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 半夏6钱,秫米1两,白芍6钱,桂枝4钱,炙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2枚(去核)。
功能主治 : 饮退得寐,舌滑,食不进者。
用法用量 : 水8杯,煮取3杯,分温3服。
摘录 : 《温病条辨》卷三
大枣+桂枝, 共35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黄连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7.【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8.【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9.【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11.【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2.【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4.【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8.【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9.【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2.【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3.【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4.【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5.【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6.【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7.【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8.【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29.【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30.【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32.【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35.【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柴胡加桂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组成】桂枝(去皮)4.5克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半夏7.5克芍药4.5克大枣6枚(擘)生姜4.5克柴胡1.2克
【用法】上药九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功用】解表和里。
【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
提醒您:柴胡桂枝汤 此中草药名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1.在太阳经的区块上面长了脓包的时候,每次这个脓包哦发作的这个时候啊,她就会恶寒、发热、汗出,那如果有脉浮的话就更好了,用了一个非常轻剂量的桂枝汤就好。
2.老妇人的这个“脑疽”,都是用桂枝汤就可以把后脑勺的这个大疮治好。
3.那一般我们如果是治脸上的青春痘,用桂枝汤也可以治好。
4.那阳和汤,它是一个很补肾阳的药,白疥子是去痰的——补肾阳就能够补到白血球,阳和汤他说治鹤膝风啊贴骨疽,就是这个疮不往皮肤里面长,反而贴到我们骨头里面长,所以这个原来要变成疮的东西都埋到肉里面不出来。那后边就讲到乳癖、乳岩啦,就是乳房长的肿瘤有些里面是有脓的,那也是没有办法跑到皮肤来,然后缩到里面去,所以他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加土贝,土贝就是土贝母,在古方派的话,贝母是一个排脓的药,治疗这个癌症之类的病哦,都还是会用到。
5.如果有人呐忽然膝盖酸痛,那这种老人家的腿酸疼哦,其实用阳和汤是很有用的。因为阳和汤基本上是一个补药,副作用不大。但是,如果你自己或者你要用药的对象是吃素的人的话,要稍微小心一点。因为吃素的人在吃补阳药的时候,有时候效果非常不明显。所以,吃素的人可能要先让他做菜的时候多加点椰子油或就让他那个吃素的体质要稍微变得荤一点比较好用。因为胆固醇太低了,胆固醇太低的人是身上的阳气不会通的,
6. 而一般我们说有些人他会莫名其妙的耳鸣、脑鸣,如果那是吃素,你赶快叫他快点吃鸡蛋或怎么样的,那是胆固醇不够以至于神经短路,然后再吃一些补肾药才会有用。
7.他的判断是这个人的血液循环不良,肠胃虚弱,就是他的脉也没有表症,也没有浮脉,然后就用桂枝汤,桂枝汤能够帮助血液循环。
8.那可能她的阳气不能通畅,就会先的就形成一个肝阳虚的格局就出来了。肝阳虚的人一定会克成脾阳虚,就会消化能力都没有掉,这个人可能是完全没有胃口。另外还有一种因为紧张而来的肝郁。那有些人是一紧张会拉肚子,他就要用桂枝汤来帮她调理脾胃而疏肝。
9.厥阴肝经的病用什么?桂枝当归汤。这汤里面有桂枝跟当归。或者用当归四逆汤,在经方的世界要疏肝的话,就是用桂枝、当归、芍药这几味药。那经方来讲的话呢,其实看这桂枝汤就觉得,桂枝疏肝,芍药能够养肝血,那里面呢生姜、大枣、炙甘草都可以调理脾胃。
10.那像桂枝汤呢,它的芍药再加一倍,然后呢再加上麦芽糖就变成小建中汤。“其实小建中汤就是补肝的第一方啊!”就是,非常补肝的药。那小建中汤有那么多的芍药养肝,有桂枝疏肝,然后调理脾胃。但是如果你不是感冒,吃桂枝汤,那桂枝汤在你肚子里面就,补脾胃啊,疏肝啊,养肝啊,就这样子。
11.如果发了汗之后,人阳虚,如果是出汗不止的话,那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如果是这个人阳虚到好像也没有表症了,可是莫名其妙又烧起来,这种阳虚的发烧我们就用真武汤哦。
12.阳明区块就是发高烧大便不通。那当然转入阳明区块,一开始转的时候应该是用白虎汤了。可是,阳明区块转到比较底的话,它变成便秘的时候,那要用承气汤。就用承气汤把那个大便泻下来,那泻下来同时,从肠道的内侧把病邪拉走。
13. 它是辩证也是一个桂枝汤的证,可是吃了桂枝汤之后说,他大便就不太通,这个病就叫做“脾约”,脾约就是阳明病的几种大便不通的这个三种之一。那治疗这个脾约的话呢,我们通常是开一个比较润消化道的药,就是麻子仁丸。
14.孩子的病是惊风。也可以说是这个发烧其实已经早就超出我们一般说的桂枝汤的范畴了,这个发烧已经很像是脑膜炎,很像是小儿麻痹了。就是这个小孩已经是发烧到僵直、抽搐、眼睛翻白了,那这个本来是一个早就超过了桂枝汤的使用范畴的一个症状。人的舌苔都会比较黄。而这个小孩子舌苔还是白的,而他的脉还是浮缓的,所以他就以桂枝汤的症状开了桂枝汤,然后小孩子就好了。当然,他开的时候呢,他就有先把一撮米放下去一起煮,就省得再喝粥了,就这样的小孩子没时间喝粥了。
15.这个病人呢他的主症是有除了风湿这个酸痛之外呢,他还有怕风跟沉重感。那既然怕风,那所以桂枝汤把他怕风这件事情给解决一下,说不定风湿就可以好了。
加这个紫苏叶跟防风跟法半夏。那这个防风跟紫苏叶比较是驱风嘛,把这个风湿驱走一些。
16.那有的时候风湿,其实桂枝汤啊加减一下大概也可以处理到治风湿啊,里面治风湿的那些方子,什么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什么的等等,都是几乎都跟桂枝汤药差不多,就是桂枝汤的桂枝然后再加白术,再加附子,
17.一个人的左半身跟右半身完全不一样,要(治)左右不相通的特效药就是桂枝汤。就是桂枝汤所代表的是通调营卫的方剂,就是桂枝汤它能够把营分跟卫分打通,这是一个桂枝汤它的代表作用。
18.这个地方桂枝汤调营卫,调阴阳,调脾胃,这个调气血,这都是气跟血还靠在一起,其中这好像隔着一道墙哦,就是另外桂枝当归汤在做的事情,或者是乌梅丸啊,重新把阴跟阳缝起来哦。
19.有一个很奇怪的病,叫做“交肠”,说这个人,小便从后面出来,大便从前面出来,就是他那个泌尿系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尿是半固体的,然后大便就一直拉稀的,让人觉得他是前跟后调换了。发现好像几乎就是五苓散在治了。
20.后面一个皮肤瘙痒的,皮肤痒很多比较好用的药,比如说,时方有消风散、有败毒散;经方里面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那些都是直接就可以拿来医皮肤痒的。
21.桂枝汤,就是一个人无端端地会忽然出一身大汗 “营卫不调”出大汗,这东西要用桂枝汤通调他的营卫才会好。如果睡觉睡着了才出汗,那个叫做盗汗,不叫做自汗,盗汗的话,治本是要滋阴,或者要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或者是治标要用桑叶哦,那是盗汗。
22.那另外有一种是,这个人呢,他就是很容易出汗,动不动就一身汗,那个也不是忽然一阵的,那个是自汗,自汗是表阳虚。表阳虚的话我们是,时方是用玉屏风散,就是以黄芪跟防风为主。那经方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个意思是补这个表面的阳气。
23.一个人如果营卫不调的话,他往往就是常年累月地都是处在低烧的状态。就像有些人每天量体温都是37.8℃。那这种长期低热,通常我们最基本用的方就是桂枝汤。这个妇人,孕妇有这个脉浮而弱,然后呢体温偏高,那这样子就用桂枝汤把它解决掉。
(半夏, 大枣) 共16个方剂使用:
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芒硝汤,大柴胡汤,甘草泻心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连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生姜泻心汤,小柴胡汤,旋复代赭汤,附子粳米汤,射干麻黄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
1.【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2.【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4.【柴胡加芒硝汤】: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切) 半夏二十铢(本云五枚,洗) 大枣四枚(擘) 芒硝二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5.【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4)【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6.【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一两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7.【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8.【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0.【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1.【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29条.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1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6)【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1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8)【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4条.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一作紧)者,以下解之。
1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5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0)【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第2条.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21)【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2.【旋复代赭汤】: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13.【附子粳米汤】: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10条.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14.【射干麻黄汤】:射干十三枚(一云三两)麻黄四两 生姜四两 细辛三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五味子半斤 大枣七枚 半夏大者八枚(洗)(一法半升)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15.【麦门冬汤】: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16.【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升
1)【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3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半夏根散
下一篇: 半夏桔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