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危症难病倚附子 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荟萃》PDF电子书
点击下载
你好,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最最重要的就是辨证施治,必须先辨好证,用药才能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于你所问的附子的实际运用是什么。附子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被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凡是脾肾阳虚的病人,使用附子来治疗都是有效果的。当时,什么样的病人属于脾肾阳虚呢?舌像,脉象,体征,如果在这里一一列举,实在是既多又杂且恐遗漏。我已在我们之间的沟通中做了详细的解释。不过这里还是要提醒你一点,切记要问多病人一句,是否喜冷饮或喜热饮,九成脾肾阳虚的患者肯定会回答喜热饮,这点是初学者务必牢记的。至于附子乃至一切辛温热药的临床运用,我觉得,随着近年来“火神派”的崛起,整个中医界正在呈现出一派喜用热药敢用热药甚至以用热药为荣的景象,这个在北方尤为突出。这一点是十分危险的。一些刚刚出道的没啥经验的皮毛中医师也正在赶时髦,附子一开就是30克50克,却全然不顾其中的风险,以为名医能用,他们也能用。殊不知,譬如郑钦安,祝味菊等“火神派”前辈们,都是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的大家,他们在使用大剂量的附子时,是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基础的。即使如此,在该以清热解毒治疗时,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寒凉药。所以我想提醒你,治好病,是医生和药材的功劳,治死人,却不是药材的错。学中医,本来就不能如此浮躁。我们应该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时刻怀着一颗良心行医,会者懂者我们不吝啬地告知病人赐与病人,不会者不懂者切勿随意在病人身上做实验。病人也是人,并非你我的小白鼠。说了那么多,好像没几句话跟附子搭上边,好吧,反正在刚刚彼此的交流中我已经跟你讲很多了,所以我在这里就多讲点行医的道理吧。希望我们最终都能成为一名良医,良医即可,良心永存。
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
附子的功用与主治
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回阳救逆。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
温经逐湿止痛。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
通阳止痛。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
温补肾阳。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
温中散寒。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
助阳固表。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
附子的配伍运用
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
附子配人参。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
附子配干姜。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
附子配麻黄。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
附子配桂枝。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
附子配细辛。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附子配白术。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附子配地黄。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
附子配黄连。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
●属于阳虚阴寒偏盛,寒邪痹阻经络,直犯脏腑等阴寒重证痛证;或寒湿内困胶结不化,痹阻经隧关节,经久难除等寒湿痹证;或大热伤阳耗阴,阴不敛阳,阳气将脱,阴阳离绝之危证,可大胆应用大剂量附子。
●仲景用附子常离不开甘草之佐使,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
●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时候,必久煎至不麻口为度,关键在于煮透,而不是控制它的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种。
附子的大剂量应用,古已有之。如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附子达「四两」者(合今约130克,按第5版《方剂学》所载古今度量衡换算法),近人祝味菊、吴佩衡等善用大剂量附子屡起沉疴。但同时也有不少医家因畏其剧毒而不敢应用,或用之不当,反致中毒。附子,「药中四维」之一,足见其重要,要善用,不可滥用,不必禁用。
应用广泛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如附子与干姜、甘草相配而为回阳救逆第一方,此是附子的最重要配伍,又称「仲景附子配伍法」。火神派诸家如吴佩衡、范中林、卢崇汉等用附子时,最常用的就是四逆汤,吴佩衡还经常加入肉桂,称为「回阳饮」。唐代孙思邈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清代王清任所创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成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祛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附子能温肾阳,朱良春既用附子于肾阳虚惫不能化气行水、尿少所致之水肿,又用于虚劳之夜尿频多、腰痛神疲等症。附子又为痹证要药,朱良春治风湿热痹常用附子配苍白术、黄柏、蚕沙、忍冬籐、萆薢、薏苡仁;不唯痹证,诸多慢性炎症,亦多用附子。同时附子也可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配伍。近年来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及其改进剂型,治疗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广泛用于临床。
应用指征
张仲景用附子的指征主要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还强调「小便色白」亦是少阴病特点,一般多用在亡阳虚脱、阳虚、寒性痹痛、阳虚水泛等四方面,均属于寒证(或称阴证)。急重症均选生附子,以其性猛烈,斩关夺将,力挽狂澜之势,用于回阳救逆,逆转病势,以取速效;熟附子性缓而偏补,用于一般阳虚证如风湿痹痛等,以图缓功。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总结出「附子脉」:脉微弱、沉伏、细弱,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
舌象也很受重视,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的使用指征。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润,或无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
附子不止用于虚寒证。朱良春热病用附子的标准为:舌淡润嫩胖,口渴不欲饮,或但饮热汤;面色苍白,汗出,四肢欠温,小便色清。虽同时兼见高热、神昏、烦躁、脉数,亦当用附子,以振奋衰颓之阳气,避免亡阳厥脱之变。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临床要抓住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
剂量与安全性
吴佩衡使用附子,对一般性虚寒证,附子用量通常为20~100克,急性阴阳格拒、阴盛阳虚之危候,则为60~250克。民国时期名医恽铁樵用附子经验,凡亡阳之证和阳虚重候当用50克以上。有人总结王子泉老中医应用附子经验:一般证候用量可在25~30克,重症可至50~60克,少数危急重症可至100克以上。有人提出,服药后判附子增减进退有「三问」:睡眠、小便、动静——若服药后变得久不能睡,或烦躁不宁,或彻夜不眠,小便黄赤或短涩,即当减其用量。祝味菊认为,对从未服过附子的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等。
附子大剂量应用中,其抑毒增效药物的配伍非常重要。仲景用附子常离不开甘草之佐使,甘草或干姜与附子同煎,可降低附子之毒性。笔者认为,甘草用量在附子的一半左右时,足以监制附子之毒。刘力红教授指出,炙甘草使姜、附真正起到持续的温煦作用。还可配白蜜和乌梅等。
附子与半夏同用,药典认为属于配伍禁忌。但大量的临床证明,针对「寒」、「痰」,二者同配并没有毒副不良反应,反而增强疗效。已故老中医王子泉的经验是,禀赋不足,肺肾阳虚,复受外邪,无力温水化气,致使寒湿化痰,壅塞于肺发为咳喘之症,内外合邪,既有宿寒,又有湿滞,如果不用姜附则无以助阳逐寒,舍半夏、南星则不能燥湿祛风,如果囿于「十八反」禁忌,必然顾此失彼,贻误病情。
煎煮方法
附子毒性的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及其衍生物,这类双酯型生物碱不稳定,在加热条件下会水解成毒性很小的单酯型生物碱和乌头原碱,进一步可水解为胺醇类生物碱,其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4000~1/200。在大剂量应用附子的时候,必须严格遵照煎服方法。
善用大剂量附子的火神派医家,倡导久煎1~3小时。老中医王子泉认为,消除附子的毒性,关键在于煮透,而不是控制用量或避免使用某些品种,其方法如下:1煎煮前,尽量一次加足水,待水开后再投入附子,如中途水不够,只能添加烧开的沸水,切勿中途断火或加冷水;2煎煮的时间要以附子种类及用量而异,常规剂量的黑、白附子,煎煮1~2小时,如是盐附子、乌头,或附子剂量达到200克以上,就要煎煮2~3小时,然后取出少许嚼一下,如不感到麻口,就可加入他药同煎。
古今医案摘录
吐血——四逆汤(郑钦安医案)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大人之妻患吐血病一年余,诸药无效,诸医束手。延郑氏来府诊视。诊见:病人面色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仍铺毛毡,盖丝绵大被,十分怕冷。舌质淡红,舌苔白腻。
处方:炙附子120克,炮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
朱知府看方后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均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呕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孰料病人服药后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且食稀饭两小碗。病人坦途,由此而愈。
郑钦安把血证分为阴阳两纲,称之为「阴火」和「阳火」。以其多年经验,认为阴火引起的血证远多于阳火,「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
功效不同: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药物,可以提升阳气,其中附子中的生附子药效较强,主治亡阳虚脱、四肢冰冷、脉象弱、阳痿、肾阳不足,以及虚寒引起的呕吐、腹泻、水肿、痹痛等。而制附子的助阳作用相对减弱,主要用于治疗肾阳不足,以及畏寒、手脚冰冷、脾阳不振、腹痛等症状。毒性不同:附子中的生附子乌头碱含量较大,毒性较强;而制附子经过一定程序炮制,毒性相对较小。一般中药大多具有两面性,如果运用合理,则能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果运用不合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不可随意增减用量或滥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22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