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方中以麻黄汤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桑白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桑白皮则以茵陈代之。笔者临床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于治疗荨麻疹、湿疹、日光性皮炎、多形红斑等,每获佳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荨麻疹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云:“少阴有余,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有“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荨麻疹的发生乃先天禀赋不足,风、寒、湿、热之邪客于肌肤所致,风和湿是其主要病理因素。
案例1:患者,女,26岁,2010年11月22日初诊。1年前冬月打球后汗出着凉,感冒发热,咳喘频作,眼睑浮肿,颜面四肢发痒,服中西药治疗至天暖缓解。今冬雪后接触冷水,遍身即见风团样皮疹突出,疹色红剧痒,伴见畏寒身冷、小便不利,舌淡,苔薄白,脉浮细数。中医证属风寒客肺、水道壅滞。拟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6 g,连翘10 g,桑白皮12 g,防风9 g,蝉蜕10 g,浮萍9 g,赤小豆10 g,地肤子12 g,乌梢蛇10 g,生姜皮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取汗为佳,加减服药13剂,诸症告愈。
按:本案病机与经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方寓意有共同之处,为天冷外感风寒,病久肺脾气虚,致湿热内蕴,在表则为身痒皮疹,在里则见小便不利。故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效果显著。
1.2 湿疹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云:“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脉证并治》言:“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湿疹多因禀赋不耐,脾胃虚弱,运化失调,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某些食物,如鱼、虾、蟹、羊肉、牛奶等;或因粉尘、羽毛、病灶感染、寄生虫等过敏;亦有与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有关者[1]。
案例2:患者,男,26岁,2008年9月18日初诊。3年前,四肢皮肤起红色皮疹,自觉奇痒,搔抓后流水结痂,后逐渐加重,多方治疗未愈。近来四肢曲侧突发浸润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糜烂有渗液,皮损上附着细薄鳞屑,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辨证属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风湿搏结发为浸淫疮,湿重于热。治当清热利湿为主,祛风止痒为辅。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6 g,连翘10 g,徐长卿12 g,防风9 g,蝉蜕10 g,猪苓10 g,泽泻10 g,地肤子12 g,乌梢蛇10 g,黄柏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6剂后,糜烂面平坦,渗液止,瘙痒减轻,守方加减服药30剂,基本治愈。
按:本案患者皮肤潮红虽不明显,然糜烂面有渗液、结痂,舌脉均示湿重于热。故治宜利湿为主,佐以清热,而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治者,取自“有是证,用是方”之意。
1.3 日光性皮炎
《外科启玄》谓:“日晒疮……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身命,受酷日晒曝,先疼后破,而成疮者,非血气所生也。”《诸病源候论·肿病诸候·风毒肿候》言:“风毒肿者,其先赤痛热,肿上生瘭浆,如火灼是也。”说明日光性皮炎乃患者禀赋不耐,腠理不密,不能耐受日光暴晒,暑热之气熏蒸肌肤所致。
案例3:患者,男,58岁,2011年6月22日初诊。2 d前,午饭食用凉拌蕨菜后上山割麦,日照数小时后,汗流浃背,遂饮凉浆水些许,夜幕时分渐觉双手及前臂肿胀不能屈伸,次日晨起双目肿胀不能视,痛痒难忍,伴胸闷食差、便秘溲赤。查:双手前臂,颜面水肿,目不能睁,皮色紫黯,压不褪色,舌淡,苔薄白,脉弦滑。中医辨证属脾虚湿热内蕴,阳毒外燔之湿毒疡。治宜清热解毒,佐以健脾利湿。方宗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意化裁:麻黄6 g,连翘15 g,浮萍12 g,桑白皮10 g,苦杏仁12 g,全瓜蒌20 g,桔梗10 g,乌梢蛇18 g,白蒺藜20 g,赤芍12 g,地肤子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500 mL,分2次服;外用黄柏水冷敷,10 d告愈。
按:本案患者乃机体内部脾虚水湿不化,蕴久化热,湿热内生,外受阳光毒热之邪,内外合邪而成湿毒,故在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故遣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最合病机主旨,临证加重清热解毒之剂,是为标本兼顾,药证挈合,遂即告愈。
1.4 多形红斑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猫眼疮名取象形,痛痒不常无血脓,光芒闪烁如猫眼,脾经湿热外寒凝。”本病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常见于冬春两季,亦有夏季发作者。总由禀赋不耐,风寒外袭,以致营卫不和而成;或风热外感,湿热内蕴,郁于皮肤所致;亦有因病灶感染、药物、鱼、虾、蟹等过敏所引起。
案例4:患者,女,32岁,2008年12月6日初诊。3 d前晚上打球出汗,休息后即感腹部、胸前发痒,并见小指腹大小圆形红疹、水疱,继则右股内侧亦见皮疹、界限清楚,伴微热、体倦乏力、咽喉肿痛。查:咽喉黏膜水肿,胸前、脐周、右股内侧缘散在分布有十余个1.0 cm×1.0 cm大小椭圆形红斑、略高于皮肤、中央顶端重叠水疱,部分有渗液及痂皮,舌红,苔白,脉滑数。中医辨证属肺脾蕴湿化热,发于肌肤。治宜健脾祛湿、疏风凉血。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麻黄6 g,连翘15 g,桑白皮10 g,黄芩12 g,防风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乌梢蛇18 g,赤芍12 g,地肤子1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3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水疱全部结痂,守方减麻黄、白术、茯苓、地肤子,加紫草、茜草各10 g,继服5剂而愈。
按:多形红斑临床以皮疹界限清楚、潮红、水疱之特征,与古代文献记载之“血风疮”、“猫眼疮”最为相似,多因血热受风所致,据症状、舌脉之象,辨证为肺脾蕴湿化热,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健脾祛湿、疏风凉血,获效最速。
2 小结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姜、枣以调和在表之气血,为湿热之邪缓开腠理;而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清利湿热之剂,与麻黄、杏仁、生姜类解表剂共成表里双解、湿热分消之势。正如清代医家钱潢《伤寒溯源集》所云:“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也,皆开鬼门而泄汗,汗出则肌肉腠理之郁热湿邪皆去;减桂枝而不用者,恐助瘀热也;赤小豆除湿散热,下水肿而利小便;梓白皮性苦寒,能散湿热之邪。”由此可见,对于因湿热之邪所致各类皮肤病,宜遵仲景“给邪出路”之旨,邪去则机体气机通畅、水道通调,肤疾自愈。
参考文献: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54-455.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 作者:崔金平
导读:在很多朋友的印象中,麻黄汤就是一个治疗感冒的方剂,其实不然。麻黄汤,又被称为还魂汤,其重要性及神秘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请跟随作者的思路,来重新认识一下神秘的麻黄汤吧!
在周医生的仲景“六经三十六方”体系中,麻黄汤属于太阳病-膀胱体系中的经络之方,用于治疗太阳膀胱的经络之病。
麻黄汤,作为膀胱经病的主方,自然可以治疗感冒的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包括伴有的周身酸痛等症状,其实质,就是治疗调整膀胱经经络的卫外功能。
膀胱经 内通于肺 、与 太阴脾系统 有从化关系,而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麻黄汤卫外,从作用的具体部位而言,就是肌肉及皮毛。《灵枢·本脏》篇讲:“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简单理解麻黄汤的治疗作用,就是帮助人体的膀胱经系统,把侵入人体肌肉、皮肤层面的寒邪驱除在外,使人体恢复 健康 的状态。
麻黄汤调节太阳膀胱经系统,还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呢?我们来看《素问·痹病篇》的这样一段话:“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腹膜,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膀胱经的卫气,可以保持人体膏肓之膜的良好功能,从而维持身体关键部位的正常运行,反之,膏肓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出现,如喘闷、晕厥之症。后世文献中,《金匮要略》称麻黄汤为还魂汤,可以治疗晕死之症,究其机理,就是《素问·痹病篇》讲的卫气对于膏肓之膜的强化调理作用。后人解读还魂汤时,往往从麻黄、桂枝的类肾上腺素作用、升压作用入手,虽有启发,然而终究失了麻黄汤调节膏肓功能的本意。
麻黄汤作为还魂汤使用,用于调节膏肓之膜的功能,我们需要把握什么样的要点呢?周医生看来,主要是病人有闷喘,且伴有身体膀胱经寒性的一面,如容易感冒、身体怕冷、小便不利或者清长等。在中医的各类书籍中,讲麻黄汤可以治疗哮喘证,就是其发挥了 还魂汤 的部分作用,从这个角度讲,在非感冒的状态下,如果有膀胱经寒症伴有的哮喘,也可以使用麻黄汤。当然,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如果身体有寒热错杂的情况,需要给予佐治的药物。
在《辅行诀》这本奇书中,麻黄汤的名字,叫做小青龙汤,其加减变化出的方剂,叫做大青龙汤,而《伤寒论》中,则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减出了大、小青龙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麻黄汤,是可以治疗水湿疾患的,其过程,也是通过增强太阳膀胱经的功能,从而清除体内肌肉、皮内、膈膜、腹膜的水湿之邪气。由此加减变化,可以演化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用以治疗皮肤水湿导致的各种皮肤病,就容易理解了。
麻黄汤,一方而三名(麻黄汤、还魂汤、小青龙汤),从而有三功,感冒、喘闷、湿皮疹,不愧为一个经典的奇方。明其一经、懂此三名,我们再去读麻黄汤的变方,就会如鱼得水,捕鱼有具!
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中医就是其中的一种。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荨麻疹中医治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荨麻疹中医治疗 一、风热型
相当于急性荨麻疹。皮疹色泽红赤,受风加剧。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疏风清热饮、消风散加减:荆芥15、防风12、牛蒡子10、苦参30、蝉衣10、石膏10、知母15、木通10、银花25、连翘15等。
二、风寒型
相当于寒冷性荨麻疹。治宜疏风散寒。方用麻黄汤或桂枝汤加减:麻黄15、桂枝12、白芍10、羌活10、赤芍10、独活9、防风5、荆芥9、浮萍10、炙草6、生姜15、白藓皮10等。
三、脾胃湿热型
相当于胃肠型荨麻疹。方用除湿胃苓汤合茵陈汤加减:茯苓20、苍术10、白术15、厚朴10、山栀9、茵陈20、防风10、荆芥10、香附15、乌药10、枳壳9、泽泻10、大黄6、砂仁9等。
四、阴虚火旺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多在午后或夜间发作,皮疹时隐时现,来去无常,经久不愈。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口干颊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光,脉数无力。治宜养血、滋阴、降火。药用四物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当归、生地、首乌、玄参、地骨皮、白芍、青蒿、龟板、鳖甲、勾藤、五加皮、白藓皮、桑白皮等。
五、冲任不调型
多见于女性,因月经紊乱而引起荨麻疹。发疹有周期性,与月经有关,常有月经不调,经期超前或推后。经来腹痛,经色紫红或有瘀块。经来疹多,症状加重;经清疹退,症状消失。苔薄,舌有紫气,脉弦数。治宜调理冲任。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丹参、当归、赤芍、川芎、香附、木香、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防风、荆芥、甘草等。
六、热毒燔营型
多为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荨麻疹或血清病型荨麻疹。发病突然,皮疹广泛,全身大块状,色绛红,灼热感,奇痒。伴有发热、恶心、心烦不安,口渴喜饮,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黄连、黄芩、生石膏、知母、银花、玄参、人中黄、芦根、土茯苓、滑石、生草等。
中医治疗荨麻疹的偏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一
金银花12克,地肤子、芥穗各9克,大黄10克,厚朴、云苓各9克,白芍10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贝剂,分2次服。本方清热散风,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二
生地10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首乌10克,黄芪12克,防风、芥穗、刺蒺藜、川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本方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适用于血虚受风所致的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三
荆芥穗10克,防风9克,金银花12克,牛蒂子10克,丹皮9克,浮萍6克,生地9克,薄荷6克,黄芩10克,蝉衣12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辛凉解毒,疏风止痒,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四
玉米须15克,已发酵好的酒酿l00克。将玉米须放人铝锅中,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捞去玉米须,再加酒酿,煮沸食用。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五
香樟木、晚蚕砂、徐长卿、败酱草、核桃叶各30-创克,紫苏120克。将药任选一种煎水,乘热先熏后洗,每日1叫次。本方适用于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六
熟地9克,当归、白芍各20克,首乌、黄芪各30克,防风、川芎各12克,甘草30克,蝉蜕10克,荆芥、白蒺藜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剂,每晚或早晚分2次服。本方出自《山东中医杂志》1989.8期,适用于顽固性荨麻疹。
治疗荨麻疹偏方七
黄芪10克,白术、防风、桂枝各9克,白芍10克,生姜6克,大枣9克,浮萍6克,白藓皮10克,荆芥穗9克,陈皮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日1剂,早晚服。本方调和营卫,益气固表,对荨麻疹有效。
治疗荨麻疹常用的中药方剂 疏风散寒
调和营卫,可用桂枝汤加减,药用桂枝、芍药、荆芥、防风、生姜、甘草、大枣,或麻黄蝉蜕汤,药用麻黄、槐花、蝉蜕、浮萍、黄连、甘草;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用荆芥、防风、桑叶、杭菊、蝉衣、金银花、苦参、生地、生甘草,或麻黄、连翘根、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生姜、炙甘草。
肠胃湿热
解表疏风化湿,通腑解毒,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药用防风、荆芥、连翘、薄荷叶、川贝、当归、芍药、白术、山栀、大黄、芒硝、生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茵陈、苦参。
血热
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用犀角地黄汤合化斑汤加减.药用犀角、地黄、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元参、黄连、黄芩、鲜茅根、芦根。
血瘀
活血化瘀,活血祛风,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或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桃红、红花、赤芍、当归、熟地、白鲜皮、防风、地肤子、生甘草,或黄芪、党参、炒白术、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白蒺藜、荆芥、珍珠母、茯苓、白芍。
虫积伤脾
消食合胃,化湿散结,用保和丸,药用炒山楂、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元曲;健脾驱虫,用乌梅丸,药用乌梅、细辛、干姜、当归、附子、蜀椒、桂枝、黄柏、黄连、人参。
卫表不固
固表御风,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防风、荆芥、党参、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气血两虚
调补血气,益气养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饮子、八珍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炒白术、赤芍、防风、全当归、大生地、何首乌、川贝、白蒺藜、珍珠母、茯苓、白芍。
冲任不调
调理冲任,养血活血,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药用全当归、白芍、大生地、肉苁蓉、仙茅、菟丝子、炙甘草、夜交藤、珍珠母、丹参、黄柏、大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16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龙胆泻肝汤合大黄附子汤治疗妇科病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