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4.黑神散

生活百事通 2023-09-22 04:00:40

4.黑神散 消瘀下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黑神散中熟地黄归芍甘草桂炮姜

蒲黄黑豆童便酒消瘀下胎痛逆①忘

【词解】①逆:方向相反,不顺利,此处与痛互意,即疼痛。

【组成】熟地 归尾 赤芍 蒲黄 肉桂 干姜 炙甘草各四两(各l2Og) 黑豆半升(15g)

【用法】为散,每服二钱(6g),一温一 酒调下。原方用酒和童便各半盏同煎后调服。

【功用】消瘀行血,下胎。

【主治】产后恶露不尽,或攻冲作痛,或脐腹坚胀撮痛,及胞衣不下,胎死腹中,产后瘀血等。

【方析】血瘀不行为本方主证。方用蒲黄、黑大豆去瘀行血为君。熟地、归尾、赤芍养血和血,肉桂、干姜一温一 通血脉,共为臣药。佐以甘草甘缓益气,童便散瘀而引血下行。酒引药入血分而通经络为使。

按:本方为通用预防性药,对一般产后体虚颇为实用。如出现寒热虚实的其它病变,应随症加减,不可拘泥于一方而治万病。

中医良方

榆白皮散简介

目录1拼音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榆白皮散 2.1处方2.2炮制2.3功能主治2.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2.5摘录 3《圣惠》卷六十六 3.1方名3.2组成3.3主治3.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3.5制备方法 4《鸡峰》卷十 4.1方名4.2组成4.3主治4.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4.5制备方法 5《圣惠》卷七十九 5.1方名5.2组成5.3主治5.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5.5制备方法 6《圣惠》卷九十二 6.1方名6.2榆白皮散的别名6.3组成6.4主治6.5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6.6制备方法6.7附注 7《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 7.1方名7.2组成7.3主治7.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7.5加减7.6制备方法 8《妇人良方》卷十六 8.1方名8.2组成8.3功效8.4主治8.5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8.6制备方法8.7各家论述 9《三因》卷十七 9.1方名9.2组成9.3主治9.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9.5制备方法 10《鸡峰》卷十六 10.1方名10.2组成10.3主治10.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0.5制备方法 11《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11.1方名11.2组成11.3主治11.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1.5制备方法 12《圣惠》卷七十七 12.1方名12.2榆白皮散的别名12.3组成12.4功效12.5主治12.6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2.7制备方法12.8附注 13《鸡峰》卷十八 13.1方名13.2组成13.3主治13.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3.5制备方法 14《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14.1方名14.2组成14.3主治14.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4.5制备方法14.6各家论述 15《圣惠》卷五十八 15.1方名15.2榆白皮散的别名15.3组成15.4主治15.5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5.6制备方法15.7附注 16《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16.1方名16.2组成16.3主治16.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16.5制备方法 附:1古籍中的榆白皮散 1拼音 yú bái pí sǎn

2《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榆白皮散

2.1处方

冬葵子、榆白皮、瞿麦,各一两;木通半两,大麻仁(去壳)、牛膝(去苗.酒浸.焙),各三分。

2.2炮制

上为粗末。

2.3功能主治

滑胎易产。治妊娠曾因漏胎去血,或临产惊动太早,产时末至,秽露先下,致使胎胞干燥,临产艰难,并宜服之。

2.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不拘时。

2.5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圣惠》卷六十六

3.1方名

榆白皮散

3.2组成

榆白皮(锉)半两,槐白皮(锉)半两,赤小豆半两,大麦面半两,桑白皮(锉)半两,川朴消半两,皂荚(去黑皮,涂酥,炙微黄焦,去子)半两。

3.3主治

风热肿毒,项生瘰疬。

3.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以旧布上摊,可肿大小贴之,干即易之。

3.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用鸡子清和如膏。

4《鸡峰》卷十

4.1方名

榆白皮散

4.2组成

榆白皮1两,韭子1两,滑石1两,沉香2分,黄耆2分,黄橘皮2分,黄芩2分,甘草2分,瞿麦2两。

4.3主治

久挟风冷入脬中,小便肥浊如膏,或如稠泔成块者。

4.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饮调下。

4.5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5《圣惠》卷七十九

5.1方名

榆白皮散

5.2组成

榆白皮3分(锉),木通1两(锉),黄芩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葵子半两,赤芍药半两,滑石1两,蒲黄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5.3主治

产后大小便秘涩,小腹疼痛。

5.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5制备方法

上为散。

6《圣惠》卷九十二

6.1方名

榆白皮散

6.2榆白皮散的别名

榆白皮汤

6.3组成

榆白皮(锉)1两,蘧麦1两。

6.4主治

小儿诸淋,水道中涩痛。

6.5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6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7附注

榆白皮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九)。

7《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经验良方》

7.1方名

榆白皮散

7.2组成

榆白皮半两,瞿麦7钱半,甘草7钱半。

7.3主治

诸淋,水道涩痛。

7.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热水调下半钱。

7.5加减

血淋,加蒲黄,热汤服。

7.6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8《妇人良方》卷十六

8.1方名

榆白皮散

8.2组成

榆白皮2两,甘草2两,葵子1两。

8.3功效

滑胎易生。

8.4主治

产难窍道干涩,脉涩者。

8.5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8.6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7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方中榆白皮滑以去着,生甘草甘以泻热,冬葵子滑胎利窍以催生也。为散水煎,使窍道滑利则产门无干涩之患,而胎孕无留着之虞,何而生产艰难不顺哉!

9《三因》卷十七

9.1方名

榆白皮散

9.2组成

榆白皮、槐枝、瞿麦、木通、大麻仁各等分。

9.3主治

滑胎。

9.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大钱,水2盏,煎7分,去滓,1日2服。临产预服。

9.5制备方法

上为锉散。

10《鸡峰》卷十六

10.1方名

榆白皮散

10.2组成

榆白皮3两,当归2两,熟地黄4两。

10.3主治

妊娠忽暴下血,及胎燥不动摇。

10.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1《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11.1方名

榆白皮散

11.2组成

榆白皮(锉)1两,王不留行1两,滑石1两。

11.3主治

妊娠小便不通,心神闷乱,少腹急痛。

11.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煎灯心汤调下。

11.5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2《圣惠》卷七十七

12.1方名

榆白皮散

12.2榆白皮散的别名

榆白皮汤

12.3组成

榆白皮1两,葵根1两(锉),牛膝3分(去苗),瞿麦1两,大麻仁3分,木通半两(锉)。

12.4功效

滑胎易产。

12.5主治

难产。妊娠曾因漏胎去血,或临产惊动太早,产时未至,秽露先下,致使胎胞干燥,临产艰难。

12.6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2.7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2.8附注

榆白皮汤(《女科百问》卷下)。方中葵根,《局方》作“冬葵子”。

13《鸡峰》卷十八

13.1方名

榆白皮散

13.2组成

通草12分,榆白皮6分,鸡苏6分,茯苓(赤者)6分,当归1大合,葵子1大合,瞿麦4分,大黄6分,芍药(赤者)6分,滑石3分,芒消12分,麦冬8分。

13.3主治

五淋结痛。

13.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13.5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14.1方名

榆白皮散

14.2组成

榆白皮3两,当归3两,熟地5两,冬葵子3两,秦艽1两半。

14.3主治

妊娠漏血胎燥,脉虚涩者。

14.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米饮送下。

14.5制备方法

上制为散。

14.6各家论述

方中熟地补阴滋血以养胎,当归养血荣经以润胎,秦艽活血通经脉,榆皮润燥利窍道,冬葵子滑窍利水以分清浊也。为散米饮下,使溺道通利,则源清流洁而血道自闭,无不胎润经荣,何患久漏不除乎。

15《圣惠》卷五十八

15.1方名

榆白皮散

15.2榆白皮散的别名

榆白皮汤

15.3组成

榆白皮半两(锉),甘遂半两(煨令黄),蘧麦半两,犀角屑半两,赤茯苓3两,木通(锉)半两,山栀子半两,川芒消1两,子芩半两,滑石半两。

15.4主治

热淋。小腹胀满,数涩疼痛。

15.5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15.6制备方法

上为散。

15.7附注

榆白皮汤(《普济方》卷二一四)。

16《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16.1方名

榆白皮散

16.2组成

榆白皮(锉)半两,木通(锉,炒)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葵子(炒)半两,芎?3分,芍药(炒)3分,滑石(捣,研)3分,蒲黄3分。

16.3主治

产后小便秘涩,小腹疼痛。

16.4榆白皮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浓煎木通汤调下。

16.5制备方法

上为散。

古籍中的榆白皮散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三妊娠诸疾门]滑胎 去滓。内酥蜜和调。空心以米饮下一匙。食前再服。榆白皮散(出三因方)治临产预服滑胎。榆白皮槐皮瞿麦木通...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四妊娠诸疾门]坐月方位图并产妇须知法 备药物保气散。佛手散。枳壳散。神寝丸。保生丸。榆白皮散。催生丹。黑神散。花蕊石散。大圣散。黑龙丹。催...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二]妇人 日三不效稍增若腹中无坚积聚者去亭长加通草一两味榆白皮散治妇人产时惊动太早使胞络干燥临时艰难榆白皮瞿麦...

《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七]治产难诸方 。以酒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分温二服。治难产榆白皮散方。榆白皮(一两)葵根(一两锉)牛膝(三分去苗...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治小儿诸淋诸方

中草药:栝楼的功效与作用

栝楼
(《本经》)
【异名】果裸(《诗经》),王菩(《吕氏春秋》),地楼(《本经》),泽巨、泽冶(《吴普本草》),王白(《广雅》),天瓜(《尔雅》郭璞注),萯(《穆天子传》郭璞注),瓜葵(《针灸甲乙经》),泽姑、黄瓜(《别录》),天圆子(《东医宝鉴》),柿瓜(《医林纂要》),野苦瓜(《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药手册》),药瓜(《四川中药志》),鸭屎瓜(《广东中药》)。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
【植物形态】栝楼
多年生草质藤本,长达10米。块根肥厚。茎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浅纵沟,光滑无毛;卷须腋生,细长,先端2歧。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各8~20厘米,常为5~7浅裂或中裂,少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圆形、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齿或再作浅裂,幼时两面疏生柔毛,老时下面有粗糙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3~8,排列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筒状,长2.5~4厘米,萼片5,线形,稍反卷,长1~1.5厘米;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细裂成流苏状;雄蕊3,花丝长4~6毫米;雌花单生,萼、瓣与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长卵形,花柱长,柱头3深裂,呈丝状。瓤果卵圆形至广椭圆形,熟时橙黄色,光滑。种子多数,扁平,长方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线纹状形成窄边,熟时黄棕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长于山坡草丛、林边、阴湿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天花粉)、茎叶(栝楼茎叶)、果皮(栝楼皮)、种子(栝楼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黄色时,即可采收。连果柄剪下,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积屋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防止撞伤破裂,否则易生虫发霉。
【药材】干燥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9厘米,直径约6厘米。果皮橙黄色或土黄色,微有光泽,皱缩,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残余,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质重,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肉质胎座多巳缩成粘丝状,种子集结成团。气如焦糖,味略甜。以个大、不破、色澄黄、糖味浓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同属植物圆子栝楼、长萼栝楼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栝楼入药。
【化学成分】果实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种子含脂肪油。果实所含的蛋白质与其块根"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质不同,参见"天花粉"条。
【药理作用】抗菌、抗癌作用。栝楼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水浸液(1:2)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体外试验中,全栝楼煎剂(20%煎剂)对腹水癌细胞有致死作用。并有人认为栝楼皮、栝楼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较好。种壳与脂肪油则无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体外作用最好。但动物试验,其作用不太显著,也不稳定;在体内,对肉瘤的作用比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强一些。
栝楼中尚含强烈的致泻物质。
【炮制】去柄,洗净,置蒸笼内蒸至稍软,压扁,切成块。
【性味】甘苦,寒。
①成无己:"味苦,寒。"
②《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③《本草衍义补遗》:"甘,润。"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肺、胃二经。"
【功用主治】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①《别录》:"主胸痹。"
②《本草图经》:"主消渴。"
③成无已:"通胸中郁热。"
④《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⑤《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
⑥《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
⑦《江苏植药志》:"治水肿。"
⑧《山西中药志》:"瓜瓤洗手,治冻裂。"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4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①《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③《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
【选方】①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蒌实一枚。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论方》润肺散)
②治痰嗽:黄热瓜蒌一个。取出子若干枚,照还去皮杏仁于内,火烧存性,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时,白萝卜汤送下。(《鲁府禁方》)
③治喘:栝蒌二个,明矾一块,如枣子大,入栝蒌内,烧煅存性,为末。将萝卜煮烂,蘸药末服之,汁过口。(《普济方》栝蒌散)
④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⑤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赂》栝蒌薤白白酒汤)
⑥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
⑦治肺痿咳血不止: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为末。每用一捻,以猪肺一片切薄,掺末入内,炙热,冷嚼咽之,日二服。(《圣济总录》)
⑧治吐血:栝楼取端正者,纸筋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子,煅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去泥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黑神散)
⑨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黄肥栝蒌一颗,以酒一中盏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矾末一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
⑩治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者:大瓜蒌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硝八分,合搅令消尽,分再服。(《海上集偏方》)
⑾治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瓜蒌青者焙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普济方》逐黄散)
⑿治肺燥热渴,大肠秘:九月、十月间熟栝楼取瓤,以干葛粉拌,焙干,慢火炒熟,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三钱服。(《本草衍义》)
⒀治乳肿痛:栝蒌(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子母秘录》)
⒁治乳痈及一切痈疽初起,肿痛即消,脓成即溃,脓出即愈: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妇人良方》神效瓜蒌散)
⒂治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食饮:栝蒌瓤一两,神曲末半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葱白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⒃治肠风下血:栝楼(烧为灰)、赤小豆各半两。上二味,杵罗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匕。(《圣济总录》)
⒄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敷之。(《产乳集偏方》)
⒅治便毒初发:黄瓜蒌一个,黄连五钱。水煎连服。(《永类钤方》)
⒆痰咳不止。用栝楼仁一两、文蛤七分,共研为末,以浓姜汁调成丸子,如弹子大,噙口中咽汁。又方:熟栝楼十个、明矾二两,共捣成饼,阴干,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
⒇干咳。用熟栝楼捣烂,加蜜等分,再加白矾一钱,共熬成膏,随时口含回汁。
(21)痰喘气急。用栝楼二个、明矾如枣大一块,同烧存性,研细,以熟萝卜蘸食。药尽病除。
(22)肺痿咳血。用栝楼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共研为末;另将猪肺一片切薄,掺末一小撮入内,炙熟,冷嚼回下。一天二次。
(23)妇女夜热(痰嗽,月经不调,形瘦)。用栝楼仁一两,青黛、香附(童便浸,晒)各一两五钱,共研为末,加蜜调匀,口中噙化。
(24)黄疸。用青栝楼焙过,研为末。每取一钱,加水半碗,煎至七成,临睡时服,五更有黄物泻下,即为见效。此方名为"逐黄散"。
(25)小便不通,腹胀。用栝楼焙过,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送下。服至病愈为止。
(26)久痢。用在熟栝楼一个,煅存性,出火毒后三工业区末。一次服完,温酒送下。
(27)吐血。泥封栝楼,煅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8)屙血。用栝楼一个,烧灰,加赤小豆半两,共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服,酒送下。
(29)咽喉肿痛,不能发声。用栝楼皮、白僵蚕(炒)、甘草(炒)各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半,姜汤送下。一天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钱含咽亦可。此方名"发声散"。
(30)诸痈发背。用栝楼捣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31)风疮疥癣。用生栝楼一、二个,打碎、酒泡一日夜,取酒热饮。
(32)消渴。取大栝楼根(天花粉),去皮,切细,水泡五天,每天换水。五天后取出捣碎,过滤,澄粉,晒干。每服一匙,水化下。一天服三次。亦可将药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方:用栝楼根切薄,炙过,取五两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随意饮服。
(33)小儿热病。用栝楼根末半钱,乳汁调服半钱。
(34)天泡湿疮。用天花粉、滑石,等分为末,水调搽涂。
(35)折伤肿痛。用栝楼根捣烂涂患处,厚布包住,热除,痛即止。
【临床应用】治疗冠心病
每日用瓜蒌5钱,薤白4钱,制成片剂,三次分服。治疗25例,观察2~8周,22例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16例心电图复查,14例示V5T波改善,2例恶化;12例服药前示S-T段压低者,10例改善,1例不变,1例恶化;服药前平均V5T波振幅为0.96毫米,服药后平均T波振幅增至2.7毫米;服药前平均S-T段下降0.84毫米,服药后S-T段平均下降0.27毫米。改变最明显1例在服药前二月发现有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V2-V4QS波,T波倒置,服药后11月病员症状明显改善,V2-V4Q波消失,V5T波向上;另1例原有心绞痛及窦性静止,V5T波平坦,服药四月后T波回至正常,窦性静止消失。服药后少数病例感胃部不适,经服氢氧化铝后好转。观察中曾将瓜蒌与薤白分开服用,结果病人均反应瓜蒌片疗效较薤白片为佳。此片对冠状动脉供血作用,可能与通过放松动脉紧张度,减少心脏负荷有关。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补遗》:"栝楼实,《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润,甘能补肺,润能降气。胸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缓润下之助,则痰自降,宜其为治嗽之要药也。又洗涤胸膈中垢腻,治消渴之神药也。"
②《纲目》:"张仲景治胸痹痛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结胸满痛,皆用栝楼实,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气,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气下降也。成无己不知此意,乃云苦寒以泻热,盖不尝其味原不苦,而随文附会尔。"
③《本草述》:"栝楼实,阴厚而脂润,故于热燥之痰为对待的剂,若用之于寒痰、湿痰、气虚所结之痰,饮食积聚之痰,皆无益而有害者也。"
④《本经逢原》:"栝楼实,其性较栝楼根稍平,而无寒郁之患。"
⑤《重庆堂随笔》:"栝楼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魏)玉璜先生言之最详。"
⑥《本草便读》:"瓜蒌,性味与花粉相同,惟润降之功过之。故凡上焦郁热,垢腻痰火咳嗽等证,皆可用之。一切肺痈、肠痈、乳痈之属火者,尤为相宜。"
⑦《本草思辨录》:"栝楼实之长,在导痰浊下行,故结胸胸痹,非此不治。然能导之使行,不能逐之使去,盖其性柔,非济之以刚,则下行不力。是故小陷胸汤则有连、夏,栝楼薤白等汤则有薤、酒、桂、朴,皆伍以苦辛迅利之品,用其所长,又补其所短也。"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栝楼,能开胸间及胃口热痰,故仲景治结胸有小陷胸汤,栝楼与连、夏并用;治胸痹有栝楼薤白等方,栝楼与薤、酒、桂、朴诸药并用。若与山甲同用,善治乳痈;若与赭石同用,善止吐衄;若但用其皮,最能清肺、敛肺、宁嗽、定喘;若但用其瓤,最善滋阴、润燥、滑痰、生津;若但用其仁,其开胸降胃之力较大,且善通小便。"
⑨《本草正义》:"蒌实入药,古人本无皮及子仁分用之例,仲景书以枚计,不以分量计,是其确证。盖蒌实能通胸膈之痹塞,而子善涤痰垢粘腻,一举两得。自《日华子本草》,有其子炒用一说,而景岳之《本草正》,只用其仁,张石顽之《逢原》,亦云去壳纸包压去油,则皆不用其壳,大失古人专治胸痹之义。且诸疡阳症,消肿散结,又皆以皮子并用为捷。观濒湖《纲目》附方极多,全用者十之九,古人衣钵,最不可忽。惟近今市肆,以蒌实老时,皮肉不粘,剖之不能成块,凡用全萎者,皆乘其未老之时,摘取曝干而剖为数块,方能皮肉粘合,以取美观,然力量甚薄,却无功效。所以颐欲用其全者,宁以蒌皮、蒌仁,列为二物,乃能得其老者,始有实验,若但书全瓜蒌三字,则用如不用,此亦治医者不可不知药物之真性情也。即使但用其皮,亦是老而力足,疏通中满,确有奇能。"

提醒您:栝楼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31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