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桂枝、半夏、茯苓、桔梗、米仁、骨脂、干姜、泽泻。
功能主治 : 少阴伤寒,咽痛,下痢,脉沉细,舌白不渴。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录 : 《喉科家训》卷二
半夏是我们国内常用的一味中药,所以了解它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还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及禁忌,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1、中药半夏既燥湿以化痰,又善和胃降逆止呕,对多种呕吐均可应用。用治痰湿犯胃或胃寒呕吐者,常与散寒止呕的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若胃虚不纳,反胃呕吐者,可配伍补气和中的人参、白蜜等同用,如大半夏汤;若与清热降逆之品同用,亦可治胃热呕吐,如配黄连、竹茹、橘皮同用,谓之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还可用于妊娠呕吐,可配伍人参、干姜同用,如干姜人参半夏丸;亦可配伍苏梗、砂仁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之品同用。
2、中药半夏具辛散温燥之性,能燥湿化痰,为治疗湿痰、寒痰咳嗽的要药。常用于湿痰犯肺而见咳嗽痰多、胸膈满闷、呕恶不适、苔腻脉滑,常与橘皮、茯苓、甘草同用,如二陈汤;若寒饮犯肺,咳嗽气喘,痰液清稀者,可配细辛、桂枝、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者,则须配伍黄芩、瓜蒌、胆南星等清化热痰之品同用,如清气化痰丸。
3、中药半夏主归脾经而能燥脾湿以除生痰之源,配伍熄风之品,可治脾湿生痰、肝风内动所致的风痰头痛、眩晕,兼见胸膈胀闷,苔腻脉滑之症,常与天麻、白术等同用,如半夏白术天麻汤。
4、中药半夏具有辛散消痞、化痰散结之效,故可用治胸脘痞闷之证。如为寒热互结而见脘痞呕恶者,可与黄芩、干姜、人参等配伍,以寒热互用,如半夏泻心汤;如为痰热互结,痞闷呕吐者,可配伍黄连、瓜蒌等同用,即小陷肠汤。若痰气互结,梗于咽中,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称为梅核气,可配伍厚朴、茯苓、苏叶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
5、中药半夏内服外用均有消肿散结之功。如治瘿瘤、瘰疬痰核之症,可与昆布、海藻、贝母等化痰软坚散结之品同用。用治痈疽发背及乳疮等症,可用生半夏为末,以鸡蛋白调涂患处,亦可用鲜品捣烂外敷。
半夏的宜忌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其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半夏由来的传说
黄某,女性,48岁
就诊时间:2017.05.27
头晕12天,患者12天前出现头晕,头晕眼花,无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无肢体偏瘫,坐在床上,在当地查头颅MRI未见异常,输液八天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依头晕。
刻诊:头晕,头重,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口苦,无胸胁胀满,无心烦,二便正常,饮食尚可,面色黑,有水斑,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茯苓30g,桂枝15g,苍术30g,甘草6g,半夏12g,厚朴12g,生姜10g,草果10g,佩兰10g,藿香10g,天麻25g,防风10g
四剂,日一剂,水煎服。
此患者可辩的阳性症状不多,但患者的面色,舌脉来看不难看出,水饮为患,脸上为水斑,为苓桂术甘汤适应症,水湿滞于中焦,开中焦水湿,加佩兰,藿香,草果祛中焦之湿。
四剂服用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肾气丸调理而愈。
今天一头晕患者进来。
主诉:头晕15天
现病史:15天前出现头晕,无天旋地转,无恶心呕吐,在当地治疗静滴天麻针、口服中药后症状未见好转。
刻下:头晕,晕沉感,无恶寒怕冷,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有痰,耳鸣,胸闷,无胸胁胀痛,纳可,夜寐可,大便偏烂,脉沉细。
我:师弟,你这个病人六经辨证你是如何考虑的?
师弟:患者头晕,耳鸣,有少阳证,大便烂,胸闷,舌胖大,脉沉细,为太阴病里虚寒,所以考虑少阳太阴合病。
我:你在考虑看看?少阳的辨别是否明确?
师弟:头晕,耳鸣不是少阳病吗?
我:六经辨证居于整体的辨证,耳鸣,头晕不能就两个症状诊断为少阳病。
1、主提纲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也即半表半里阳证。
少阳外连于表,内连于里,主持枢机,其气游走于上中下三焦,发病后可波及表里,内外。
2.辅助提纲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mò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我:六经辨证分析:患者头晕,胸闷,耳鸣,脉沉细,为在里的虚寒证,排除了表症,半表半里证,考虑太阴病,水饮上逆清窍,凊阳不升,浊阴不降。
病位:在里
病性:虚证
病势:缓
六经辨证:太阴病
病机:里虚寒水饮不化,水饮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头晕耳鸣,饮停中焦,胸阳不展而胸闷,水湿下而大便烂。
拟方:
茯苓 30g,桂枝 20g,生白术 15g,甘草 6g,泽泻 24g,天麻 30g
中药5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为治疗太阳太阴合病常用方剂,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黄某,女性,48岁
就诊时间:2017.05.27
头晕12天,患者12天前出现头晕,头晕眼花,无恶心呕吐,无天旋地转,无肢体偏瘫,坐在床上,在当地查头颅MRI未见异常,输液八天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依头晕。
刻诊:头晕,头重,无恶寒发热,无口干口苦,无胸胁胀满,无心烦,二便正常,饮食尚可,面色黑,有水斑,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茯苓30g,桂枝15g,苍术30g,甘草6g,半夏12g,厚朴12g,生姜10g,草果10g,佩兰10g,藿香10g,天麻25g,防风10g
四剂,日一剂,水煎服。
此患者可辩的阳性症状不多,但患者的面色,舌脉来看不难看出,水饮为患,脸上为水斑,为苓桂术甘汤适应症,水湿滞于中焦,开中焦水湿,加佩兰,藿香,草果祛中焦之湿。
四剂服用后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服用肾气丸调理而愈。
今天一头晕患者进来。
主诉:头晕15天
现病史:15天前出现头晕,无天旋地转,无恶心呕吐,在当地治疗静滴天麻针、口服中药后症状未见好转。
刻下:头晕,晕沉感,无恶寒怕冷,无鼻塞流涕,无咳嗽,有痰,耳鸣,胸闷,无胸胁胀痛,纳可,夜寐可,大便偏烂,脉沉细。
我:师弟,你这个病人六经辨证你是如何考虑的?
师弟:患者头晕,耳鸣,有少阳证,大便烂,胸闷,舌胖大,脉沉细,为太阴病里虚寒,所以考虑少阳太阴合病。
我:你在考虑看看?少阳的辨别是否明确?
师弟:头晕,耳鸣不是少阳病吗?
我:六经辨证居于整体的辨证,耳鸣,头晕不能就两个症状诊断为少阳病。
1、主提纲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反应,故凡病见有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判定为少阳病,也即半表半里阳证。
少阳外连于表,内连于里,主持枢机,其气游走于上中下三焦,发病后可波及表里,内外。
2.辅助提纲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mò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我:六经辨证分析:患者头晕,胸闷,耳鸣,脉沉细,为在里的虚寒证,排除了表症,半表半里证,考虑太阴病,水饮上逆清窍,凊阳不升,浊阴不降。
病位:在里
病性:虚证
病势:缓
六经辨证:太阴病
病机:里虚寒水饮不化,水饮蒙蔽清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头晕耳鸣,饮停中焦,胸阳不展而胸闷,水湿下而大便烂。
拟方:
茯苓 30g,桂枝 20g,生白术 15g,甘草 6g,泽泻 24g,天麻 30g
中药5付,每天一剂,水煎,口服。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伤寒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为治疗太阳太阴合病常用方剂,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
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
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
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
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
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配伍特点
四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标本兼顾,配伍严谨,为治疗痰饮病之和剂。
我在临床中运用苓桂术甘汤机会比较多,疗效甚好,只要有水湿代谢障碍,湿滞内停,中为阻滞中焦,上而蒙蔽清窍,清阳不展,清阳不升,抓住舌胖大,或有齿痕,苔白或腻,都可以使用。
苓桂术甘汤起到拔阴见阳,太阳一出,阴霾自散。
《金匮要略》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
在《本经》:泽泻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在也是重用泽泻。
治疗眩晕,考虑痰浊引起的,我喜欢用这首方子加减,很少没有效果的。
其中,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泽泻,泽泻这个药我比较喜欢用,在五苓散中我也常重用。
没有头晕了,还要综合调理一下身体,看了舌脉为脾虚水湿,还是从脾胃入手。
一,健脾化湿可以用茯苓,淮山,芡实,炒薏米,白扁豆,等这些食疗之品,性不偏,能起到健脾化湿作用。
二,要动起来,就是发挥阳动的作用,阳主升主化,阳化气,阳能化水湿,今天画了津液在体内代谢图,津液代谢跟五脏密切相关,如无阳,津液停滞,水湿不能运化,影响五脏六俯功能。
所以动能升阳,调整体内津液的代谢,津液代谢无非就是汗,尿液,大便,而我们现在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出汗的能力,反正每天都在冬天里,开车空调,办公室空调,回家空调,整个夏天可能也出不了多少汗。
所以,汗,很重要,无论你用什么方式,站桩也罢,静坐也罢,快走也罢,健身也罢,都需要给水湿一个排泄的通道。
零基础经方学习社群:
我也来分享最近的一个医案:患者女,40岁,咳嗽咳痰鼻塞一月余。
一个多月前开始出现咳嗽咳痰,痰不多,色白,鼻塞流鼻涕,曾服用小青龙汤加减效果不明显,迁延不愈近一月余。
刻诊:鼻塞,流鼻涕,怕风怕冷明显,无汗,比别人要多穿厚衣服,偶头晕,咳痰色偏黄,痰多,咽痒口干明显,无口苦,偶感两侧胸胁部不适,颈项部稍有拘紧感,胃纳尚可,小便偏黄大便正常,舌淡红苔白微黄,脉浮数。
辩证为太阳阳明合病,俗称寒包火。处以:大青龙汤加排脓散 加葛根 前胡 柴胡 黄芩 3剂。
患者服药1剂后诉全身微汗出,鼻子通气了,头脑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清醒,而且感觉腰围比之前廋了一圈,痰容易咳出。
3剂后,患者自诉胸胁部不适没有了,脖子也舒服,鼻子通气了,咳嗽咳痰也基本好转。
患者自诉经方太神奇了,感冒好了,自己好像也瘦了一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半夏理中续膈破寒汤
下一篇: 半夏生姜大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