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临证运用经方治疗一些较为棘手的病证,取得很好疗效。现就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临床应用举隅如下。
1 典型病例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1:患者,男,43岁,2010年7月20日因反复腰腿疼痛,突发全身乏力、双下肢瘫痪2 d来诊。患者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4年余,曾多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3312部队卫生队门诊予牵引加针灸治疗。2 d前于劳动中,无明显原因,突然瘫坐地上,双下肢动弹不得,遂由工友抬来就诊,在门诊经针灸治疗2 d后未见明显好转,要求服中药治疗。发病以来无发热、口渴,无咳嗽、咳痰,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小便清,大便尚可,睡眠差,饮食不多,喜食温热。查体:神志清楚,身体瘦弱,精神差,对答切题,头颅五官无异常,舌无偏斜。神经系统检查:上肢肌力正常,双下肢浅感觉减弱,双下肢肌力Ⅰ级,肌张力及腱反射减退,巴氏征(-)。余无异常。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神疲,少气懒言,面色青,舌黯淡,苔薄白润,脉弦细,四肢不温。中医诊断:痹证。证属肾阳虚损,寒湿阻滞经络。根据六经辨证乃太阳、少阴合病。治则:辛温发散以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炙麻黄10 g,制附子(先煎至不麻口舌为止)30 g,细辛10 g,桂枝15 g,白芍12 g,干姜15 g,甘草6 g,大枣20 g,杜仲20 g,狗脊20 g,川牛膝20 g,续断20 g。水煎服,每日1剂。嘱服药后服热稀粥一碗,覆被取汗。
患者服药1 h后,全身汗出,浑身觉轻松,腰以下至双下肢如过电一般,双下肢便能抬起,傍晚便能在家人的扶持下下地行走。服药3剂后,双下肢瘫痪缓解,但觉双下肢疼痛不适,大便硬,余无不适。白芍加至20 g,甘草加至10 g,继服6剂,双下肢瘫痪及疼痛痊愈。嘱再服6剂巩固疗效,随访2年,原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腿酸痛也基本消失。
1.2 耳鸣
案例2:患者,女,33岁,2011年3月18日因“感冒”后耳鸣2周来诊。患者缘于春节回家省亲,因劳累及受风寒而感冒,在当地医院治疗,感冒症状缓解,但乏力未见好转,随后出现耳鸣。经某医院五官科检查,除鼓膜内陷外,余无异常,按“神经性耳鸣”予以口服药物治疗2周(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遂要求改用中药治疗。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差、多梦,饮食尚可,小便清,大便正常。查体:身体瘦弱,精神差,面色黯,心肺腹部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西医诊断:神经性耳鸣。中医证候:神疲,舌黯淡, 苔薄白润,脉弦细,四肢不温。中医诊断:耳鸣。证属肾阳虚损,少阴伤寒直中。根据六经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治则:辛温发散以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炙麻黄10 g,制附子(先煎)30 g,细辛10 g,桂枝15 g,白芍12 g,甘草6 g, 干姜、大枣、葛根各20 g。水煎服,每日1剂。并服右归丸,每日2次,每次1丸。3剂后,症状显著改善,但大便秘而不畅。嘱自服浓蜂蜜水。效不更方,继服10剂,诸症皆除。
1.3 颈肩综合征
案例3:患者,男,31岁,2011年2月18日因颈、项、肩背部酸痛不适1周来诊。患者因近日较劳累及受风寒,出现颈、项、肩、背部酸痛,并觉肩背部寒冷感,右上肢时常发麻,口服芬必得等药物,症状无明显缓解,且乏力、畏风寒明显。患者发病以来无发热、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差、多梦,饮食量少,偶感口渴,有口气,小便清长,时有大便溏薄。查体:身体瘦弱,精神差,面色淡黄,心肺腹部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体征。西医诊断:颈肩综合征。中医证候:神疲,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弦迟,四肢不温。中医诊断:痹证。证属阳虚寒凝,少阴伤寒直中,寒湿阻络。根据六经辨证为太阳、少阴合病。治则:辛温发散以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味:炙麻黄10 g,附子(先煎)20 g,细辛10 g,桂枝15 g,白芍12 g,干姜20 g,甘草6 g,大枣20 g,葛根20 g,制半夏10 g,桑枝12 g。水煎服,每日1剂。服1剂后,颈项及肩部出大汗,肩背不适顿时缓解十之七八。继服4剂,诸证皆愈。
2 讨论
桂枝汤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是调和营卫代表方。《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便是本方的证治要点。笔者在临床运用中倾向于黄煌教授提出的“桂枝体质”[1]2及“桂枝舌”,即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比较细腻,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以虚缓为多见,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容易失眠、多梦等。只要符合“桂枝体质”和“桂枝舌”者,均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味或合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功用助阳解表,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证而设。《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便是本方的证治要点。张仲景创制本方以治太少两感证。黄煌教授提出本方证为无汗、恶寒感明显、发热或不发热;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舌质淡、苔白润;并认为本方是止痛兴奋剂,尤其是在治疗急性腰痛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效果最佳[1]40。李翰卿认为“始得之”为使用本方证应注意的地方,强调本方证应用为寒的因素多,如果日久则偏于虚,则应加味如人参等[2]。王氏[3]总结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使用的经验,认为本方证为:①腰背酸楚冷痛;②畏寒怕冷,四肢不温;③恶寒发热,寒多热少;④患处局部有冷感;⑤舌淡胖嫩,多有齿痕,苔白或水滑;⑥脉沉,或沉迟而弱。并认为6条方证不必悉具,但见其中二三症即可。这些观点给我们临床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带来便利。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桂枝汤对体温、汗腺分泌、肠蠕动、免疫功能等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扩张血管和促进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抗惊厥、抗过敏、健胃、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4-6]。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氧化、镇痛、免疫调节作用[7-9]。当然,桂枝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经煎煮后其药理作用是否发生改变,需要现代药理学的进一步研究证实。
以上案例患者虽然西医诊断疾病各不相同,但在中医证候中均为“桂枝体质”,且病机均为素体阳虚,少阴伤寒直中,乃太少两感证,因此,根据六经辨证及辨方证,运用桂枝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桂枝汤以桂枝助卫阳、通经络、发汗解表祛在表之风寒;白芍益阴敛营且有监制桂枝发散作用,使汗勿伤津液。麻黄附子细辛汤则以附子温肾壮阳以祛里寒,用麻黄宣肺降气以解外寒,佐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在里陈寒,又能助麻黄解外寒,使由太阳直入少阴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即给邪以出路。合方中桂枝汤既增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祛邪及温里作用,同时桂枝汤中的白芍、大枣、甘草又起到了养血营阴,兼补中益气作用,因此,全方具有补肾、活血、通络的作用。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临床应用特点为:平素体质较虚弱而又风寒直中少阴的患者,即太少两感的患者,同时对阳虚寒凝、寒湿阻滞经络也有良好的效果。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改善患者虚弱性体质;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解表、振奋机能,起到温阳祛邪的功效。对患者病情无论新旧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以急性起病起效迅速,疗程短。具体来说本方证为:精神萎靡、倦怠感明显、恶风寒、面色晦滞而缺乏光泽、手足冷,脉沉弱或沉细或沉迟,舌质淡、淡紫,苔薄白润。其中附子可视情况加大剂量,并增加煎煮时间,以不麻舌为宜,也可在增加附子用量的同时加大干姜及甘草的用量,可视具体情况加味。
参考文献:
[1] 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李翰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95.
[3] 王意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体会[J].陕西中医函授,1983, 3(6):33.
[4] 富杭育,贺玉琢.桂枝汤的药理研究[J].中医杂志,1990,31(12):41- 43.
[5] 张清苓.桂枝汤调补脾胃的试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4,17(3):24-26.
[6] 张保国,梁晓夏.桂枝汤现代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 32(7):557-561.
[7] 沟口靖弘.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腹腔渗出巨噬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2):15.
[8] 段小毛.麻黄细辛附子汤镇痛药理研究[J].光明中医,2006,21(5):26.
[9] 高木康博.麻黄附子细辛汤对老龄小鼠巨噬细胞系统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2,24(2):102.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 作者:黄思进
桂枝汤是《伤寒论》里一首经方,只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姜和枣还都算是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食材。在《伤寒论》里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方剂,然而就是看似简单的几味药,一个治疗外感的发汗方,被后世医家研用至深,注述详实,清代的柯琴称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坊间更有“桂枝汤加减治万病”的说法,虽然基于科学严谨的精神,这种美誉值得商榷,但时至今日,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这自然不是一首简单的发汗方能达到的。
桂枝汤的配伍
原书记载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大道至简,五味药之间相互配合就演绎出对立统一的经方配伍规律。
桂枝汤之所以称其为调营卫、和阴阳的第一方,关键就在于桂枝配芍药,这也是本方的灵魂所在。桂枝温卫阳,通经络,解肌驱邪于外;芍药敛营阴,固腠理,缓中和里于内。两药等量,势似彼此对立,互相抵抗,但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一散一敛,互相配合,二药同用后因和合而产生一种新的作用,它含有二药之个性而又中和之,药虽“相反”而实能“相成”。看似相互对立,又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身作用,达到协调统一。
桂枝与甘草配伍,体现辛甘化阳之意,有桂枝甘草汤治疗发汗过多、心阳耗伤的心动悸;芍药与甘草配伍,体现酸甘化阴之意,有芍药甘草汤治疗阴津不足脚挛急。这是桂枝汤里体现的两组协调统一的配伍原则。五味是自有阴阳属性的,辛味开泄发散属阳,酸味收敛固涩属阴,而甘味为中焦脾胃之本味,《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甘味不具备明确的阴阳属性,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有甘温的黄芪、人参健脾益气,也有甘润的麦冬、沙参养阴益胃。当辛味与甘味同用时,辛味能温运脾阳、甘味能补养气血,二者相合有辛甘扶阳暖中之效。酸甘化阴,从味觉上最易体会,一般小孩子最喜欢的就是酸酸甜甜的味道,一想起到酸甜的味道,就忍不住流口水,但是单纯的酸味或甘味并没有那么强的效果。所以酸味能收敛生津,甘味能益胃滋阴,一滋一敛,相互配合,更能促进脾胃生化津液的功能。
大凡姜枣同用,亦为调和营卫之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大枣可缓和生姜刺激之性,生姜可防止大枣中满致胀之偏,二者合用,能增进饮食,帮助消化,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作用的发挥。
全方配伍特色,一为攻中有补,攻指驱邪外出,补主要是补中焦脾胃之气,“胃为卫之本”,故能扶助卫外阳气;二为散中有收,芍药微酸微寒,收敛止汗,形成了它散中有收、散中寓敛、开中有合的特点,能散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三为“表中有里”,既能从表以解散风寒,又能从里以健脾胃、助心阳、柔肝木。这就是桂枝汤被冠以“群方之魁”的最大原因。
桂枝汤发汗与止汗
桂枝汤加减变化多,治疗范围广,在《伤寒论》中既说“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 ”又说“可发汗,宜桂枝汤”,可见桂枝汤既能发汗也能止汗,有一种双向调节的作用,根本在于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
营卫是一个生理概念,《灵枢·营卫生会篇》讲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气运行于脉中,能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运行于脉外,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营气属阴,也称营阴,卫气属阳,又叫卫阳。张景岳说:“脏腑筋骨居于内,必赖营气以资之,经脉以疏之。皮毛分肉居于外,经之所不通,营气所不及,故赖卫气以煦之,孙络以濡之。”正常情况下营气卫气一阴一阳,一动一静,营卫和合,周行全身,发挥濡养脏腑,固护肌表的作用。
唐宗海说:“皮毛一层为卫所司,肌肉一层为营所宅”,体质好的人感受外邪只伤及卫分皮毛一层,卫阳被遏,皮毛闭塞无汗时,发汗解表法可以驱邪。禀赋不足或平素体质较弱的人,营血虚于内,卫气虚于外,营卫和合程度不高,也不甚稳定,就容易感受外邪。风寒邪气侵犯人体,容易直透卫而入营,导致营阴外泄,进一步打破营卫和合的平衡状态,造成营弱卫强、营卫不和的局面,病位在肌肉一层,所以要用解肌驱邪,就是仲景所说的:“桂枝本为解肌”非发汗也,桂枝汤就是调和营卫所设。前面说桂枝温卫阳,芍药助营阴,两药一阴一阳,同时着力,并且针对营卫之气化生之源——脾胃,还用炙甘草、大枣、热稀粥来滋养,通过诸药配合,把虚损的补起来,把不和的调和起来,这样就能自然把邪气祛除。所以说桂枝汤既不是发汗剂,也不是止汗剂,是一首调和营卫的解肌剂。
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综观《伤寒论》的113方里,桂枝汤为加减变化最多方剂。很多方剂都是桂枝汤演化出来的。徐忠可说:“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当代著名医家祝谌予认为“对于一切因脾胃虚弱所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桂枝汤为主方”,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等方剂就是以桂枝汤为底,治疗虚劳不足之证,体现其温中补虚之能。
桂枝汤加减变方有26首之多,用以解表,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栝楼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有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阳助阳,有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调血治血,有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有新加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以治水气病,有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由此论之,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汤之用,表里气血病均可治疗,实为一首难得之良方。张仲景将其加减化裁,所涉之证甚广。然而仍有其规律可循:一是桂枝汤之加减,关键大多在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温通、温化之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15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迎风冷泪的三种常见类型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