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1.麻黄汤__二、发表之剂

健康生活 2023-09-21 21:47:13

1.麻黄汤(张仲景)寒伤营无汗。

(《伤寒论》)

【歌诀】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组成】麻黄三两(9克) 桂枝二两(6克) 杏仁七十个(6克)甘草一两(3克)

【用法】水煎一温一 服。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弘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析】本方主证为外感风寒表实证。因风寒外束,汗孔收引,肺失宣降,故见喘,为其主要症状。方用麻黄辛一温一 发汗,开宣肺气,为君药。桂枝通达营卫,解肌发汗,助麻黄发汗之力,使之成为发汗峻剂,为臣药。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宣降并用,增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调和诸药,又可防止麻、桂发汗太过,损伤正气,为使药。本方发汗力强,不须啜热稀粥。

中医良方

医方集解的图书信息

书 名: 医方集解
作 者:(清朝)汪昂 注释 解说词:方向明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21202317598
开本: 16开
定价: 42.00 元
卷一
补养之剂
六味地黄丸
七宝美髯丹
还少丹
黑地黄丸
虎潜丸
天真丸
三才封髓丹
大造丸
补天丸
人参固本丸
参乳丸
天王补心丹
孔圣枕中丹
大补阴丸
滋肾丸
斑龙丸
龟鹿二仙膏
补火丸
唐郑相国方
二至丸
扶桑丸
参苓白术散
妙香散
玉屏风散
四君子汤
四物汤
补中益气汤
升阳益气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归脾汤
养心汤
人参养荣汤
补肺汤
补肺阿胶散
生脉散
百合固金汤
紫菀汤
秦艽扶赢汤
黄芪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
益气聪明汤
羊肉汤
卷二
发表之剂
麻黄汤
桂枝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葛根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柴胡升麻汤
九味羌活汤
十神汤
神术散
葱豉汤
人参败毒散
川芎茶调散
再造散
大羌活汤
桂枝羌活汤
涌吐之剂
瓜蒂散
参芦散
栀子豉汤
稀涎散
干霍乱吐方
攻里之剂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
大陷胸汤
小陷胸汤
大陷胸丸
十枣汤
三物备急丸
硇砂丸
木香槟榔丸
枳实导滞丸
倒仓法
蜜煎导法
猪胆导法
表里之剂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桂枝加大黄汤
水解散
防风通圣散
葛根黄连黄芩汤
三黄石膏汤
五积散
麻黄白术汤
参苏饮
香苏饮
茵陈丸
和解之剂
小柴胡汤
黄连汤
黄芩汤
芍药甘草汤
栝蒌薤白白酒汤
温胆汤
逍遥散
六和汤
……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

03-08麻黄药对整理(二)配伍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能透出皮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凝痰停血之中,凡药力所不能到之处,此能无微不至”。

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杂病论》中含麻黄的方剂 32 首,占全部方剂的比例为12.40%。其中可进行剂量转换的为30 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麻黄单次用量与药味数、用水量、单次服用水量和服用次数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剩余水量无相关性,这与麻黄单次用量由单次服用水量、用水量、麻黄的剂量计算得出的结果基本相符。

同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麻黄是否为主药与以上各因素均无相关性。

因此,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思想。

此外,从六经分布来看其在阳证、阴证、阴阳合证中均有使用,与《伤寒来苏集》认为“太阳有麻黄症,阳明亦有麻黄症,则麻黄汤不独为太阳设也,见麻黄症即用麻黄汤,是仲景大法”的认识相符。因此,麻黄配伍特点及其量效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麻黄与杏仁配伍

麻黄为主药以麻黄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3两,杏仁为70个(1.65 两)。非主药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代表,麻黄用量为2两,杏仁为40个(0.94 两)。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剩余水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麻黄与杏仁配伍时无量效关系。一方面当表邪突出或里邪并不严重时麻黄需要在组方中居于最大剂量以祛邪外出,另一方面当配伍药物的药量大于麻黄时,并不影响其发汗解表的作用。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 味药,每日2次,如麻黄为主药,则其服药剂量为 10.29 g(≈10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 7.43 g(≈7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

麻黄为主药的为麻黄升麻汤,其中麻黄2.5两、芍药0.25 两、桂枝0.25两,治疗“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

非主药以葛根汤为代表,其中麻黄3两、芍药2两、桂枝2两,方中更加葛根 4 两,区别于桂枝加葛根汤,“无汗”时则需用麻黄以发汗解表。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仅药味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麻黄与桂枝、芍药配伍时,其主要作用仍为发汗解表。若表无外邪,可以通过调整配伍和用量发挥其“散”的作用而作为主药使用,正如《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载麻黄“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荣卫之外邪。破症坚积聚,散脏腑之内结”均突出其“散”的功效。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 2.96g(≈3 g),如为非主药则服药剂量为5.62 g(≈6 g),其二者用量亦无差别。

麻黄与附子配伍

麻黄为主药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为代表,其中麻黄 2 两、附子1 枚(0.76 两)。

非主药时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为代表,其中麻黄2两、附子1枚(0.76 两)。

胡希恕教授认为六经八纲体系中的太阳证和少阴证分别为表证的阳证和阴证,故在甘草麻黄汤证的基础上出现阴证则需加用附子。

剂量分析表明,麻黄为主药与非主药相比各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麻黄与附子配伍的作用亦为发汗解表,加大麻黄的用量组成麻黄附子汤则发汗力强,若寒证明显则增细辛之热、去甘草之缓,组成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发汗。

虽然临床应用时,组方为 6味药,每日 2 次,如麻黄为主药其服药剂量为15.24g(≈15g)明显大于其为非主药的服药剂量4.51g(≈5g),此因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药味数为7个所致,因此在应用此方剂时应仍按照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使用方法进行辨证应用,不能减少其用量。

麻黄与石膏配伍

麻黄均为非主药,以越婢汤为代表,方中麻黄6两、石膏8两,此二药均是《伤寒杂病论》中最大用量方。说明麻黄与石膏配伍时用法较为单一,主要用于表有邪而里有热,且程度均较重,其中麻黄的作用为发汗解表。

此外,麻黄与石膏配伍时应作为非主药使用,二者使用的最佳比例为 3∶4。

临床使用时,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麻黄服药剂量为27.60g(≈28g)。

麻黄与半夏配伍

从半夏麻黄丸二者等量来看,麻黄在此方中为主药,在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中麻黄则均为非主药,其中麻黄均为4两(55.2g),半夏均为0.5升(合64g)。

“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胡希恕教授认为此方证见于表实见心下悸者,用于“心下悸,由于水饮停滞引起,应或见浮肿、表实无汗等症”,说明麻黄具有散水气的作用。

而厚朴麻黄汤和射干麻黄汤均治“咳”,麻黄的作用仍为“发汗解表”。

若组方为6味药,每日2次,则麻黄服药剂量为6.13 g(≈6g)。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仅用于表证,主要功效在于发汗解表,仅麻黄升麻汤、半夏麻黄丸使用了其“散”的作用。

而且 麻黄无明显寒热属性 ,出现合并证时则通过配伍其他药物达到治疗复杂临床症状的目的。

量效关系研究发现, 麻黄与其他药物配伍呈非剂量相关 ,作为复方应用时多与杏仁、桂枝和芍药、附子、石膏、半夏进行配伍合用。

另外, 麻黄不与少阳之柴胡,阳明之大黄、芒硝合用,可见发汗时禁与“和法”或“下法”同时使用。 因此,严格遵守麻黄的药物配伍规律,并“依证组方用药”,才能灵活掌握其使用方法。

1 外感发热

仲景用麻黄治疗外感发热最为多见。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其用量多根据表邪郁闭程度的轻重来增减,多与桂枝配伍。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小青龙汤等。

《伤寒论》35条载:“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表寒外束,卫郁营滞之证,“无汗”为汗不得出,说明寒邪郁闭肌表较重。仲景治以 麻黄汤 ,用麻黄三两开腠发汗,解卫气之郁闭,配伍桂枝二两透营达卫,温通经脉,二者相伍,使发汗解表之力倍增。

桂枝麻黄各半汤 条文言:“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反映了寒邪怫郁在表,欲解而不能解的状态,为表郁轻证。仲景取麻黄汤与桂枝汤各 1/3,麻黄减至一两,桂枝一两十六铢,小发其汗以解表散寒。

桂枝二麻黄一汤 证属已用汗法之后,言“汗出必解”知表郁更轻,故麻黄仅用十六铢合桂枝一两十七铢轻微发汗以解表。

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寒邪闭表,郁而化热之发热,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 等。 大青龙汤 证为外感寒邪郁闭肌腠较甚,卫阳郁滞化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仲景用麻黄开泄卫气,以散寒邪,配伍石膏清泄郁热,因石膏阻碍麻黄的发汗作用,故重用麻黄六两。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条文言“寒少”为恶寒轻微,说明外邪已衰,“发热”则是阳郁化热未解,此处表邪郁热皆轻,故用小量麻黄十八铢祛微邪,配伍石膏二十四铢微清郁热。

另外,仲景用麻黄还治疗少阴阳虚外感之发热,其用量较小,多配伍附子,代表方如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等。《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导致发热,故以小量麻黄二两解表散寒,以防过汗耗损阳气,配伍炮附子温经扶阳,助麻黄祛邪外出。

2 咳喘

仲景常用麻黄治疗外寒内饮之咳喘,其用量多为三至四两,常配伍细辛、半夏、干姜,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表寒里饮日久,饮郁化热则配伍石膏,方如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等。

《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发热而咳…… 小青龙汤 主之。”此为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故以麻黄三两发散风寒,宣肺平喘,配伍干姜、细辛、半夏温肺散寒,化痰涤饮。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与小青龙汤证相比,病程更长,里饮郁久化热,热壅气逆而出现“烦躁而喘”,故再伍石膏以清里热。

仲景用麻黄亦治疗外邪束表,里热壅肺之咳喘,其常配伍石膏,代表方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治“汗出而喘”。外寒郁肺、邪热上壅,则“喘”;里热蒸津外出,则“汗出”。方中麻黄用四两,解表散邪,宣肺平喘,配伍石膏清泄肺热而畅表,二者温寒相制,使麻黄宣肺平喘而不助热,石膏清解肺热而不凉遏。

3 身黄

仲景亦用麻黄治疗身黄,其多以小量取微汗,或配伍赤小豆,或单用麻黄,方如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千金》麻黄醇酒汤等。对于伤寒表实无汗,湿热蕴郁于内而发身黄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本经疏证》言:“麻黄非特治表也,凡里病可使从表分消者皆用之。”方中赤小豆清利湿热,使湿热从下而出,麻黄用二两走表祛湿,使湿邪从皮肤外泄, 与赤小豆分消湿热 。

《千金》 麻黄醇酒汤 用治伤寒表实无汗,风寒湿滞于肌表成黄之证,单用麻黄三两发汗,并用清酒助之,行阳开腠,使黄从表解。

4 浮肿

仲景用麻黄治疗浮肿,其用量较大,多配伍白术、石膏、附子,方如越婢加术汤、越婢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等。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 5条:“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 越婢加术汤 主之。”本条为皮水挟热之浮肿。肺失宣通,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下输膀胱,故脉沉、小便不利,水湿既不能上行,亦不可外达,郁滞化热,泛溢肌表,则一身面目黄肿。方中重用麻黄六两发越水气、通调水道,伍白术健脾除湿,使湿从下走,二者合用可内利外散一身表里之水,体现了“开鬼门,洁净府”之旨。再配伍石膏,与麻黄合用可透表里郁闭之热。

对于风水挟热之浮肿,仲景用麻黄六两开鬼门,伍石膏清郁热,如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 大青龙汤 治“病溢饮者”。

对于素体阳虚,复感风邪之浮肿,则治以 麻黄附子汤 ,方中麻黄减为三两伍炮附子温经助阳、发汗散水。

5 肢节疼痛

仲景用麻黄治疗肢节疼痛,多取小量,常配伍乌头、附子、黄芪、薏苡仁、白术,代表方如 乌头汤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千金》 三黄汤 、 麻杏苡甘汤 、 麻黄加术汤 等。

仲景用 乌头汤 治疗“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以方测证,其病机当为风寒湿邪流注关节,痹阻经络,症以关节疼痛,遇寒加剧,屈伸不利为主,故以麻黄三两祛风发汗,通阳宣痹,祛逐寒湿,配伍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

桂枝芍药知母汤 则用治风寒湿之邪郁久化热伤阴之关节肿痛,症见“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方中用麻黄二两伍附子开泄行痹、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知母养阴清热。

《千金》三黄汤 则用于素体表虚,风湿困表,化热内郁之证,症见“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以麻黄五分配伍细辛、独活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配伍黄芪益气固表以息风祛湿,佐黄芩以清热除烦。

仲景治疗寒湿痹阻之“身烦疼”,方用 麻黄加术汤 ,以麻黄三两发汗解表,散寒除湿,配伍白术,使湿亦从小便而去,且防止麻黄过汗。 麻杏苡甘汤 之表证较前者轻,治疗风寒湿邪凝滞经络,从阳化热之“一身尽疼”,方中用麻黄半两解表祛湿,配伍薏苡仁清热除痹。

6 其他

此外,仲景还用麻黄配伍升麻、干姜、黄芩发越阳郁、清上温下治疗上热下寒之喉痹,如 麻黄升麻汤 ;用麻黄配伍半夏通阳蠲饮治疗饮盛阳郁之心悸,如 半夏麻黄丸 ;用麻黄配伍人参、当归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两虚兼风中腠理、痹阻营卫之风痱,如 《古今录验》续命汤 ;用麻黄配伍牡蛎发越阳气、软坚消结治疗牝疟,如 牡蛎汤 ;用麻黄配伍桂枝、附子、生姜温阳散寒、通利气机、宣行水饮治疗寒饮乘阳虚积结气分之臌胀,如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历来有多数医家言麻黄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畏其峻烈之性,特别是温病学家惧之不用,致使此味良药束之高阁。章次公亦曾提到“近世畏麻黄不啻猛虎”。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麻黄方剂的条文,发现仲景用麻黄治疗病症广泛,且其根据不同的病机,灵活地选择麻黄的剂量和配伍,为我们临床更好地使用麻黄提供了指导。

“方证相应”理论源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第 317 条:“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阐明的是方剂与证候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将方剂与证候的这种特殊性的对应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方证相应”理论。该理论集“理-法-方-药”为一体,以“有是证用是方,用是方治是证”为原则,以“病下系证,证下列方,方随证出,随证治之”为特征,强调了方剂对证候治疗的针对性,逐渐成为历代医家临床施治的用药准则。

1 麻黄配桂枝

麻黄味苦辛,性温,宣肺平喘,能开闭郁之肺气,祛在表之风寒,为伤寒发表第一药 。麻黄配伍桂枝含义有二:一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正如《本草正义》强调“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桂枝不仅可以助麻黄解表,增强发汗之力,亦可扶金止咳 ;二是温经止痛,可畅行营阴,缓解疼痛之症。

由表 1 得出,《伤寒论》中麻桂是仲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经比较发现:1)麻桂辛温发汗的常用比例为3:2,可用于各种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以开泄太阳表邪;2)若恶寒发热重,急需发汗,如大青龙汤证,则加重麻黄用量至六两,意在麻桂相须,发汗解表开郁闭;3)若用于营卫之小邪不解者,则麻黄用量较少,以减轻发汗解热之力,配伍桂枝构成小汗方,如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 ;4)若是用于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而产生的痰饮,理应温之,故以麻桂发散风寒,并加重桂枝的用量至与麻黄等量,既能助麻黄发汗解表,又能温化寒饮,表里兼治。

2 麻黄配升麻

在《伤寒论》中有一首比较特殊的方剂——麻黄升麻汤。本方是《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剂,并且药物剂量也很小,以麻黄和升麻为君药。其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古代用升麻就像当今用犀角,它有解热去温毒的作用,善于宣透 。配以散寒解表之麻黄,一可升胃中津液,引甘温之药上行入颃嗓,抵咽喉从而达到实卫固表,宣散肺热之功;二可升散阳明清阳,下至厥阴,培其元气。此般配伍在寒热错杂的一个环境中寒热并用,偏于宣发升散邪气,发越阳郁。配合全方发挥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唾脓血泄利的证候。

3 麻黄配石膏

石膏性味辛甘大寒,善于清热泻火,解肌退热,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与麻黄配伍后,主要作用于肺经,二者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宣肺平喘、清热除烦的作用。根据《伤寒论》,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应用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石膏用量最多的麻杏石甘汤,见表 2。该方石膏用量达到半斤,是麻黄的 2 倍。此方中麻黄与石膏两味药联合,麻黄得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亦可以不助热,并且存其宣肺平喘之用;石膏得麻黄不会过分凉遏气机,共同起到清宣肺热之效,二者相制相成用于治疗肺热咳喘之主证。大青龙汤中太阳中风证伴见烦躁,卫气郁而发热、烦躁,说明肌腠有热,故需配伍适量石膏以清热散表,可以治疗风寒表实证。表 2 中其余二方均是由于表郁里热过重而成疾,治疗上应以发汗解表为重,兼清里热。故应用石膏配伍麻黄解表开郁兼清阳郁之热,体现了仲景主次分明、标本兼治的思想。

4 麻黄配附子、细辛类

《伤寒论》中麻黄与附子相配伍的方剂仅有治疗少阴伤寒证的麻黄细辛附子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

从表3得知,麻黄和附子的用量比例是3:2,麻黄得附子可散表寒,温补下元之阳,附子配伍麻黄可温固下焦元阳,又可启少阴阳气兼散上焦肌膜之表邪 。二者配伍相得益彰,内扶少阴之命火,外散太阳之风寒,从而达到驱邪不伤正,阳复而寒不留之功。

细辛辛散能力强,为辛热之品,配伍麻黄能够走而不守,增强发汗之力。如麻黄细辛附子汤既能与附子配伍散少阴里寒,又可助麻黄散表寒,表里兼顾,攻守兼施;小青龙汤祛在里、在下的寒水之痰,细辛可帮助麻桂散寒并温散水饮。

而麻黄附子甘草汤病机为少阴病,病程时间长,阳虚更甚,需要附子配炙甘草以助温阳,稍配麻黄以助发汗。

5 麻黄配杏仁

杏仁味苦降泄,为治疗咳喘之要药。清·周岩有言:“杏仁者,所以为麻黄之臂助也。”麻黄得杏仁,宣肺气之中有降,不致肺气宣发太过,杏仁得麻黄,降肺气之中有升,不致肺气肃降太过,是仲景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一对经典组合。经研究发现,仲景应用麻黄配伍杏仁的方剂中,杏仁用量最多的当属麻黄汤,用至70个,相当于今天的23g,两者一宣一降,恰似肺性。其次是麻杏石甘汤,见表 4。方中麻黄与杏仁相须为用,既能宣肺散邪,又能降肺平喘,加上石膏共同达到清泻肺热,止咳平喘的目的。大青龙汤中,因主证见“不汗出而烦躁”,重点在发汗,故麻黄用量加倍,少辅以杏仁发汗解表。其余二方则以少量杏仁配伍麻黄,微微发汗治疗在表之微邪。

6 麻黄配白芍

白芍味酸,收敛肝阴以养血,养血柔肝而止痛,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见表5。在麻桂配伍的方剂中,除了和桂枝来进行阴阳双向调节外,还有两点作用,一是可以利用酸收之性,制约麻桂,防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和阴血;二是根据陈永财等的研究发现白芍和麻桂配伍可以使得芍药的有效成分 — 芍药苷从体内消除速度减慢,滞留时间延长,有利于芍药苷在体内持久的发挥缓急止痛的作用,在葛根汤及葛根加半夏汤中白芍就起到了滋津化阴以缓和筋脉之急的作用,所以白芍在麻黄类方中是个佐制药。在用量方面,仲景应用白芍与同方麻黄的用量相近,一般用一两至三两。若因内有里寒出现疼痛症状则需要加重白芍用量以缓急止痛。

7 麻黄配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诸多作用,素有“药中国老”之称,调节着每一首方剂中的诸多药物,为仲景常用配伍,见表 6。在《伤寒论》中麻黄配伍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缓解药性,补脾扶正。麻黄汤和大青龙汤中以甘草为使药,既可缓和麻桂峻烈之性,避免汗之太过,又可补中助汗源,使正气复而邪自去;麻杏石膏汤中甘草和中益气,调和寒热,避免其寒凉伤胃;小青龙汤中麻草配伍不仅具有祛痰止咳之功,还可以预防药物辛散太过,耗阴动阳,损伤正气;二是发汗解表。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甘草不仅可助麻黄少许发汗解表之力,还可配伍附子以温阳;三是缓急止痛。葛根汤和葛根加半夏汤中,甘草同白芍一起缓和筋脉之急,为佐使之用。仲景应用麻黄配伍甘草时后者的用量多在一两至三两之间,且一般情况下以麻黄: 桂枝: 甘草 = 3:2:1 为宜,根据麻黄用量多少可以适量进行调整。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麻黄类方治疗不同证候麻黄的配伍规律初步分析如下:应用麻黄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可以根据 3:2 的比例配伍桂枝以开泄太阳表邪;治疗寒热错杂的证候可以配伍少许升麻以宣透阳郁;治疗肺热咳喘证候可以配伍适当石膏宣肺清热,兼配合麻黄解表开郁;治疗少阴伤寒证则需要配伍附子、细辛类以内补命火,外散风寒;治疗肺逆咳喘证候时配伍适当杏仁与麻黄相须为用,宣肺散邪、降肺平喘;白芍配伍桂枝可调和营卫,甘草可缓解药性,故多在麻桂配伍中加以少量白芍和甘草为佐使药,配合麻黄及全方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避免汗之大过而伤正。

应用禁忌

体质虚弱者慎用麻黄。 麻黄发汗之力较强, 一般老人 、小儿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如临床虽证属外感风寒,但汗出较多者, 也应慎用麻黄 。

气虚外感者慎用麻黄。 麻黄一般宜于实证, 凡气虚外感风寒, 症见恶风恶寒 、气短乏力、动则自汗 、舌质淡白、脉细弱无力者, 应慎用麻黄。

阴虚血虚和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黄 。 麻黄味辛性温,较燥烈, 易伤阴动血。凡阴虚、血虚感冒而症见恶寒怕风、口渴思饮、无汗或少汗、舌红苔少、脉细者, 即使有胸闷咳喘, 也应慎用麻黄。凡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症见头晕头痛 、盗汗、舌红苔黄、脉弦有力者应忌用麻黄 。

凡心血虚衰 、心神不宁, 症见心悸、胸闷气喘 、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数者, 应忌用麻黄。凡阴虚血热, 症见咯血、吐血、呕血 、尿血、便血、鼻衄 、皮下紫癜或妇女月经过多者, 虽证属外感风寒, 或见咳嗽胸闷, 也应忌用麻黄。凡皮肤斑疹瘙痒、色焮红灼热者应慎用麻黄 。

药理研究表明, 麻黄具有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等作用, 凡有心情烦躁、易怒 、心悸、失眠及血压升高者慎用。

麻黄碱有兴奋膀胱括约肌的作用, 如过用或久用麻黄可致尿量减少, 甚至尿潴留或尿闭, 故凡小便不畅 、尿少不通者慎用。

麻黄用量不可过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 :成人水煎剂每日3~9g, 一般中毒剂量为30~ 50g, 过量可能导致心悸气促 、震颤及心绞痛发作, 严重中毒时可导致视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困难、惊厥等, 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 。

麻黄不宜与洋地黄类强心甙药物合用, 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4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