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偏方秘方

大黄牡丹汤组成,方歌方解,有哪些作业和功效

生活百事通 2023-09-20 15:07:51

大黄牡丹汤

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桃仁五十个(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9g)

【方歌】: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烊化芒;肠痈初起痛拒按,散结消肿服之康。

【方解】:

肠痈初起。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湿热邪毒内结肠腑,血气凝滞,则右少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至于时发热、自汗出而恶寒,系正邪相争,营卫失调使然。六腑以通为用。故当泻热破淤,促其消散。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本方 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肠痈,多由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湿热与气血互结成痈,不通则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肿痞;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无淋漓不畅之感,则知其非淋证;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则痛剧,是为缩脚肠痈;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气血郁滞,营卫失和使然;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成方便读》说:“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治法宜泻热祛湿,破瘀消痈。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瓜瓣(临床常用冬瓜仁)甘寒滑利,清肠利湿,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并能排脓消痈,为治内痈要药,是为佐药。综观全方,合泻下、清利、破瘀于一方,使湿热得清,瘀滞得散,肠腑得通,则痈消而痛止,为治湿热瘀滞肠痈的有效方剂。

《金匮要略》云:“脉洪大者,脓已成,不可下也”。但在本方的用法中又说:“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后世医家对此认识不一,现在一般认为肠痈初起,证属湿热血瘀之实证者,脓已成或脓成未溃,均可用之。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血瘀肠痈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2.加减法: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祛瘀。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输卵管结扎后感染等属湿热瘀滞者。

【附方】

1.清肠饮(《辨证录》) 银花三两(90g) 当归二两(60g) 地榆一两(30g) 麦冬一两(30g)元参一两(30g) 生甘草三钱(10g) 薏仁五钱(15g) 黄芩二钱(6g) 水煎服。功用:活血解毒,滋阴泻火。主治:大肠痈。

本方与大黄牡丹汤同具清热活血消痈之功,均用于肠痈。但大黄牡丹汤长于泻下破瘀,用于肠痈初起,少腹肿痞伴便秘或大便涩滞不畅者;而清肠饮长于解毒、滋阴,用于肠痈屡发,毒甚且伴口干,舌红少津等阴伤表现者。

2.阑尾化瘀汤(《新急腹证学》) 银花 川楝子(各15g)大黄后下 牡丹皮 桃仁  延胡索 木香(各9g) 水煎服。功用:行气活血,清热解毒。主治:瘀滞型阑尾炎初期。发热,脘腹胀闷,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著,而见脘腹胀闷,嗳气纳呆。

3.阑尾清化汤(《新急腹证学》) 银花 蒲公英 牡丹皮 大黄 川楝子 赤芍 桃仁 生甘草水煎服。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主治: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见低热,或午后发热,口干渴,腹痛,便秘,尿黄。

4.阑尾清解汤(《新急腹证学》) 金银花(60g) 大黄(25g)冬瓜仁 蒲公英(各30g)牡丹皮(15g) 川楝子 生甘草(各10g)木香(6g)水煎服。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主治:急性阑尾炎热毒期。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三方,是在古方大黄牡丹汤的基础上,根据中医理论,参照现代研究成果而创立的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新方。阑尾化瘀汤以行气活血药为主,辅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之品组方,长于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用于瘀滞型阑尾炎初期,或阑尾炎症消散后;阑尾清化汤以清热解毒为主,辅以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之品组方,长于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蕴热期,或脓肿早期,或轻型腹膜炎;阑尾清解汤以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为主,辅以行气活血组方,功专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18:“大黄牡丹皮汤乃下方也。牡丹、桃仁泻其血络,大黄、芒硝下其结热,冬瓜子下气散热,善理阳明,而复正气。然此方虽为下药,实内消药也,故稍有脓则从下去,无脓即下出血之已被毒者,而肿消矣。”

张璐《千金要方衍义》卷23:“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硝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陈致新之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别录》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紧,脓未成之专药。”

【临床报道】

以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177例,其中附件炎93例,卵巢脓肿28例,慢性结缔组织炎50例,盆腔腹膜炎6例。基本方:大黄、丹皮、桃仁、冬瓜子、黄芪、丹参、香附、菟丝子、黄柏、甘草。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半个月为1疗程。结果:治愈118例,显效35例,好转16例,无效者8例,总有效率为95.58%。[杨世勤,等.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177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 1998;11(6):27]

张氏用大黄牡丹汤加味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于药中加水600ml,先浸泡30分钟,浓煎成100~150ml,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7天为1疗程。结果: 1~8疗程后,47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肛诊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正常),13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肛诊及前列腺液镜检较治疗前改善)。[张润民,等.大黄牡丹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六十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3;28(8):369]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表明,大黄牡丹汤除具有增强阑尾蠕动,增大阑尾容积以及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外,还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为治疗阑尾炎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王润生,等.中医复方研究和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81]

相关文章:

大黄牡丹汤随证加减临床应用举例

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肠痈(急性阑尾炎)40例

大黄牡丹汤方歌,组成,功效与作用

中药学问题,请帮忙

1.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医方集解》
2.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书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太平圣惠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我国第一部成药药典是:
A.《伤寒杂病论》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普济方》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我国现存载方最多的古方书是:
A.《太平圣惠方》 B.《千金方》 C.《普济方》 D.《伤寒明理论》 E.《医方集解》
5.首推以病证分类的医书是:
A.《黄帝内经》 B.《五十二病方》 C.《伤寒杂病论》 D.《景岳全书 》
E.《普济方》
6.以下哪一项不属“八法”的范畴:
A.汗、下 B.温、补 C.固、通 D.消、和 E.清、吐
7.“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的论述,始见于:
A.《神农本草经》 B.《伤寒杂病论》 C.《普济方》 D.《黄帝内经》 E.《本草纲目》
8.有关君臣佐使的含义,以下哪一项有错误?
A.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B.臣药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次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C.佐药包括佐助药、佐制药、反佐药
D.臣药即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E.使药包括引经药、调和药
9.以下哪一项不是组成变化的方式?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D.治法更换变化
E.剂型更换变化
10.由小承气汤变为厚朴三物汤属:
A.药味增减变化 B.药量增减变化 C.剂型更换变化 D.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E.以上都不是
11.由人参汤变为理中丸属:
A.药味、药量同时增减变化 B.药量、剂型同时变化 C.药味、剂型同时变化
D.剂型更换变化 E.药量增减变化
12.煎药用具忌用:
A.沙锅 B.瓦罐 C.搪瓷器 D.铁锅 E.铝锅
13.有关服药时间,如病在上焦者宜:
A.食后服 B.早上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4.补益剂服药时间宜:
A.食后服 B.空腹服 C.食前服 D.临睡服 E.不拘时服
15.煎煮解表剂时宜用:
A.文火 B.武火 C.先文火后武火 D.先武火后文火 E.以上均不宜
16.瓜蒂散属于“十剂”中的:
A.宣剂 B.泄剂 C.轻剂 D.通剂 E.重剂
17.消法的适应证,以下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气血聚结证 B.痰浊壅聚证 C.食滞虫积证 D.水湿停滞证 E.燥屎内结证
18.大枣在十枣汤中的作用是:
A.治疗次要症状 B.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 C.制约君药的毒、烈性
D.起反佐作用 E.治疗兼证
19.以下哪一项不是方剂组成变化的依据?
A.兼证的有无 B.邪正的虚实 C.病情的轻重 D.医生的用药习惯
E.体质的强弱
20.麻黄汤可用治:
A.外感风寒表虚证 B.外感风寒表实证 C.外感风寒,咳逆痰喘证
D.外感风寒,营卫不和证 E.以上均不是
21.麻黄汤治证的表现无:
A.汗出 B.恶寒发热 C.头疼身痛 D.舌苔薄白 E.脉浮紧
22.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败毒散 C.小青龙汤 D.麻黄汤 E.桂枝汤
23.桂枝汤组成药物中无:
A.桂枝 B.芍药 C.炙甘草 D.干姜 E.大枣
24.桂枝汤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C.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D.发汗祛湿,止咳平喘 E.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25.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是:
A.调和营卫 B.发散风寒 C.解肌发表 D.养阴和营 E.调和脾胃
26.患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治宜:
A.麻黄汤 B.麻杏甘石汤 C.三拗汤 D.桂枝汤 E.九味羌活汤
27.九味羌活汤组成药物中无:
A.白芷 B.川芎 C.生地 D.黄连 E.苍术
28.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治宜:
A.羌活胜湿汤 B.麻杏甘石汤 C.桂枝汤 D.九味羌活汤 E.麻黄加术汤
29.药物配伍上,体现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 B.麻黄汤 C.桂枝汤 D.麻黄加术汤 E.三拗汤
30.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的方剂是:
A.小青龙汤 B.麻黄汤 C.麻杏薏甘汤 D.桂枝加芍药汤 E.九味羌活汤
31.小青龙汤中五味子的作用是:
A.敛肺止咳 B.敛阴止汗 C.涩肠止泻 D.滋阴敛液 E.以上均不是
32.患者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桂枝汤 C.麻黄汤 D.止嗽散 E.桑菊饮
33.银翘散的功用是:
A.辛温解表,清热解毒 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D.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E.辛凉透表,和胃益气
34.患者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宜:
A.麻黄汤 B.桂枝汤 C.银翘散 D.桑菊饮 E.败毒散
35.患者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治宜:
A.桑菊饮 B.止嗽散 C.麻黄汤 D.银翘散 E.桂枝汤
36.麻杏甘石汤中麻黄配石膏的作用是:
A.宣肺平喘 B.清肺止咳 C.宣肺泄热 D.止咳化痰 E.清胃宣肺
37.败毒散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风祛湿 B.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C.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D.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E.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38.有关败毒散中配人参的作用的论述,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 B.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C.资汗源,不致汗之无汗
D.调补正气,防邪深入 E.纯为补虚而设
39.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治宜:
A.小青龙汤 B.参苏饮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0.参苏饮的功用是:
A.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B.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C.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D.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E.以上均不是
41.组成中无桂枝的方剂是:
A.麻黄汤 B.桂枝汤 C.九味羌活汤 D.小青龙汤 E.桂枝加桂汤
42.体现“逆流挽舟”法的方剂是:
A.银翘散 B.麻杏甘石汤 C.败毒散 D.麻黄汤 E.桂枝汤
43.银翘散与桑菊饮共有的药物是:
A.银花、桑叶 B.连翘、菊花 C.连翘、桔梗 D.杏仁、荆芥 E.竹叶、薄荷
44.大承气汤的功用是:
A.清热凉血 B.峻下热结 C.轻下热结 D.缓下热结 E.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45.下列哪项不是大承气汤的主治病证:
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 C.阴虚肠燥证 D.热厥属里热积滞者 E.痉病属里热积滞者
46.患者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治宜:
A.小承气汤 B.调胃承气汤 C.黄龙汤 D.大承气汤 E.葛根芩连汤
47.下列除哪项外,均可代表大承气汤的治法:
A.通因通用 B.上病下取 C.急下存阴 D.釜底抽薪 E.增水行舟
48.大黄牡丹汤的功用是:
A.化滞通结,清热解毒 B.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C.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D.清热解毒,消肿通结 E.攻下热结,急下存阴
49.温脾汤组成药物中无:
A.大黄 B.肉苁蓉 C.芒硝 D.干姜 E.人参
50.温脾汤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行气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消肿散结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51.济川煎的功用是:
A.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B.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C.攻逐寒积,温中补虚
D.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E.以上均不是
52.下列关于麻子仁丸组成的论述,哪项是正确的?
A.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B.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C.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D.调胃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甘草
E.大承气汤加麻仁、杏仁、白芍
53.黄龙汤的功用是:
A.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B.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C.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D.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E.逐水通便,行气消肿
54.十枣汤的服用时间是:
A.中午 B.清晨 C.晚上 D.睡前 E.饭后
55.小柴胡汤与蒿芩清胆汤的共有药物是:
A.人参 B.黄芩 C.柴胡 D.青蒿 E.枳壳
56.蒿芩清胆汤的功用是:
A.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B.和解少阳,和胃化痰 C.清胆利湿,健脾益气
D.调和肝脾,行气解郁 E.分清化浊,利胆退黄
57.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功用的方剂是:
A.逍遥散 B.四逆散 C.小柴胡汤 D.蒿芩清胆汤 E.银翘散
58.组成中同时含有白术、白芍的方剂是:
A.补中益气汤 B.逍遥散 C.小青龙汤 D.败毒散 E.大柴胡汤
59.逍遥散的功用是:
A.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B.透邪解郁,理气疏肝 C.清利肝胆,和胃化痰
D.疏肝健脾,行气止痛 E.疏肝理气,活血调经
60.痛泻要方的功用是:
A.补脾理气,化湿和胃 B.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C.补脾去湿,清肠止泻
D.清热燥湿,解毒止泻 E.补脾柔肝,清热止泻
61.半夏泻心汤的功用是:
A.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B.平调寒热,散结除痞 C.降逆化痰,调和肝脾
D.平调寒热,理气和胃 E.补气健脾,散结除痞
62.大柴胡汤的功用是:
A.和解少阳,补脾柔肝 B.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C.清热泻下,散结止痛
D.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E.清利肝胆,和里泻热
63.汗、下、清三法合于一方的方剂是:
A.大柴胡汤 B.防风通圣散 C.九味羌活汤 D.葛根芩连汤 E.调胃承气汤
64.小柴胡汤治证的表现无:
A.往来寒热 B.心烦喜呕 C.呕吐黄涎 D.口苦咽干 E.胸胁苦满
65.阳郁热厥证,治宜:
A.四逆汤 B.当归四逆汤 C.四逆散 D.大承气汤 E.白虎汤
66.患者腹痛时发,肠鸣泄泻,泻必腹痛,每于情志不畅时发,两胁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缓。治宜:
A.四逆散 B.半夏泻心汤 C.葛根芩连汤 D.痛泻要方 E.白头翁汤
67.逍遥散中柴胡与白芍、当归的配伍意义是:
A.疏肝健脾 B.疏肝理气 C.疏肝养血 D.柔肝止痛 E.养血健脾
68.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功用的方剂是:
A.黄连解毒汤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清营汤 E.白虎汤
69.银花、连翘在清营汤中的作用是:
A.清热解毒,透热转气 B.疏散风热,清泄里热 C.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D.清热解暑,生津止渴 E.以上都不是
70.清营汤的功用是:
A.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B.清营养血,化痰安神 C.清营解毒,活血化瘀
D.清心凉血,活血化斑 E.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71.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功用的方剂是: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竹叶石膏汤 D.黄连解毒汤 E.普济消毒饮
72.黄连解毒汤不宜用治:
A.热盛烦躁 B.血热吐衄 C.热毒发斑 D.湿热黄疸 E.痈疡疔毒
73.患者头面红肿火欣痛,恶寒发热,目不能开,咽喉不利,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有力。治宜:
A.黄连解毒汤 B.龙胆泻肝汤 C.仙方活命饮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散
74.凉膈散的功用是:
A.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B.清热解毒,泻下瘀热 C.泻火通便,利湿退黄
D.清心凉血,活血散瘀 E.以上都不是
75.患者身热谵语,斑疹紫黑,吐血,衄血,舌绛,脉数。治宜:
A.清营汤 B.犀角地黄汤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羚角钩藤汤
76.泻白散的功用是:
A.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B.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C.清气化痰,降气平喘
D.泻肺利水,平喘止咳 E.养阴润肺,敛气止咳
77.患者下阴肿痒,小便白浊,带下黄臭,口苦咽干,胁痛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宜:
A.完带汤 B.导赤散 C.柴胡疏肝散 D.四逆散 E.龙胆泻肝汤
78.患者咳嗽,气喘,口渴欲饮,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宜:
A.麻杏甘石汤 B.定喘汤 C.桑菊饮 D.泻白散 E.清气化痰丸
79.组成中含有增液汤药物的方剂是:
A.竹叶石膏汤 B.清营汤 C.普济消毒饮 D.玉女煎 E.清燥救肺汤
80.患者牙痛,痛连头部,面颊发热,其齿喜冷而恶热,时流牙血,牙龈红肿,口气热臭,口
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A.玉女煎 B.白虎汤 C.黄连解毒汤 D.清胃散 E.升麻葛根汤
81.胃热阴亏的牙痛证。治宜:
A.知柏地黄丸 B.大补阴丸 C.玉女煎 D.清胃散 E.竹叶石膏汤
82.芍药汤组成中无:
A.当归 B.槟榔 C.大黄 D.黄柏 E.官桂
83.在芍药汤中体现“通因通用”的药物是:
A.芍药 B.大黄 C.木香 D.当归 E.黄连
84.患者感暑后身热汗多,心烦口渴,体倦少气,精神不振,小便短赤,脉虚数。治宜:
A.六一散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桂苓甘露饮 E.生脉散
85.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而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
A.清骨散 B.清暑益气汤 C.当归六黄汤 D.青蒿鳖甲汤 E.蒿苓清胆汤
86.《温热经纬》与《脾胃论》之清暑益气汤,二方治证的主要区别点是:
A.是否伤气 B.是否伤津 C.是否有暑湿 D.是否有汗出、口渴 E.是否有头痛、发热
87.肉桂在芍药汤中的作用是:
A.作为佐助药,以行血通脉,消除“后重”之症
B.作为佐制药,制约诸药之苦寒燥烈
C.作为反佐药,防苦寒冰伏病邪,又助行血
D.作为使药,引药入病所,并行血止痛
E.以上都不是
88.清胃散的君药是:
A.牡丹皮 B.生地黄 C.当归身 D.黄连 E.升麻
89.吴茱萸汤的组成是:
A.吴茱萸、人参、干姜、大枣 B.吴茱萸、人参、生姜、甘草
C.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D.吴茱萸、人参、白术、大枣
E.吴茱萸、人参、白术、甘草
90.理中丸的组成是:
A.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B.人参茯苓白术生姜 C.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D.人参茯苓白术大枣 E.陈皮人参茯苓甘草
91.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理中丸主治证范畴:
A.小儿慢惊,胸痹由中焦虚寒所致 B.阳虚失血 C.脾胃虚寒的呕吐
D.脾胃寒湿,气机阻滞之脘腹胀痛 E.脾胃虚寒之下利
92.当归四逆汤的功效是:
A.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B.活血化瘀,温经通脉 C.温经散瘀,活血止痛
D.温经补血,散寒通滞 E.活血化瘀,回阳救逆
93.阳和汤中麻黄、白芥子用意是:
A.宣肺化痰,止咳 B.通阳消滞,化痰结 C.消痰降气平喘
D.温阳散寒 E.发汗祛湿
94.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证是:
A.行痹 B.寒痹 C.血痹 D.湿痹 E.热痹
95.下列除哪一项外,均属四君子汤的主治证候?
A.面色萎白 B.气短懒言 C.食少体倦 D.腹胀肠鸣 E.舌淡脉虚弱
96.脾胃气虚,湿浊阻滞之泄泻证,治宜选用:
A.补中益气汤 B.四君子汤 C.参苓白术散 D.理中丸 E.痛泻要方
97.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益气升阳”的药物配伍是:
A. 黄芪、人参 B.人参、白术 C.黄芪、炙甘草 D.人参、柴胡、升麻 E.黄芪、升麻、柴胡
98.生脉散的功效是:
A.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B.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C.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99.患者眩晕心悸,唇爪无华,月经量少,少腹作痛,舌淡,脉细。治宜选用:
A.归脾汤 B.逍遥散 C.四物汤 D.当归补血汤 E.以上均非
100.当归补血汤中黄芪配当归的作用是:
A. 益气生血 B.益气摄血 C.益气活血 D.益气通便 E.以上均非
参考资料:yueyang03@hotmail.com

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


(2) 利胆作用。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 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 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3) 保肝作用。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 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 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4) 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采用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实验性胃溃疡模型观察到,给予生大黄、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等药物均能 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明显缩小出血面积和减少出血灶数量,作用类同西咪替丁,对幽门结扎胃溃疡大鼠灌服生大黄粉悬液, 可使溃疡面积缩小,并能降低胃液量,胃液游离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但酒炖大黄无此作用。采用乙醇造成的胃粘膜损伤模型实验表明, 大黄煎剂1g/kg、0.5g/kg和0.25g/kg都有明显保护胃粘膜的作用,还有提高胃壁前列腺素E2 (PGE2) 的含量,防止乙醇对胃粘膜的损 伤作用。

(5) 对肠管平滑肌的作用。电生理研究表明:大黄对结肠的电活动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特点为群集性放电,峰电频率明显增快,幅度明 显增高,收缩活动增强,阿托品可阻断大黄对结肠的兴奋作用。阻止结肠内水分吸收,加快结肠内溶物的排出而发挥其泻下作用。提示 大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管中M受体而发挥效应。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1) 抗菌。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 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 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 制作用,该菌可将复合型胆汁酸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 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2) 抗真菌。大黄煎剂及水、醇、醚提取物在体外对一些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许兰黄癣菌及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红色表皮癣 菌、堇色毛癣菌、铁锈色小孢子癣菌、大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等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稀醇浸出液作用较水或醚浸出 液强。

(3) 抗病毒。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通过鸡胚半体内筛选法测定最小有效量为每胚5mg。此外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 人毛滴虫、阴道滴虫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 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 时对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 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 的生成,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 抗炎作用,相反抗炎的同时,并不降低肾上腺中抗坏血酸的含量,而且大黄煎剂不能延长切除肾上腺的未成年大鼠的生存时间和对抗切 除一侧肾上腺后致对侧肾上腺代偿性肥大。故大黄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微循环的影响。

给小鼠灌胃大黄醇提取物后,耳郭微循环 (动脉和静脉管径) 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血流速度变慢,有颗粒状红细 胞聚积体出现,以微静脉内最明显;局部滴注不能改变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系膜微血管的收缩,对胃壁微动脉和微静脉亦无明显扩张作 用,出现较明显的粒絮流,尤以微静脉为甚。大黄对微循环的影响主要是血流速度变慢,红细胞聚集,局部血液粘滞性升高而局部血管 不扩张,因而局部止血过程加强。

止血作用。

大黄用於止血,已有悠久的历史,尤其近年来发现应用大黄治疗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各种动物实验均证明大黄可明显缩 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止血有效成分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α-儿茶精和没食子酸等。它们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脆性,兴奋胃肠道 的局部血管,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活性,降低抗凝血因子Ⅲ的活性,升高α2巨球蛋白含量,竞争性地抑制纤溶酶 和纤溶酶原活化素哎活力。没食子酸尚可降低纤溶活性。此外,还可增杖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能力,使出血和凝血时间明显缩短。

降脂作用。

对於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黄醇或水提取物可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石油醚提取物则无效。

利尿作用。

家兔灌服大黄素、大黄酸30mg/kg,2—4小时后,尿量、排钠和排钾量达最高峰,比对照经明显增多。芦荟大黄素和大 黄酚的作用较弱。大贵素、大黄酸和芦荟大黄素对免肾髓质Na+、K+-ATP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对尿素氮的影响。

大鼠喂食含0.75%腺哼Ⅲ饲料造成慢性肾功能不全模型,腹腔注射雅黄水提取物的生理盐水溶液可明显降低血尿 素氮和肌酐量,说明大黄对氮质血症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大黄可使肠道吸收的氨基氮减少,另一方面大黄可抑制体蛋白的分 解,从而使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降低。用二氯化汞皮下注射造成豚鼠急性中毒性肾炎模型,灌服大黄水浸剂可使尿素氮降低。

大黄的药用价值

积滞便秘。本品有较强的泻下作用,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热,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常与芒硝、厚朴、枳实配伍,以增强泻下攻积之力,为急下之剂,用治阳明腑实证,如大承气汤(《伤寒论》);若大黄用量较轻,与麻仁、杏仁、蜂蜜等润肠药同用,则泻下力缓和,方如麻子仁丸(《伤寒论》)。若里实热结而正气虚者,当与补虚药配伍,以攻补兼施,标本并顾。如热结而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等药,方如黄龙汤(《伤寒六书》);如热结津伤者,配麦冬、生地、玄参等,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若脾阳不足,冷积便秘,须与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温脾汤(《千金方》)。

血热吐衄,目赤咽肿。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常与黄连、黄芩同用,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泻心汤(《金匮要略》)。现代临床单用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若与黄芩、栀子等药同用,还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如凉膈散(《和剂局方》)。

热毒疮疡,烧烫伤。本品内服外用均可。内服能清热解毒,并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治热毒痈肿疔疮,常与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等同用;治疗肠痈腹痛,可与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本品外用能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治热毒痈肿疔疖,如用治乳痈,可与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黄散(《妇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疮糜烂,多与枯矾等份为末擦患处(《圣惠方》)。治烧烫伤,可单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患处。

瘀血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治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者,常与桃仁、土鳖虫等同用,如下瘀血汤(《金匮要略》);治妇女瘀血经闭,可与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气汤(《伤寒论》);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当归、红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

湿热痢疾、黄疸、淋证。本品具有泻下通便,导湿热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湿热蕴结之证。如治肠道湿热积滞的痢疾,单用一味大黄即可见效(《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或与黄连、黄芩、白芍等同用;治湿热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如茵陈蒿汤(《伤寒论》);治湿热淋证者,常配木通、车前子、栀子等,如八正散(《和剂局方》)。

此外,大黄可“破痰实”,通脏腑,降湿浊,用于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结者,如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一) 配伍应用


配芒硝,芒硝咸寒,软坚润燥,而泻下通便。二者相须为用,攻下之力增强。如《本草崇原》“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配枳实,一苦寒,一辛寒,二药相伍,泻下行气并举,相得益彰。泻下辅助行气,行气辅助泻下,如《医方集解》载:“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

配厚朴,厚朴辛苦温,辛能行气,苦能泄实满,温能化湿,合用可行气宽中,疏导肠胃,使中焦得舒,胃肠得畅,泻实除满。

配附子,取附子辛热温里扶阳,二药相伍,大黄走泄,附子取其散寒,可温下寒实积滞。

配肉桂,肉桂辛热,益火消阴,散寒止痛,温补肾阳,两药合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扶阳通便。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平肝之药以桂为最要,肝属木,木得桂则枯也,而单用之则失之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要,胃气不上逆血既不逆行也。而单用之又失之于寒,二药并用,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平肝兼故无遗。”

配廑虫,廑虫成寒,破坚逐瘀,疗伤止痛,破死血,二药相伍,取“通以去闭,虫以动其瘀”之效。大黄廑虫伍用,出自《金匮要略》大黄廑虫丸。

配生地,生地甘寒,主清主润,凉血生津,二药相伍为用,可治于心胃火炽,气火升腾,挟血上逆之吐衄。可收火降血宁之效,有增水行舟之功。

配甘草,甘草甘平,和补中焦,调和药性,二药合用,可壮其功而杜其弊。《王氏医存》:“大黄与甘草同用能利小便。”

配丹皮,丹皮辛苦微寒,入血分,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相使配对,辛以行之,苦以降之,相辅相成,有通降下行,泻火散瘀之效。

配桃仁,桃仁苦甘而平,性柔润,本血分之品,最善破血行瘀,又可润燥滑肠。二药配伍,刚柔相宜,大黄专入血分,破血积,下瘀热,桃仁得大黄,专长气分,润肠燥,通积滞。用治产后腰痛,太阳、阳明蓄血证,痛闭经经等。

配赤芍,赤芍色赤,能入营分,通利血脉,祛瘀之功颇佳。二者相使,大黄得赤芍直入血分,而破血中之滞,赤芍得大黄则祛瘀力宏,共奏泻热逐瘀,和营止痛之功。如《千金方》神明度命丸,即取二药,主治“久病,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抱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之证。

(二)方剂制剂

大承气汤(《伤寒论》):本品、厚朴、枳实、芒硝。主治,阴明热结,痞满燥实之重证。

小承气汤(《伤寒论》) :本品、厚朴、枳实。主治阳明热结轻证。痞满实而不燥者。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

大黄丸(《圣济总录》) :本品、黄芩、黄连、当归、赤茯苓、黄芪、干地黄、赤芍药、柴胡、栀子。治虚劳骨蒸,心神烦躁,大小便难,四肢疼痛。

大黄甘遂汤(《金匮要略》) :本品、甘遂、阿胶。主治妇人产后,水与血结于血室,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面不渴。

大黄当归散(《张氏医通》) :本品、黄芩、红花、苏木、当归、栀子、木贼。主治眼胞壅肿,瘀血凝滞不散而渐生翳者。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本品、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主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本品、附子、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腹痛便秘,胁下偏痛,手足厥逆等。

大陷胸汤(《伤寒论》) 大黄、芒硝、甘遂。主治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日哺少有潮热,短气燥烦等。

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本品、黄连。治邪热壅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

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 :本品、黄芩、甘草、桃仁、蛇虫、蛴螬,芍药、干地黄、干漆、水蛭、廑虫。主治: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大黄泄热汤(《外台秘要》) :本品、泽泻、黄芩、栀子仁、芒硝、桂心、大枣、石膏、炙甘草。治心劳热,口舌生疮,心满痛等。

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 :本品、黄柏、硝石、栀子。治黄疸腹泻,不便短赤,表和里实等。

金黄散(《外科精义》) 大黄、姜黄、天花粉、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芷、生天南星。主治外用痈疖肿痛,痰湿流注,下肢丹毒,天疱疮,乳痈等红肿热痛。用清茶调敷;漫肿无头,用醋或葱酒调敷;一日数次,适量。

清宁丸(《全国中成药处方集》) :本品、绿豆、车前草、白术、法半夏、黑豆、香附、桑枝、槐枝、厚朴、大麦、陈皮、黄芩。主治脏腑积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头晕耳鸣,大便秘结。日服每次1丸;一日2次。每丸重9克。

大黄附方

治伤寒阳明腑证,阳邪入里,肠中有燥屎,腹满痛,谵语,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不恶寒,痞满燥实全见者,,以此汤下之: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治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治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侯,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大黄一两,细锉,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再同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分为二服,顿服之,痢止。一服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汤和之,以彻其毒也。(《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汤)

治妇人经血不通,赤白带下,崩漏不止,肠风下血,五淋,产后积血,症瘕腹痛,男子五劳七伤,小儿骨蒸潮热等证,其效甚速:锦纹大黄一斤,分作四份;一份用童尿一碗,食盐二钱,浸一日,切晒;一份用醇酒一碗,浸一日,切晒,再以巴豆仁三十五粒同炒,豆黄,去豆不用;一份用红花四两,泡水一碗,浸一日,切晒;一份用当归四两,入淡醋一碗,同浸一日,去归,切晒。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取下恶物为验。未下再服。(《医林集要》无极丸)

治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亦治马坠内损。(《千金方》)

治久患腹内积聚,大小便不通,气上抢心,腹中胀满,逆害饮食:大黄、芍药各二两。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治大人小儿脾癖,并有疳者:锦纹大黄三两,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为细末;后用硫黄一两,官粉一两,将前项大黄末一两,三味再研为细末。十岁以下小儿,每服可重半钱,食后临卧米饮汤调服。此药忌生硬冷荤鱼鸡鹅一切发物。服药之后,服半月白米软粥。如一服不愈时,半月之后再服。(《昔济方》于金散)

去五脏湿热秽浊。治饮食停滞,胸脘胀痛,头晕口干,二便秘结:大黄十斤,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以好酒十斤浸之,再蒸收晒干。另用桑叶、桃叶、槐叶、大麦、黑豆、绿豆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每蒸一次,仍用侧柏叶铺甑蒸过晒干,再蒸再晒。制后再用半夏、厚朴、陈皮、白术、香附、车前各一斤,每味煎汁蒸收如上法,蒸过晒干,再用好酒十斤,制透,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钱,或为散亦可。(《银海指南》清宁丸)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热汤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强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治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治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人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个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再煮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治肺壅,鼻中生疮,肿痛:一川大黄一分(生用),黄连一分(去须),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研入麝香令匀,以生油旋调,涂于鼻中。一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研为膏),川大黄一分(生为末)。上药相和令匀,以猪脂调涂鼻中。(《圣惠方》)

治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治痈肿振焮不可触:大黄捣筛,以苦酒和贴肿上,燥易,不过三,即瘥减不复作,脓自消除。(《补缺肘后方》)

治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分。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诒火丹赤肿遍身:大黄磨水频刷之。(《救急方》)

治冻疮皮肤破烂,痛不可忍:川大黄为末,新汲水调,搽冻破疮上。(《卫生宝鉴》如神散)

大黄的副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注意】

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本草经集庄》:"黄芩为之使。"

《药性论》:"忌冷水。恶干漆。"

《本草经疏》:"凡血闭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热积;寒热由于阴虚,而不由于瘀血;症瘕由于脾胃虚弱,而不由于积滞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肠燥,而不由于热结不通;心腹胀满由于脾虚中气不运,而不由于饮食停滞;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阴血虚,而不由于经阻老血瘀结;吐、衄血由于阴虚火起于下,炎烁乎上,血热妄行,溢出上窍,而不由于血分实热;偏坠由于肾虚,湿邪乘虚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湿热实邪所犯;乳痈肿毒由于盱家气逆,郁郁不舒,以致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而不由于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血分积热所发,法咸忌之,以其损伤胃气故耳。"

《本草汇言》:"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轻用大黄。"

《本经逢原》:"肾虚动气及阴疽色白不起等证,不可妄用。"

大黄要辨证服用

在中外医药文化的交流中,大黄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丝绸之路的驼峰上,既有瓷器的晶莹也有药材的芬芳,大黄经古代波斯帝国的中转运往西亚和欧洲,收入许多国家的药典。公元757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播中华文化,带去的药材中就有名贵的大黄。据清·赵翼的《檐曝杂记》载:当时的俄罗斯以中国的大黄为上药,病者非此不治。后有数事违约,“上命绝其互市,禁大黄,勿出口,俄罗斯遂惧而不敢生事”。由于大黄名贵一时,致使时人曾将服用大黄当作一种时尚趋之若鹜,不分体质不经辨证滥用大黄或致疾或殒命者屡见不鲜。清·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载:朱阁学翰林素知医,每日熬大黄浓汁为汤。服大黄十六斤,腹泻不起。友人为之挽叹云:“大黄为厉,九泉应悔自知医。”这足以告诫后人,即使是一味良药,如果不经辨证孟浪服用,也会给健康和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值得今人引为鉴戒。

大黄辨真伪

大黄又名将军、黄良,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每年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苦,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用于治疗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痛疡肿毒、疔疮、烫火伤等症,是非常常用的一味中药。

大黄的品种较多,大体可分为北大黄和南大黄两大类,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干燥的根茎,主要有西宁大黄和铨水大黄;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干燥的根茎,这两大类均载入《药典》。市场上大黄的伪品较多,均为同科植物,如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华北大黄、天山大黄、信州大黄、土大黄等等,这些品种未入《药典》,不可做为大黄药用。

正品大黄:

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铨水大黄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南大黄多横切成段,形如马蹄。西宁大黄为大黄中的上品,外表黄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俗称“高梁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闻之有股特殊的气味,口尝味苦而涩。铨水大黄、南大黄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太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他特征与西宁大黄相似。

伪品大黄:

品种较多,外观形状及表面颜色不一,藏边大黄、河套大黄呈类圆锥形,外表红棕色、黄褐色;华北大黄、天山大黄、心叶大黄呈类圆柱形,外表为黄棕色、棕褐色或黑褐色;信州大黄多加工成椭圆形块状,表面棕褐色。断面大部分无正品的特征,横切面大多无星点;闻之无正品大黄的特异气味,大多气微,口尝味微苦,有的微涩。

上一页全文完(共 30473 字) 展开全部内容

大黄牡丹汤如何煎

先水煎前四味(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去渣,内芒硝,再煎沸,顿服。
........................
2
........................
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
3
........................
以水6升,煮取1升,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pianfang/898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