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2.消燥救肺汤__十四、润燥之剂

健康生活 2023-09-22 01:22:40

2.消燥救肺汤(喻嘉言)滋燥清火。

(《医门法律》)

【歌诀】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芝麻

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

【组成】人参七分(2g) 甘草一钱(3g) 枇杷叶—片(3g) 石膏二钱五分(7.5g) 阿胶八分(3g) 杏仁七分(2g) 麦冬—钱二分(4g) 黑芝麻一钱(3g) 桑叶经霜者三钱(9g)

【用法】上9味水煎热服。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一温一 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口渴鼻燥,心烦,胸膈满闷,舌干少苔,脉虚大而数。

【分析】一温一 燥伤肺为本方的主证。头痛,胸膈满闷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以桑叶为君,清宣肺中燥一热 。石膏助君清肺经之热;麦冬甘寒,养阴润肺,以补燥一热 所伤之阴津,共为臣药。阿胶、一胡一 麻仁(即黑芝麻)助麦冬养阴润肺;杏仁、枇杷叶降泄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因燥一热 伤肺,致气阴两伤,又用人参、甘草益气补中,使土旺金生,肺气自旺。诸药相伍,使燥一热 得宣散,肺郁得解除,气阴得恢复,而奏清燥救肺之功。

按:本方适用于一温一 燥伤肺,气阴两伤之证。若是外感凉燥,切勿误用。

中医良方

阿胶的功用

阿胶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肝;肺;肾经

【功能主治】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主血虚证;虚劳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血痢;妊娠下血;崩漏;阴虚心烦失眠;肺虚澡咳;虚风内动之痉厥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烊化兑服,5-10g;炒阿胶可入汤剂或丸、散。滋阴补血多生用,清肺化痰蛤粉炒,止血蒲黄炒。

【注意】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

【各家论述】 1.《汤液本草》:阿胶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仲景猪苓汤用阿胶,滑以利水道。《活人书》四物汤加减例,妊娠下血者加阿胶。

2.(阿胶)久嗽久痢,虚劳失血者宜用。若邪胜初发者,用之强闭其邪而生他证。

3.《本草纲目》: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杨士瀛云:凡治喘嗽,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署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4.《本草经疏》:阿胶,主女子下血,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胎不安及丈夫少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等证,皆由于精血虚,肝肾不足,法当补肝益血。《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阴也,此药具补阴之味,俾入二经而得所养,故能疗如上诸证也。血虚则肝无以养,益阴补血,故能养肝气。入肺肾,补不足,故又能益气,以肺主气,肾纳气也。今世以之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血、血痢、女子血气痛、血枯、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及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脓血杂出等证者,皆取其入肺、入肾,益阴滋水、补血清热之功也。

5.《本草述》:阿胶,其言化痰,即阴气润下,能逐炎上之火所化者,非概治湿滞之痰也。其言治喘,即治炎上之火,属阴气不守之喘,非概治风寒之外束,湿滞之上壅者也。其言治血痢,如伤暑热痢之血,非概治湿盛化热之痢也。其言治四肢酸痛,乃血涸血污之痛,非概治外淫所伤之痛也。即治吐衄,可徐徐奏功于虚损,而暴热为患者,或外感抑郁为患者,或怒气初盛为患者,亦当审用。

6.《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7.《名医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赢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8.《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9.《千金·食治》:治大风。

10.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酒服。

11.《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

12.《本草纲目》: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

13.《本草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摘录】《中华本草》

只要对症,不分男女老幼皆可服用。但须注意的是脾胃虚弱者,消化不良者不宜服用。阴盛阳虚者慎用。
《本草经疏》:"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者勿服;脾胃虚,食不消者亦忌之。"

《本草汇言》:"胃弱呕吐有寒痰留饮者当忌之。"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⑤《本草备要》:"泻者忌用。"

?常见燥证论治

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致病的特点主要是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灼伤肺津。因而临床上多引发咳嗽、咳血、衄血、消渴、痿病诸证,总以清肺凉血,养血润燥为治疗法则。辨证施治可获良效。
肺燥咳嗽
燥邪犯肺者,咳呛气逆,痰少而黏,或带血丝,口乾,唇鼻干燥,咽痒干痛,或兼身热、鼻塞等表证。舌淡,苔薄白或黄,质干,边尖红,脉弦细数或浮数。阴耗热灼者,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盗汗,形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或滋阴润肺。方选百合固金汤或清燥救肺汤加减,兼表证选桑杏汤。常用药物:生地黄、麦冬、百合、贝母、栀子、白芍、玄参、桔梗、沙参、桑叶、杏仁、太子参、甘草。
肺燥出血
以咳血、鼻衄为多,常兼喉痒咳嗽、痰少、口干鼻燥或身热等症状。舌红少津,苔薄或黄,脉数。治宜清热润肺,凉血止血,方选桑杏汤或桑菊饮化裁,酌凉血止血药。常用药物:桑叶、栀子、牡丹皮、豆豉、沙参、贝母、杏仁、桔梗、芦根、白茅根、侧柏叶、藕节、甘草。
肠燥便秘
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烦热口乾,或有头晕目眩,心悸。舌淡,或红而少津,脉细或涩。治宜养血滋阴,润燥通便,方选《尊生》润肠丸合增液承气汤。常用药物:当归、生地黄、火麻仁、白芍、桃仁、何首乌、枳壳、玄参、麦冬、瓜蒌仁、大黄。
燥热消渴
以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量频多为主症。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或数。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选《丹溪心法》消渴方加味。常用药物:天花粉、黄连、生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天冬、知母、藕节、乌梅。
燥热痿病
病起发热,突然或渐见肢体痿软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咳呛痰少,咽干,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味。常用药物:太子参、麦冬、生石膏、桑叶、杏仁、火麻仁、枇杷叶、阿胶(烊化)、胡麻仁、山药、金银花、甘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8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