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千金温脾汤有哪些有哪些作业和功效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5:24:43

温脾汤

出自《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大黄 五两(15g) 当归 干姜各三两(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 各二两(各6g)

【用法】上七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解】本方证因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阳气失运,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冷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遂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本方与大黄附子汤同属温下剂,都能主治冷积便秘。本方是由脾阳不足,中气虚寒,而致冷积内停,证属虚中夹实,故方中配以干姜、人参、甘草以顾护中阳。大黄附子汤为寒积里实证,证实无虚,故配细辛辛温宣通,助附子散寒止痛。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脾阳不足,冷积中阻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13:“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

2.方论选录

朱良春,等《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临床报道】

薛氏用本方为主治疗9例小儿麻痹性肠梗阻,患儿年龄3~16个月,平均9.8个月。病因:中毒性消化不良4例,重症肺炎、霉菌性肠炎并Ⅱ度营养不良各2例,急性菌痢并急性肠炎1例;其中报病危5例。用药1~3剂后,肠鸣音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基本消失者7例,无效2例。[薛昌森.温脾汤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9例。中医杂志 1993;(1):24]

【实验研究】

通过临床观察,温脾汤有改善肾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作用。用温脾汤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证属脾肾虚衰,湿浊内生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这方面作用不明显。说明温脾汤有改善CRF高粘血症的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整体状态、改善肾功能、改善体内“粘、聚、集、凝”状态,达到改善CRF患者高粘血症的作用。由于全血粘度增高可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甚诱发高血压脑病,所以对CRF患者能在肾功能改善的同时,降低全血粘度,这对治疗CRF很有意义。[徐书立.温脾汤对慢性肾衰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医研究 1999;12(6):22]

制川军的功效与作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制川军的功效与作用,以及中药川军的功能及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1、制军中药里面的一种,请问有谁能帮我2、川军毛地原参甘草有啥作用?3、什么是制川军4、川军的中药属性5、中药川军是治什么病的制军中药里面的一种,请问有谁能帮我就是制大黄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应用】
1.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
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
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
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
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可减轻内毒素性低血压,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血浆、肺、小肠等内源性一氧化氮的水平,降低肠、肝、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内毒素引起的肠壁血管通透性增加,防止肠道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进入血循环等等。
临床可用于严重创伤、感染性休克、MODS等危重病预防及治疗胃肠功能衰竭。
我们的经验:生大黄30克煎成100ml,灌肠或口服,100ml,1-3次/日,亦可灌肠和口服并用。
直到肠鸣音恢复开始减量。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炮制】
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色。
川军毛地原参甘草有啥作用?你好!
川军是指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原参是指玄参,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
毛地是指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甘草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什么是制川军中药川军就是中药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制就是炮制
炮制目的:
(1):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改变药性的性能功效,扩大其适应范围
(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储存和(或)制剂
(5):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
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色。
川军的中药属性大黄:dàihuáng(注意:《中药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医药典籍均注音为dàhuáng,很多医药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读为dàhuáng,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注音为dàihuáng。
在普通话中必须以权威的字词典的注音为准。
(在《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经将读音改为dàhuáng。

药名:大黄
别名:将军、黄良、火参、肤如、蜀大黄、锦纹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川军
拉丁植物名
1.RheumpalmatumL.
2.RheumpalmatumL.var.tanguticumMaxim.ExRngel.[R.TanguticumMaxim.ExBalf.]
3.RheumofficinaleBaill.RadixetRhizomaRhei
拉丁文名
1.RhizomaetRadixRheiPalmat2.RhizomaetRadixRheiTangutici
3.RhizomaetRadixRheiOfficinalis
性味:苦,寒。
归经:胃经;大肠经;肝经;脾经
科属分类:蓼科
功效:
1.泻下攻积:用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腹胀腹痛等,如(伤寒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千金方温脾汤)、(伤寒六书黄龙汤)。
2.泻火解毒:用于火热炽盛,迫血妄行的吐衄等,如泻心汤、(金匮要略大黄牡丹皮汤)。
3.活血祛瘀:用于多种瘀滞证等,如复元活血汤。
4.清泄湿热:能导湿热从大便而出。
主要用于黄疸、淋证等,如茵陈蒿汤、八正散。
主治:实热便秘;热结胸痞;湿热泻痢;黄疸;淋病;水肿腹满;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胃热呕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热毒痈疡;丹毒;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2g;泻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开水泡渍后取汁饮;研末,0.5-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涂。
煎液亦可作灌肠用。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东南部、青海、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采收和储藏】大黄移栽后,一般于第3、4年7月种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开四周泥土,把根从根茎上割下,分别加工。
北大黄挖起后不用水洗,将外皮刮去,大的开成对半,小团型的修成蛋形。
可自然阴干或用火熏干。
南大黄先洗净根茎泥沙,晒干,刮去粗皮,横切成7~0cm厚的大块,然后抗干或晒干,由于根茎中心干后收缩陷成马蹄形,故称“马蹄大黄”。
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长的小段,晒或炕子即成。
【炮制】
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
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
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
但不同的方法炮制的大黄有不同的功用:
生大黄: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效好,临床多用于毒热便秘、火毒伤络(吐血、衄血)、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及热毒痈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调敷疮疡肿毒;熟大黄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多用于湿热内阻之黄疸、淋证及湿热引起的痞满之证;
酒大黄:长于活血行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腹痛、肠痈等;
大黄炭:偏于收敛止血,止泻之作用;醋大黄可泻血分实热,多与活血调经药配伍用以治疗实热壅于血分而致经闭、痛经及产后腹痛等症。
煎煮法及用量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
”徐氏之论述充分说明煎药法的重要性。
大黄的煎煮法,姜良铎多宗医圣张仲景之法,如大陷胸汤中大黄先煎,以治疗血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大承气汤中的大黄后下,用作攻下实热,荡胃肠燥结;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与他药同煎,用于治疗寒实内结,阳气不足的邪实正虚证。
大黄在汤剂中易于吸收,发挥药效较迅速;而丸药吸收缓慢,但药效持久。
大黄大剂量以攻为主,小剂量以“补”为主;由实致虚者用量宜大,由虚致实者用量宜小。
如大黄小剂量(0.6~1.5克)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之功效;大剂量(15~30克)通下攻逐之力更强。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综述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
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鉴别
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
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
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黄棕色。
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
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
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检查
土大黄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5.0%(附录ⅨG)。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ⅨK)。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0.8%(附录ⅨK)。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
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H第二法)],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8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不得少于0.05%。
炮制
大黄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熟大黄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色。
用药鉴别
生大黄泻下力强,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酒炙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证。
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
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
气特殊,味苦而微涩。
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
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
二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
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
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
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
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
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
气味较弱。
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
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
气不香,味苦而涩。
质次。
服后有腹痛感。
中药川军是治什么病的中药里的川军即大黄。
又名将军、生军等,性寒、味苦。
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
常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等证。
制川军的功效与作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药川军的功能及作用、制川军的功效与作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寒痢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关于冷痢5关于痢疾6参考资料附:1治疗寒痢的穴位2治疗寒痢的方剂3治疗寒痢的中成药4寒痢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寒痢 1拼音 hán lì

2英文参考 cold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注解

寒痢为病证名[1]。指痢疾因于寒客肠胃者[1]。《时病论》卷三:“寒痢之证,实因炎热贪凉,过食生冷,冷则凝滞,中州之阳,不能运化,清气不升,脾气下陷,以致腹痛后重,痢下白色,稀而清腥,脉迟苔白者,当去其寒,兼扶脾土……然而寒痢亦有赤色者,不可不别,总之以脉迟苔白为据。”治宜理中汤加诃子、肉豆蔻、木香、砂仁等[1]。《医学入门》治寒痢色白稀溏,肠鸣下坠不甚,用不换金正气散加乌梅、陈皮;肢冷便清,用姜附汤、理中汤,日久用黄连补肠汤[1]。

4关于冷痢 冷痢指痢疾之由肠虚寒客所致者[2]。《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冷痢者,由肠胃虚弱,受于寒气,肠虚则泄,故为冷痢也。凡痢,色青色白色黑,并皆为冷痢。”《证治要诀》治冷痢下如胨胶,或如鼻涕,先服除湿汤加木香,吞感应丸,继进理中汤[2]。《张氏医通》卷七治积久冷痢,少腹酸痛,结滞不爽,用千金温脾汤去甘草加桂心倍香附、人参[2]。

5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3][4])为病名[5]。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5]。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6]。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7]。多发于夏秋季节[8]。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5]。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5]。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5]。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5]。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5]。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7]。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7]。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5]。

详见痢疾条。

6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9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