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8.消渴方__十三、利湿之剂

健康生活 2023-09-22 01:17:16

8.消渴方 (朱丹溪)胃热消渴①。

(《升溪心法》)

【歌诀】

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词解】①消渴:病证名。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如渴而多饮为上消,是肺热;多食善饥为中消,是胃热;渴而小便多有膏为下消,是肾有虚热。

【组成】天花粉末黄连末藕汁生地黄汁牛乳(原书未著剂量)

【用法】将花粉末、黄连末和入藕汁、生地黄汁、牛乳中调匀服。或再加入生姜汁、蜂蜜做成膏,噙化(即将膏含

【分析】下焦虚寒所致膏淋、白浊为本方的主证。乃因肾虚受寒,肾失封藏,膀胱失约,败精渗入尿道而致。故方中用川萆藓利湿化浊,为治白浊的要药,为君药。石菖蒲通心窍,化浊除湿,助君分清化浊,为臣药。乌药调气,一温一 肾逐寒;益智仁一温一 肾阳,缩小便,止遗浊尿频,共为佐药。使以甘草梢调和诸药,且直入茎中,增强利湿分清之功。加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也为使药。诸药相合,利湿化浊,通心固肾,则病自除。

按:一方加入茯苓、可增强利湿分清之功。

【附方】 缩泉丸(《妇人良方》)益智仁乌药各等分。用法:二药研为细末,再用酒煮山药成糊,和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6—9g),用盐酒或米汤送下。

功用:一温一 肾祛寒,缩尿止遗。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频数,及小儿遗尿。

按:缩泉丸用山药为糊,意在增强健脾补肾缩尿之功。

参考资料:中药大辞典、汤头歌诀白话解。

汤头歌诀白话解(第11节)

中医良方

孕妇喝红豆汤的禁忌

1、红豆忌与米同煮,食之发口疮。
一般红豆汤是由红豆和白糖熬制而成的,简单易做,有些人在做红豆粥的时候总煮不出粘稠的感觉,因此就加了一些大米下去。虽然红豆粥绵滑软稠,但是大米含有湿气,而红豆和薏米是祛湿的。过多的大米会中和祛湿的作用。
2、红豆有一定的药效,可以促进心脏活性,利尿消肿,但若加盐,药效就会降低。红豆能促进心脏活化,并有利尿消肿的功能。但是,红豆制品只能做甜食,如为了口欲加上盐,利尿的功能就会减半。而且甜咸参半的食物,吃后使人神经不安。
3、胃肠较弱的人也不宜多食红豆,因为会容易胀气。
4、红豆性味甘酸,通利水道,多食令人消瘦,故体瘦、尿多者不宜食用。红豆在中医的分类上是属于淡渗利湿之剂,所以体质属虚性者不宜多食。

八正散的组成是什么?

八正散的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木通、大黄。

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宜清热利水通淋。

配伍特点

本方集大队寒凉降泄之品,泻火与利湿合法,利尿与通腑并行,诸药合用,既可直入膀胱清利而除邪,又兼通利大肠导浊以分消,务使湿热之邪尽从二便而去,共成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剂。

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以上内容参考:-八正散

红豆哪些人不能吃

红豆哪些人不能吃?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虚寒体质的人

虚寒体质的人最大的特征是畏寒喜热,体温偏低。特别是在冬天无论穿多少衣服都会手脚冰冷,背部发冷。如果你有这样的症状就说明你不适合食用红豆。由于红豆属于淡渗利湿之剂,所以虚寒体质的人不宜吃红豆。
2、胃肠功能较弱的人
由于豆类食物食用太多容易引起胀气,而红豆又是尤其容易引起胀气的豆类之一,所以肠胃功能较弱的人若吃多了红豆容易引起腹胀、腹痛、肠胃不适,容易加重肠胃的疾病。因此肠胃患有炎症或肠胃容易胀气的人不适合吃红豆。
3、尿频的人
红豆中含有较多的钾元素,钾离子在体内会代谢多余的钠离子,从而起到消肿利尿的功效,而尿频患者食用后可能会加重尿频次数,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4、蛇咬伤者
被蛇咬伤者,百日内忌食赤小豆。
拓展:红豆适宜什么人吃

红豆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适宜各类型水肿之人,包括肾脏性水肿、心脏性水肿、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如能配合乌鱼、鲤鱼或黄母鸡同食,消肿力更好。适宜产后缺奶和产后浮肿,可单用赤小豆煎汤喝或煮粥食。适宜肥胖症之人食用。
红豆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1、高淀粉食物
红豆是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本身就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淀粉需要在体内经过重重分解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再与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同食的话,可能会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腹胀,常见的高淀粉有土豆、红薯、莲子、玉米等等。
2、高钾食物
红豆中钾元素含量丰富,而钠含量低,食用后具有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离子,从而降低体内血压,但如果钾元素摄入过量,会越发促进钠元素排除,继而血压过低出现头晕等低血压表现,常见的高钾食物有桂圆干、蘑菇、紫菜、海苔等等。
红豆和什么搭配效果更好

红豆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钾、钙、铁、铜等矿元素,对便秘、高血压、瘦身减肥等都有不错的调节作用,不过根据所选的食材不同,红豆发挥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红豆和薏仁搭配能增强祛湿消肿的效果,而红豆和黑豆搭配能增强补血功效,因此红豆的效果和搭配的食材是紧密联系的,搭配合适,那效果就是最好的。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当归拈痛汤详细资料大全

当归拈痛汤,中医方剂名,别名拈痛汤。为祛湿剂,具有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湿热内蕴而兼风湿表证者。

基本介绍功用 :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分类 :祛湿剂-清热祛湿剂 出处 :《医学启源》 歌诀,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附注,附方 宣痹汤,化裁方之间的鉴别,重要文献摘要,歌诀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人,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组成羌活、甘草、茵陈、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猪苓、泽泻、升麻、白术、黄芩、葛根、人参、苦参。用量羌活、甘草、茵陈(酒炒)各15g,防风、苍术、当归身、知母(酒洗)、猪苓、泽泻各9g,升麻、白术、黄芩(炒)各3g,葛根、人参、苦参(酒浸)各6g。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30g,水二盏半,先以水拌湿,候少时,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待少时,美膳压之。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方义本方所治证候乃因湿热内蕴,复感风邪,或风湿化热而致风湿热三邪合而为患者,但以湿邪偏重为其特点。风湿热邪留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遍身肢节烦痛;且湿邪偏胜,其性重浊,故肩背沉重;湿热下注,则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乃湿热内蕴之征。治疗宜以祛湿为主,辅以清热疏风止痛。方中重用羌活、茵陈为君。羌活辛散祛风,苦燥胜湿,且善通痹止痛;茵陈善能清热利湿,《本草拾遗》尚言其能“通关节,去滞热”。两药相合,共成祛湿疏风,清热止痛之功。臣以猪苓、泽泻利水渗湿;黄芩、苦参清热燥湿;防风、升麻、葛根解表疏风。分别从除湿、疏风、清热等方面助君药之力。佐以白术、苍术燥湿健脾,以运化水湿邪气;本证湿邪偏胜,所用诸除湿药性多苦燥,易伤及气血阴津,以人参、当归益气养血;知母清热养阴,能防诸苦燥药物伤阴,使祛邪不伤正。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配伍特点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运用本方为治疗风湿热痹及湿热脚气属湿邪偏重之常用方。临床套用以肢节沉重肿痛,舌苔白腻微黄,脉数为辨证要点。加减化裁若脚膝肿甚,可加防己、木瓜以祛湿消肿;若身痛甚者,可加姜黄、海桐皮以活血通络止痛。附注

附方 宣痹汤

组成:防己、杏仁、滑石、薏苡各15g, 连翘、山栀、半夏(醋炒)、晚蚕砂、赤小豆皮(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各9g。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者加片子姜黄6g,海桐皮9g。 功用:清热祛湿,通络止痛。 主治:湿热痹证。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面目萎黄,舌色灰滞。 出处:《温病条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为治疗湿热痹证之常用方。前者利湿清热而兼能疏风,故适于湿热痹证而兼风湿表证者;后者利湿与清热并重,且能通络止痛,故主治湿热阻于经络之痹证。重要文献摘要1、原书 主治《医学启源》卷下:“治湿热为病,肢节烦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疼,下注于胫,肿痛不可忍。”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此足太阳、阳明药也。原文曰羌活透关节,防风散风湿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发之;白术甘温和平,苍术辛温雄壮,健脾燥湿为臣。湿热相合,肢节烦痛,苦参、黄芩、知母、茵陈,苦寒以泄之,酒炒以为用;血壅不流则为痛,当归辛温以散之;人参、甘草甘温补养正气,使苦寒不伤脾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猪苓、泽泻甘淡咸平,导其留饮为佐。上下分消其湿,使壅滞得宣通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