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普济本事方序

生活百事通 2023-09-22 15:39:47

医之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是非浅识者所能为也。苟一精一此道者,通神明,夺造化,擅回生起死之功。则一精一神之运,必有默相于冥冥之中者,岂 瘼,迨及后世。周有和缓,秦有扁鹊,汉有仓公,魏有华佗,宋有徐文伯,唐有孙思邈,又皆神奇出人意表,背望踵蹑,代不乏人,自兹以往,其妙不传。间有能者。仅可一二数,何古人一精一巧如是,而今人之不逮也。予尝思之。古人以此救人,故天畀其道,使普惠含灵。后人以此射利,故天啬其术,而不轻畀予,无足疑者。予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并失怙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一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杳冥之中题为普济本事 予既以救

针灸培训

桑枝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拼音名5拉丁名6英文名7桑枝的别名8桑枝的处方用名9出处10来源11原植物形态12产地13采收与初加工14生药性状15显微鉴别16桑枝的炮制 16.1桑枝的炮制方法 16.1.1桑枝16.1.2酒桑枝16.1.3炒桑枝 16.2成品性状16.3炮制作用16.4贮存方法 17性味归经18桑枝的功效与主治19桑枝的化学成分20桑枝的药理作用21桑枝的用法用量22组方精选 22.1治臂痛22.2治水气脚气22.3治高血压22.4治紫癜风 23桑枝的药典标准 23.1品名23.2来源23.3性状23.4鉴别23.5检查 23.5.1水分23.5.2总灰分 23.6浸出物23.7桑枝饮片 23.7.1炮制 23.7.1.1桑枝 23.7.1.1.1浸出物 23.7.1.2炒桑枝 23.7.1.2.1检查23.7.1.2.2鉴别、检查23.7.1.2.3浸出物23.7.2性味与归经23.7.3功能与主治23.7.4用法与用量23.7.5贮藏 23.8出处 24参考资料附:1用到中药桑枝的方剂2用到中药桑枝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桑枝 1拼音 sāng zhī

2英文参考 ramuli mori [朗道汉英字典]

mulberry i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mulus mor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hite mulberry branc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ORI RAMULUS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amulus Mor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ulberry i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桑枝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 的干燥嫩枝[1]。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桑枝饮片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黄色或黄褐色,质坚韧,气微,味淡[2]。酒桑枝表面呈黄色,略带焦斑,稍有酒气[2]。炒桑枝表面微黄色,偶有焦斑[2]。

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拼音名 Sānɡ Zhī

5拉丁名 Ramulus Mo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英文名 mulberry ig(《中医药学名词(2004)》)

7桑枝的别名 桑条(《本草图经》)

8桑枝的处方用名 桑枝、嫩桑枝、酒桑枝、炒桑枝[2]。

9出处 出自《本草图经》

10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

《中药大辞典》:桑枝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中华本草》:桑枝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 L.的嫩枝。

11原植物形态 《中华本草》:桑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1~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桑枝[3]。

《中药大辞典》: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扛、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中华本草》:桑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分布于全国各地。

13采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中药大辞典》: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厘米的段或斜片,晒干。

《中华本草》:春未、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cm的段或斜片,晒干。

14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中药大辞典》:干燥的嫩枝呈长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0.5~1厘米。外表灰黄色或灰褐色,有多数淡褐色小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可见灰白色半月形的叶痕和棕黄色的叶芽。质坚韧,有弹性,较难折断,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斜片呈椭圆形,长约2毫米。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纹细密,中心有细小而绵软的髓。有青草气,味淡略粘。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中华本草》: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15显微鉴别 《中华本草》:桑枝粉末灰黄色。①纤维较多,成束或单个散在,多缠结,淡黄色或无色。甚长,略弯曲,直径8~33μm,壁厚4~15μm,非木化,胞腔甚细。②石细胞多成群,淡黄色或黄色呈类圆形、椭圆形或类方形,直径13~39μm,少数长至70μm,壁厚6~20μm,层纹有的明显,孔沟较明显并分枝,胞腔细小。另有石细胞壁较薄。③含晶厚壁细胞多成群或单个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④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⑤木射线为异型细胞射线,壁连珠状增厚,纹孔较细密。⑥木纤维多成束,常与木射线细胞连结。呈长梭形,末端尾尖,直径12~20μm,壁厚约2μm,纹孔稀少,孔沟不明显。⑦导管主要为具缘纹孔导管。⑧乳汁管偶见,直径10~25(~30)μm,内含微细颗粒状分泌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粉末灰黄色。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略弯曲,直径10~30μm,壁厚5~15μm,弯曲处呈皱襞,胞腔甚细。石细胞淡黄色,呈类圆形、类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细胞成群或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弯曲。

16桑枝的炮制 唐代有醋淬、制炭(《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方法[2]。

宋代增加了醋炙、米醋炒黑存性为末(《圣济总录》)、细切炒香(《普济本事方》)等法[2]。

清代又增加了酒蒸(《得配本草》)、蜜炙(《良朋汇集》)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清炒等[2]。

16.1桑枝的炮制方法

16.1.1桑枝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筛去碎屑[2]。

16.1.2酒桑枝 取桑枝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2]。

每100kg桑枝片,用黄酒12kg[2]。

16.1.3炒桑枝 取桑枝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2]。

16.2成品性状

桑枝为椭圆形的斜薄片,俗称瓜子片,片面黄白色,呈放射状纹理,中心有髓,白色,海绵状,周边灰黄色或黄褐色[2]。质坚韧[2]。气微,味淡[2]。

酒桑枝表面呈黄色,略带焦斑,稍有酒气[2]。

炒桑枝表面微黄色,偶有焦斑[2]。

16.3炮制作用

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2]。

酒炙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如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2]。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如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单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的桑枝膏(《景岳全书》)[2]。

16.4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2]。防霉[2]。

17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味微苦,性平。归肝经。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桑枝味苦、性平,入肝经。

《本草图经》:"平。"

《本草纲目》:"苦,平。"

《医林纂要》:"甘辛,平。"

《本草再新》:"味清苦,微寒,无毒。""桑头:味苦,性寒,无毒。"

《得配本草》:"入手太阴经。’

《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经。"

18桑枝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中药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湿,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脚气浮肿,肌体风痒。

《中华本草》: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肌体风痒。

《中医大辞典》: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行水气的功效,治风湿性关节炎,肩背酸痛,四肢拘挛,中风半身不遂,紫、白癜风,脚气浮肿:煎服,15~30g[3]。

老桑树上的结节名桑瘿,内服治风湿痹痛,胃痛[3]。

《中药炮制学》:桑枝生品以祛血中风热为主,可用于风热入营血所致遍体风痒,肌肤干燥,紫白癜风[2]。多煎汤外洗或炼膏涂抹,也可内服[2]。如治内外障及翳膜,赤脉,昏涩的洗眼方(《圣济总录》);治紫癜风的桑枝煎(《太平圣惠方》)[2]。

酒桑枝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作用增强[2]。如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拘挛的桑尖汤(《中药临床应用》)[2]。

炒桑枝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用于肩臂关节酸痛麻木,水肿脚气等[2]。如治风湿热痹,尤宜上肢臂痛,单用本品炒香煎服(《本事方》);治水气、脚气亦以桑条炒香水煎(《圣济总录》);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或脚气水肿的桑枝膏(《景岳全书》)[2]。

《本草图经》:"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兼疗口干。"

《本草蒙筌》:"利喘嗽逆气,消焮肿毒痈。"

《本草汇言》:"去风气挛痛。"

《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

《玉楸药解》:"治中风歪斜,咳嗽。"

《本草再新》:"壮肺气,燥湿,滋肾水,通经,止咳除烦,消肿止痛。"

《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疾,治老年鹤膝风。"

《现代实用中药》:"嫩枝及叶熬膏服,治高血压,手足麻木。"

《本草撮要》:"桑枝,功专去风湿拘挛,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痒。"

19桑枝的化学成分 《中药大辞典》:桑枝含鞣质,游离的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茎含黄酮成分桑素、桑色烯、环桑素、环桑色烯。木材含桑色素、柘树宁、桑酮、四羟基芪、二氢桑色素、二氢山柰酚。

《中华本草》:桑枝含鞣质(tannin),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水苏糖(stachyose),葡萄糖(glucose),麦芽糖(maltose),棉子糖(raffi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茎含黄酮类成分: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lrochromene),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cyclomulbelrochromene)。木材含桑色素(morin),柘树素(cudranin),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2,4,4′,6tetrahydroxybenzophnone),2,3′,4,4′,6五羟基二苯甲酮(2,3′,4,4′,6pentahydroxybenzophenone,maclurin);心材含二氢桑色素(dihydromorin),二氢山柰酚(dihydro kaempferol),2,4,3′,5′四羟基芪(2,4,3′,5′tetrahydroxystilbene)[6],白桑八醇(alboctalol)。

桑枝茎皮含桑素、环桑素、桑色烯、环桑色烯及白桦脂酸、鞣质等[3]。

桑枝还含多种糖类成分[3]。

20桑枝的药理作用 桑枝木材中所含桑色素(morin)在体外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3]。

体内试验,桑枝有一定抗癌作用,并有明显致突变作用[3]。

桑枝可提高患者淋巴细胞转阴率[3]。

21桑枝的用法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9~15g。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1~2两;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中华本草》: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22组方精选 桑枝用于风湿痹痛,常与防己、威灵仙、羌活、独活等配合应用。

桑枝善走上肢,尤以治肩背酸痛,经络不利为常用,可单位熬膏服或与祛风湿药配伍使用。

22.1治臂痛

桑枝一小升。细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尽,无时。(《本事方》)

22.2治水气脚气

桑条二两。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22.3治高血压

桑枝、桑叶、茺蔚子各五钱。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双桑降压汤)

22.4治紫癜风

桑枝十斤(锉),益母草三斤(锉)。上药,以水五斗,慢火煎至五升,滤去渣,入小铛内,熬为膏。每夜卧时,用温酒调服半合。(《太平圣惠方》桑枝煎)

23桑枝的药典标准

23.1品名

桑枝

Sangzhi

MORI RAMULUS

23.2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

23.3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23.4鉴别

本品粉末灰黄色。纤维较多,成束或散在,淡黄色或无色,略弯曲,直径10~30μm,壁厚5~15μm,弯曲处呈皱襞,胞腔甚细。石细胞淡黄色,呈类圆形、类方形,直径15~40μm,壁厚5~20μm,胞腔小。含晶厚壁细胞成群或散在,形状、大小与石细胞近似,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1~2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直径5~20μm。木栓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垂周壁平直或弯曲。

23.5检查

23.5.1水分 不得过11.0%(附录Ⅸ H第一法)。

23.5.2总灰分 不得过4.0%(附录Ⅸ K)。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23.6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

23.7桑枝饮片

23.7.1炮制23.7.1.1桑枝 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点状皮孔。切面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23.7.1.1.1浸出物 同药材。

23.7.1.2炒桑枝 取桑枝片,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微黄色。

本品形如桑枝片,切面深黄色。微有香气。

23.7.1.2.1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l0.0%。

23.7.1.2.2鉴别、检查 (总灰分)同药材。

23.7.1.2.3浸出物 同药材。

23.7.2性味与归经 微苦,平。归肝经。

23.7.3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利关节。用于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

23.7.4用法与用量 9~15g。

23.7.5贮藏 置干燥处。

23.8出处

经方导读「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方歌】

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

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原文】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腹满:15)

【释义】 本条论述寒实内结的腹满痛证治。 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胁下偏痛,谓一侧胁下痛,而非两侧胁下俱痛。紧弦脉主寒主痛,是寒实内结之征。发热,因其脉不浮不滑,可知既非阴盛阳浮之兆,也非外感表邪之象,更非阳明腑实之征,而是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营卫失调的反映。本证虽具大便不通,胁下偏痛,却有别于第1条所述“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其区别在于:前者为虚寒,当温补,故曰“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本条为实寒,当温下,故曰“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方中大黄泻下通便,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并制大黄寒凉之性。三药相合,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为后世温下剂的祖方。虚寒多喜按,实寒多拒按。 (编者加)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功效配伍】 大黄附子汤温通攻下。方中大黄泻下通便,以治其标;附子、细辛温散寒结,以治其本。三味合用共奏温阳散寒、通腑祛积之功。上三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服药相隔时间可缩短至人行四五里,进一服。若身体强壮者可增量。

【方证论治辨析】 大黄附子汤治腹满,寒实内结证。症见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可伴形寒肢冷、腹部冰凉、口气清冷、舌苔黏腻等症。

此腹满多因风寒由脐腹侵入,影响脾胃健运功能,致消化传导失职,形成寒实内结;或由素体阳气不运,胃肠寒气与糟粕相结成实。胁下偏痛,指胁腹偏痛,或偏于左胁腹,或偏于右胁腹,是因胃肠寒结,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浊气上攻;脉紧弦主寒、主痛,为寒实内结之象;发热,既非表热,又非里热,此乃寒实内结,阳气郁滞,营卫失调。 本证寒实内结已形成,当以温药温通攻下,方用大黄附子汤。

【辨治要领】

(1)寒实内结以胁腹疼痛、大便不通、脉弦紧为主要特征。

(2)临床应重视药物配伍。一方之中是寒温并用,还是寒温单用,应据证情而定。大黄附子汤中细辛与附子同用,温阳散寒,合大黄治寒实积聚于里,属温阳通便法。 若细辛、附子配麻黄,则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属温经解表法。 可见药物配伍灵活是张仲景用药的特色之一。

(3)腹满有寒热虚实之不同,且病因、病位复杂。仲景举例论及实证有偏胀、偏积、兼表之别,虚证有在脾、在肾、兼饮之异,虚实夹杂证则有寒实、虚热之分,并先后提出厚朴七物汤、附子粳米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建中汤、大黄附子汤、赤丸八方证,看似杂乱无序,实寓对比、鉴别之意,示人只有掌握了辨证论治的方法,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左右逢源。 (编者加)

【原文】病者萎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金匮腹满:4)

寒实内结,里阳衰微者,预后不好。如胸中寒实内结,症见病者面色萎黄,口躁不渴,为阴盛阳微之象,若再见下利不止,则为中阳败绝,脏气下脱,正虚邪实,故预后不好。

【原文】夫瘦人[1]绕脐痛,必有风冷[2],谷气不行[3],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也。(金匮腹满:8)

注释:

[1]瘦人:指体格消瘦,正气亏虚之人。

[2]风冷:指感受风冷寒邪,或贪食生冷。

[3]谷气不行:指饮食不化,大便不通。

寒实内结,若误用苦寒药攻下,则生变证。如寒结绕脐疼痛,谷气不行,大便不通,反用苦寒药攻下,若出现气上冲者,为正气较强,犹能抗拒寒下药之力,则不会发生变证;如无气向上冲逆者,为正气本虚,又被寒下药戕伤,邪气势必陷于心下,而继发心下痞证。

【疑难解析】 “绕脐痛”有虚有实,《伤寒论》的239条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这是实证。本条的绕脐痛,是体虚脏气薄弱,感受风冷所引起。二者在症状上似乎相近,其实完全不同,临证时应全面考虑,进行辨证,庶不致误。

【用方思路】

仲景论攻下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逐瘀等法。大黄附子汤是温下法的代表方,其辨证要点与承气辈有严格区别。另外,《金匮要略》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温通攻下,治疗冷积便秘,其功效与本方相似,可资参考。 后世医家在大黄附子汤的启发下创立的温脾汤,用于阴寒内结,阳虚不运的虚实夹杂证,如《千金》温脾汤 由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组成,可兼顾脾虚;《普济本事方》温脾汤 由厚朴、干姜、附子、大黄、桂心、甘草组成,可兼顾脾虚气滞。

仲景治陈寒痼冷善用附子、细辛 ,如大黄附子汤治寒实内结仅配一味大黄,即可达温通攻下,引邪从里从下而解;《伤寒论》治少阴虚寒兼太阳伤寒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仅加一味麻黄温经发汗,引邪从表从外而解。此二方主药不变,药仅一味之差,便有邪从表或从里解之异,可见仲景用药之妙。另外,此二方在药物用量上有差异,如《古方作法举隅》云:“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附子只用一枚,此方附子用三枚,所以然者,麻黄、附子、细辛是三味温药,只相助而不相制,故附子一枚足也。此方大黄苦寒且系三两,若只用附子一枚,岂不为大黄牵制,阻碍其已寒兴阳之功。”

临证治疗寒实内结证,若气滞甚者,加厚朴、枳实;若腹痛甚者,加芍药、甘草;气血虚者,加党参、当归;治疗疝气,加吴茱萸、小茴香、川楝子、橘核、荔枝核、青木香。大黄附子汤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壅积症、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粘连性肠梗阻、慢性肾炎、尿毒症等疾病。

【加减与合方】

(1)脸黯红、腰腿疼痛、下肢皮肤干燥、舌紫黯者,合 桂枝茯苓丸

(2)伴有胆囊炎胆石症发作,发热疼痛者,合 大柴胡汤

(3)疼痛如电击样,合 芍药甘草汤

【注意事项】

(1)本方用药比较峻烈,多用于疼痛重症,普通的疼痛,不宜轻易使用。

(2)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小时以上,同时,配合生姜更好。

(3)疼痛剧烈时,需要连续给药。张仲景原文“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推测第1次与第2次服药间隔大约30分钟。

相关阅读:

1、《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何首乌丸简介

目录1拼音2《魏氏家藏方》卷一:何首乌丸 2.1处方2.2制法2.3功能主治2.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2.5注意2.6摘录 3《圣惠》卷六十六:何首乌丸 3.1处方3.2制法3.3功能主治3.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3.5摘录 4《圣惠》卷九十八:何首乌丸 4.1处方4.2制法4.3功能主治4.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4.5摘录 5《御药院方》卷六:何首乌丸 5.1何首乌丸的别名5.2处方5.3制法5.4功能主治5.5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5.6注意5.7摘录 6《圣济总录》卷十八:何首乌丸 6.1处方6.2制法6.3功能主治6.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6.5摘录 7《圣惠》卷九十八:何首乌丸 7.1处方7.2制法7.3功能主治7.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7.5注意7.6摘录 8方出《魏氏家藏方》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三一八引《经验济世方》:何首乌丸 8.1处方8.2制法8.3功能主治8.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8.5注意8.6何首乌丸的临床应用8.7摘录 9《圣济总录》卷一八六:何首乌丸 9.1处方9.2制法9.3功能主治9.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9.5摘录 10《圣济总录》卷一四二:何首乌丸 10.1处方10.2制法10.3功能主治10.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0.5摘录 11《魏氏家藏方》卷一:何首乌丸 11.1处方11.2制法11.3功能主治11.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1.5摘录 12《宣明论》卷十二:何首乌丸 12.1处方12.2制法12.3功能主治12.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2.5注意12.6摘录 13方出《续本事》卷四,名见《普济方》卷七十五 13.1组成13.2主治13.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3.4制备方法 14《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14.1组成14.2主治14.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4.4制备方法 15《医便》卷一 15.1组成15.2功效15.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5.4制备方法 16《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16.1何首乌丸的别名16.2组成16.3功效16.4主治16.5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6.6制备方法 17方出《得效》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 17.1组成17.2主治17.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7.4制备方法 18《圣济总录》卷八 18.1组成18.2主治18.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8.4制备方法 19《圣济总录》卷十五 19.1组成19.2主治19.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19.4制备方法 20《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20.1组成20.2主治20.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20.4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何首乌丸 1拼音 hé shǒu wū wán

2《魏氏家藏方》卷一:何首乌丸

2.1处方

何首乌500克(赤、白色者各半,米泔浸三宿,取出,用竹刀刮去皮,薄切,焙干)赤芍药120克

2.2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功能主治

治感暑中风,半体无汗;妇人血虚,风邪停滞,手足痿缓,肢体麻痹,皮肤瘙痒;五痔下血。

2.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后用温酒或饭饮送下,日进二服。

2.5注意

何首乌炮制时,忌用铁器。

2.6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一

3《圣惠》卷六十六:何首乌丸

3.1处方

何首乌5两(9蒸9晒,捣罗为末),干薄荷4两(捣罗为末),羊肉半斤(去脂膜),皂荚30梃(不蛀者。10梃去黑皮,涂酥炙令黄色,捣罗为末;10梃烧候火焰将尽,以碗合盖候冷,取出捣罗为末;10梃捶碎,用新汲水5升接取汁,生绢滤过)。

3.2制法

上先将皂荚水煮羊肉令烂,后取肉细研,入诸药末,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3.3功能主治

风毒气滞,颈腋结成瘰疬,肿核不消。

3.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祛风丸”,有玄参4两。

3.5摘录

《圣惠》卷六十六

4《圣惠》卷九十八:何首乌丸

4.1处方

何首乌半斤,熟干地黄5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牛膝3两(去苗),桂心3两,芸薹子1两,桑椹子2两,柏子仁2两,五味子1两,地骨皮4两,薯蓣2两,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肉苁蓉3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为末)。

4.2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4.3功能主治

补益下元,黑鬓发,驻颜容。主72般风冷,及腰脚疼痛。

4.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以盐汤送下。

4.5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5《御药院方》卷六:何首乌丸

5.1何首乌丸的别名

二多丹

5.2处方

何首乌(雌雄各半,用第1淘米泔浸1伏时,次日流出,于银器内先排枣1重,各擘开,上铺何首乌1重,再上排枣1重,复再铺何首乌1重,令尽,次日入清河水于药上,有水约5指以来,用慢火煮,候枣极烂并何首乌稍软取出,不用枣,只拣何首乌入清水中浸少时,用竹刀刮去黑皮及两面浮沫令净,竹刀切作薄片子,慢火焙干,取净)1斤。

5.3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5.4功能主治

补养五脏六腑,强筋壮骨,黑髭发,坚固牙齿,久服延年益寿,驻颜色。主

5.5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二多丹(《普济方》卷二二一)。

5.6注意

刮、捣者俱不犯铁。

5.7摘录

《御药院方》卷六

6《圣济总录》卷十八:何首乌丸

6.1处方

何首乌1两,石菖蒲1两,荆芥穗1两,苍耳子1两,胡麻(炒)1两,玄参半两,沙参半两,苦参半两,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乌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

6.2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3功能主治

脾肺风,并恶风等疾。

6.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茶、酒任下;如要作散,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拘时服。

6.5摘录

《圣济总录》卷十八

7《圣惠》卷九十八:何首乌丸

7.1处方

何首乌3斤(锉如棋子大),牛膝1斤(去苗,锉可1斗许)。

7.2制法

上以黑豆1斗,净淘洗,晒干,用甑1所,先以豆薄铺在甑底,然后始薄铺何首乌,又铺豆,又薄铺牛膝,如此重重铺,令药与豆俱尽,安于釜上蒸之,令豆熟为度,去黑豆,取药晒干,又换豆蒸之,如此3遍,去豆取药为末,以枣瓤和丸,如梧桐子大。

7.3功能主治

补暖脏腑,祛风冷气,利腰脚,强筋骨,黑髭发,驻颜容。主

7.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渐加至4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晚食前再服。

7.5注意

忌萝卜、葱、蒜。

7.6摘录

《圣惠》卷九十八

8方出《魏氏家藏方》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三一八引《经验济世方》:何首乌丸

8.1处方

何首乌1斤(赤、白色者各半,米泔浸3宿取出,用竹刀刮去皮,薄切,焙干),赤芍药4两。

8.2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3功能主治

治风,活血,大补益。主妇人血风久虚,风邪停滞,手足痿缓,肢体麻痹及皮肤瘙痒;五痔下血。

8.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后温酒或饭饮任下,每日2次。

8.5注意

须精修细合,切忌铁器。何首乌不宜久服,颇作欲念,更宜谨之。

8.6何首乌丸的临床应用

偏枯怀州李括,与一武臣同官,怪其年70余而轻健,面如渥丹,能饮食,叩其术乃得此方。先是李括盛暑中半体无汗者2年,窃自忧之,服此药1年许,汗遂浃体。

8.7摘录

方出《魏氏家藏方》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三一八引《经验济世方》

9《圣济总录》卷一八六:何首乌丸

9.1处方

何首乌1斤半,菖蒲半斤(2味同米泔浸5日,逐日1换,铜刀切,晒干),牛膝(去苗)1斤,天南星4两。

9.2制法

上药并生为末,酽醋5升,好酒1斗,入药末调之,以文武火熬成膏,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9.3功能主治

治脚膝,壮筋骨,乌髭鬓,理风虚,悦颜色,益血脉,助阳气。主一切风攻,手足沉重,皮肤不仁,遍身麻木,风劳风疾。

9.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空心盐汤送下,临卧盐茶送下10丸。

9.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10《圣济总录》卷一四二:何首乌丸

10.1处方

何首乌(去黑皮)、威灵仙(去苗土)、枳壳(去瓤,麸炒)各等分。

10.2制法

上为末,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

10.3功能主治

血痔。

10.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水送下,早晚食前服。

10.5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11《魏氏家藏方》卷一:何首乌丸

11.1处方

牛膝(去芦,酒浸)4两,大枣4两,何首乌1斤(须是雌雄2包者,雄色红,雌色白,用雄3分,雌1分,以快竹刀削去皮,切片,日中晒干,于木臼内杵为粗末),黑豆半斤(同枣肉拌和作1重,铺在甑底,然后以何首乌末尽覆枣、豆上,密闭蒸,俟药变黑色,气透上下,枣、豆香与药香相和,同取枣、豆晒干)。

11.2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1.3功能主治

壮筋骨,乌髭鬓,益血脉,助阳气,久服轻身延年,耳目聪明。主一切风攻,手足沉重,皮肤不仁,遍身麻痹,及风劳气疾,肠风下血。

11.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熟水下。

11.5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一

12《宣明论》卷十二:何首乌丸

12.1处方

何首乌半斤,肉苁蓉6两,牛膝4两。

12.2制法

上将何首乌半斤,用枣1层,与何首乌甑内蒸枣软用,切,焙,同为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12.3功能主治

乌发,填精补髓。主男子元脏虚损。

12.4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7丸,嚼马蔺子服,食前酒送下,1服加1丸,每日3次,至40丸即止,却减至数。

12.5注意

修合不犯铁器。

12.6摘录

《宣明论》卷十二

13方出《续本事》卷四,名见《普济方》卷七十五

13.1组成

何首乌、荆芥、甘草各等分。

13.2主治

风毒眼患。

13.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食后,薄荷茶调下。

13.4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沙糖为丸,如弹子大。

14《疡医大全》卷三十五

14.1组成

何首乌4两,荆芥2两,威灵仙2两,防风2两,蔓荆子(炒)2两,车前子(炒)2两,甘草(炙)2两。

14.2主治

脓窠疮。

14.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5分;早、晚淡酒送下。

14.4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15《医便》卷一

15.1组成

何首乌(赤白各半)不拘多少。

15.2功效

补益肾肝,聪耳明目,却病延寿。

15.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99丸,空心白汤送下。

15.4制备方法

上药用砂锅柳木甑蒸,下用红枣1层,中用黑豆1层,再安何首乌于豆上,又用黑豆1层,红枣1层盖之,慢火蒸半日,以豆极烂为度,将何首乌乘热捣碎,晒干,为细末,每药末1斤,用甘菊花(去梗叶)另为末2两和匀,以人参固本丸料熬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16《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16.1何首乌丸的别名

二多丹

16.2组成

何首乌。

16.3功效

补虚截疟。

16.4主治

久疟阴虚,热多寒少。

16.5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临发日5更白汤送下。

16.6制备方法

上为末,鳖血为丸,如黄豆大,辰砂为衣。

17方出《得效》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五十七

17.1组成

何首乌1两半,防风1两,黑豆(去皮)1两,荆芥穗1两,地骨皮(净洗)1两,桑白皮半两,天仙藤半两,苦参半两,赤土半两。

17.2主治

肺风面赤鼻赤。

17.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食后茶清送下。兼服大风油。

17.4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圣济总录》卷八

18.1组成

何首乌(大片花纹者,细锉莲子大)1斤,牛膝(细锉)1斤。

18.2主治

风脚软,腰膝疼,行履不得,遍身搔痒。

18.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温酒送下,日午食前再服。

18.4制备方法

上以无灰酒5升,浸7宿晒干,木杵臼内为末,炼蜜2斤为团,以牛酥涂臼杵再捣,取出为丸,如梧桐子大。

19《圣济总录》卷十五

19.1组成

何首乌(去黑皮)3两,芍药1两,桂(去粗皮)2两,乌头(炮裂,去皮脐)2两,芎?2两,甘草(炙,锉)2两,藁本(去苗土)2两,甘松2两,羌活(去芦头)2两,天麻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缩砂蜜(去皮)2两,墨(煅存性)1分。

19.2主治

脑风,鼻息不通,清涕流出,及诸风疾。

19.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薄荷葱酒嚼下。

19.4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

20《圣济总录》卷一二六

20.1组成

何首乌(去黑皮)1两,黄耆(细锉)半两,皂荚(去皮子,酥炙)1两,薄荷1两,蛇蜕皮(烧灰)半两,龙脑(研)1钱,麝香(研)1钱。

20.2主治

瘰疬久不愈。

20.3何首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0丸,薄荷茶下,不拘时候。

20.4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何首乌丸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内伤类 挟寒者,五积散合独活寄生汤;挟风者,大秦艽汤、何首乌丸。天产作阳戒浓味。助火发热故也。素不能淡薄者,...

《普济方》:[卷一百十六诸风门]诸风杂治 )。温水调。但是风。临时服半钱匕。看虚实加减。何首乌丸(出圣惠方)治七十二般风。冷气及腰脚疼痛。补益...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八补益方序]何首乌丸 冷。及腰脚疼痛。补益下元。黑鬓发。驻颜容。神验何首乌丸方。何首乌(半斤)熟干地黄(五两)附子(二两炮...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一诸虚门]补虚益髭发 月壬癸日。面东采枸杞子。先以好酒二升。于瓷至立何首乌丸(一名二多丹)补暖脏腑。祛逐风冷。利腰膝。强筋...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鼻]鼻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42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