,洗净后待用。粳米与大枣同煮,煮沸
适宜人群:适用于痰中带血、慢性便血、虚劳咳喘、痔疮出血及眼底出血者等。禁忌:腹泻之人少食用。
禁忌:腹泻之人少食用。
木耳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木耳可凉血止血,治疗各类出血病。木耳中所含的同醇类成分具有维生素D的作用,有利于钙的吸收,可预防小儿佝偻病和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木耳含有多糖类和磷脂等营养成分,可补脑强心,义可防治血管硬化、高血压病等。此粥有益气养胃、滋阴生津、润肺止血、补脑强心的功效。
制作原料:玉米须100克,甲鱼1只,葱、盐、黄酒适量。
制作方法:将甲鱼去头、爪和内脏;玉米须洗净,装入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将甲鱼、药袋放入沙锅内,加姜、葱、食盐、黄酒、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后,转用文火炖熬至熟,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口渴神倦,高血压、糖尿病者。
玉米须味甘,性平,人肝、肾经。《滇南本草》说:“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怕冷发热,头疼体困。'’据现代医学研究,玉米须有利尿作用,对肾脏病、浮肿性疾病、糖尿病等有效;对胆囊炎、胆结石、肝炎性黄疸等有一定疗效。玉米须与龟烹制而成的药膳,具有养阴补血、消渴降压之功效,适合中老年人。
鸡蓉鹌鹑蛋
制作原料:鹌鹑蛋20只,鸡胸肉150克,火腿10克,鸡蛋3只,鸡汤500毫升,料酒30克,味精1克,精盐2克,湿淀粉50克,食用油80克。
制作方法:鹌鹑蛋煮熟剥去壳,鸡蛋去黄留清,鸡胸肉洗净剥去筋打成蓉泥,放入碗中,用料酒、精盐1克、湿淀粉15克、蛋清和30毫升清水搅匀调成鸡蓉。净锅置火上,注入鸡汤,放入鹌鹑蛋、精盐、味精1克烧开,用35克湿淀粉勾芡;把鸡蓉徐徐倒入搅匀,待鸡蓉受热稠浓时放入油渗进鸡蓉,盛入大平盆,撒上火腿末,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虚劳赢瘦、中虚少食、消渴者。中老年人常食,能抵抗衰
老。可用于营养不良、贫血、结核病及高血压、血管硬化等。
鹌鹑蛋性甘,味平,能补益气血,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所含蛋白质、维生素Bt、维生素Bz、卯磷脂、铁等均高于鸡蛋,并含芦丁等有益物质。
莲子牛肚
制作原料:莲子40粒,牛肚1个,香油、食盐、葱、生姜、蒜、酱油各适量。
制作方法:将牛肚洗净,然后把去心的莲子装在牛肚内,用线缝合,放锅中加水清炖至熟。熟后待冷,将牛肚切成丝,与莲子共置盘中,葱、姜、蒜洗净切成粒,加酱油、香油拌匀,即成。
适宜人群:适用于病后体虚、小儿疳积、尿频、虚烦不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少便溏、虚劳消瘦者。
禁忌:腹满痞胀或大便燥结者不宜食用。
莲子味甘涩,性平,能补脾益胃,涩肠固精,养心安神。牛肚,即牛胃,呀甘,性平,能补虚益脾胃。
处暑滋补原则
人们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耗损大,而进食较少,当天气转凉,调补一下身体颇有必要。因此秋季一到,气温逐渐下降,人们便习惯地想到要补养。但那科不管肌体情况,把许多补药、补品,如人参、鹿茸、鸡肉、羊肉等等集中突击食用,是很不科学的,不但对 健康 无益,反而浪费财力、物力,甚至还会损害身体。
因此。秋季六节气 养生 的饮食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换季是人们抵抗力最弱的时候,如果体质不佳就非常容易得病。这时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食品,对于身体 健康 大有好处。
处暑 养生 运动——慢跑
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变化,体内的阴阳、气血亦应随之产生“收”的改变。秋季是由“盛长”转向“闭藏”的收敛过程,故此时要特别注意动与静的科学安排。不可经常大汗淋漓,使阳气外泄,伤耗阴津,削弱肌体的抵抗力,慢跑节奏和缓,而且运动量适中,因此就成了处暑时节理想的运动项目。
慢跑之前,先原地站立,或缓慢行走,放松形体,调匀呼吸,集中注意力:有了心理准备后,再迈开两腿,缓慢小跑。
跑时头正颈直,上身微向前倾,双目平视,两手自然握成空心拳,前臂弯曲90度。自然呼吸,呼吸宜均匀、深长。全身放松,保持乐观心情,面带微笑.意守丹田,排除一切杂念,只想跑步是强身坚志的有效手段。慢跑过程中,步子可迈得大一些,但每一步都要踏得稳。两臂随前后摆动,尽量用脚尖着地,以增证脑细胞的氧供应,防止脑动脉硬化。慢跑还能增加能量消耗,刺激新陈代谢。
初练慢跑,宜短距离,以后逐渐加长。体弱多病者,可用慢跑——快步——慢跑的办法,跑几步,走几步,随体力的增强,再逐渐减少步行量,增加慢跑运动量。慢跑结束后,要做做深呼吸,让全身彻底放松,并继续行走一段距离。
处暑时节要谨防的几种疾病!
处暑时节,天干气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在此节气中,我们为大家提供如下几种常见病的自我保健方法:
肺结核: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带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
1、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 *** 特别敏感。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所以,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睡觉时盖好腹部,还可 *** 肚脐,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
2、多喝水、喝粥,预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
所以一定要多喝水、多喝粥,增强水分的摄入量,并多食用多汁的蔬菜水果,诸如梨、葡萄、西红柿、冬瓜、百合、白萝卜、胡萝卜等,不但有利于维生素的补充,还能够增加水分的摄入。
3、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觉,保持充足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而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能使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所以,此时的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做出调整,最好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就上床入睡,早上六点左右起床,中午适当午休,睡好子午觉。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极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衡,需要静卧养气。
4、不要过早添加衣物
处暑之后昼夜温差较大,频繁出入空调房的上班族,要注意预防感冒。
另外,不要过早地增加衣服,尤其是小孩。不少家长看到季节变化,生怕孩子生病,于是急忙给孩子增加衣物,这种做法不科学。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抵抗力,如果在这些抵抗力发挥作用之前,就通过人为的方法制止,反而对身体不好。也就是说,在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5、少吹空调、少开电扇、关窗睡觉
处暑时节早晚温差较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发作,也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的高发期。而经常吹空调、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还可能导致腹泻、胃炎和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所以尽量要少受“冷 *** ”,不食用太多的冷饮,少开空调、电扇,注意保暖。 外出时要带足衣服,切忌迎风而立,避免受凉。
6、锻炼要坚持,但切勿过量
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处暑节气以后,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锻炼。但运动切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7、多吃清热安神食物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另外,随着气候渐渐干燥,身体里肺经当值,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防止燥邪损伤身体。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qiujiys/195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秋季养生把好5大预防关
下一篇: 6大妙招助上班族解”秋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