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为治疗急性热病的有效药物。但石膏须用生者更须大剂量方效。张老学习前贤用石膏之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生石膏为主与他药配伍,治疗各类发热性疾病,常随手奏效,其退热之功,直胜过犀角、羚羊等名贵药品。今不揣浅陋,仅将运用生石膏的经验简介于下:
1.治疗温热型流行性感冒
包括冬温和春温,临床主要表现壮热头痛,微恶寒,口渴,舌尖红,苔白,少津,脉象浮数。因风为阳邪,风邪挟温,不同于风寒,初起即壮热头痛,口渴脉浮数,舌尖赤等。治疗此症,银翘、桑菊效皆不显,笔者常用生石膏50g,加葛根、连翘各15-20g,一般药后得汗而热退,即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病例:刘某,男,34岁,1981年12月18日初诊。发病2日,壮热头痛,口渴,肢节酸楚,微恶寒无汗,舌尖赤,苔白少津,脉浮数,体温39.8°C。用羚翘丸等无效,病属冬温,宜清热解表。处方:生石膏30g,薄荷15g,连翘25g,葛根20g,银花30g,甘草15g,元参15g,花粉20g。服药3剂,周身汗出热除而愈。
2.治疗外寒里热之重感冒
此症在黑龙江省冬春两季较为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肢节酸痛难忍,头痛,口干渴,兼有呕恶、舌苔白干、脉浮滑带数。此为外感寒邪内蕴伏热,宜疏解表邪,加生石膏以清内热。处方:柴胡25g,桂枝15g,黄芩15g,白芍15g,半夏15g,生石膏75g,甘草10g。
此方仿柴胡桂枝汤意,加石膏以清里热;服药后汗出,诸症悉解。张老以此方治愈外寒内热之重感冒甚多,往往一剂知,二剂已。甄权谓:“石膏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和葱茶煎。”据临床观察与柴胡、桂枝合用得汗出则热退,头痛、肢节酸痛俱除,胜过葱茶远矣,本方除了治疗外寒内热之新感外,亦治外邪入里之伏邪。此伏邪非温病之伏邪,乃寒邪入里潜伏与内热互结。患者常长期发热,时起时伏,发作时则先寒后热,甚至有终年累月不解者。此方用柴胡、桂枝疏解外入之伏邪使之透表外出,生石膏以清内热,则顽固不解之发热可以解除。
于某,女,37岁,工人,1981年1月29日初诊。发烧2月余,上午体温39.5-40°C,持续至夜半热始退,翌日复如是,经本市各医院会诊无结果。张老审其发热之前先恶寒随之即热,自汗,肢节痛,恶心,耳鸣稍聋,便秘,舌苔白干,脉象弦滑。曾经用抗生素、氨基比林等一时下降旋又上升,持续2月余不退,病人体质日见衰弱。筹思良久,应按伏邪施治,辨证属三阳合病,宜解肌和解清热法。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5g,桂枝15g,生石膏75g,白芍15g,党参20g,生姜10g,红枣3个,甘草10g,水煎服。
2月2日复诊:服上方3剂,热减大半,虽届时仍有热,但体温在37.5-38°C,全身已不痛,耳仍小鸣,纳差,苔白渐化,脉弦滑中略有缓象。此乃伏邪渐透病有转机,继用前方连服3剂,热除而愈。类似病例颇多,可参阅柴胡汤类方证治及其运用。
3.治疗暑温
《金匮要略》谓之暍。“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为感受暑热之邪所出现之证候,以汗出发热烦渴为主证。叶天士谓“夏暑发自阳明”即指此类,必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生石膏常用至200~400g。张元素谓石膏为治“中暑潮热”之要药,信而有征。
邱某,男,30岁,农民,1967年7月2日就诊。当时张老在兰西县巡回医疗中遇此病人。神昏壮热,体温40.1°C,面赤唇干,舌焦,大汗出,大渴,心烦气促,头痛,脉洪大有力,此为暑热伤气,热炽津伤,宜清热益气生津。处方:生石膏200g,党参25g,知母20g,甘草10g。服2剂,体温降至35.8°C。神志清,脉滑,诸症悉退。
临床体会:凡热病见洪滑脉象,唇红,舌红,苔白稍粗涩,口略渴,恶寒不甚重者,即可放胆应用生石膏,不必拘泥于阳明经证之具备与否,若有轻微恶寒,恶风表证,也不必顾忌,可加解表药。临床观察凡内热盛而兼有表证者,解表药与石膏合用,常获汗出热解之效。若热病重如《伤寒论》所载:谵语遗尿脉滑而厥的真热假寒证时,必须投以大剂白虎汤。一剂不效,可以两三剂连服,隔4小时一次。张老治疗高热不退多采用连续服药法,使药能胜病多获良效。曾遇一病人,初起发热恶寒,继则不恶寒,壮热口渴。经中西医治疗,迁延不愈。后来身不热,但昏不知人,手脚厥冷,脉伏不出,举家恐慌,邀张老会诊。见其唇干舌绛、苔燥,面色如蒙尘垢,此乃热深厥亦深之真热假寒-证,投以大剂白虎汤合生脉饮,隔4小时服药一次,连服2剂,手足转温,脉亦出;唇舌起疱,势如火燎,为热邪外透之佳兆,病人神志转清醒,遂治而愈。
4.治疗大叶性肺炎及各类肺炎
此病属祖国医学“温热病”、“肺热喘咳”的范畴。凡遇咳嗽喘促,壮热无汗或自汗,舌干脉滑数或浮数等症,《伤寒论》中的麻杏石甘汤是很有效的方剂。张老经验,本方药量比重颇为重要,石膏用量需大于麻黄10倍左右,服药后往往热退喘平。麻黄为宣肺定喘之要药,但性温与肺热不宜,必须配合生石膏清热。如生石膏量小则达不到清热透邪之目的。近人蒲辅周谓石膏闭遏邪气,蒲氏所指是湿温之类。温热炽盛,非石膏莫救。
孙某,男,7岁,1978年11月5日初诊。该患得病7日,初起发热恶寒,后壮热无汗,体温39.7°C。听诊右肺有散在湿性罗音,X线示右肺呈高密度阴影,白细胞总数19.1x10^9/L,嗜中粒细胞75%,诊断为大叶性肺炎继发脓胸。用青链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治疗15天,未见明显好转,体温最高40.3°C,邀本人会诊。当时见咳声嘶哑、痰稠黏不易咯出,舌尖红,发热无汗,脉浮数。辨证为寒邪入肺、肺气郁闭、蕴而化热又挟饮邪。治宜宣肺清热逐饮,投以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处方:麻黄7.5g,生石膏75g,杏仁15g,甘草75g,葶苈子15g,白芥子75g,桔梗10g,生姜5g,红枣3个。服药3剂后汗出热退,痰易咯出,咳喘大减,体温降至38.5°C左右。继服前方3剂,体温下降至37.5°C。鼻翼已不翕动,但仍喘促胸痛,大便秘。此属痰浊壅肺不能肃降,上方加瓜萎15g、大黄3g、半夏10g,以利肺泄痰浊。
服3剂,大便通,诸症悉退。经X线检查,右肺阴影已消失,继用滋阴润肺之剂,以善其后。
本案符合《医宗金鉴》喘证门马脾风,症见胸高气壅,肺胀喘满,两胁抬动,鼻翼翕动,大便秘,神气闷乱。盖因寒邪闭肺经,郁而化热,肺气不通。初治以宣肺清热,继以利下痰涎,先升后降,诸症悉平。麻杏石甘汤重在宣肺清热,麻黄、杏仁宣开肺气,石膏清热。麻黄与石膏合用,其作用不在发汗解表,重在宣肺泄热,故《伤寒论》谓“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用此方。张老临床体验,凡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属邪热与痰浊阻于肺经,肺气郁闭者,皆可应用。
5.治疗猩红热(烂喉痧)
此为热入营血之证。张老昔年治此病甚多,见舌质虽红,但有白苔,壮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部腋下有痧疹出现,属气血两燔者,投以生石膏100g,蝉衣10g,连翘20g,金银花25g,丹皮15g,生地15g,紫草10g3服3剂后,可使热降疹退病愈。
罹猩红热后续发血尿者,张老亦用生石膏加生地、丹皮、二蓟、茅根等清热凉血之剂,收效甚速,可见用生石膏不必拘泥于温病学家的热在气分之说。
6.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森林脑炎
症见壮热,神昏谵语,口噤面垢,背反张,项强直,口渴,脉洪数,舌苔黄干或见四肢痉挛,抽搐不已,角弓反张,两目上视,口唇青紫,口燥咽干,脉沉伏不出,舌苔如霜。此即“壮火食气”、“阳毒伏匿”之证,可投以生石膏100-200g,元参25g,蜈松2条,全虫10g,银花50g,葛根25g。煎后徐徐温服送下,此类病人多不能服药,可用鼻饲法。流行性乙型脑炎在黑龙江省较为罕见,森林脑炎则多见,张老遇此病常用大剂生石膏配合上述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如见大便秘结、腹硬满、舌黄燥,可用大承气汤,重用大黄、芒硝,加用生石膏150-200g,大便通,燥屎得下,病情即见转机。此为阳明经腑合治之法。
陈某,男,38岁,伐木工人。1961年9月15日在哈市某医院住院确诊为“森林脑炎”,邀张老会诊,病人高热39.8-40°C,神志昏聩、狂叫、面垢、目赤项强、角弓反张、舌绛苔燥、手足抽搐、厥冷、躁动不宁、二便闭结、脉沉数有力,此为暑湿暑厥重症,热邪结于阳明,因其如狂乃热入血分,瘀血内结上犯神明宜大剂桃仁承气汤下瘀血,重加生石膏清气分之热。
处方:桃仁50g,大黄50g,芒硝50g(冲),甘草20g,生石膏200g。服2剂,二便遂通,下燥屎及红灰污水样便甚多,热大减,狂叫谵语亦止,手足转温,已不躁动。
又用生石膏100g,大黄25g,桃仁25g,枳实15g,川朴15g,芒硝20g(冲),元参25g,生地25g,甘草15g。继服上方3剂后,神志转清,眼珠转动自如,脉见沉弦,舌红转润苔已薄,继以清热解毒养阴之剂调治而愈。
本案属暑厥,暑风之重症。又符合《金匮要略》“腹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齿”之痉病重症。故于桃仁承气汤中加生石膏,以清热生津,获效甚捷。
7.治疗温毒发斑
高热面赤、狂躁谵语、全身斑疹密集或斑烂点紫、脉洪大、舌艳红、苔黄燥或舌卷焦黑如烟熏,此为热毒入于营血,用清瘟败毒饮,重用生石膏加紫草等,以清热凉血解毒。
杨某,女,11岁,学生,1982年1月8日初诊。病孩罹淋巴肉瘤3年余,经北京某医院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维持,病情一直稳定,因其弟出水痘感染,于1981年12月31日,上下肢出现少数红色皮疹,翌日发烧,斑疹逐渐增多,体温达39°C。经哈市某医院儿科确诊为水痘,用青链霉素热不降,体温仍在39~39.8°C之间,斑疹继续外出不止,入某院儿科传染病房治疗,又用氨苄西林、维生素C,体温依然不下,斑疹仍继出不止,乃邀张老会诊。病孩壮热,其头面、眼睑、躯干、四肢以及手指足趾,前后阴部、鼻腔、喉咙斑疮密集色赤,或丘形融合成片,几乎无健康皮肤,眼不能睁,语言声音嘶哑,咽喉部周围红赤,小便色黄赤如浓茶,大便微干,脉滑数,舌红无荅少津,神志清无谵语。血象:血红蛋白100g/L全血,红细胞3.33x10^12/L,白细胞4x10^9/L,多核62%,淋巴36%,单核2%。诊断:温毒发斑。辨证温毒之邪郁于阳明。治则: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处方:大青叶15g,板蓝根20g,双花30g,连翘20g,元参20g,生地20g,寸冬15g,丹皮15g,甘草10g,赤芍15g,黄芩10g,生石膏70g,水煎服。
嘱其隔5小时服药一次,服药2剂后,体温一度下降至37.4°C,4小时后又上升到39°C,但其颜面水疱疹干枯,再无皮疹出现,大便泻,日3~4次,色污黄。嘱继服上方2剂,服药后体温降至37.4°C,但下午又上升到38.4°C,此乃热毒从大肠外出之佳兆,继用下方:
大青叶15g,银花30g,板蓝根20g,连翘20g,元参20g,丹皮15g,生石膏50g,黄芩15g,花粉15g,寸冬15g,山豆根20g,生地20g,栀子10g.又用2剂,体温下降至35.7°C不再上升,患儿全身皮疹逐渐干枯脱落,能进食,大便日行1次,检查肝脾,肝肋下10cm,脾可触及边缘。血红蛋白60g/L全血,红细胞0.24x10^12/L,白细胞0.36x10^9/L,温毒已解,防宿疾复发,以养血凉血之剂调之。处方:当归20g,生地20g,川芎15g,白芍20g,丹皮15g,地骨皮15g,玉竹15g,元参15g,连翘20g。服上方6剂,血红蛋白85g/L,红细胞2.8x10^12/L,白细胞5.8x10^9/L,皮疹大部分消退;精神、食欲正常,以上方增减善后,血象终于恢复正常。
本案在水痘高峰时高热不退,病情极为危笃,重用生石膏达70g,采取连续服药法,以期药能胜病,足证生石膏是清热解毒之良药。
8.麻疹、麻疹并发肺炎
初期为风邪所郁者,用升麻葛根汤加味主治。若疹出色红紫或黑、高热喘咳、烦躁不宁、脉洪数或滑数,急宜清热透表,用生石膏100g,紫草、升麻、葛根、丹皮各5-10g。张老以此方治愈麻毒陷肺者甚多,用之及时,无不获效。此病期必须用大剂量生石膏方可挽救,喘甚可加麻黄,痰多酌加葶苈、桑白皮等。
9.治产后发热
产后在一般情况下忌用寒凉之药,但产后确有实热,生石膏亦在所不忌。《金匮要略》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产乳期)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方中白薇与石膏合伍,可退热除烦,通乳定乱;竹茹与石膏同用,善治胃中实热上逆之呕吐,张锡纯氏曾盛赞此方之功效。张老在1981年6月治一少妇产后发热,投以生石膏为主的方剂而热退。
薛某,女,28岁,1981年6月4日初诊。产后20余天,左乳房红肿、硬胀,乳汁不下,发烧。西医诊为乳腺炎,先后用青链霉素、红霉素其热不下。体温在38.4-39.2°C之间已2周余。病家甚为恐惧,邀张老往诊。察其脉滑数有力,左乳房肿胀,乳汁不通,稍有焮赤,舌红苔燥。此是胃中实热不解,宜用清热解毒、通乳之剂。
处方:瓜蒌20g,漏芦20g,生石膏50g,丹皮15g,赤芍15g,柴胡20g,黄芩15g,蒲公英60g,寄奴15g。服前方3剂右乳房胀见消,体温下降至37.5T,继用前方加连翅30g,又服5剂,乳房肿全消,乳汁已通,体温36.2°C,病愈。
再如产褥热高热口渴、头痛、神昏谵语、便结尿黄、脉象洪数、舌苔黄燥,属阳明温病,亦必须重用生石膏,辅以党参以益气。张老遇此症为顾产后血虚常用白虎人参汤加当归20g养血,每奏良效。
10.治肺感染
脉见洪滑,大便干燥,咳嗽,咳痰稠黏,有时带血,口渴喜冷饮,胸痛,舌苔黄燥者,此属胃腑实热,肺受火灼,用白虎汤加黄芩以清肺胃之热,效果颇佳。曾治一例支气管扩张合并肺感染病人咯血不止,黄痰稠黏,用生石膏50g加用凉血止血之剂痰转稀薄,咯血止,发热退,病乃获愈。
11.治疗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
症见咳嗽痰稠或咳黄痰、身热恶寒、肢节酸痛。此证为表寒里饮挟热,宜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颇效。
刘某,女,63岁,病人素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入冬以来,气候突变,感冒咳嗽加重,喘息不得卧,身热,体温38.7°C,恶寒,肢节酸痛。咳痰稠黏不易咯出,气短,干呕欲吐,脉象浮滑带数,舌质红苔白腻。
处方:麻黄75g,生石膏50g,干姜10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75g,半夏15g,细辛5g,五味10g。服药2剂,身热恶寒皆除,咳喘减轻大半,痰变稀薄,继以前方增损而安。
12.泌尿系感染
症见高热不退,有时用西药抗生素类,热亦不退。张老用八正散加石膏,发热及尿路刺激症状可迅速消除,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甚多。
李某,女,37岁,工人,1981年1月29日初诊。发烧10余日不解,尿频,尿急,小便赤涩痛,周身肢节及腰酸痛,体温39.2°C。尿检白细胞满视野,脓球(++)、红细胞15-20个、蛋白(+)。脉象滑数、舌干赤,西医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由于青霉素过敏,用红霉素、氯霉素热不下,高热10余日不退,病人甚恐惧,邀张老往诊,诊为热淋。用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法。
处方:生石膏75g,瞿麦75g,扁蓄20g,车前子15g(布包),木通15g,大黄5g,滑石20g,焦栀15g,茅根50g,银花50g,甘草10g,水愈服。
上方连服6剂,发热退,体温下降至36.2°C,诸症悉除,尿检白细胞1~2、脓球(-)、红细胞2~3、蛋白(-),舌润脉缓。继以清热解毒之剂,连服3剂而愈。
13.治口疮、齿龈溃烂、牙痛、唇舌溃疡顽固不愈
此乃足阳明胃经积热,循经上犯所致。不能只着重于局部的治疗,必须重用生石膏以清阳明之热。张老遇此症常用李东垣之清胃散重加石膏,取效甚捷。
近治一患者于某,唇舌及牙龈溃疡糜烂,用中西药罔效,时退时起反复不愈。经1年多时间的治疗不能根除。某医院谓有恶性变之虞,病人甚为忧虑,诊脉滑而有力、唇赤干、舌红少津、边缘有溃疡。
处方:生地25g,川连10g,丹皮15g,当归15g,升麻10g,生石膏75g,板蓝根20g,连翅25g,双花30g。上方连服20余剂,口腔溃疡痊愈,再不复出。此方即清胃散重加生石膏,以清阳明之积热,又加板蓝根、银翘清热解毒,积年沉疴得以向愈。
14.急性风湿热、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急性风湿之发热,亦是顽固难治之症。《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谓之热痹,病机为热邪痹阻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邪搏结而起。临床表现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口渴、脉数、舌苔燥等症。《金匮要略》有桂枝芍药知母汤,《千金要方》有犀角散等,治疗此类痹证疗效多不满意。张老常用生石膏50-70g,防己、秦艽、穿山龙、地龙、贯筋草、丹皮等以清热、祛风、活络,疗效颇佳。1981年曾治杜某,女,27岁,发烧1年余不退,关节肿痛,脉数舌燥,久治无效。张老用上方,稍有增减,服药近百剂,发热已退,关节肿疼全消,病情获得完全缓解,足证石膏为治疗急性风湿发热之良药。
夏天到了许多人都会出现上火的情况,面对这样的状况,中药生石膏有着很好的效果,那你知道中药生石膏的副作用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中药生石膏的副作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中药生石膏的副作用
凡阳虚寒证,脾胃虚弱及血虚、阴虚发热者慎用。
中药生石膏的药用价值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热病壮热不退、心烦神昏、胃火头痛、胃火牙痛、热毒壅盛、发斑发疹、口舌生疮、谵语发狂、口渴咽干、肺热喘急、中暑自汗、痈疽疮疡、溃不收口、汤火烫伤。
15~6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多煅过用,研末撒;或调敷。
中药生石膏的临床应用
1、治疗烧伤:用石膏粉处理烧伤创面,能很快结痂,减少分泌物渗出,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可以免除烧伤患者的换药痛苦。
2、用于充填骨缺损腔:应用石膏充填,治疗骨髓炎、骨结核所致的骨缺损14例,其中12例经2~17个月的观察,均获痊愈。
生石膏和熟石膏的区别
石膏为硫酸盐类石膏族矿物石膏。主要成分含水硫酸钙及有机物、硫化物、铁盐、镁盐、钠盐以及铬、钴锌等微量元素。是中医常用的药物,该药有生、熟之分。
所谓熟石膏就是将生石膏进行锻制而成。生、熟石膏虽为同物,其功效却明显不同,生石膏多作内服,熟石膏主要为外用。现临床使用时,有时生熟不分,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有必要弄清楚生熟石膏的临床应用异同,以确保疗效。生石膏经煅制后,其药性已经改变,主要用于收湿敛疮生肌等,为外用之品,一般不作内服。药典也明确指出:?内服用生石膏,外用多为煅石膏。?若将煅石膏代替生石膏应用,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还会加重病情。
生石膏与熟石膏鉴别方法:现在药房出售的生、熟石膏均为白色的粉末状,不太好鉴别。简易的区分方法为:取石膏粉末10克,加水约15毫升,搅拌均匀。放置10分钟后,若呈干性黏团块状者是熟石膏,而呈湿性散渣状者,则为生石膏。
中药生石膏的医学记载及附方
1、《本草衍义补遗》:?石膏,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手太阴、少阳,而可为三经之主者。研为末,醋研丸如绿豆大,以泻胃火、痰火、食积。?
2、《本草纲目》:?东垣李氏云,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也,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尔。初虞世《古今录验方》治诸蒸病有五蒸汤,亦是白虎加人参、茯苓、地黄、葛根,因病加减。王焘《外台秘要》治骨蒸劳热久嗽,用石膏文如束针者一斤,粉甘草一两,细研如面,日以水调三四服,言其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名医录》言睦州杨士丞女,病骨蒸内热外寒,众医不瘥,处州吴医用此方,而体遂凉。愚谓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广济林训导年五十,病痰嗽发热,或令单服石膏药至一斤许,遂不能食,而咳益频,病益甚,遂至不起,此盖用药者之瞀瞀也,石膏何与焉。?
3、《药征》:?《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己。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 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4、《神农本草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石膏味辛甘,性寒,属寒凉药范畴。石膏生用为清肺胃火热药,能清火、止渴、除烦、退热;用名熟石膏或石膏,清热作用大减,有收敛作用,外科常用在敛疮、祛湿、止痒、或作为石膏硼带用。内科常用在以下几种情况:
1、伤寒阳明经证:外感风寒,传变化热,出现高热炙手,全身出大汗而高烧不退,口大渴、思冷饮、烦躁,甚或神昏狂乱,脉象洪大而数。生石膏能清解阳明经火热,可以本品为主药,配合知母、甘草、梗米、花粉、芦根等同用(如白虎汤)。如发高热、大汗、口渴已数日,见舌燥乏津、脉象虚大者,可加党参。
2、时行热疫:流行性热性传染病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目痛,颇似伤寒(但本证头痛如劈,两目昏痛,与伤寒不同),高热狂躁,烦心,口乾,狂妄少眠,甚则吐血、衄血、发斑,舌红生剌,口唇焦裂,或大汗口渴,或有小汗,脉象或沉或浮但均有数象,此为气血毒热俱盛。可用生石膏配生地、犀角、黄连、栀子、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丹皮、竹叶、大青叶等同用(如《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请参看第一讲关于药物用量大小的变化)。
3、温病发斑:温病热毒深入血分而高热发斑,或皮下红斑如锦纹,或斑成一片一片,妄狂不宁,舌质绛赤而干晦,或生芒剌,舌苔黄褐少津,脉象细数。可用生石膏配元参、知母、生甘草、粳米、犀角(化斑汤)等同用。
4、胃火牙痛:胃经火热而致牙痛、齿龈红肿、口渴、大便干秘等症。可以生石膏配地骨皮、生地、生大黄、丹皮、升麻、薄荷等同用。兼有伤风者,可加荆芥、防风。
5、肺热咳喘:肺素有热,外感风寒,皮毛束闭,肺气不宣,邪热内郁,而见咳嗽、气喘、口渴、痰黄、面红、口鼻气热、脉浮数等症。可以生石膏配麻黄、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荆芥、薄荷、前胡、黄芩等同用。
寒水石与生石膏均为清热泻火药,但寒水石清肺胃实火,偏入血分,无解肌达表之力。生石膏清肺胃火热,主入气分,并有解肌达表,使邪外透的效力。大青叶与生石膏皆常用于时行热疫。但:大青叶苦咸大寒,偏用于心胃毒热、狂热烦乱、血热赤斑、热毒赤痢等症。
生石膏辛甘而寒,偏用于肺胃疫热炽盛,肌热炙手,头痛如劈,大汗烦渴等症。用量生石膏一般为三钱至一两半。特殊需要时,可用至三、四两。入汤药须打碎先煎。
注意:治疗重病时,不可用量太小。石膏以外用为多,内服较少用。血虚发热,胃弱,肺虚,非实热证者,均忌用。据近代研究报导,用天然石膏煎汁对人工发热之家免有明显退热作用。但对石膏的药理尚未完全探明。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
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定义生石膏指天然的二水石膏(含两个水分子)。
主要化学成分:CaSO4·nH2O生石膏:(清热泻)辛、甘,微寒。
归肺、胃经。
价值功效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用煅石膏)。
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褥金疮。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做浴汤。
治伤寒头疼如裂。
和葱煎茶,去头疼。
治天行狂热,头风旋,下,揩齿益齿。
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
止阳明经头疼,发热恶寒,日哺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疼。
自《本草纲目》应用1、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
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对于温热病气血两燔,高热发斑,则常与、玄参等凉血解配伍,以清热消斑,如化斑汤。
2、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
常与杏仁、麻黄配用,以清宣肺热、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胃火亢盛,头痛,齿痛,牙龈肿痛。
常与知母、牛膝等配伍,以泻火而缓痛,如玉女煎。
4、用于湿疹,疮疡溃后不敛,水火烫伤。
常与黄柏、青黛等配伍,外用以清热敛疮、生肌。
15—30克(据病情不限此量)。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不能久煎,久煎药效丧失。
研究:
生石膏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
此外,尚有少量硅酸、氢氧化铝、硫化物及微量的铁、镁等。
煅石膏的主要成分为脱水硫酸钙。
内服经胃酸作用,一部分变成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后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的浓度,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轻骨骼肌的兴奋性、减少血管通透性,故有解热、镇痉、等作用。
煅石膏外用,能减少粘膜的分泌。
【石膏解】: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卷石膏之质,中含硫氧,是以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神农本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其性尤纯良可知。
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必煅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为鸠毒也。
迨至误用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煅不在石膏,转谓石膏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煅者更可知矣。
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
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
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
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
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
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
惟热实脉虚者,其人必实热兼有虚热,仿白虎加人参汤之义,以人参佐石膏亦必能退热。
偏方方名:防暑丹主治:与防暑:生石膏四两、滑石四两、薄荷冰一钱半制法:共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法:每次服一钱半,防暑每次服一钱,用凉开水送下。
:已用2年,效果良好。
来源:东光县分类生石膏和硬石膏一般所称石膏可泛指生石膏和硬石膏两种矿物。
生石膏为二水硫酸钙(Ca〔SO4〕·2H2O),又称二水石膏、水石膏或软石膏,理论成分CaO32.6%,SO346.5%,H2O+20.9%,单斜晶系,晶体为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纤维状,白色或灰、红、褐色,玻璃或丝绢光泽,摩氏硬度为2,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3g/cm3;硬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O4〕),理论成分CaO41.2%,SO358.8%,斜方晶系,晶体为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或粒状,白、灰白色,玻璃光泽,摩氏硬度为3~3.5,解理平行{010}完全,密度2.8~3.0g/cm3。
两种石膏常伴生产出,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又可互相转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0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名道医中医重用金钱草治疗尿路结石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