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小青龙汤治疗哮咳80例临床观察

健康生活 2023-09-21 14:02:11

【摘要】 目的 观察小青龙汤治疗哮咳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哮咳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观察服药10 d后咳嗽的变化及停药10 d后的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停药1周后, 咳嗽复发率为5%, 对照组复发率为58%,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青龙汤可有效改善哮咳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4年1~5月本院儿科门诊就诊的患儿80例,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方法, 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14岁, 病程均>4周;对照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2~14岁, 病程均>4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 2]制定:①咳嗽持续超过4周, 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或加重, 以干咳为主。②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③抗哮喘药物诊断性治疗有效。④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⑤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和(或)最大呼气流量昼夜变化率(PEF)每日变异率连续监测1~2周超过20%。⑥个人或一、二级亲属有特应性疾病史或变应原检验阳性。以上①~④项为诊断基本条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儿科学》[3]中哮咳的诊断作为儿童变异型哮喘(CVA)的诊断标准:其中中医辨证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外寒内饮、肺失宣降证为观察证型, 临床表现如下:咳嗽、咽痒, 呈阵发性呛咳, 少痰或无痰, 黏稠难咳, 夜间、晨起明显。

1. 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辨证属外寒内饮型, 年龄2~14岁, 性别不限。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自愿配合参加检查诊断和治疗。

1. 4 排除标准 患有感冒、乳蛾、喉痹、肺炎喘嗽、肺结核等, 合并心、肝、肾、造血系统、先心病等严重原发病者, 对本中药已知成分过敏者。

1. 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规律应用孟鲁司特钠咀嚼片(<6岁, 1次/d, 5 mg/次;>6岁, 1次/d, 10 mg/次, 均睡前1 h服用)。其中治疗组加用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9 g, 芍药9 g, 细辛3 g, 干姜3 g, 甘草6 g, 桂枝9 g, 半夏9 g, 五味子3 g, 1剂/d, 早晚水煎温服;对照组仅用孟鲁司特钠治疗, 两组疗程均为10 d, 患者除使用上述药物外, 未使用其他止咳药物或治疗方法。

1. 6 观察指标及方法 观察治疗10 d后咳嗽的变化情况, 及追踪观察停药1周后患儿再次发生咳嗽的复发率。

1. 7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咳嗽症状完全缓解;显效:咳嗽症状明显减轻;有效:咳嗽症状有所减轻;无效:咳嗽减轻不明显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 对照组总有效率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 停药1周后, 咳嗽复发率为5%, 对照组复发率为58%,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CVA具有易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 极有可能发展为典型的成人持续性哮喘及不可逆的肺功能损害。在传统中医学理论中, 依照少痰、干咳以及咽痒等症状, 再加上顽疾难根治、慢性迁延且发作反复等特点, 将CVA归入到“肺痹”与“咳嗽”范畴内。按照《中医内科学》把哮咳分成热咳与寒咳两类, 而临床以寒咳患者为主。寒咳患者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三点:感染风寒或是过度应用抗生素、退烧药以及中药等辛凉清热解表的药物, 亦或过度出汗与辛凉郁遏;治疗延误, 寒邪内入肺腑;过度饮食生冷食物, 寒邪损伤肺腑。此三点均会伤及肺气, 导致肺内调水道失通, 水饮内停, 水寒射肺, 患者发生咳嗽, 但无痰, 寒饮停留肺腑难以消散, 从而使得咳嗽不断且病情发作反复。CVA治疗原则和哮喘相同[4], 大多数吸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或口服孟鲁司特钠, 短期显效快, 但停药或减量后, 易反复。而合理及时应用中药治疗, 既可减轻临床症状, 又可减少疗程, 更可减少复发率, 预后良好, 药物依赖性低。小青龙汤是治疗哮咳的主要药方, CVA属于支气管哮喘的特别类型, 按照“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原则, 本次研究采用小青龙汤辨证加减法治疗CVA患者, 获得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该药方中的桂枝与麻黄能够散寒解表, 麻黄还可宣发肺气从而平喘咳, 而桂枝还能温阳化饮;大热与干姜大辛具有细辛性温的特点, 联合应用可以温肺驱寒, 除痰化饮, 还可辅助麻桂解表散寒, 顺通阳气;白芍与桂枝匹配, 可以调和营卫;半夏味道较辛, 性质温和, 具有燥湿化痰以及降逆止呕的功效。而该药方的所有药物联合应用, 均有止咳平喘以及温肺散寒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加用小青龙汤(治疗组)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孟鲁司特钠(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 小青龙汤可有效改善哮咳的临床症状, 提高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大力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6):40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科哮喘诊断标准.中国儿科杂志, 2008, 46(10):746.

[3]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0:93-95.

[4]全国儿科哮喘病协作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和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 1993, 31(4):222.

文章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作者:陈丽杰

专家:中医这样治哮喘

眼下,正值春末夏初,是哮喘高发病率的时间,正值第二十三个“世界哮喘日”到来之际,让我们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哮喘的。

中医这样治哮喘

中医学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哮喘病发作时,肺经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因脾为生化之源,脾虚则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因此,哮喘病是肺、脾、肾三虚之症。那么,中医是怎么治疗哮喘的呢?

哮喘的治疗,总体上来说,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

一、发作期

1.寒哮证

证候: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处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射干麻黄汤主治在肺,应为治哮的专方。当代名医程门雪认为此方是治哮证之祖方。

2.热哮证

证候:咳呛阵作,气粗息涌,喉中如痰鸣吼,咳痰黄粘,咯吐不利,胸膈烦闷,汗出口渴,面赤口苦,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处方:定喘汤或麻杏石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

证候:喘促气短、言语无力、咳声低微、自汗怕风,痰清稀色白,面色晃白,舌苔薄白,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益气平喘。

处方:玉屏风散加味。

2.脾虚证

证候:喘咳痰多而黏稠,咯吐不爽,痰鸣,胸脘满闷,恶心纳呆,大便不实,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治法:健脾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

3.肾虚证

证候: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更甚,形瘦神疲,心悸腰酸,或畏寒、自汗、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或颧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肾气丸加味如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治疗哮喘,按压三个穴位

一、云门穴

云门穴位于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当双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穴。云门穴的主要作用是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能肃降肺气,清肺理气,泻四肢热,治疗咳嗽,气喘,胸痛。

二、中府穴

云门穴下一寸便是中府穴,中府穴为肺经募穴,其功能是募集其他脏腑传来的气血物质再输送给肺经,能肃降肺气,和胃利水,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治疗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等。

以上两穴做法:每天早起后、晚睡前,端坐,以大拇指或食指分别按摩中府穴、云门穴各10分钟左右,然后再由中府穴向上直推至云门穴10分钟,力度以穴位处有酸麻胀感为宜,每天2—3次,坚持规律按摩,方可收到效果。

三、掌小横纹

哮喘急性发作时表现为气促喘急、喉中痰鸣等,此时应通过宣肺、降气化痰达到定喘、控制症状的目的。中医认为,我们手掌上的掌小横纹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咳的作用,是治疗急性哮喘、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取穴:掌小横纹位于掌面小指根下一条细小纹路处。

做法:用中指或食指按揉掌小横纹,每次100~500下。




文章部分综合自《生命时报》

初审:孙志佳

审定发布:范琳燕

小青龙汤:具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作用;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干呕不渴,苔白润滑,脉浮。或溢饮四肢浮肿,身体疼重者。

风寒束表,毛孔闭塞,故恶寒无汗;内停寒饮者,脾肺阳气必虚,一且感受外邪,每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说:“形寒饮冷则伤肺”,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咳嗽喘息,痰多而稀。水留胃中,故干呕不渴。水饮外溢,故四肢浮肿,身体疼重。苔白为寒,润滑为饮;脉浮为表邪不解之征。方用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宜肺气。干姜温脾肺之阳,散水寒之饮;细辛外可辛散风寒,内以温肺化饮,二药为臣,兼助麻、桂解表。然而,肺气逆甚,纯用辛温发散,既恐耗伤肺气,又须防温燥伤阴,故配伍五味子敛气,芍药养阴,并为佐制之用;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得芍药酸甘化阴,以防麻、桂发汗太过,耗气伤阴。药共八味,配伍严谨,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宣降有权,则诸症自平。

1.辨证要点:本方用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之证,目的在于散寒行水。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水气内渍,所传不一,或见症状较多,故临床运用 时尚 需加减。原方加减为:“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者,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杳仁半升,去皮尖。”

3.注意事项:本方为外寒内饮之证而设。若外寒已解而内饮未除,当改用温药和之之法,可投苓桂术甘汤之类以善其后。不宜久服小青龙汤,以免耗伤肺气。

4.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急性肾炎、鼻炎等,辨证属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者。

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各三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两;上九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赢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功效:解表化饮,兼以清热。主治:肺胀,心下有水,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心下有水,咳而上气,喘,脉浮,是小青龙汤证;更兼烦躁,是兼有热象。以肺胀,心下有水为主,故重在解表化饮;兼有烦躁热象,故加少量石膏清热除烦。

根据王绵之教授经验,夏季用小青龙汤,可以加少量石膏。因夏季阳气外泄,当慎用辛温发散,此因时制宜也。

1.原书: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方论选录:张秉成《成方便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或渴、或利等证。前方(指大青龙汤)因内有郁热而表不解,此方因内有水气而表不解。然水气不除,肺气壅遏,营卫不通,虽发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黄、桂枝解其表,必以细辛、干姜、半夏等辛燥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随汗而解。《金匮》所谓‘腰以上肿者当发汗’,即《内经》之‘开鬼门’也。水饮内蓄,肺气必逆而上行,而见喘促上气等证。‘肺苦气上逆,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故以芍药、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其肺气耗散,一则缓麻、桂、姜、辛之刚猛也。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以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以小青龙汤加川贝、桔梗、紫苑等为基本方,热邪偏盛者加金银花、山栀、石膏;风寒重者,加荆芥、白前;咳嗽频繁,声嘶者加杏仁、牛蒡子、玄参;痰湿盛者加苍术、藿香。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治愈57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朱尔骙,李正,刘培华.加味小青龙汤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5例.陕西中医1997,18(4):174]

连建伟《历代名方精编》:“吴某,女,50岁,农民。1972年11月30日初诊:三日来畏寒头痛,咳呛喘促,脉沉苔白。此为寒邪伤于太阳寒水之经,引动内饮而发。治宜解表化饮,小青龙汤加味主之。方用:麻黄,桂枝,北细辛,制半夏,干姜,妙白芍,炙甘草,五味子,炒白术,炙紫菀,炙款冬。服三剂。12月3日复诊:表邪已解而痰饮尚未尽除,略有咳喘,纳食少进,脉缓,苔白润,当用温药和之。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姜半夏、橘红、炒薏苡仁、旋覆花。三剂后咳喘即愈,然纳少口淡自汗眩晕,脉沉,苔白。再投黄芪建中汤合五味异功散益气健脾,调和营卫,服药六剂而复元。”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小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能去根治吗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别名】麻杏甘石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 麻黄9克 杏仁9克(去皮、尖)甘草6克(炙)石膏18克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治肺热喘咳,甚则气急,鼻翼扇动,有汗或无汗,身热不解,口渴,脉滑数,苔薄黄。现用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麻疹、百日咳、慢性鼻窦炎等属邪热闭肺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用水1.4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备注】方中麻黄宣肺平喘为君;石膏清泄肺热为臣;杏仁降气止咳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可使肺气得宣,肺热得清,喘咳自止。 《伤寒论》:小青龙汤 【处方】 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 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

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的比较

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在药物成分、功效和主治病症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
1. 药物成分: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生姜、炙甘草组成。而射干麻黄汤则由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组成。
2. 功效: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射干麻黄汤具有宣肺祛痰、下气止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痰郁肺结喉证所引起的咳嗽、气喘、喉间痰鸣似水鸡声、胸中似水鸣音、胸膈满闷、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等病症。
3. 主治病症:小青龙汤主要用于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等病症,特别是对于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的患者有明显治疗效果。射干麻黄汤则对寒痰郁肺结喉证所引起的咳嗽、气喘、喉间痰鸣等病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小青龙汤和射干麻黄汤虽然都是中药方剂,但由于它们所包含的药物成分和功效不同,所以主治的病症也有所区别。在使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17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