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不少人认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中,就将药物分为上品、中品、下品3类,其中列下品的120多种药大多有一定毒性。近年来,随着几起过量使用某种中药出现肾毒性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中药的毒性又被一些媒体过分渲染,甚至有人打着这样的旗号来反中药。对此,我们也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中药不良反应应该重视,但中药仍然是相对安全的。为使读者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有正确的认识,本期首先向读者讲解什么是中药不良反应,以后还将陆续刊载有关的介绍文章。
中药无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对待疾病的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有病治病”变为“无病防病”,在追求高质量、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外,还追求抗老防衰的保健药品。在这个过程中,中药成为医药保健市场的热点 。面对琳琅满目的市场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值得提醒的是,即使是中药也并非全都安全无毒。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所发生的非治疗性反应。中药的不良反应也常称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包括过敏反应和中毒反应。
不良反应可危及生命?
过敏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一般人都知道,青霉素等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以有生命危险。殊不知,有些中药的过敏反应也可能相当严重。过敏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和个人体质有关,轻者表现为皮疹、胃肠道不适等,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短、血压降低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有报道称,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已达150余种。其中有地龙、五味子、金银花、三七、冰片、大青叶、板蓝根、丹参、桑根、附子、苦参、穿心莲、鹿茸等以及有此类药物的复方制剂。
毒性反应也是中药临床应用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这类不良反应大多比较严重,最常见于消化系统比如胃肠道、肝脏,其次是泌尿系统,特别是肾脏,然后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一些常用的中药,比如乌头、附子、雷公藤、马蔸铃、木通、苍耳子、穿心莲、鱼胆、大叶柴胡等等,都曾有过毒性反应的报道。
1992~1993年,比利时报道用中药减肥致45例肾衰;1999年7月,英国发生了两例白人妇女因服中药“木通”治疗湿疹导致肾衰竭的事件。分析这些药物,都发现了一种叫做马兜铃酸的成分。随后,国内也出现了因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内含“木通”类中药)而出现肾功能严重受损的病例。至此,中药的毒性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不良反应:药之性 人之过
对中药的毒性应该有客观认识。中药中的有些化学成分,在治疗量范围内,它们是可以治病的有效成分,只有在体内达到一定的浓度,才会对一些重要脏器产生损伤。因此,正确用药是关键。现在中药的毒副反应报道似乎越来越多了,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了,另一方面则是个人或医生用药不当引起的。比如说,中药方剂配伍不当,增加了毒性药物的不良作用,药不对症,乱用一气,不讲究服药量和时间。
口服给药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中药极少,中药注射剂则有较大可能性。一些传统精方、名方经过剂型改革,以注射给药方式用于临床,发挥起效快的优势,但由于中药材成分复杂,加上个体差异大,故有的药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中药的毒副作用常见于2种情况:一是如前面提到的马兜铃酸事件,是由于患者服药剂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二是有的中药同名异物,配药时往往用的不是无毒副作用的品种,比如木通,本草记载的木通应是木通科植物木通及其变种白木通,皆属无毒;而现今药典收载的木通,包括木通科植物木通及其变种白木通、马兜铃科植物关木通、毛茛科植物川木通,后2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果配药时用的是关木通或川木通,并且用量超过6克,就可能出现损害等毒副作用。
所以,读者在选购中药制品的时候,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到正规的药店去购买有国家正式批号的中成药和含有中药成分的保健品。如果要服用中草药汤剂,千万不能过分相信“偏方”、“验方”,须知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个别人服用后疗效很好的方子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而且中药品种复杂、来源复杂,如果缺乏专业医师的指导,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凡是药都有副作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一般来说,中药的副作用没有西药的大,反应速度也没有西药快,故它不容易危及人的生命。但有少数的中药毒性也很大,如使用时稍不注意,也会危及人体生命的。
首先,不良反应出现最多的是川乌。中医认为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它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的常用中药。它的主要成分是乌头碱。研究表明,如果乌头碱摄入过量,可引起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木通也是不良反应中出现概率较高的中药之一。
另一类出现不良反应较多的是雷公藤。雷公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且现代研究发现,雷公藤中含有多种高效的抗癌成分,包括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等,能够使人体产生毒副作用。目前其毒副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但其对肝脏、肾脏、肠胃、血液、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均有一定的损害,尤其会影响生育,因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中医从来没有否认或忽视这些潜在的危险。这也是中药通过配伍、调整剂量和加工来确定处方,从而降低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草药确实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青睐。然而,只有正确使用药物,它们才能产生治疗效果。使用不当会产生毒副作用。因此,只有正确认识中药,使用中药,才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有关中药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给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对中药毒性的重视。当下不少人包括医药专业人士对中药药性认识也不全面;以为「是药三分毒」就是指所有中药都是含有毒性化学成分,只要服用了就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部分人甚至对服用中药产生排斥和恐惧心理。
笔者认为,单纯地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物质无毒副作用的认识虽然是无知的表现,但固执地认为所有中药均含有毒性成分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同样是不正确的。
「上中下三品」理论可借鉴
《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就根据药物有无毒性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为延年益寿药,无毒;中品为防疾补虚药,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下品为治病预疾的药物,多有毒性,不可久服,某些药物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甚至死亡。
「是药三分毒」是指药物都具有寒热温凉某种偏性,而不是说所有药物都含有毒性化学成分,服用即对人体造成损害。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古代对于一些药物毒性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和讹误。但《本经》对于药物毒性的认识是客观和正确的,对于今天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不要因为《本经》对个别药物毒性认识的错误而否定其对药物整体毒性分类的贡献。笔者认为,今天对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可以参考《本经》,从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是无毒中药。中药学教材中的生姜、葱白、大枣、蜂蜜、桂圆、枸杞、薏仁米、黑芝麻、山药、桑椹等,本身就是食物,是实际上的无毒药,不含有毒化学成分。一般情况下即使经常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虽然这类药物在中药中所占比例不大,但都是临床常用的。
翻开《中药大辞典》,记载有冬瓜、丝瓜、羊肉、杏等,更是日常饮食常备品种。应该说这类食物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不是含有毒性成分。片面地认为「是药三分毒」的「毒」就是药物含有有毒化学物质,服用后就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显然是荒谬的。
我们可以参考《本经》对上品药物的解释来认识此类药物,掌握这类食药两用物质的寒热温凉偏性,从而对运用饮食调理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是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一般不会产生毒副作用的中药。中药中绝大多数药物均属于此类,如人参、甘草、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等,该类药物如药证相合,应用得当,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本经》中明确说明中品药物,有毒无毒根据药量而定。我们今天应该牢记大多数中药的毒性强弱是和用药剂量密切有关这个原则。而不应单纯地理解中药是有毒或无毒的。
有资料显示,在中药不良反应的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药引起中毒的约占85%以上,而中药中毒导致死亡病例中约75%系超量所致。
需要指出的是,文献所记载的中药药性为无毒,只是表明其在正常的用量用法下,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无明显损害。但其所含有的成分对人体的潜在影响以及长期服用后产生的毒性并不明确。临床上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加以应用。
事实上,许多标注为无毒的中药,由于其药性寒热过于猛烈,长期服用均会对人体产生不利作用。如黄连、黄芩、黄柏均标注无毒,但由于过于苦寒,久服均会损害脾胃功能。即使如竹叶卷心,具有良好清心火、解暑的保健作用,但是服用过多,会损伤脾阳,影响机体消化吸收功能。人参作为大补之品,药性过猛,服用过多,其害也自然不浅。
三是含有较大毒性成分的中药。 中医运用毒药治疗疾病由来已久,如附子、全蝎、蜈蚣、砒霜等,含有毒性化学成分甚至剧毒物质,使用必须慎重。该类药物应用不当会导致患者中毒甚至死亡。
《本经》同样明确说明下品药物有毒不可长久服用,使用不当会造成人体死亡。查考古今多数记载服用中药中毒致死者,多属误用此类毒药且剂量偏大的缘故。
近几十年以来,许多中药不良反应案例多是由于服用了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所致。如天王补心丹、牛黄解毒片等含有汞,服用过久容易导致汞中毒。又如长期服用黄药子导致肝肾损害的事件等。
其用药均违反了《本经》下药不可多服久服的原则。为了避免毒药误用滥用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必须加大剧毒中药监管力度。在临床上无经验、无指征者应慎用含有毒性成分中药。
有无毒性需实践验证
需要注意的是,不轻易相信文献记载的药物毒性,也是我们正确认识中药毒性的一个方面。
一些文献记载的药性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出现错误,如《本草纲目》记载马钱子无毒,《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黄丹、桃仁无毒等,都是明显的失误。《本经》记载丹砂为上品、无毒,后世之人误信其说,为追求养生得道长期服用,中毒乃至丧命者不在少数。
笔者早年曾自用半只石榴皮煎水饮下,意在驱虫,因苦涩难咽仅服下数口,结果服用后30分钟即晕倒,数小时后方回复正常。后查考多家记载,均言其无毒。因此,对于任何书籍记载的药性,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实践经验者,均不可轻意相信其无毒。
综上,笔者认为今天对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同样可以参考《神农本草经》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将中药分为安全性大的无毒中药、多数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无明显毒性的中药、以及含有较大毒性成分需要慎重使用的中药。具体药物区别对待。单纯地认为中药是有毒的,或者是无毒的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临床中医药工作者要熟悉每一味中药的药理药性,不断探究,正确合理使用中药为人民健康造福,促进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
中药副作用不容忽视
近几年,因滥服中草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日趋增多。专家为此呼吁:必须提高人们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据专家介绍,多年来“中药副作用少”的说法使人们对某些中草药的肾毒性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90年代中期,比利时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肥妞”、“胖嫂”在无所禁忌地服用减肥中药后发生急性肾衰,由此提出了“中药肾病”的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药木通、厚朴、粉陀已、细辛中含有的马兜铃酸能导致肾小管及间质、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及低渗尿。此类患者临床初期出现少尿性急性肾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炎。而这些患者的治疗极为困难,往往逐步走向终末期衰竭。
专家强调,目前许多江湖医生打着“偏方”、“验方”的旗号,滥用中草药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加重患者病情甚至导致尿毒症,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云海教授研究发现,有近50种中药对肾脏有毒性,可引起急、慢性肾脏功能损害和肾脏衰竭。
这些可导致肾脏损害的中药有三类。
第一类为植物类中药:雷公藤、草乌、木通、使君子、益母草、苍耳子、苦柬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马儿铃、土荆芥、巴豆、芦荟、铁脚威灵仙、大枫子、山慈菇、曼陀罗花、钻地风、夹竹桃、大青叶、泽泻、防已、甘遂、千里光、丁香、铭藤、补骨脂、白头翁、矮地茶、苦参、土牛膝、望江南子、棉花子、腊梅根等。
第二类为动物类中药:鱼胆、海马、蜈蚣、蛇毒等。
第三类为矿物类中药:含砷类(砒石、砒霜、雄黄、红矾)、含汞类(朱砂、升汞、轻粉)、含铅类(铅丹)和其他矿物类(明矾)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18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枇杷、麦冬治燥热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