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茵陈蒿汤有哪些有哪些作业和功效

健康生活 2023-09-20 17:15:19

茵陈蒿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12g) 大黄二两去皮(6g)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入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 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并进,通利二便,前后分消,湿邪得除,瘀热得去,黄疸自退。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3.现代运用:常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附方】

1.栀子柏皮汤(《伤寒论》) 栀子十五枚(10g) 甘草一两,炙(3g) 黄柏二两(6g)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功用:清热利湿。主治:黄疸,热重于湿证。身热,发黄,心烦懊 ,口渴,苔黄。

2.茵陈四逆汤(《伤寒微旨论》) 甘草 茵陈各二两(各6g) 干姜一两半(4.5g) 附子一个,破八片(6g) 功用: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主治:阴黄。黄色晦暗,皮肤冷,背恶寒,手足不温,身体沉重,神倦食少,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紧细或沉细无力。

茵陈蒿汤与栀子柏皮汤均主治阳黄,其证均因湿热内蕴所致,其中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清热利湿并重,故用于湿热俱盛之黄疸;栀子柏皮汤以栀子伍黄柏,而以清热为主,故适于湿热黄疸热重于湿者。茵陈四逆汤以茵陈与干姜、附子配伍,共奏温阳利湿退黄之功,故主治寒湿内阻之阴黄。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方论选录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症在阳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减,肠胃无伤,乃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

【临床报道】

以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4例,另设对照组32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茵陈蒿汤。结果:治疗后血胆红素降至102.6μmol/L以下,所需天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一日和日平均胆红素下降值,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宋春兰,等.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症64例。河南中医 2001;21(5):3]

【实验研究】

用氯仿、乙酸乙酯分别萃取茵陈蒿汤醇提物得到氯仿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及剩余乙醇提取物,观察其对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D-GalN)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氯仿部位及乙醇提取物有降低ALT活性的作用,且氯仿部位优于乙醇提取物,而乙酸乙酯部位无降低ALT活性的作用,提示茵陈蒿汤的保肝物质是醇溶性的。[董自波,等.茵陈蒿汤醇提物的保肝作用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2):27]

茵陈,茵陈蒿汤

茵陈别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脾、胃、肝、胆经。

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茵陈的用法用量用法: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炮制: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茵陈的功效主治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主治: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茵陈的配伍1、《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茵陈的禁忌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茵陈的相关论述1、《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2、《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3、《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4、《别录》: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茵陈的功效与作用

5 茵陈蒿驱虫茵陈挥发油对蚯蚓、猪蛔虫及人体蛔虫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能使虫体麻痹而排出体外,可试用于驱蛔。

6 茵陈蒿的食用方法茵陈蒿可制作茵陈大枣汤药膳、茵陈蜂蜜茶、凉拌茵陈、茵陈炒肉丝等菜肴。

茵陈大枣汤

做法:先取适量的水,加入茵陈20克,大枣3枚煮熟,水开15分钟后,把茵陈捞出,打入荷包蛋煮2分钟即可。

功效:茵陈大枣汤是一种很有营养价值的养生汤,它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和胃等作用。

凉拌茵陈

做法:茵陈蒿嫩茎叶250g,白糖、麻油各适量。将茵陈去杂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

功效: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茵陈蜂蜜茶

做法:茵陈10g,蜂蜜适量。将茵陈用冷开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冷开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饮服。

功效:此法对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9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