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组成,方歌方解,有哪些作业和功效

健康生活 2023-09-20 18:15:17

半夏白术天麻汤

出自《医学心悟》

【组成】 半夏一钱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各3g) 白术三钱(9g) 甘草五分(1.5g)

【用法】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现代用法:加生姜1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 化痰熄风,健脾祛湿。

【主治】 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本方证缘于脾湿生痰,湿痰壅遏,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清空所致。风痰上扰,蒙蔽清阳,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升降失司,故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内有痰浊,则舌苔白腻;脉来弦滑,主风主痰。治当化痰熄风,健脾祛湿。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杲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故以两味为君药。以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橘红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煎加姜、枣以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综观全方,风痰并治,标本兼顾,但以化痰熄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

本方亦系二陈汤加味而成,在原燥湿化痰的基础上,加入健脾燥湿之白术、平肝熄风之天麻,而组成化痰熄风之剂。

《医学心悟·头痛》条,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较本方多蔓荆子三钱,白术减为一钱,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之证。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风痰眩晕、头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对于阴虚阳亢、气血不足所致之眩晕,不宜使用。

2.加减运用:若眩晕较甚者,可加僵蚕、胆南星等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头痛甚者,加蔓荆子、白蒺藜等以祛风止痛;呕吐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兼气虚者,可加党参、生黄芪以益气;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泽泻、桂枝以渗湿化饮。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卷4:“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其中有肝火内动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逍遥散主之。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有气虚挟痰者,书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上重下轻也,六君子汤主之。亦有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者,六味汤。亦有命门火衰,真阳上泛者,八味汤。此治眩之大法也。”

2. 方论选录

冉先德《历代名医良方注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痰浊上扰,故眩晕头痛;痰阻气滞,故胸膈痞闷。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晕,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晕,二药合用为主药,以治风痰眩晕头痛;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橘红理气化痰,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均为佐使药。诸药相合,方简力宏,共同体现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

【临床报道】

孙氏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菖蒲、郁金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眩晕40例(高血压病9例,脑动脉硬化1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颈椎病3例,梅尼埃病3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2例。[孙立亭.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40例。黑龙江中医药 1998;(2):19]

《脾胃论》卷下: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 黄柏(酒洗)0.6克 干姜0.9克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耆 泽泻 人参各1.5克 白术 炒神曲各3克 半夏(汤洗七次)大麦蘖面 橘皮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主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虚风上扰,致成痰厥头痛,证见头痛如裂,目眩头晕,胸脘烦闷,恶心呕吐,痰唾稠粘,气短懒言,四肢厥冷,不得安卧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带热服。

【备注】方中人参、黄耆、白术补脾胃,养元气;干姜、苍术、半夏、茯苓、泽泻祛寒湿,化痰饮;天麻定虚风,止眩晕;神曲、大麦蘖面、陈皮理脾胃,助消化;黄柏以制苍术之爆,并能降内伏之虚火。配合成方,共奏补脾胃,化痰湿,定虚风的功效。

【摘录】《脾胃论》卷下

 《古今医鉴》卷七: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半夏(制)4.5克 白术(炒)6克 天麻4.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平肝息风。主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搅,以致头旋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能安睡。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温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奇效良方》卷二十五:半夏白术天麻汤

【处方】半夏1钱半,白术2钱,天麻1钱,茯苓(去皮)1钱,橘皮1钱,苍术1钱,人参1钱,神曲(炒)1钱,麦糵(炒)1钱,黄耆1钱,泽泻1钱,干姜半钱,草果半钱。

【功能主治】头眩恶心烦闷,气喘短促,心神颠倒,兀兀欲吐,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苦头痛眩晕,身重如山,不得安卧。

【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2钟,加生姜3片,煎至1钟,食远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二十五

 《脾胃论》(人卫本)卷下:半夏白术天麻汤

【别名】半夏茯苓天麻汤、白术半夏天麻汤、半夏天麻汤、半术天麻汤

【处方】 黄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苍术5分,白茯芩5分,黄耆5分,泽泻5分,人参5分,白术1钱,炒曲1钱,半夏(汤洗7次)1钱5分,大麦糵面1钱5分,橘皮1钱5分。

【功能主治】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息风。主痰厥头痛,咳痰稠粘,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现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半夏茯苓天麻汤(《卫生宝鉴》卷九)、白术半夏天麻汤(《扶寿精方》)、半夏天麻汤(《杏苑》卷四)、半术天麻汤(《简明医彀》)。①本方方名,《济生拔萃》本作“制半夏白术天麻汤”,《医方集解》引作“半夏天白术汤”。②改为丸剂,名“半夏天麻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各家论述】 1.《脾胃论》:此头痛苦甚,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耆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温甘,除湿补中益气;泽、芩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孽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

2.《医略六书》:脾气大亏,痰食滞逆,不能统运于中,故厥逆头痛眩晕不已焉。苍术燥痰湿以强脾;白术健脾元以燥湿;人参扶元补气,黄耆补气固中,天麻法风湿以豁痰;泽泻泻浊阴以却湿;神曲消食积开胃,麦芽化湿和中;茯芩渗脾湿;半夏燥湿痰;橘红利气和胃)生姜快膈散痰;黄柏清湿热,干姜温中气也,使气健脾强,则自能为胃行其津液,而痰厥自平,良远温服,俾痰化气行,则胃气融和而清阳上奉,头痛眩晕无不保矣。此温凉并济,补泻兼施之剂,为气虚痰厥头痛眩晕之专方。

【临床应用】 1.痰厥头痛:范天騋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为寒气fo郁,闷乱大作,火不得伸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力小,复加70-80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风云中,头苦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2次,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

2.不寐:丁某某,男,46岁。失眠已三月余,精神恍惚,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胸闷脘胀,嗳气泛恶,纳谷无味,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腻微黄,脉滑数。治拟和胃宁心,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10g,清半夏、白术、枳壳、黄连、橘皮各7.5g,茯苓、远志、麦芽、瓜萎、枣仁、竹茹各15g,水煎服。共进24剂,能正常人睡,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3.美尼尔氏综合征:张某某,女,70岁。冬月冒寒,头昏头痛,视物旋转10天。西医诊为“美尼尔氏综合证”,服药罔效。刻下眩晕未减,泛恶干呕吐涎沫,心悸气短,胸痞纳差,口中粘腻,舌尖发麻,屡欲更衣,大便量少而细软,形体丰腴,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诊为风痰上犯,中气素匮。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各10g,白术12g,茯苓、党参、山楂各15g,吴茱萸5g,生姜6g,炙甘草3g。眼药3剂,诸症大减,已不泛恶,继服3剂而愈。

【摘录】《脾胃论》(人卫本)卷下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等作用,但它的功效不仅于此,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1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什么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白术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

天麻又名赤箭、独摇芝、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木浦、明天麻、定风草、白龙皮等,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怎么做

半夏白术天麻汤又叫做半夏茯苓天麻汤、白术半夏天麻汤、半夏天麻汤、半术天麻汤。那么半夏白术天麻怎么做呢?

半夏白术天麻汤所需材料: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那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做法是怎样的'呢?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上药锉碎,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就好了。

半夏白术天麻汤怎么吃

半夏白术天麻汤制作比较简单,但是是药的就要注意,不能够随便就胡乱的喝了,那么应该怎么吃半夏白术天麻汤呢?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用法是: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带热服。

如果不清楚的,最好在买药材的时候跟药店的人员和医院的人员询问清楚,不要等熬好药了才手忙脚乱的去问。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要成分都是比较常见的珍贵药材,那么半夏白术天麻汤有哪些功效呢?半夏白术天麻汤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半夏白术天麻汤温凉并济,补泻兼施,补脾燥湿,化痰息风。痰厥头痛,咳痰稠粘,头眩烦闷,恶心吐逆,身重肢冷,不得安卧,舌苔白腻,脉弦滑。现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见有上述症状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禁忌

相关医学数据记载,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眩晕头痛者忌用。也就是说,半夏白术天麻汤还是有一定的禁忌的。如果是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眩晕头痛的,最好就不要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了。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效2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黄柏2分,干姜3分,天麻5分,苍术5分,白茯芩5分,黄耆5分,泽泻5分,人参5分,白术1钱,炒曲1钱,半夏(汤洗7次)1钱5分,大麦糵面1钱5分,橘皮1钱5分。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中医方剂名。为祛痰剂,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之功效。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临床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病、神经性眩晕、癫痫、面神经瘫痪等属风痰上扰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什么功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一种中药的方剂名,主要的作用就是祛痰的作用,它具有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功效。半夏白术天麻汤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于缓解治疗,耳源性眩晕、高血压以及癫痫面神经瘫痪等风痰上扰者。如果持续高温是因为怀孕后卵巢分泌的荷尔蒙量增加之故。

半夏白术天麻汤以白术、茯苓为臣,健脾祛湿,能治生痰之源。佐以橘红理气化痰,俾气顺则痰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煎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

半夏白术天麻汤怎么做

材料:半夏9克,天麻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橘红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3枚。

做法:1、把所有的药材捣碎,然后加生姜3片、清水400毫升。

2、大火烧开,文火慢煎水至300毫升即可。服用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带热服。

半夏白术天麻汤功效为息风,定惊主治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用法用量为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研末吞服,每次1~1.5g。

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治高血压吗

高血压通过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疗效,降低血压水平,适用于临床广泛开展。

其中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两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煎加姜枣,以和中健脾。诸药合用,能使风息痰消,眩晕自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有哪些?

现如今,人们对于养生是越来越重视了,很多朋友都想让自己身体健康了,并且尤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了,很多朋友都想要通过中医的方法来解决身体出现的问题了,而半夏白术天麻汤就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汤了,但是药都是有禁忌的了,这种汤有哪些禁忌呢,来看看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情况吧,看看都是由哪些中药材组成的吧。

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属天南星目。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华北等地区。药用植物,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生用消疖肿作用,兽医用以治锁喉癀。在西藏也有分布,海拔3000m左右。

白术别名桴蓟,于术,冬白术,淅术,杨桴,吴术,片术、苍术等,属于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凉爽气候,以根茎入药,具有多项药用功能。

天麻又名赤箭、独摇芝、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木浦、明天麻、定风草、白龙皮等,是兰科天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肥厚,无绿叶,蒴果倒卵状椭圆形,常以块茎或种子繁殖。其根茎入药用以治疗头晕目眩、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等症,是名贵中药。

在对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组成有所了解了之后,大家就可以通过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成分来看看都有哪些禁忌了哦,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相关医学数据记载,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眩晕头痛者忌用。也就是说,半夏白术天麻汤还是有一定的禁忌的。如果是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眩晕头痛的,最好就不要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了。

这就是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有关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一些情况了,我们可以发现,在食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时候是有禁忌的了哦,所以在食用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看看适不适合吃了哦,希望我们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各位有需要的朋友们。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


半夏配天南星,燥湿化痰。

半夏与天南星均可辛温燥湿化痰。半夏专入脾胃,主治湿痰,且能降逆止呕;天南星兼走经络,善治风痰,又能祛风定惊。两药相伍,半夏燥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开泄化痰,以搜经络中之风痰;合可散周身痰结,尤以祛风痰为著。临床用于顽痰咳喘,风痰眩晕,中风仆倒,口眼歪斜,舌强语蹇以及癫痫惊风等症。例如,《活幼心书》中如意膏以二药治风痰停饮,咳嗽喘促。《圣济总录》中玉液汤以此二药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呕。

半夏消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开结消痰,下气行水,降气止噫。然半夏偏于燥湿化痰,旋覆花则侧于宣肺,下气行水。两药相伍,一燥一宣,互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强和胃止呕之效。临床常用于治疗痰饮壅肺之咳喘及寒湿犯胃所致的呕吐噫气或支饮,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心下痞坚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湿。

半夏辛温,功擅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脾喜燥而恶湿,湿去则脾运,痰涎无以为生;茯苓味甘淡,长于补脾,利水湿,且补而不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两药相伍,一为温燥化湿,一为淡渗利湿;一为降逆止呕治其标,一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利水宁心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泻或咳嗽痰多等症。《伤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汤以二药治头汗,中焦闭塞,则周身不能敷布,但头有汗。《云岐子脉诀》中的半夏汤以二药治呕逆,寒在上焦,脉缓者。

半夏配陈皮,理气化痰。

半夏辛温燥烈,功擅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辛苦而温,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两药合用,半夏得陈皮之助,则气顺而痰自消,化痰湿之力尤胜;陈皮得半夏之辅,则痰除而气自下,理气和胃之功更著。两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理气止呕之功。临床常用于痰湿上犯之胸膈胀满、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湿浊内困而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汤即以二药治痰饮、食积、寒痰停积,恶心呕吐、目眩昏闷及瘴疟。

半夏配藿香,两调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于燥湿和胃,降逆止呕;藿香与半夏皆归脾胃经,藿香气芳香,长于化湿悦脾,宽中快气,和胃止呕。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温燥,有两调脾胃之功,并有较强的止呕之力。临床用于寒湿困中、脾胃不和之头目昏沉、胸脘痞闷、呕恶腹泻之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汤以藿香、半夏联袂,燥湿与化湿合用,治湿浊困脾较甚、胃中停饮呕逆之证。

半夏配生姜,相使相畏。

半夏、生姜性味相同,均辛温燥散,具降逆、止呕、和胃、化痰之功。两药配伍,协同为用。半夏降逆止呕为主,生姜化水止呕为辅,且又具温中化饮之功,相互协同而增强和胃止呕之效。另外,半夏为有毒之品,生姜可制半夏之毒,属相畏配对,制其所短,展其所长,可更好地发挥和胃降逆作用。临床用于水饮停胃而见呕吐清水痰涎,苔白腻等症。《金匮要略》中以二药组成的生姜半夏汤和小半夏汤可治痰饮内停、呕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黄,祛痰定惊。

半夏辛开苦降温燥,偏于燥湿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无以生;天竺黄甘寒,长于清热化痰,清心定惊。两药共用,祛痰之力佳,并有一定的祛风定惊作用。临床用于痰湿内停之咳嗽痰多,胸闷胀满;痰涎壅盛之中风不语或痰热惊搐、癫痫等。

半夏配贝母,润燥相济。

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贝母甘凉,润肺止咳效佳。二药一润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种痰湿咳嗽。临床见湿痰咳嗽、偏寒偏热均可酌情配合使用。《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贝丸以二药等分姜汁为丸治风痰暑湿疟疾,咳嗽痰多,饮食无味,痫眩。

半夏配瓜蒌,化痰消痞。

半夏辛温燥烈,化痰降逆,消痞散结。《药性本草》言其“消痰下气,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瓜蒌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两药配对,相辅为用,化痰散结,宽胸消痞之功显著。临床用于痰热互结、气郁不通之胸脘痞满,或痰浊胶结所致的胸痹疼痛;痰热壅肺之胸膈塞满、气逆咳嗽、吐痰黄稠等。《济生方》中的半夏丸以二药利胸膈,主治肺脏蕴热,痰嗽,胸膈塞满。《普济方》中的半夏汤以二药治胸痹,心下坚痞,急痛彻背,短气烦闷,自汗出。


半夏配天麻,化痰息风。

半夏辛温,为治湿痰要药,长于燥湿化痰;天麻甘平,为治内风圣药,善于息风止晕。前人有“无痰不作眩”之说。用半夏燥湿化痰治其本,天麻息风平肝治其标。两药配对,标本兼顾,化痰息风,治眩晕、头痛。《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临床用于风痰上扰,症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医学心悟》中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和《圣济总录》中的天麻丸以二药为主治偏头痛,眼目昏花?熏或头目眩晕,起坐不能者。

半夏配黄连,辛开苦降。

半夏辛散苦燥温通,性质沉降,长于燥脾湿化痰浊,降胃气止呕吐,又能辛散消痞结;黄连苦寒降泄,清泄胃热而燥湿,以开中焦气分之热结。两药配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辛开苦降以调其升降。且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妨清热,有相辅相成之妙用,共奏清热化痰,散结止呕之功。临床用于湿热痰浊,郁结不解,胸脘满闷,痰多黄稠,苔黄腻,脉弦滑;寒热互结、气机失畅所致的心下痞闷,按之作痛;胃热呕吐,或干呕痰少。《伤寒论》中的小陷胸汤,以黄连、半夏配瓜蒌合用治疗痰火互结,心下痞硬,按之痛。

半夏配黄芩,脾肺同治。

半夏辛温性燥,入脾胃二经,功能化饮祛痰,和胃止呕;黄芩苦寒,入肺经,苦燥肺中之痰,寒清肺中之热。两药合用,脾肺同治,既杜生痰之源,又清贮痰之器,源清流洁,痰化肺清,湿去逆降之功显矣。临床用于痰热壅肺,肺气上逆之咳嗽痰多色黄者;痰热痞结,气逆不降之呕吐。《袖珍方》中的黄芩半夏丸即以二药治上焦有热,咳嗽生痰。

半夏配石膏,寒温并用。

半夏辛散苦燥温通,性质沉降,长于燥脾湿而化痰浊,降胃气而止呕,为治湿痰、气逆呕吐,胸脘痞满之良药;石膏辛甘大寒,入于肺胃二经,为清泄肺胃实热之要药。两药配对,寒温并用,既清泄肺胃之热,又化痰降逆止呕、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用。莫枚士云:“胃热犯肺者之治,当半夏石膏并用也。”临床用于胃热湿阻,胃气上逆所致脘腹痞闷,恶心呕吐等症;痰热壅肺所致的咳嗽气喘,黄痰粘稠等;肺胃俱热或胃热犯肺而喘呕并见者。《伤寒论》中的小青龙加石膏汤以石膏、半夏配桂枝、麻黄等合用,治疗内饮化热,外感风寒,咳而上气,烦躁而喘的肺胀证。

半夏配夏枯草,调和肝胃。

半夏化痰浊,消痰散结,通降和胃。药理研究认为半夏有良好的镇静和安定作用。夏枯草宣泄肝胆郁火,畅利气机之运行,补养厥阴。两药合用,宣散肝火,化痰浊,调和肝胃,顺接阴阳。临床用于痰火郁结的各种病证。

半夏配麦冬,和胃降逆。

半夏辛温而燥,燥湿健脾,化痰降逆;麦冬甘苦微寒,养阴益胃,润肺清心,滋而不腻。两药合用,润肺胃而降逆气,清虚热而化痰浊,润而不腻,燥不伤阴。但麦冬用量须大半夏一倍以上,始能取得和胃降逆止呕之功。临床用于热病伤津、肺胃阴虚及肺痈、肺痿等病。《伤寒论》中载有竹叶石膏汤。

半夏配干姜,温肺化饮。

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干姜辛热,主归肺、脾、胃经,有温肺化饮之功,既能温散肺中寒邪而利肺气之肃降,使水道通调而痰饮可化?熏又能温脾胃去湿浊而绝生痰之源。两者合用,对痰浊阻肺、咳嗽气喘之证最宜。临床用于寒痰阻肺,咳嗽气喘,咳痰清稀之症。《金匮要略》中的半夏干姜散以二药等分为末治干呕吐逆,吐涎沫。《普济方》中的半夏丸以此二药治久吐不止。

半夏配皂荚,祛痰开窍。

风痰之证多为积痰生热。积热气升则引动内风,痰随气上升则清窍蒙蔽。半夏辛温有毒,功专燥湿化痰;皂荚辛温有小毒,辛散走窜,具祛痰、搜风、开窍之力,善治风痰壅盛、官窍阻闭之证。两药合用,可使皂荚得半夏之佐则祛痰之力大增,祛风痰、开官窍之功更著。共奏祛痰降气开窍之功,痰去则气降,气降则风息,清窍自开。临床用于中风痰厥之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喉中痰声漉漉;痰湿壅滞、胸闷咳喘、痰多、质粘难出。

半夏配秫米,和胃安眠。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而降逆和胃,能阴阳和表里,使阳入阴而令安眠;秫米甘微寒,健脾益气而升清安中,制半夏之辛烈。两药合用,一泻一补,一升一降,具有调和脾胃,舒畅气机的作用,使阴阳通,脾胃和,可入眠,为治“胃不和,卧不安”的良药。临床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夜寝不安。《内经》有载半夏秫米汤。

半夏配甘遂,消痰泻饮。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化饮,和畅气机,为燥无形痰湿之上品;甘遂苦寒性降逆,破气行水,善行肠间经隧之饮邪,为泻有形水饮之专药。两药合用,相辅相成,饮下痰消,邪衰而病愈。临床用于饮留胃肠,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结满。《伤寒论》中的甘遂半夏汤以二药为主治留饮。

半夏配厚朴。

力可专通畅中焦,引其他诸药(理气药)力专于调中焦之痞与气滞,治疗食积,积滞;以及中焦之痰浊,湿热;此二药为有效,增效之品。此得之临床应用总结。

半夏的副作用

半夏又名:三叶半夏;半月莲;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半夏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块茎毒性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对口腔、喉头、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强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则烧痛肿胀、不能发声、流涎、呕吐、全身麻木、呼吸迟缓而不整、痉挛、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

重要:治疗半夏中毒,用生姜捣汁服下,其毒解。

宜忌配伍

《本草经集注》:“射干为之使。恶皂荚,畏雄黄、生姜、干姜、秦皮、龟甲。反乌头。”

《药性论》:“忌羊血、海藻、饴糖。柴胡为之使。”

《医学入门》:“凡诸血证及自汗、渴者禁用。”

张元素:“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孕妇忌之,用生姜则无害。”

一切血证及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者忌服。

半夏的食用方法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杂病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

半夏(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半夏粥

主料:稻米100克。

辅料:半夏6克,黄芩6克,干姜5克,甘草5克,人参5克,枣(干)10克。

调料:白砂糖20克。

做法:

(1)将以上半夏、黄苓、干姜、炙甘草、黄连、人参、大枣,一同放入药罐内;

(2)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后去渣留汁;

(3)将大米洗干净后置于锅内,倒入煎好的药汁及适量清水;

(4)用武火煮30分钟后,加入白糖即成。

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半夏9克,白术12克、天麻6克、陈皮6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3个。

主治:高脂血症引起的脾胃气虚、痰涎内停、虚风上搅,以致头眩眼黑、恶心烦闷、气促上喘、心神不安、目不敢开、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麻木、不能安睡等。

用法:日服一剂,每剂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300——400毫升,分2次温服。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生姜五两(15g),苏叶二两(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京半夏的区别

(一)植物来源不同

半夏、法半夏均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梨头尖属植物鞭檐梨头尖Typhonium flaglliforme (lodd) BL的干燥块茎。

(二) 加工炮制所用辅料有别

生半夏,不用炮制辅料,将原药材拣净杂质,筛去灰屑即可。

清半夏,是生半夏用20%的白矾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姜半夏,是生半夏用生姜25%,白矾12.5%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京半夏,是生半夏用芒硝6%,姜粉2%,麻黄5%,桂支1.5%,小茴香3%,南坪细辛1%,石灰15%,甘草25%,皂角6%,白矾6%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法半夏,是生半夏用甘草15%,生石灰1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水半夏,仅有制水半夏一种规格。是生水半夏用生姜18%,白矾20%为辅料经过炮制而得。

(三) 形状特征不同

生半夏,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1——1.5厘米。表面类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清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质脆,断面略呈角质样。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姜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京半夏,其形同生半夏。但外表黄色或金黄色,颗粒大小均匀,质脆,内心黄色。无麻味。

法半夏,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的颗粒状。表面淡黄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水半夏,多呈斜矩圆形,上端有凸起的叶痕及芽痕,下端略尖似梨头,呈黄白色,角质状。微有麻辣感。

(四) 效用有别

半夏的四种炮制规格,法半夏,水半夏的功效有异,不能偏废和盲目滥用,需“辨证施治,审证用药”。

生半夏,辛温有毒,生用对口腔、喉头和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致上述部位肿胀,疼痛,失音,流涎,呼吸困难,甚至窒息而死。偏重于祛风,散瘀,消疖肿,多外用。内服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如:攻癌夺命汤治验录[李可志经验],就用生半夏来治多种恶性肿瘤,竟获奇效。其方的组成是:海藻、甘草、木鳖子、鳖甲、白花蛇舌草、夏枯草、重楼、海蛤壳、黄药子、生半夏、生姜、玄参、牡蛎各30克,浙贝母15克,山茨菇、山豆根各10克,全蝎12只,蜈蚣4条,雄黄1克,研粉吞服;用生半夏粉3份,面粉1份混匀外敷治疗颈部淋巴结炎;用生半夏粉外敷治疗鸡眼;用生半夏粉15克,斑蝥5克浸泡200毫升白洒中,一周后可敷治疗头癣。

姜半夏,善于和胃止呕,祛寒痰,镇咳,蠲饮。

如:生姜半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卷中,用姜半夏9克,生姜汁15克,用于治疗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风痰上攻,头旋眼花,痰壅作嗽,面目浮肿,取其姜半夏和胃化饮,降逆止呕之功。

清半夏,长于清风痰,化饮,散胸痞,降逆止咳。

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半夏就用清半夏为佳,配用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以燥湿化痰,平肝息风。治疗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京半夏,偏重于健胃化痰。

如: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就要用京半夏为好,配用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治疗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法半夏,温性低,长于祛痰止咳,除湿浊等。如:荷叶知母茶方中就用法半夏,其方的组成是荷叶15克,法半夏20克,茯苓20克,陈皮15克,甘草5克,生姜3片,知母15克,具有健脾利湿,理气化痰之功。用于治疗产后虚胖有效。

水半夏,具有燥湿化痰止咳之功,但无降逆止呕之效。多用于治疗咳嗽痰多、支气管炎。化痰止咳水半夏可代替半夏,用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时水半夏不能代半夏用。

综上所述:半夏、法半夏与水半夏,虽来源相同或相近,但其加工炮制方法不同,临床运用有别,价格差别大,水半夏是半夏和法半夏的伪品,若把半夏称为法半夏或法半夏称为半夏仍按假药论处。在中药饮片的生产、经营、使用环节中绝不能统称为“半夏”,绝不能混淆、代用,唯利是图,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准绳,准确定名,辨证运用,合理定价,才能确保临床运用安全有效。

(五) 半夏和水半夏不能互代

不少药店在调配中药处方时,有用水半夏代替半夏的现象,这是错误的。作为用药的患者,或代患者购药的家属,购药时应问清药店营业员,所配药方中到底是半夏还是水半夏,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解毒抗癌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痰多咳喘、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及痈肿痰核等症。

水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戟叶犁头尖的干燥块茎,其药材正名为犁头尖,分布于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区。该药原为南方民间用药,有散瘀、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外伤出血、乳痈、疔疮、瘰疬、疥癣及毒蛇咬伤等症。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半夏资源减少及用量增加,商品供应不足,便从主产地开始以犁头尖(水半夏)代半夏药用。到20世纪80年代初,中药材市场开放,水半夏便充斥市场,以其价格低廉之优势很快普及全国代半夏使用。

水半夏(犁头尖)究竟能否代半夏药用?从相关资料可得出结论: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李家实等主编的《中药鉴定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216页附注说明:“水半夏与半夏不同,不能代半夏使用”。故水半夏(犁头尖)为半夏之伪品,不能代半夏药用。而且截至目前,《中国药典》只收载有半夏,并没有收入水半夏一药。

上一页全文完(共 24825 字) 展开全部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900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