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出自《伤寒论》
【组成】 人参 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g)
【用法】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上4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克,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以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1. 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2.脾阳虚失血证。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质清稀。
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兼见胸脘痞满,逆气上冲心胸;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凉,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 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亦可以本方为基础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而不通所致。若证属心中痞坚,气结在胸,见胸脘痞满,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气亦虚,又有痰饮水寒之气上犯,不宜开破,可用本方温中袪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戕伤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羸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是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综观本方,虽治多病,究其基本病机,总属中焦虚寒,故可以异病同治。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点。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2.加减法:若虚寒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增强温阳祛寒之力;呕吐甚者,可加生姜、半夏降逆和胃止呕;下利甚者,可加茯苓、白扁豆健脾渗湿止泻;阳虚失血者,可将干姜易为炮姜,加艾叶、灶心土温涩止血;胸痹,可加薤白、桂枝、枳实振奋胸阳,舒畅气机。
3.现代应用:本方适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附方】
1.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子 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 各三两(各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丸。每服一丸(6g),以水一盏,化开,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功用:温阳祛寒,补气健脾。主治: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证。脘腹疼痛,下利清稀,恶心呕吐,畏寒肢凉,或霍乱吐利转筋等。
2.桂枝人参汤(《伤寒论》) 桂枝四两,别切(12g) 甘草四两,炙 (9g) 白术三两(9g)人参三两(9g) 干姜三两(9g)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
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均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味而成。其中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加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其温中散寒之力更强,且能温肾,适用于脾胃虚寒之重证,或脾肾虚寒者。桂枝人参汤即人参汤加桂枝,温阳健脾,兼解表寒,表里同治,适用于脾胃虚寒而外兼风寒表证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此脾阳虚而寒邪伤内也。夫脾阳不足,则失其健运之常,因之寒凝湿聚。然必其为太阴寒湿,方可用此方法,否则自利呕痛等证,亦有火邪为患者。故医者当望闻问切四者合参,庶无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热虚实既分,又当明其病之标本。如以上诸病,虽系寒凝湿聚,皆因脾阳不足而来,则阳衰为本,寒湿为标。是以方中但用参、术、甘草,大补脾元,加炮姜之温中守而不走者,以复其阳和,自然阳长阴消,正旺邪除耳。”
【临床报道】
赵联社等人用理中丸加味茯苓、丁香、小茴香、藿香、荔枝核等制成冲剂,治疗浅表性胃炎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轻度胃痛6例,中度32例,重度22例。全部病例均口服给药,每次1包(6g),每日3次,重度胃痛可加1包,饭前服用,2周为1疗程,服1~3疗程。结果:基本治愈9例(15%),显效25例(41.6%),有效21例(35%),无效5例(8.3%),总有效率91.6%。[赵联社,等. 理中丸加味冲剂治疗浅表性胃炎60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24):18]
【实验研究】
研究发现理中汤能够抑制正常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使推进百分率明显下降。但对大黄脾虚模型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亢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使阿托品负荷下的小鼠小肠推进运动受抑加强;对新斯的明负荷下的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抑制作用, 可拮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其拮抗百分率在10%左右。此外,本方可使家兔离体十二指肠的自发活动受到抑制,其抑制程度随剂量而加强;还可缓解乙酰胆碱、氯化钡所引起的肠管强直性收缩,表现为肠管紧张性下降,收缩幅度减小。[卞慧敏,等.理中汤对实验动物小肠运动功能的影响。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3;9(4):33]
八味理中丸--《活幼口议》卷十九
【处方】人参 甘草(炙)白术 干姜 枳实(制炒)白茯苓 五味子(去梗)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制法】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指头大。
【功能主治】小儿心肺不和,息数脉急,上下不得升降,中膈痞满,坐卧烦闷,神情不乐,饮食不下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淡豆豉5粒,水150毫升,煎至75毫升,去豉,通口服无时。
【摘录】《活幼口议》卷十九
八味理中丸--《医统》卷八十五
【处方】白术1两(炒),炙甘草7钱,人参5钱,白茯苓5钱,干姜(炒)5钱,滑石5钱,麦芽(炒)5钱,神曲(炒)5钱。
【制法】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壮气补虚。主治产后气血俱虚,汗出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有痰,加半夏曲。
【摘录】《医统》卷八十五
八味理中丸--《普济方》卷三八七
【处方】人参、甘草(炙)、白术、干姜、枳实(治炒)、白茯苓、五味子(去梗)、桑白皮(去赤皮)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指大。
【功能主治】小儿心脾肺不和,息数脉急,上下不升降,中膈痞满,胸臆郁抑,坐卧烦闷,精神不乐,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次1丸,用淡豆豉5粒,水1小盏,煎至半,去豉,通口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三八七
八味理中丸--《百一》卷二
【处方】川姜2两,缩砂仁2两,麦糵2两,神曲(炒)1两,白茯苓1两,人参1两,甘草1两半(炙),白术4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分作10丸。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胸膈痞闷,心腹疼痛,腹满身重,四肢不举,肠鸣泄泻,饮食不化,呕吐痰水。
【用法用量】《普济方》加半夏曲,入盐点服,名「八味理中汤」。
【摘录】《百一》卷二
附子理中丸是一个很常见的中成药,很多想要调理脾胃的朋友经常问,到底能不吃附子理中丸呢?对于这个药物,吃不吃还是建议大家要慎重,如果对症,当然可以吃,但并不是有脾胃问题的都可以吃,另外,也不建议长期的吃。今天就来和大家简单的探讨一下附子理中丸这个药。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组方包含制附子,人参(或用党参),干姜,白术,炙甘草,是一个温阳祛寒,补气健脾的药物。
附子是一个中药方剂中最重要的一味药物之一,也是属于温里药物的“首席”,很多人说附子有毒,的确是的,附子是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的附生的子根,因此被称为“附子”。而乌头的母根即为中药川乌,川乌和附子都含有一种成分——乌头碱,这种物质对周围神经,循环系统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般中药用附子时,都是比较慎重的,一是用量,而是一般如果煎服汤药,会先煎附子1小时以上,然后再加入其他的药物煎制,而中成药则一般采用熟附子,经过处理的熟附子毒性会大大减低。
附子味辛、甘,性大热,运用得当,有回阳救逆之功效,属于性热纯阳之药物,不但能够补助脾阳虚,对肾阳虚,心阳虚,附子都有补益之功效。
方中人参,自古就是“补虚第一要药”,气血亏虚者,均可用人参补之。在附子理中丸中,人参主要功效还是补气,健脾,脾虚所致的乏力,少食,便溏等,人参皆有补益之效。查询了一些文献,对于此方中的“参”,个人理解还应该是“党参”,而其功效与人参类似,补脾健胃之功效更专。
干姜又是一味散寒解表的要药,干姜性味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之功效,对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干姜都有良好的功效。干姜与附子的组合,更是中药方剂中常见的组合,在阳虚症的治疗中,这两个药物组合颇为多见,如“四逆汤”,“姜附汤”都是两个药物功用的经典方剂,中医有一种说法“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附子配伍干姜,即可增强回阳之力,使效力持久,又可主张散寒之功,显效更快。
《本草新编》中说,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白术作为健脾祛湿之良药,白术的主要功效是补气健脾,促进消化。四句药性歌诀这样说白术:白术甘苦温无毒,固表止汗消五谷,胎动不安治痰湿,脾虚泄泻皆能服。
甘草也是一味 历史 悠久的中药材,不但在中医药 历史 上应用悠久,西方人同样也对其有所应用,1820年,甘草就被列入了《美国药典》。附子理中丸中用的甘草是炙甘草,其主要功效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对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都有疗效。而现代研究发现,附子,干姜和甘草组方,有一定的协同作用,除了补益脾阳,还具有强心之功效。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可以看到,附子理中丸药性较强,属于温热散寒的药物,对于补益脾肾阳虚的情况,是非常对症的药物。如果是确实有较严重的脾肾阳虚症状,经常有脘腹冷痛,手足不温,食欲不振,五谷不化,消化不良,五更泄泻等症状的朋友,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补益脾肾阳虚,一般都会有较好的疗效。
但现代人真的那么容易“阳虚”吗?真的不一定。通常造成“阳虚”,要么是先天不足,要么是后天久病不愈,或者是身体衰老到一定的程度。现在人生活条件好,大鱼大肉吃着,通常是不会缺乏营养的,对于中青年人,出现“阳虚”的几率真的不大,因此,在应用这个药物之前,除了自身对照上述症状以外,最好也要好好的确诊一下,是否真的有“脾肾阳虚”问题,而且是严重的脾肾阳虚,这种情况下,再用这个药物,效果才会好。有的朋友,症状时阳虚,但实际上还隐藏着胃火,一吃这个药物,阳虚没补上,却把胃火催动起来了,反而更不舒服,这就是用药不对症。
另外,对于有阴虚内热的朋友,有高血压特别是血压控制不好的朋友,有心脏病的朋友,都不适合服用附子理中丸,应当格外注意,如果在服药过程中,出现血压升高,头痛,心悸等症状,也应该及时停药。制附子虽然毒性减低,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毒性,因此,对于这个药物,一般不建议久服,可以服用多久呢,推荐2周即可,如果有效但是觉得效果还不够,那么可以在服用两周的理中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04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砂安神丸有哪些有哪些作用和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