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苓散(张仲景)行水总剂。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词解】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白术十八铢(9g) 泽泻—两六株(15g) 猪苓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6g)
【用法】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6g),日三次。
【功用】利水渗湿,一温一 阳化气。
【主治】(1)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
(3)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分析】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云: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一温一 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宫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
(2)猪苓汤(《伤寒论》)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各9g)。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一温一 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中医良方一般白厚腻苔是湿气重的表现,而且偏重于寒湿,那你应该是阳虚体质,如果没什么症状也不要紧,中医一般用真武汤或五苓散来治疗这类疾病。
真武汤:
〖方源〗 《伤寒论》
84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 茯苓 三钱[9g] 芍药 三钱[9g] 白术 二钱[6g] 生姜 三钱[9g]
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5top
〖主治〗
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过多,阳虚水泛。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功用〗 温阳利水。
〖病机〗 本证是由肾阳虚导致脾阳虚,水湿不运内聚而生;肾阳虚是本,脾阳虚水湿内停是标。
五苓散:方 名:五苓散(利湿之剂)
总 结:利湿泻热
组 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方源〗 《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组成〗 猪苓 十八铢[12g]去皮 泽泻 一两六株[20g] 白术 十八铢[12g] 茯苓 十八铢[12g] 桂枝 半两[8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七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当用汗剂发完汗后,胃里很干燥,会渴,如果这时大量的水下去,在肠胃功能很衰弱的时候热力不够把水化掉,就梗在中膈成水饮,出现起则头眩,即苓桂术甘汤证。故“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之饮”,喝一点点水就好了。
正常情况下,发汗剂下去,汗发到皮表,邪出表后,正的、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
“ 脉浮 ”代表病邪出表,但水没有力量回来,停在皮肤表面,其原因是病人素虚。肠胃功能没有恢复,化水力量弱,这时喝再多的水也不生津,即肠胃的津液没有回头,故“ 消渴 ”。如果喝太多水,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故“ 小便不利 ”,小便量自然减少。发汗的药把胃热带到皮表,故病人感觉“ 微热 ”。
五苓散把皮表的病邪导入小便排掉,这是解除表水的另一个途径完全相反的方法。大原则是: 肚脐以上有水肿时用汗解法,下半身积水时用利尿法 。这里已经发过汗了,且出现烦躁,不可再发汗了,故用利尿法。
津液不足故小便不利、微热且消渴,为何还去利尿排水?张仲景的理念是: 病邪去掉后,津液自己会回头 。临床证明:病人吃了五苓散后不再口渴。
不能用汗解时用五苓散,五苓散的主症是: 小便不利、口渴, 且有 不可再发汗 的情况: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五苓散用于治疗瘟疫,古人去外县时,不管走陆路还是水路,都会随身携带五苓散,一发现得了瘟疫就用之,不用去辨是中风还是伤寒。
【神农本草】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为渗湿利尿要药。
【神农本草】猪苓味甘平,治痎疟,解毒,利水道,为行水渗湿要药。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
猪苓、泽泻、茯苓均利水,泽泻利全身的水,茯苓专利中焦(胸蔽骨到肚脐间)的水,猪苓利下焦(肚脐以下)的水,三味一起时,全身的表水都可以利掉。
如何让这三味药的药力到达皮表?用一点点桂枝,不要用太多,太多会发表。桂枝把泽泻推到皮肤表面,把皮表的水利回到中焦,中焦有湿用白术来利湿,再靠茯苓把水导到下焦,最后用猪苓排下焦的水,这五味药组成一个团队把皮肤表面的水从小便利出。
散即粉剂,易于肠胃慢慢吸收,若汤剂即扫荡,走太快了,表水还未引下就从小便出。
用量及用法 :
重用泽泻,猪苓3钱,泽泻6钱,茯苓3钱,桂枝2钱,白术3钱。每次一平汤匙,很稀的米汤或温水吞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的其它适应症:
·太阳病发汗后若没有流汗,出现身痒;
·小孩脑积水、湿疹,水在上焦;
·晕车,横隔膜有积水,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是五苓散没有炙甘草,五苓散便于外出携带。
·饮水则吐(详见条辨八十)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脉浮数”代表病没有完全解掉,病人会烦渴。有三种原因:一是剂量不够,二是素虚之人发汗后,水停在皮表回不去,三是还有其他的病,如瘟疫。
临床上,只要病人 口渴、脉浮数 ,就开五苓散。
病情分析:
五苓散是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等症。
指导意见:
从你说的情况属于一个阳虚水湿不化证,此方是可以使用的,另外后期可以调补一下肾气或者此方基础上加减亦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7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11.八正散__十三、利湿之剂
下一篇: 3.缩脾饮__十二、祛暑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