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3.黄连汤__五、和解之剂

健康生活 2023-09-21 22:23:52

3.黄连汤(张仲景) 升降阴阳。

(《伤寒论》)

【歌诀】

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寒热平调呕痛忘

【组成】黄连 炙甘草 桂枝各三两(各3克) 人参二两(3克) 半夏半升(9克)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寒热平调,和胃降逆。

【主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方析】胸中有热,胃中有寒,为本方主证。胃失和降,故见呕吐,为次要症状。方中黄连泻胸中之热,为君药。干姜、桂枝一温一 胃中之寒,与黄连同用,使寒热调和,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人参、大枣益气和中,升降复常,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诸药合用,使寒散热消,升降复常,诸证自愈。

中医良方

求助~~专升本中医基础和方剂题

专升本中医基础及方剂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A.手厥阴经B.足少阳经C.足厥阴经D.手少阴经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A.五脏B.六腑C.奇恒之腑D.脏腑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肺主气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调水道D.肺主治节6.脾统血的含义是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阳B.肺气C.脾气D.肾阳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脉 B.筋 C.髓 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A.风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假寒慎用寒药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A.水谷精微B.肾精C.冲任气血D.命门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A.气滞B.气逆C.气不降 D.气脱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D.手太阳小肠经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A.湿为阴邪B.湿性重浊C.湿性粘滞D.湿性趋下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 B.饮 C.水 D.湿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A.肝 B.肺 C.脾 D.肾19.孙络是指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21.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A.督脉B.带脉C.任脉D.冲脉22.心悸不安,精神涣散,多由下列何种因素引起?A.喜伤心 B.怒伤肝 C.思伤脾 D.悲伤肺23.形成阴疽流注的病因多为A.暑邪B.热邪C.痰饮D.瘀血24.脾病面色黄,见何种脉时为逆A.浮脉B.洪脉C.弦脉D.缓脉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润恶燥B.不耐寒热C.体阴用阳D.喜燥恶湿26.循行于下肢内侧前缘内踝上八寸以下的经脉是A.足太阴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少阴肾经 D.足阳明胃经27.十二经中具有两条别络的经脉是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手少阴心经 D.手太阴肺经28.导致人体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机是A.阴阳偏盛B.阴阳偏衰C.阴阳离决D.阴阳失调29.对虚实错杂证运用先攻后补治则的主要根据是A.先祛邪不会伤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气虽虚尚可耐攻 D.标症紧急先治其标30.肾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31.对肺司呼吸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运化功能C.肾的纳气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气的行呼吸功能32.起于胞中的经脉有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E.心包经 33.六淫中属于阴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34.根据七情分属五脏的理论,下列情志中属心所主的是A.喜 B.怒 C.悲 D.惊 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A.调节精神情志B.促进消化吸收C.维持气血运行D.协助水液代谢E.调理冲任二脉36.扶正与祛邪兼用的原则是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补C.祛邪不伤正 D.先补后攻E.攻补兼施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补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38.奇恒之腑包括A.脑 B.筋 C.脉 D.骨 E.髓39.“气为血之帅”,具体表现为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0.以下属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气化火B.五志化火C.命门之火D.少火E.壮火4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D.五方说E.人体之精说4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上4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E以上都不是。4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A朱丹溪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4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A营气 B卫气C宗气D元气 E谷气4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呕吐物 E呼气4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D阳中之阴E阳中之阳48.“肝火犯肺”是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D相侮 E母病及子4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E神不守舍50.肾在液为:A涎 B唾 C尿 D泪 E涕51.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5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肤 B孔窍C肌肉D关节E血脉5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A 风邪 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 寒邪5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B.下午 C.前半夜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5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适用于:A.实寒证B.实热证 C.虚寒证D.虚热证E.阴阳两虚证56.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木克土 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57.在阴阳失调病机中,阳偏衰以哪脏为根本: A心 B肝C 脾 D肺E肾58.“一源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冲、任、带 B任、督、带 C冲、任、督 D督、冲、带 E督、冲、跷59.少阳经在头部经过的部位是:A头后部B侧头部C头顶部 D前额部 E全头部60.脾之华在:A毛B唇C发 D 面 E爪61.“血之府”是指: A心 B肝C脉D冲脉E任脉62.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A肺与心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E心与肾63.被称为“水谷之海”的是:A脾B小肠C胃D大肠 E三焦64.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A饮食 B六淫C七情 D瘀血 E疫疠65. “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是指治疗用药应注意:A因人制宜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标E以上均不是66.内湿的产生与哪一脏的关系最为密切:A 肾B肝 C肺 D心E脾67.胃与小肠上口相接处为: A贲门 B阑门 C魄门D幽门 E吸门68.《素问·水热穴论》称“胃之关”是: A肾B脾C肺 D膀胱E三焦69.“大实有羸状”的病机应属于: A虚中夹实B真虚假实 C真实假虚 D虚实夹杂E虚证70.“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属于:A反治B正治 C治标 D标本兼顾 E以上都不是71.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刘完素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景岳 E张从正72.“土爰稼穑”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 B滋润作用 C承载作用 D收敛作用 E受纳作用73.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观点,五行中某一行之气太过,则:A制其所胜B侮所不胜 C已所不胜轻则侮之 D五行相克E已所不胜侮而乘之74.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是: A.补其不足B.损其有余 C.虚则补之D.实则泻之 E.损者益之75.过劳包括:A 劳力过度 B 劳神过度 C 房劳过度D 安逸过度 E 饮酒过度76.胆又称为:A 中精之府 B 孤府 C 清净之府D 中正之官 E 元神之府77.营气的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调控体温 C温煦脏腑 D抗御外邪 E营养全身78.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是: A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直接影响内脏 C发为情志病证D影响脏腑气机 E七情变化影响病情79.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主动B收引C凝滞D重浊 E为阴邪,易伤阳气80.气虚可进一步导致: A 血虚B 血瘀C 出血D 水停E 津泄81.九味羌活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白芍药B.山茱萸C.生地黄D.麦门冬E.枸杞子82.清营汤的功用是
A.泻火养阴,凉血散瘀B.益气养阴,宁心安神C.清热凉血,养阴生津D.清营透热,养阴活血E.泻火解毒,凉血止血83.芍药汤与白头翁汤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黄芩B.黄连C.黄柏D.大黄E.秦皮84.泻白散与清骨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桑白皮B.地骨皮C.牡丹皮D.五加皮E.茯苓皮85.败毒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包括
A.柴胡、前胡B.羌活、独活C.桔梗、枳壳D.人参、甘草E.当归、芍药6.回86阳救急汤除回阳救急外,还具有的功用是
A.益气养阴B.养血通脉C.益气生脉D.活血止痛E.养血敛87.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当归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生姜、芍药、桂枝B.大枣、桂枝、生姜C.黄芪、桂枝、芍药D.芍药、生姜、大枣E.桂枝、芍药、大枣88.具有解表清里功用的方剂是
A.葛根黄芩黄连汤B.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C.凉膈散D.小柴胡汤E.竹叶石膏汤89.左归丸与一贯煎相同的功用是
A.滋阴B.疏肝C.补脾D.降火E.益气90.右归丸除温补肾阳外,还具有的功用是
A.填精补血B.补益脾胃C,理气健脾D.散寒止痛E.纳气平喘91.天王补心丹与朱砂安神丸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有A.酸枣仁B.炙甘草C.玄参D.黄连E.生地黄 92.酸枣仁汤中养肝血、安心神的药物是
A.知母B.川芎C.茯苓D.甘草E.酸枣仁93.四神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草豆蔻B.白豆蔻C.肉豆蔻D.砂仁E.厚朴 94.玉屏风散的功用有
A.固表B.涩肠C.止遗D.固冲E.补肾95.真人养脏汤主治之久泻久痢的主要病机是
A.肾阳衰微B.脾胃虚寒C.肠胃寒积D.脾肾虚寒E.肝肾虚寒96.旋覆代赭汤的功用不包括
A.益气B.降逆C.和胃D.止咳E.化痰 97.定喘汤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半夏、当归B.麻黄、杏仁C.桑白皮、地骨皮D.黄芩、陈皮E.苏子、橘红 98.苏子降气汤组成中不包含的药物是
A.当归B.肉桂C.前胡D.厚朴E.葶苈子99.槐花散的功用有
A.祛湿排脓B.清热解毒C.行气解郁D.疏风下气E.解表散邪100.大定风珠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柏子仁B.桃仁C.郁李仁D.杏仁E.麻子仁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按试题顺序排列)1.B2.D 3.D4.A 5.B6.C7.D  8.B9.D  10.C11.B  12.C 13.D 14.B 15.D16.C  17.C 18.A  19.C  20.C21.D  22.A  23.C 24.C 25.B26.B  27.B  28.C 29.C 30.C31.CE 32.ABD 33.BD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8.ACDE 39.ABC 40.ABE41 A42 A 43C 44B 45C 46D 47C48D49C 50B51C52D53D54D55C56E57E 58C 59B 60B61C62D63C64D65B66E67D 68A 69C 70B71 ABCE 72ACE 73 AB 74 BD75ABC76 ACD77 AE 78 BCDE79 BCE80ABCDE81C 82D 83B 84B 85E86C 87E 88A 89A 90A91E 92E 93C 94A 95D96D 97B 98E 99D 100E

大枣+桂枝

大枣+桂枝, 共35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附子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去芍药汤,黄连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厚朴七物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救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竹叶汤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3.【大青龙汤】: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 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5.【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7.【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8.【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9.【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10.【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11.【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 2)【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2.【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3.【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4.【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6.【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7.【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8.【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9.【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 2)【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 ? 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22.【桂枝去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促,一作纵。)

23.【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4.【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5.【炙甘草汤】: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6.【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 ?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7.【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 ?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 ?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 ?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 ?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 ?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 ?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 ?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8.【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甘草三两 大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枚 桂枝二两 生姜五两

?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 ? 第9条.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29.【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 ?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30.【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于一枚(炮)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 ? 第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32.【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三两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35.【竹叶汤】:竹叶一把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 1)【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 ? 第9条.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